1
穆西 国学人生
有福之人,不重功利心。
《菜根谭》有言:“福莫福于少事,祸莫祸于多心。”
有人家财万贯却夜夜失眠,有人粗茶淡饭倒活得通透。
世人总羡慕“命好”之人,却不知福气不是天赐,而是自修。
说到底,命好的人,大多都藏着这3种心性。
1
庄子说:“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
世人总把“成功”和“名利”划等号,殊不知欲望越重,枷锁越沉。
那些活得通透的人,不是天生淡泊,而是早早看清:
追名逐利就像抱着一块滚石爬山,越用力越往下坠。
财富能买来华服,却买不来心安;
地位能换来奉承,却换不来真情。
东晋诗人陶渊明,年轻时和所有读书人一样,想靠做官光宗耀祖。
他在彭泽县当县令时,朝廷派来一名督邮视察。
此人是出了名的贪官,地方官员必须穿戴整齐、跪地迎接。
那天清晨,陶渊明坐在书房里,看着案头刚写了一半的《归去来兮辞》,突然摇头苦笑。
下属催他更衣,他却抓起官帽往桌上一摔:“我读书明理,难道就为了给小人磕头?”
当天下午,他带着妻儿搬出县衙,连最后一个月俸禄都没领。
回乡后,一家七口挤在茅草屋里,靠种田为生。
农忙时他卷起裤腿下地插秧,闲时教孩子们识字。
邻居笑他傻:“放着官老爷不当,偏要当泥腿子!”
他却在诗里写:“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数百年后,权贵们早已化作黄土,但陶渊明那首“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却流传千古。
正如《围炉夜话》所言:“人品之不高,总为一利字看不破。”
功利心是捆住灵魂的锁链,贪欲是吞噬福气的黑洞。
越是盯着山顶的人,越容易跌进深渊;
越是埋头种花的人,反而能收获满园春色。
真正的福气,是晚上睡得踏实,是家人围坐吃饭,是活得有尊严。
放下功利心,日子才能过得舒心坦然。
2
《小窗幽记》有言:“宠辱不惊,看庭前花开花落。”
人这辈子最难过的坎,不是穷困病痛,是自己心里那道“应该如此”的执念。
修平常心,不是认命躺平,是看透无常后的清醒——
接受暴雨会来,也信晴天会到。
作家汪曾祺被下放张家口沙岭子农科所时,任务是看管马铃薯。
零下二十度的寒冬,他裹着破棉袄蹲在地窖里,借着煤油灯画薯块发芽的形态。
别人抱怨“大材小用”,他却把几百个马铃薯画成图谱,连薯花上有几道纹都标得清清楚楚。
有次半夜地窖塌方,他扒开冻土抢救记录本。
赶来救人的老乡不解,他却笑道:“我这本子比命金贵,里头记着紫薯花像铃铛,黄薯叶带绒毛呢。”
平反回城后,出版社让他写“伤痕文学”。
然而,他交出的《人间草木》却满纸烟火气:
“栀子花粗粗大大,又香得掸都掸不开,于是为文雅人不取,以为品格不高。栀子花说:'我就是要这样香,香得痛痛快快’。”
世人总在“必须”与“应该”之间自我囚禁——
钱要赚够数,孩子要成为精英。
殊不知,执念是绞索,勒得越紧,离福气越远。
平常心的真谛,是承认人力有尽时。
月有盈亏,潮有涨落,人生在世难免起伏不断。
唯有修得平常心,方能放过自己,活得自在。
3
俗语说:“渡人如渡己,渡己亦渡人。”
人们总把福气挂在嘴边,却忘了它从不是求来的。
真正的福气,是日复一日攒下的善意——
你给出去的温暖,最终会以另一种方式回到生命里。
张桂梅在云南华坪教书时,发现班里女孩总在农忙季消失。
她翻山去家访,看见学生蹲在灶台边烧火,父亲说:“女娃读书没用,不如早点嫁人。”
她掏出工资塞给家长:“学费我出,让孩子跟我走。”
为了建免费女高,她揣着教师证上街“乞讨”。
有人骂她骗子,她就举着证件站一整天;
商户赶她走,她蹲在店门口吃冷馒头。
历尽艰辛,终于建起了全国第一所全免费女子高中。
学生冬天睡凉炕,她把结婚时的红棉被拆成褥子;
家长反悔要带女儿回去嫁人,她连夜走二十里山路阻拦,摔断肋骨还攥着学生的作业本。
如今,数千个女孩从这里考上大学。
有个女孩成为医生后,悄悄资助三个山里孩子读书,她说:“张老师教会我,受过苦的人更要帮人。”
这世上的福气,从不在香火鼎盛的庙堂,而在寻常人伸出的一双手里。
算计得失的人,往往越活越累;
愿意吃亏的人,反而路越走越宽。
那些活得敞亮的人,都明白帮人就是给自己铺路。
慈悲心不是圣母心,而是看透因果的智慧——
世间万物环环相扣,你给出的善意,早晚会流转回自己身上。
▽
《格言联璧》有言:“善为至宝,一生用之不尽;心作良田,百世耕之有余。”
人活到一定年岁就会懂:所谓命好,不过是修心的结果。
不争功利,才能专注当下的安宁;
安守平凡,才能珍惜真实的幸福;
心怀慈悲,才能积累人生的福报。
真正的福气,从来不在远处,而在心头。
认同的,点亮“推荐”,愿你我都能做自己的“修福人”,多些从容,多些淡然,转发分享,弘扬中华传统文化!
*作者:穆西 来源:国学生活(ID:gxsh7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