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六堡的地名及其茶叶产销运的历史轨迹

江西地名研究

摘要:本文主要探讨中国三大黑茶之一的六堡茶的历史,六堡茶的名字由来、生产和销售的时代轨迹。19世纪末,随着马来西亚锡矿的开采,大批闽粤桂地区的农民到东南亚谋生,六堡茶跟随他们下南洋,成为“劳工茶”,六堡茶开始远销东南亚,并迎来了繁盛时期,从而形成以六堡茶产地为起点,途径梧州、广州、香港,最终抵达马来西亚、新加坡等地的运输、销售的水路,成就了著名的“茶船古道”这一黄金水路。如今的六堡茶由于这段独特的历史文化内涵,华丽转身,转型为承载着历史文化的茶饮。

关键词:六堡茶;历史;文化;茶船古道

“六堡茶”的原产地是中国广西苍梧县六堡镇,和大部分茶叶一样,以原产地命名。六堡茶是黑茶类的三大代表之一,同云南普洱茶、湖南安化黑茶齐名,同享“中国三大黑茶”美誉。“陈、醇、浓、红”是六堡茶的四个本质特征,“陈”是指长期保藏,成为陈年老茶,历久弥佳;“醇”即味道醇和甘厚,香润爽口,品质高的六堡茶还有槟榔味;“浓”“红”即茶叶呈黑褐色,茶汤像琥珀的色泽一般,可以重复多次冲泡。然而,当代黑茶的代表普洱茶名满天下之时,六堡茶似乎依然“养在深闺人未识”,传播范围有限。随着普洱茶占据市场的主要位置,获得巨大成功之后,六堡茶作为黑茶的名牌,也因其独特的品质、风味及其保健作用,重新引起人们的记忆和重视,进入更加广泛的消费者的视线,迎来新的发展机遇,焕发出勃勃的生机。

伴随着普洱茶“走红”的强劲势头,六堡茶应运重生,又一次进入产品生命周期的黄金时期。其实,说来话长,六堡茶是一个古老品牌,生产历史悠久,早在清朝嘉庆年间,因具有独特的“槟榔香”而跻身中国24大名茶之列。六堡茶是著名的侨销茶,拥有自身独特的销售渠道,在中国主要销往广东、广西、香港、澳门地区,对外主要销往马来西亚、新加坡等国家,在东南亚一带久负盛名。笔者追溯六堡茶的前尘旧事,探寻原本幽居深山老林,只是当地自产自用的地方性茶叶,在特定的时代潮流和历史文化语境中,如何被卷入世界经济大循环的体系中,参与并见证那一段华人“下南洋”的沧桑历史。

一、六堡茶原产地和

地理标志产品的由来

六堡茶生产和饮用历史悠久,100多年以前,就曾经在中国两广和东南亚地区享有盛名。但是,因为某种原因,后来很长一段时间之内,影响范围反而明显缩小。有的人误以为普洱茶打开了局面,黑茶(以普洱茶为代表)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之后,六堡茶是跟风搭车,研发产生的一个新品种。为追寻六堡茶的悠久历史,有的学者在当地开展田野调查时,六堡镇的老茶人们说起六堡茶已经有上千年的生产饮用史。近年来农业考古专家在六堡茶原产地一带,发现了不少千年古茶树,当地人由此更加肯定他们祖先在千年前已经开始种茶与制茶。然而,专门进行文献资料查阅,正式检索有关六堡茶种植和制作的史志资料时,却发现没有如此漫长的生产销售记录,这就形成一个历史疑问。笔者到六堡茶的原产地进行调研,考察当地有代表性的民间茶人和茶园茶厂,查阅地方志等史料,发现一个关键问题,关于六堡茶的名称,史料记录众说不一,历史上缺乏统一性,存在不确定的状况,从而造成人们对六堡茶认识不清,知名度不够高,这是一种不利因素。

(一)“六堡”地名考证

六堡茶的原产地在广西壮族自治区梧州市苍梧县六堡镇,如今逐渐被人们所熟悉的“六堡茶”,正是因为产自六堡镇而得名。其实,六堡镇自古就产茶制茶销茶,但是,上述的历史疑问却一直存在,为什么在清代以前的历史文献资料中,没有发现关于“六堡茶”的历史记录。在六堡镇走访老茶人时,听他们介绍口耳相传的当地茶史,据说当地宋代起就产茶,只是当时并不叫六堡茶。根据相关历史文献资料,“六堡”这个地名并不是自古就这样叫的,与此相应,当地的茶就不可能从一开始便叫做“六堡茶”。为什么民间传说六堡茶的生产制作工艺这么悠久,但在史志等文献资料中,却没有发现“六堡茶”的文字记录。由此看来,不解决六堡这个地名的考据问题,就很难在古代史料中找到相关的记载。与此同时,这正是不少人误以为六堡茶的历史并不长的一个主要症结。

古代为了便于征兵征税,出于军事管理方面的需要,“变募兵而行保甲”,实行保甲制度。元代承袭保甲制度,明清还进一步加以强化。“堡”作为一个行政单位,源于保甲制度。根据清代同治十三年(公元1874年)编修的《苍梧县志》记载,清代以后,苍梧县下设乡级行政单位,以浔江为界,浔江以南设5个乡,浔江以北设6个乡,乡以下再设堡、闸、洲、甲。具体来说,多贤乡在其所辖的浔江以北山区,以堡为单位,一共设置头堡、二堡、三堡、四堡、五堡、六堡等六个堡,作为行政管理区域。因为多贤乡下辖6个堡,所以又被民间称为六堡乡,这是将“六堡乡”当作当地地名最早的起源。同是这个地方,那时候民间起名叫做六堡乡,官方命名为多贤乡(一地两名),这个地方就是今天“六堡镇”所辖的区域。虽然六堡乡这个地名到了清代才得以确立,但是,在此之前,六堡这个地方早已种茶制茶贩茶。换句话说,六堡这个地方的种茶和制茶业形成在先,“六堡”这个地名形成在后,而且要晚得多。

早在“六堡”这个地方叫做“六堡”之前,这片土地就已经成为有名的茶区,关于这一点,可以从两幅清朝地图看出来。在“六堡”这个地名形成之前的180年,一幅绘于清代康熙三十二年(1693年),现在保存在苍梧县博物馆的地图,将如今六堡镇所在的地方,标注为“茶亭”。如图1:

另一幅地图刊载在清代同治年间编修的《苍梧县志》一书中,同样将今天六堡镇所在的地方(山心西北处)标注为“茶亭”。如图2:

古代茶亭,是一种亭子形状的公共场所,主要用于茶农和茶商出售、收购和储存茶叶,是茶叶交易的市场。在地图上将多贤乡明确标注为“茶亭”类型的市场,甚至取代“多贤”这个官方正式的地名,从而成为茶叶这类产品的地理标志,这从另一方面印证了上述第一幅地图所反映的历史资料,即最迟在1693年之前,六堡这个地方就是驰名远近的茶叶产销地区。由此可见,六堡这片土地种茶贩茶在先,六堡这个地名诞生在后,换句话说,六堡这个地方种茶、制茶、贩茶的时间,明显比“六堡”这个地名诞生的时间要早得多。

(二)六堡茶名称的由来

现在的六堡茶,因为原产地六堡镇而得名,这已经是不言而喻的既成事实。不过,在历史文献资料中,同样的六堡茶,曾经有过各种不同的名字。康熙三十六年(1697)刊印的《苍梧县志》这样记载:“茶产多贤乡六堡,味隔宿而不变,茶色香味俱佳”。在此之后,同治十三年(1874)重新修编的《苍梧县志》也有类似记载:“茶产多贤乡六堡,味厚,隔宿而不变,产长行虾斗埇者名虾斗茶,色香味俱佳,味稍薄耳。”将上述关于“茶亭”的地图资料,还有此处地方志的史料记录联系起来进行考察,从中可以看出,至少从康熙中期到同治末期这一百多年间,六堡这片土地一直是产茶和贩茶活跃的地方。彭庆中在《中国六堡茶》一书中谈到关于六堡茶名称的情况,在清代中后期至民国很长的一段时间里,一些茶商为了垄断茶叶生意,出于保护自己商业利益的动机,刻意隐瞒六堡这个茶叶产地,当时外地的茶店里面,通常用“桂青”(广西的简称“桂”)、或者“青茶”来指代六堡茶。这个时期的六堡茶,往往加工制作成金钱的形状,所以当时的茶庄茶行,又用“四金钱”来指代六堡茶,现在一些老茶庄的文件票据里,仍旧可以看到标注有“四金钱”的茶票。根据彭庆中的考据,六堡茶在清代和民国期间曾经有过“广西青”“上河青”“西青”“土青”“肇青”等各种不同的名字。六堡这个地方地处交通、经济、文化都比较落后的山区,而当地茶叶又缺乏统一的命名和牌子,因此,在史志文献资料中,没有发现与“六堡茶”这个名字有关的确切记载。

目前所收集到的文献资料中,最早使用“六堡茶”这一专有名词的记录,来源于《中国名茶志》,而《中国名茶志》则是转引《广西通志稿》的记载“六堡茶在苍梧,茶叶出产之盛,以多贤乡之六堡及五堡为最,六堡尤为著名,畅销于穗、佛、港、澳等埠。”从文中可看到,“六堡茶”产自苍梧县,当时多贤乡所辖的“六堡”“五堡”所产之茶都叫做“六堡茶”。由于《中国名茶志》引用《广西通志稿》却没有标注出处,所以不知道《广西通志稿》是哪一版,是什么时候成书的。从书中关于“多贤乡”的称谓可以推测,“六堡茶”的名称最迟在民国二十二年(1933年)之前即已出现,并已逐渐固定下来。我们从此后的文献资料中,看到“六堡茶”这一品名开始逐渐出现在历史资料中。比如,苏宏汉在1935年的《苍梧六堡茶叶之调查》中记载:“六堡地方辽阔,各村所产之茶,彼此不同,优劣因之迥异,有恭州村茶,黑石村茶,芦笛村茶,离涌村茶,蚕村茶等名称”。由此可见,历史上对于产自梧州市苍梧县一带的黑茶的称呼有多种不同的叫法,经后人考证,“多贤茶”“广西青”“四金钱”“上河青”“虾斗茶”“西青”“土青”“桂青”等名称,都曾经是对六堡茶的称谓,如此多而杂乱的名称,对六堡茶这一专门品名的确立,对其传播推广都是不利因素,这正是历史上六堡茶一直偏于一隅的重要原因。

我们继续梳理六堡茶发展史,19世纪中期以后,六堡茶生产在技术工艺方面,已经基本定型,并具有相当的生产规模,在当地已形成一定的市场基础。由于原产地六堡镇地处粤语方言区域,进而辐射和推广到整个粤语地区,得到比较广泛的市场认可。如苏宏汉《苍梧六堡茶叶之调查》记载:“查苍梧最大之出品,且为特产者,首推六堡之茶叶,就其六堡一区而言(五堡四堡俱有出茶,但不及六堡之多)每年出口者,产额总在六十万担以上”。从《中国名茶志》引用《广西通志稿》的资料得知:“六堡茶在苍梧……畅销于穗、佛、港、澳等埠。”在民国时期,六堡茶在饮茶风气盛行的岭南粤语地区,具体而言在广州、佛山、香港、澳门一带销售情况很好,应该说是名气蛮大的。根据《苍梧县志》记载,“(六堡)在明清及民国初期属多贤乡,民国22年(多贤乡)改称六堡乡”,由此可见,1933年多贤乡改名六堡乡,至此,六堡乡才正式成为一个行政地理名称。

从上述各种史志资料中可以看出,六堡这个地方产茶的历史,比“六堡”这个行政地理名称确立的历史要早得多。六堡茶作为两广地区重要的茶饮品种,具有特定的地理标志产品的意义。绘于1693年的清代地图,将六堡这个地方标注为“茶亭”,可见当时当地茶业的规模和知名度已经比较可观。而此后的100多年,一条贩运六堡茶的水路形成的茶船古道,进一步夯实六堡茶产业的基础,拉动六堡茶国际市场不断扩展,使六堡茶形成规模化生产,名扬东亚南。

二、茶船古道与

六堡茶产销运的历史轨迹

茶叶的种类同它的水土、种植、制作、储存和运输有密切的关系。黑茶往往产于交通和经济欠发达地区,故而仍旧保留着古老的生产工艺和悠久的传统文化,古代黑茶的种植、制作和贩卖,总是伴随着茶民的辛酸和苦难,也凝结着茶民的智慧和才干。普洱茶的对外运输和销售,打通了一条货物贸易与文化交流之路,成就了同丝绸之路相媲美的茶马古道。六堡茶的外运外销,也拓展出一条著名的茶船古道,这条运输六堡茶出口贸易的黄金水路,折射出六堡茶百年兴旺的历史,见证了六堡茶的繁荣辉煌。茶船古道的起点在六堡镇六堡河,沿六堡河经东安江、西江汇入珠江,到达广州,在广州经过重新包装和分销,几经辗转,抵达香港、澳门、马来西亚、新加坡乃至世界各地。

(一)拓展茶船古道的历史背景

这条见证六堡茶外运外销历史的茶船古道,同19世纪中后期肇始的中国近现代史紧密相连。1840年鸦片战争之后,中国社会发生了剧烈的变革,特别是福建和两广地区,以茶叶为主的经济作物受到巨大的影响。与此同时,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逐渐解体,福建、两广地区大批农民、城镇手工业者为了躲避乱世,背井离乡,远涉南洋,寻求生路。恰逢那时候马来西亚发现了巨量的锡矿资源,出现开采热潮,还有橡胶业也成为支柱产业,需要大量的劳动力。因此,“下南洋”成为中国福建、广东、广西劳工重要的谋生渠道。根据郭威白在《马来亚中国人在发展当地经济中的作用》一文中统计,1860年到马来西亚务工的中国人数为96304人,此后人数逐年攀升,1901年达到281620。如此大规模的华人劳工进入马来西亚务工,自然地给当地带去华人的生活习俗。福建、两广是中国重要的产茶、饮茶地区,这些来自福建、两广的华人劳工,大量涌入马来西亚的同时,也将饮茶的习惯带到马来西亚。

中国福建、两广沿海地区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马来西亚属于热带雨林气候,两地气候有着极大的不同,马来西亚常年潮湿闷热,尤其是采锡矿场的劳动条件更是异常艰苦,湿热的天气和恶劣的劳动环境,使得很多华人劳工发生湿热中暑、腰酸背痛、瘴气等病症,采矿洗矿时,华工们的双脚长时间地泡在水里淘洗锡砂,所以患风湿及关节疼痛的人也不少,甚至有些人因此而丧命。《三联生活周刊》记者杨璐《寻访南洋老六堡》的专访文章,也提到六堡茶对于锡矿“劳工病”的“药用疗效”。当时在马来西亚的矿主发现,其他矿区的华工们常常因为水土不服,动辄染病,不同程度地出现发热中暑、呕吐、拉肚子等现象。但是,在广西梧州劳工聚集的矿区,这种“水土不服”的“热带病”则比较少见。究其原因,是这些苍梧的劳工平时习惯饮用家乡的“六堡茶”,饮用六堡茶后,水土不服等“热带病”症状得到了缓解。这一意外发现,使马来西亚矿区对六堡茶的需求量迅速激增。为了保证劳工的劳动效率和采矿的产量,各个矿场的老板开始向中国购买这种“治病神药”——六堡茶。于是,六堡茶“神奇的药用价值”被挖掘和传播开来,广西梧州市苍梧县六堡乡的茶产业迎来巨大的商机,原产于大山深处的六堡茶开始了一段历时百年的海外征程。原本幽居深山老林,只是当地人自给自足的六堡茶,就这样在特定的时代潮流和历史背景中,卷入了世界经济大循环的体系中,参与并见证华人“下南洋”这一段特殊的历史。

(二)茶船古道的路线

六堡乡地处桂东山脉腹地,通往外界的山路陡峭,崎岖蜿蜒,怎样才能快速高效地将六堡茶大量地从边远的山区运输出来?显然,采用人力肩挑走盘山小路的陆路运输,成本太高,效率太低,根本无法满足巨大的市场需求。精明能干的茶商发现水路可以满足他们大量贩运六堡茶的需求,于是,一条因为贩运六堡茶而被开发出来的“茶船水路”便应运而生。六堡茶在今天六堡镇的合口码头装上“尖头船”,沿六堡河顺流而下,到九城(六堡镇所辖)集结,到达梨埠镇码头之后,换装上大木船,然后顺着东安江进入贺江,循贺江行驶,在广东省封开县江口镇汇入西江,到郁南县都城镇换装大货船,然后运输到广州,由广州再分别装船,最终运输到香港、澳门、东南亚各地。这条伴随着六堡茶的贩运而兴旺发达的水上运输通道,终于成为六堡茶对外运输销售的“黄金水道”。六堡茶“茶船古道”水路图,如图3:

茶船古道水路的形成,与梧州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有很大的关系。梧州是广西广东交界处最重要的城市,浔江、桂江(上游为漓江)在这里汇合形成西江,西江支流众多,是珠江水系中最长的河流,梧州至今仍是我国主要的28个内河港口城市之一,所以梧州又被誉为“广西水上门户”“百年商埠”。六堡茶运输船由西江再向东行驶,通过西江这一条珠江流域的重要水道,汇入珠江,抵达广州,联通港澳。六堡茶就是这样通过便利的水路,以低廉的运输成本,源源不断地输往境外。19世纪末至20世纪上半期的几十年间,大量的六堡茶通过“茶船古道”这条黄金水路销往东南亚,尤其是马来西亚等地。据史料记载,当时的六堡镇,有不少来自梧州、广州、香港的著名茶庄茶行,例如“香港天顺祥、广元泰、英记、万生、文记、广生祥兴盛庄、同盛、广福泰、新记……”都纷纷到六堡镇设立自己的茶叶收购点,从中我们可以遥想当年六堡茶产销两旺的境况以及茶船古道的繁忙喧闹。

因为东南亚一带的矿区对六堡茶的大量需求,促动了六堡茶的大量生产,六堡茶的贩运达到了历史上前所未有的兴盛,在这种生产与销售的共同合力之下,茶船古道这条黄金水路开始形成。从清朝末期,到民国初年,再经历中华民国的黄金十年(1927-1937年),直至抗日战争前期,六堡茶沿着这条黄金水道一步步走出国门,走向世界。抗日战争后期,1941年底,香港沦陷,日本封锁了东南亚的海上运输,六堡茶的境外销售管道被堵住,茶叶贩运基本停滞。新中国成立后,六堡茶的生产才逐步有所恢复,随后进入计划经济时代,1950年到文革前期,尽管东南亚市场对六堡茶仍有需求,但六堡茶和所有茶叶一样,规定由国家统购统销,由中国茶业公司梧州分公司统一经营,在此期间,六堡茶仍旧陆陆续续地通过西江水路,运输到广州去。由于极左路线不允许私营生产和销售六堡茶,昔日的茶农们纷纷砍伐茶树,改种农作物,茶叶的种植面积和生产规模明显减少,六堡茶的产销难以恢复往日的辉煌。20世纪70年代开始,国际锡价大跌,东南亚的华人锡矿被西方资本收购,华工群体分散到四处谋生,六堡茶失去了集中的庞大的华工消费群体,好不容易正在逐渐恢复之中的六堡茶产业市场,又一次萎缩并逐渐衰退。20世纪70年代中期,六堡河流域建起了双学水坝和大中水电站水坝,茶船古道这条贩运茶叶的专门通道最终完全停止使用。茶船古道流过了百年春秋,从昔日的黄金水道回归平静,河道悠悠,见证了六堡茶的沉浮兴衰。

三、从劳工茶

转型为历史文化饮品

六堡茶最初是因为能够应对东南亚的湿热气候,发挥调理肠胃的药效,而在当地矿场流行开来的。后来,福建、广东人带去的“叹茶”文化,在马来西亚、新加坡落地生根,从此东南亚一带的茶楼也开始兴盛起来,这些茶庄、茶楼也喜欢销售、品饮六堡茶。而当时由于需求量巨大,矿老板往往大批量采购六堡茶,后来马来西亚矿业急剧衰退,而尚未来得及投入使用的六堡茶,不少还存留至今,这些已经有近百年历史的老六堡茶,成为难得的陈年老茶的珍品。如今六堡茶已经成为东南亚华人对故乡的一种文化记忆。20世纪70年代,东南亚锡矿产业衰落,华工群体分散,六堡茶逐渐被封存和遗忘。不过,由于当今推崇普洱黑茶,品饮陈茶蔚然成风,六堡茶又重新唤起人们的记忆,迎来了关注与礼遇。然而,与一百年前不同的是,六堡茶如今已经摆脱当年价格低廉的“劳工茶”的定位,实现了华丽转身,成为承载百年沉浮兴衰,具有深厚历史文化底蕴的饮品。

原产地在广西境内的六堡茶之所以获得新的发展契机。一方面得益于以普洱为龙头的黑茶畅销效应,另一方面是因为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立,广西成为全国面向东盟进行经济贸易和文化交往的桥头堡,六堡茶已经开始逐渐进入振兴的状态,今天的六堡茶不仅仅是一个茶叶品牌,更是一种具有独特内涵的茶文化现象,成为广西的一张历史文化名片。

如今,六堡茶成为历史文化饮品,有其自身独特的传统根源。六堡茶伴随着近百年华工下南洋的艰辛与苦难,形成了独特的历史文化积淀。六堡茶除了茶性温和,消暑祛热,具有解渴除瘴,调理肠胃等“药效”,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那就是岭南地区粤语文化语境下人们的地域文化认同感。六堡茶维系着一群来自粤语文化背景的海外华工消费群体,是他们寻找身份认同与文化认同的一个重要媒介。如果说,六堡茶百年前因为具有应对“劳工病”的药用价值,从而受到东南亚华工的欢迎,那么,当今东南亚华人后裔以及海外华人对六堡茶的认同和喜爱,则带有一种“忆苦思甜”的历史文化情怀,追求健康的生活美学态度。这种已经被确认的身份认同和文化归属感,反过来又带动六堡茶产业的增长,反哺产业经济,使六堡茶的生产规模和制作工艺得到提升。据《三联生活周刊》登载的《寻访南洋老六堡》一文记叙,记者在当今马来西亚怡保街头的药店里依然仍能找到上世纪六七十年代老六堡茶的踪迹。可喜的是,现在六堡茶不仅早已摆脱了价格低廉的劳工茶印记,并且反而因为这段独特的历史,成为乡土文化的符号和乡愁的手信,重新受到市场的关注与礼遇。随着当地政府强有力的推动,企业的努力进取,六堡茶的产业规模和市场影响力不断增长,如今六堡茶的影响力不再局限于粤语地区,还拓展到全国范围,也不再局限于马来西亚、新加坡,还逐渐在日本、韩国以及东南亚其他国家打开市场局面,开启了一个新世纪的新征程。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茶船古道寻迹境外行:一条古道波浪宽 风吹茶香到两岸
在两广地区的饮茶文化中,六堡茶扮演了什么角色?
【大美六堡·大讲堂】之历史(二) ——茶船古道今昔
深秋寻六堡茶香,你不能错过的事
茶船古道·六堡茶发展高峰论坛将在南宁举办
曼糯古山茶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