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移动通信简史,谋取未来,联通世界

物质、能量和信息是构成人类生存的三大基本要素。信息交流自人类社会形成以来就存在,并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而不断变革方式。信息技术的出现和进一步发展将使人类生产和生活发生巨大变化,引起经济和社会变革。

语言是人类社会化信息活动的首要条件。文字将人们的思维、语言、经验以及社会现象记录下来,使文化得以传播交流、世代传承。

公元前550年,波斯(现在的伊朗)建立了最早的邮政系统。信件可以送到每一个公民手上。

公元前150年,长城上的哨兵一旦发现敌军来犯,就会以烽火作为警告信号。信号几小时内就能将信息传至数百千米外。

造纸术的发明和推广,对于世界科学、文化的传播和发展产生重大而深刻的影响,对于社会的进步和发展起着重大的作用。印刷术为知识的广泛传播、文化与文明交流创造了条件,是人类近代文明的先导。

1821年,英国人迈克尔·法拉第(Michael Faraday)发明了电动机。 10年后,1831年,他又发现了电磁感应定律,并且制造出世界上第一台能产生持续电流的发电机。

1837年,美国人莫尔斯(Morse)发明了莫尔斯电码和有线电报 。有线电报的出现,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它让人类获得了一种全新的信息传递方式,这种方式“看不见”、“摸不着”、“听不到”,完全不同于以往的信件、旗语、号角、烽火。

1844年5月24日,美国人莫尔斯在华盛顿的国会大厦向60千米外巴尔的摩发出信息,这是人类历史上的第一份电报,内容是:上帝创造了奇迹。”

1865年,英国人詹姆斯·克拉克·麦克斯韦(James Clerk Maxwell)提出了麦克斯韦方程组,建立了经典电动力学,并且预言了电磁波的存在。

1887年,德国物理学家赫兹根据麦克斯韦的理论,首次证明了电磁波的存在。但作为单纯的科学家,他并没有看出它的价值,认为它毫无用处,这给了意大利电气工程师伽利尔摩·马可尼机会。

工程师出身的马可尼一切以「实用」为原则,经常借鉴别人的想法和专利。他并不理解技术背后的科学原理,只是通过反复试验来造出自己想要的东西。1896年,马可尼实现了 人类历史上首次无线电通信 ,通信距离为30米(次年达到2英里)。从此刻起,人类正式推开了无线通信时代的大门。

1876年,美国人亚历山大·贝尔(Alexander Bell)申请了 电话专利 ,成为了电话之父。 虽然真正的电话之父应该是安东尼奥·穆齐(Antonio Meucci),但他因为过于贫穷,无钱申请专利,导致被贝尔捡漏。

1G 模拟之王 摩托罗拉

在此后的很长一段时间里,有线通信和无线通信都在各自的轨道上发展,相互间并没有走得很近。

在电话被发明之后,人们的声音可以在电线上传播。 其实,就是声信号转换成电信号,电信号通过电线传播,最后电信号再转换回声信号。对于通信网络来说,要解决的主要问题,就是如何布设和接续这些电线。

最开始的时候,采用人工交换机进行接续。随着用户的增加,电话线路从几百条变成几千条、几万条。人工交换机显然已经无法满足需求。1938年,美国开通了1号纵横制自动电话交换系统。 紧接着,法国、日本等国家也相继生产和使用该类系统。从此,人类正式进入纵横制交换机的时代。

在三极管发明之前,人们通过机电式交流发电机产生的连续波进行通信,这种机器十分笨重,信号很弱,而且只能发送摩斯电码。1907年三极管发明,三极管不仅可以减小设备的体积,将微弱的信号放大,还能支持语音通话。

无线通信技术主要应用于国家级的航天与国防工业,带有军方色彩。1928年摩托罗拉创立,1941 年,摩托罗拉研发出了第一款跨时代产品 SCR-300军用步话机,实现了距离可达12.9公里的远距离无线通信,至今仍是电影中美国通讯大兵最经典的形象。SCR-300具备一定的抗干扰能力和稳定的信号质量,但是重量也不轻(16公斤),需要一个专门的通信兵背负,或者安装在汽车或飞机上。

1946年,贝尔实验室在战地步话机的基础上,制造了世界第一部所谓的“移动通讯电话”。 不过,虽然号称是移动电话,但体积却非常庞大。1958年,苏联工程师列昂尼德.库普里扬诺维奇发明了ЛК-1型移动电话。 这个电话还是装在汽车上才能使用。

到了60年代,以摩托罗拉和AT&T为代表的科技公司,开始重新对研发移动电话产生兴趣。1973年4月的一天,摩托罗拉公司工程师马丁库帕给贝尔实验室工作的,一位也在研制移动电话的对手打电话:“乔,我现在正在用一部便携式蜂窝电话跟你通话。”

那个时代,美国有朗讯和摩托罗拉,加拿大还有个北电网络,这三家通信设备制造商,一起奠定了北美在世界通信江湖的统治地位。摩托罗拉制造了第一台1G手机DynaTAC,这款手机只有半个小时通话时间,价格却要26,000多人民币……叫它一声「大哥大」没毛病。

2G GSM与CDMA之争

第一代无线通信系统和当时的有线通信系统一样,都是基于模拟信号的通信方式。模拟信号有许多不足之处,比如信号容易受到干扰,电磁波是一种共享资源,这意味着它可以被任何人截获。

1980年代后期,随着大规模集成电路、微处理器与数字信号的应用更加成熟,当时的移动运营商逐渐转向了数字通信技术,移动通信进入2G时代。

由于通信产业为国家战略产业,通信标准之争的背后是国与国、联盟之间的综合角力,一旦输了的一方则须持续向对方联盟缴纳高额专利费,且更容易被对方掌握产业主动权。以AMPS和TACS为代表1G时代几乎被美国垄断,也意味着美国掌握了标准话语权和产业主动权。

在数字通信刚起步时,欧洲各国意识到单打独斗在技术上将难以和美国抗衡。于是1982年起欧洲邮电管理委员会成立了“移动专家组”负责通信标准的研究。

GSM的名字即是移动专家组(法语: Groupe Spécial Mobile)的缩写,后来这一缩写的含义被改为“全球移动通信系统”。GSM的技术核心是时分多址技术 (TDMA),其特点是将一个信道平均分给八个通话者,一次只能一个人讲话、每个人轮流用 1/8的信道时间。

GSM「蜂窝移动电话」的缺陷是容量有限,当用户过载时,就必须建立更多的基站。不过,GSM的优点也突出:易于部署,且采用了全新的数字信号编码取代原来的模拟信号;还支持国际漫游、提供SIM卡方便用户在更换手机时仍能储存个人资料;能发送160字长度的短信。1992年第一条短信发出,内容是“圣诞快乐”。

欧洲的通信技术崛起,新的玩家出现了,爱立信,诺基亚,西门子,不但推出了自己的手机终端,还推出了自己的无线通信系统,成为了新的通信设备供应商。他们的出现,打破了北美独霸的江湖局面。

无线电频谱是稀缺资源,不同的应用和通信标准使用不同的频段。要想实现「漫游」,就需要国际间在频段分配和通信技术上统一标准。2G时代是标准争霸的时代。GSM、TDMA(时分多址)、FDMA(频分多址)、CDMA(码分多址)各领风骚。

欧洲大力投资GSM,短短数年内建立了国际漫游标准,在全球广布GSM基站。德国是第一个推出GSM网络的国家,法国、英国、意大利、西班牙等其他欧洲国家迅速跟进。到上世纪90年代中期,欧洲主要国家的GSM渗透率已达80%,海外也占领了更多的国家。比如在中国,在非洲和拉丁美洲也卖的很好。

美国大概是还沉浸在辉煌的1G模拟时代里不能自拔,从1950年代起,CDMA就是美军军方的通信技术之一。它通过不同的扩频码来实现多用户在同一时间同一频率上共享,容量是GSM的10倍以上。高通把军事通信的CDMA技术应用于商业手机网络,一开始不被业界看好。高通也没有实际的手机制造经验,欧洲的运营商们对它的知识产权更不感兴趣。直到1995年高通好不容易将CDMA技术催熟之时,GSM早已在欧洲规模投资,且建立了国际漫游标准,迅速在全球扩散,CDMA失去了大半江山,只占领了日本、韩国等市场。

美国输了,输掉的不是技术,而是速度与规模,也输掉了一个时代。1993年,爱立信占全球数字蜂窝设备市场的60%,诺基亚一跃成为全球第二大手机供应商。2000年,诺基亚的出口额占芬兰商品和服务总额的24%。1997年,摩托罗拉终于走下神坛,其全球移动电话市场份额从1997年的50%暴跌到17%。持续了20年辉煌的摩托罗拉终于被一家之前还在造纸、1992年才推出第一部数字手机的诺基亚击垮。

3G 三足鼎立

随着用户的猛增,现有频段已无法容纳更多用户,2G网络开始饱和。3G的推出迫在眉睫。为了避免2G标准碎片化的情况再次出现。CDMA的发明者高通、GSM的专利持有者诺基亚和爱立信,以及其他无线领域的大佬们,带着工程师和律师团队包下了酒店的一层楼。在激烈的讨论后,拿出了3G的标准——WCDMA。从名称就可以看出,这项标准是基于高通在2G时代提出的CDMA。彼时还是个小公司的高通,凭借4000多项CDMA的核心专利,瞬间成为3G时代的绝对霸主。

这就是著名的“Qualcomm Patent Wall”。高通的一切都明明白白的写在了这面墙上:财富、垄断、成功…高通围绕着功率控制、同频复用、软切换等技术,构建了CDMA专利墙。高通还整合信号的发送与接收、电源管理和数模转换等嵌入集成芯片,即今天我们称的SoC(System on Chip, 片上系统)。这样一来,使用高通专利的手机厂商,必须先缴一笔授权费取得专利使用权。在芯片或产品量产后,再依据出货量收取根据产品售价一定比例的费用,平均需缴纳手机销售额5-10%不等的权利金。

在2G崛起之前的这一时期,还有一件重要的事情发生,就是互联网的爆发 。互联网崛起之后,计算机之间的数据通信需求呈爆炸式增长。在这之前,人们通信的主要传输内容为话音 。 现在,人们要开始考虑,如何传输计算机数据报文:图像、音频、视频等文件的载体。

分组交换业务迅猛增长带来的直接后果,就是对信道容量的巨大冲击。70年代,有线通信发展到程控交换 ,承载方式也是TDM电路(你就把它理解为电缆吧)传输介质都变了,当然传输设备和交换设备也要变。80-90年代,传输设备从PDH/SDH演进出了MSTP和PTN。 交换设备从程控交换演进出了NGN(下一代网络)和软交换。就是从模拟到数字,从电路到IP,从语音到多媒体。

在2G向3G过渡期间,还涌现出了更多的标准:GPRS、EDGE、WAP等,俗称2.5G。GPRS, General Packet Radio Service,通用分组无线业务 在中国移动那还有个国人更熟悉的名字移动梦网(Monternet)。手机阅读、搞笑彩铃、小说、手机报、门户新闻仿佛就在昨天。

3G时代主要有WCDMA、CDMA2000、TD-SCDMA三种标准。欧洲与日本等原推行GSM标准的国家联合起来成立了3GPP组织参考CDMA技术,以尽量绕过高通的专利,开发出了原理类似的WCDMA;高通也赶紧不落人后地与韩国联合组成3GPP2,推出了CDMA2000;既然你们都有一套自己的标准,当然,咱们中国也不能落于人后,也搞了一个TD-SCDMA。

高通可谓是3G时代最大的赢家。谁也不想被高通揩油,所以用CDMA2000的少;TD-SCDMA 只有中国使用;自然,最后的结果是W-CDMA的参与者最多,在三个3G通信标准中最成熟、市场占有率也最高。

2G时代的落后,自然也拖了美国迈进3G时代的后腿。不过,进入3G时代,欧洲也未能将2G优势持续下去,欧洲运营商在3G无线频谱拍卖上花费了巨资,加之3G业务用例前景不明朗,欧洲运营商在建设3G网络时,担心巨额投资收不回成本,一直犹豫不决。

日本抓住了从2G语音向3G数据时代演进的机遇。1999年,日本运营商NTT DOCOMO推出了基于2.5G网络的i-mode(全球首个以运营商为中心的生态系统,有点类似于苹果iOS)。只可惜,日本的i-mode模式未能走出国门。

从2000年开始,通信业界就在呼喊3G,但喊了几年,直到2007、2008年才开始真正普及,源于移动通信设备的革新智能手机。

英国公司Psion和诺基亚、爱立信、摩托罗拉在1998年合资成立了Symbian公司,研发手机专用的操作系统以抵御来势汹汹的微软。

1999-2004年间,Symbian在发展上仍然以传统手机功能为主,诺基亚内部的心态总是:最重要的是如何卖出手机,应用程序只是让手机更好卖。2005年,苹果收购了一家叫FingerWorks的公司,这家公司自1999年起便开始研发手势识别、多点触控等技术,但在当时这样的应用并不为人们所看好,也没人猜到苹果买它来做什么。

2007年1月9日,乔布斯发布了第一代iPhone,从而推动了一个智能手机的时代。 iTunes Music Store、Safari、Email、Camera 等应用,皆以图形化的方式呈现在简洁优美屏幕上,搭配多点触控屏幕技术,iPhone去除掉了键盘、单以一个 Home键和手指即可操作。“最好的操作界面,就是我们的手指”,乔布斯在iPhone发布会上强调。

2008年苹果推出iOS 2,新增了最重要的应用商店 (App Store),可以在该平台上下载安装应用程序,开始了APP生态系统的新时代。尽管智能手机不是苹果发明的,但却改变了人们的通信方式,而且是人们的生活方式。

4G 一统江湖

相比3G,4G网络在规范上前所未有的统一,全球均采用3GPP组织推出的LTE/LTE-Advanced标准,最新标准下空中接口的关键技术放弃了CDMA转投OFDM,即Orthogonal Frequency Division Multiplexing,中文翻译过来是正交频分复用。

本来照这样发展下去,以CDMA为核心的技术或许有可能一路称霸到4G,可随著版图不断扩大,IT业巨头们开始觊觎起4G。2005年,Intel和诺基亚、摩托罗拉共同宣布发展802.16标准,也被称为“移动WiMax”,进行移动终端设备、网络设备的互通性测试。

Intel、北电和摩托罗拉都是WiMax的主导者。加拿大北电将传统3G业务卖给法国阿尔卡特,一心搞WiMax。然鹅,自3GPP首版4G LTE标准于2008年12月完成且于2009年12月全球首商用成功后,全球多数移动运营商果断的选择了不投资WiMax,而是静候LTE的到来。

WiMax作为一项全新的技术,运营商是要花巨资投入的,还要考虑与网络的前后兼容性,与2/3网络如何兼容?未来又如何演进?如同高通败在W-CDMA基站的广覆盖上,LTE可兼容WCDMA,且利用现有基站配套设备,而WiMax基站却要从头建起。

于是乎,前途无望的WiMax阵营们纷纷退出,开始转向LTE。

阿尔卡特朗讯宣布削减WiMax投资,将未来移动宽带的希望寄托在LTE上;

加拿大北电早已因互联网泡沫和财务丑闻陷入困境,而此次在WiMax上步子又迈得太大,于2009年宣布放弃WiMax无线业务,因为他们正在申请破产保护;

Intel也在2010年宣布放弃WiMax,加入LTE阵营。

自此,经历了无数波折,在4G时代,LTE标准终于一统江湖。4G直接催生出「移动互联网」这一全新的产业。通过一部手机,社交、通话、娱乐、购物、办事通通搞定。

5G 万物互联

美国在1G时代领先,但从2G到3G,美国整整落后了两个时代,4G赶超机会本来渺茫,但随着智能手机的横空出世,美国迎来了弯道超车的转折点。

苹果推出了IOS,Google推出了安卓操作系统,如今全球大部分智能手机都运行于iOS和安卓系统。iOS和安卓系统打败了2G时代的诺基亚,也彻底打败了3G时代的日本i-mode模式。诺基亚手机没落了,日本通讯产业链全线败退,NEC、东芝、三洋退出手机领域,索尼、夏普、京瓷、松下市场份额大幅下滑,留给NEC和富士通等电信设备的市场也只是极少的份额。

5G时代,「移动互联网」将变成真正的「互联网」,无线设备将承载70%以上的线上活动,万物互联将成为现实。5G的应用,可以划分为三大块,一块是现有的4G体验的提升;一块是像自动驾驶、VR/AR这样的应用;还有更重要的一块是物联网。

有人形容5G的速率是这么说的:下载一个文件大小1G的电影,只需要一秒钟。正是因为速度是如此之快,再加上低时延等特性,所以才使得自动驾驶这样需要海量高速数据交换的应用才成为可能。5G已经远远超出个人生活的影响,成为了国家基础设施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低时延和大规模物联网连接,意味着网络能提供多样化的服务,这就需要网络更加灵活和分布,从而需要基于NFV/SDN向软件化/云化转型,用IT的方式重构网络,实现网络切片。

由于5G使用了毫米级的微波,这么短的波很容易在传播中衰减,因此需要大规模建立基站,密度将从4G的千米范围,缩短到百米。深圳目前已建成了4.6万个基站,是国内基站覆盖率最高的城市,比整个欧洲的还要多。在5G之后,用可见光和激光等更短的波来通信是大势所趋。

美国花了两个时代一路追赶,有过深刻的教训,也尝到了甜头,现在5G来了,当然不甘错过这次大好机遇。美国认为,谁能领导5G,谁就站在了未来的信息时代的制高点。然鹅,朗讯、摩托罗拉、北电等美系设备商已全军覆灭,美国拿什么领导5G?华为在LTE市场份额上早已全球第一,尽管美国也有高通、思科等通信巨头,但他们只提供芯片和路由器,并不提供无线设备。

如今中国不仅拥有领先的设备商,还有全球规模最庞大的移动网络、最大的市场和最丰富的移动互联网服务,体量之大,若在5G时代首先激发出创新生态,并像4G时代的iOS和安卓一样迅速扩散全球,形成规模经济,这显然是美国不愿意看到的。

工信部数据显示,截至2021年底,我国累计建成并开通5G基站142.5万个,基站总量占全球60%以上,5G用户达到3.55亿户,5G行业应用创新案例超10000个,覆盖工业、医疗等20多个国民经济行业,应用环节从生产辅助环节向核心环节渗透。

截至2021年10月,美国5G基站数量仅为10万个。2020年美国数字经济规模达到13.6万亿美元,蝉联全球第一,其中产业数字化占比超过80%。美国各产业对数字经济核心技术应用广度和深度领先,各产业数字化水平也具有领先地位。

因此,5G的竞争不仅仅是短期几年中5G技术和基础设施建设的竞争,5G是赋能性技术,最终目的基于5G形成的国民经济各产业数字化升级和竞争力提升。

直面5G的质疑,回望历史就有了答案

关于5G网络,国内一直有质疑的声音,最大的质疑是日常生活似乎没有什么非5G不可的应用。短视频、玩游戏、在线看电影,4G和WI-FI也已经足够快了,绝大多数情况下并没有下载1G以上级别数据的需求,为什么国家还要投几千亿建新一代通信网络呢?

其实,5G网络建得越早,越可能在和其他国家竞争中取得抢先的位置。在4G到来之前,人们只知道用手机可以看高清视频,却预料不到短视频与全民直播的爆发;对移动支付的猜想止于手机绑信用卡上NFC,然而现实的扫码支付完全解放了钱包;更没有人想到过互联网电商、线上外卖、移动端打车等产业的欣欣向荣……

从行以方便到无中生有,通信的每一步变革,都在切实地改变每一个人对世界的想象。

20世纪50年代后期,因其搭载电波而得以高速传输的效率,成为人们急传讯息的首选。电报的普及,让日子过得慢、车马邮件都慢的时代加速了许多。但一个字一毛四的电报,在当时月薪不过数十元的中国人眼中,无异于一字千金,任是多浓烈的思念都得一再精简。“家中有事,见报速回”。夜晚从西安向北京拍一封电报,次日上午即可达。在电报鼎盛期的1988年,杭州一年收发194.85万份电报。每天晚上都有许多人在武林广场通宵排队发电报,连火车站站台票都得凭电报才能购买。在北京电报大楼营业的59年间,发出最多的急电还是“母病速归”。

比起文字,当然是声音更加直接热切。中国的电话用户,从1949年的26万,增长到1978年的214万,普及率仅达0.43%。仅有的电话集中在机关企事业单位,家庭电话凤毛麟角。直到20世纪末,人们最主要使用的户外通信方式则是公共电话。

1951年,北京电信局开办了传呼公用电话的业务,极大地便利了同城用户之间的沟通。通话费由每次4分改为5分再到每次(3分钟)1毛,排队打电话的人始终络绎不绝。“某某家接电话!”胡同口又响起大爷大妈的呼喊,被点到名字的某某匆匆奔出门来。

1987年11月18日,我国第一个模拟移动电话网在广州开通。1995年,我国GSM数字电话网正式开通,这意味着普通老百姓家中也可以装上电话了。那时家里装一个电话,要花费2000-4000元不等的安装费,相当于普通人半年以上的工资,电话机是家里最醒目的'大件’。

横浜桥长途局营业厅、四川路桥邮政营业厅、南京东路电报局营业厅堪称是上海三大最热闹的地方,每天都挤满了来打长途电话的市民。当时拨打长途电话需要排队挂号,运气好的用户排半天队就能接通电话。不少人为了打上电话,甚至不敢上厕所,不敢出去吃东西,就怕回电来了自己却错过了接听。长途电话费好贵好贵,但打一次长途可以期待、激动、回味好久好久。

1987年移动电话进入中国,它有一个奇怪的称呼:大哥大。一个板砖一样的大黑盒子,上面还有个天线。这个大黑盒子2万多块,那时候普通人一年的工资才几千块钱。但是想要买到一部并不容易,一张购买大哥大的登记卡也被黄牛炒到了500元。

在移动电话出现之前,最流行的是BP机。腰间一个BP机,已然成为那时的年轻男女最时髦的点睛之笔。从1983年,上海开通中国第一家寻呼台之后。1995年-1998年,全国每年新增寻呼用户都在1593万户以上,2000年寻呼业发展到顶峰。当时的寻呼机分英文版和汉化版两种。前者价值一两千元,只能显示英文和数字。汉化版一次可发几十个汉字,但价格高达四五千元,因而难成主流。

2G时代,摩托罗拉、爱立信等最早一代的手机尚且昂贵,便宜好用的小灵通正来势汹汹。手机的外形,却用着固话的网络,实施单向收费,资费仅为移动通信业务的1/5,音质更优延迟短,用久了还不发烫。虽然在当时,小灵通所用的PHS是“一出生即老得足以死去”的技术,但仍然有近一亿用户曾经选择它,数量远高于2G所用的CDMA网络消费群体。

再后来,互联网通讯的时代就到了。在2009年世贸天阶里那场iPhone3GS入华仪式上,排了9小时队的智先生在苹果领导及微博女王姚晨的注视下,成功买走第一部iPhone。每一次通信技术的变革,都意味着资费的飙升。流量费0.01元/KB,短信0.1元/条,通话0.4-0.6元/分钟,让口袋尚不宽裕的人们不得不斤斤计较。在需要频繁与多人联络的大学社群,年轻人们靠着中国移动开发的飞信,拯救了钱包,赢得了爱情。

2012年,手机网民数量达到4.2亿,占网民总数7成以上。互联网电商的出现,彻底改变了人们的消费方式。移动互联网包办了人们的生活。外卖、打车、送药、挂号……几乎没有手机不能解决的问题。现在,几乎没有人再往名片上印固话号码,甚至连名片交换的程序都少见,建立熟人关系只需打开摄像头“扫一扫”。

也许再发展下去,实体的通讯工具就都全变成虚拟的了。就像电影里演的,画面和按键直接投影在胳膊上,点几下胳膊或者空气,就打通了世界!

通信会怎样改变生活?只有时间,才能给我们答案。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详谈1G、2G、3G、4G、5G通信进化发展史
1G→2G→3G→4G→5G:一部波澜壮阔的移动通信史
一个时代正在结束,再见TD-SCDMA
从2G到4G/从GSM到WiMAX 通信名词
3G完成历史使命,中国发展5G应吸取的经验和教训
洞悉物联网发展1000问之导致北电之死的WiMAX到底是什么技术?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