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极简《资本论》笔记

写在前面

读书的视角:企业立场上看问题

目的:基于个人即是企业的观念,寻找一种适合管理自己的模式架构,用于个人或者企业管理。

收获:

一、刷新了价值观念。一直想做一个有价值的人,仅仅停留于表面,并没有发现什么是价值,如何实现自身的价值的路径。

二、商品与产品的区别以及商品二重属性。当前在写一些文章,(可以算是文章吧)感觉没有什么价值,后续改进创作导向。

三、市场导向,何为市场问题。注重经济价值开拓,没有经济价值东西,就是没有太多使用价值。

四、对于企业内在运行机制(资本)有一定的了解,不过仅仅是皮毛而已。

五、劳动的新认识,普通人创业可以通过先进行劳动,然后进行简单生产,然后进行规模生产的这个劳动逻辑。也可以通过商品入手进行创业,两种模式,还有有创意加上风投注资的形式进行创业。大多数都是第一种形式。

目标完成否:这本书给我的仅仅是企业内在价值的逻辑,并没有解决的企业外在运行的困惑。

具体笔记内容


我坚信伟大的佛罗伦萨诗人但丁的格言:走自己的路,让别人去说吧!

第一卷: (企业一切要从资本开始,说白了,也就是有钱开始。)

本卷主要研究资本的生产过程,即资本的直接生产过程,它是统一的生产过程和流通过程中抽象出来的生产过程。马克思指出,资本积累以剩余价值为前提,剩余价值以资本主义生产为前提,而资本主义生产又以商品生产者拥有较多的资本和劳动力为前提。因此,资本生产过程的实质是生产剩余价值。

第1章 商品和货币

在具体的、现实的交换过程中,各种不同的劳动产品在本质上彼此等同,即都具有使用价值,从而转化为商品。

商品是为交换而生产的对他人或社会有用的劳动产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物。

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

一切劳动,既是人类劳动力在生理上的耗费,也是在特定形式上的耗费。作为抽象劳动,它创造商品的价值;作为具体劳动,它生产商品的使用价值。

商品的交换过程

综上所述,商品在发挥使用价值以前,必须先以价值实现交换。

另一方面,商品在实现价值以前,必须首先证明自己具有使用价值。

货币是商品交换的必然产物。

货币的职能货币有价值尺度、流通手段、贮藏手段、支付手段和世界货币五种职能,其中,价值尺度、流通手段是货币的基本职能,贮藏手段、支付手段和世界货币是货币的一般职能。

货币转化为资本资本最初表现为一定量的货币,但货币不一定是资本,即货币只有在一定条件下才能表现为资本。但作为货币的货币与作为资本的货币,具有根本不同的性质和内容。

剩余价值:

资本总公式中,剩余价值表现为两个流通行为的结果。

劳动过程和价值增殖过程

劳动过程:任何劳动过程都包含三点要素:有目的性的活动或劳动本身、劳动对象和劳动资料。

价值增殖:价值形成过程是价值增殖过程的基础,要揭示此过程,必须考察价值形成过程。首先,我们将商品生产过程作为价值形成过程来考察。

可见,单纯的价值形成过程并不能产生剩余价值。

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

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资本由两个部分组成,从劳动过程的角度看,一个是客观因素,一个是主观因素;从价值增殖过程的角度看,一个是不变资本,一个是可变资本。

这种转移是在生产资料转化为产品时发生的,是在劳动过程中发生并通过劳动实现的。

可见,转变为生产资料的资本,即购买原料、辅助材料、劳动资料的那部分资本,由于在生产过程中未改变自身价值量,因此称为不变资本部分。反之,转变为劳动力的资本,由于在生产过程中改变了自己的价值量,再生产出超过自身价值而形成的余额,即剩余价值,这部分资本从不变量转化为可变量,因此被称为可变资本。

生产资料的价值变动,会影响到已经进入生产过程的生产资料,但不会改变生产资料作为不变资本的性质。

思考:带着目的,带着价值考量去做事情。

剩余价值率是剩余价值和可变资本的比率,或剩余劳动时间和必要劳动时间的比率。在资本主义条件下,它是工人受资本家剥削程度的表现。由于资本家对利润的贪欲是无止境的,因此他们会采取各种手段不断提高剩余价值率,加重对雇佣劳动者的剥削。

剩余价值的变动取决于三个因素,即工作日的长度、劳动的标准强度和劳动生产力。在这三个因素中,如果一个不变,另外两个发生改变;或者其中两个不变,另一个发生变化;或者三个因素同时变化,都可以产生种种不同的组合。

剩余价值率=剩余价值/可变资本

工作日

工作日工作日也称劳动日,是以日为计算单位的劳动时间,指工人在一昼夜内工作时间的长度。工作日通常分为四种,即标准工作日、特殊条件下的缩短工作日、延长工作日和无定时工作日。

剩余价值率和剩余价值量

在劳动力价值已定的情况下,一个工人所生产的剩余价值量由剩余价值率决定,因为剩余价值量等于预付的可变资本量乘以剩余价值率。因此,可变资本越大,生产的价值量和剩余价值量就越大。

在劳动力价值已定的情况下,一个工人所生产的剩余价值量由剩余价值率决定。由此可以得出第一个规律:所生产的剩余价值量,等于预付的可变资本量乘以剩余价值率,或者说,等于一个资本家同时剥削的劳动力的总数乘以平均每个劳动力所产生的剩余价值量。

在一个工作日内,从一个工人身上榨取的剩余价值量,总有一个不能超越的最高界限。要使剩余价值在一定的量上继续增加,就只能增加工人人数,即增加可变资本的数量。如此一来,就形成剩余价值量的第二个规律:“平均工作日(总是小于24小时)的绝对界限,就是可变资本的减少可以由剩余价值率的提高来补偿,或者说,雇佣工人人数的减少可以由提高劳动力受剥削的程度来补偿。”

从以上两个规律可以引申出第三个规律——“在剩余价值率和劳动力价值已定的情况下,所生产的剩余价值量同预付的可变资本量成正比。”

第3章 相对剩余价值生产的三个阶段

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发展过程中,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经历了简单协作、工场手工业和机器大工业三个发展阶段。但其生产的关键则是缩短必要劳动时间。要缩短必要劳动时间,就必须降低劳动力价值;要降低劳动力价值,则必须降低生产和再生产劳动力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为此,就必须提高生活资料生产部门的劳动生产率。

概念: 通过延长工作日总长度而生产的剩余价值,叫作绝对剩余价值;通过缩短必要劳动时间来相对延长剩余劳动时间而生产的剩余价值,称为相对剩余价值。

在资本主义生产条件下,资本家提高劳动生产力的目的,绝对不是为了缩短工作日的时间,而是为了缩短生产商品的必要劳动时间,从而延长剩余劳动时间,以便榨取更多的相对剩余价值。

协作劳动

在同一生产过程中,或在不同的但相互联系的生产过程中,许多人集中在一起,有计划地协同劳动,这种劳动形式就叫作协作。在同一生产过程中,如果从事协作劳动的劳动者之间没有进行分工,就叫简单协作。而简单协作则是资本主义生产的起点。

分工和工场手工业

为了在一定期限内造出大量的产品,必须对劳动进行分工,把制造一件产品的各种操作分割开来,并把每一种操作分配给一个手工业者,最后共同完成一种产品。

机器和大工业

第4章 绝对剩余价值和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

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和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并列为资本家提高剥削程度的两种基本方法。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构成资本主义体系的一般基础,同时也是相对剩余价值生产的起点,因为后者是以工作日延长到必要劳动时间以上为前提的。

绝对剩余价值和相对剩余价值的对立统一关系[1],说明资本家一方面用延长工作日来榨取剩余价值,另一方面又用缩短必要劳动时间来榨取剩余价值,因此,价值增殖是资本家追求的唯一目标。

劳动力价格和剩余价值量的变化

随着劳动生产力的提高,劳动力的价值反而下降,劳动者所创造的剩余价值却提高了,这是资本主义劳动力价值与剩余价值量变化的规律之一。

第5章 工资

劳动力价值采取工资的形式,也就消灭了工作日分为必要劳动和剩余劳动、有酬劳动和无酬劳动的一切痕迹,工人的劳动全都表现为有酬劳动。

资本主义工资的两种基本形式 计时工资 计件工资

工资的国民差异

由于资本主义发达国家劳动强度和劳动生产率较高,工人的日工资、周工资也就比不发达国家要高。但是,相对的劳动价格,即同剩余价值和产品价值相比较的劳动价格却比较低。

第6章 资本的积累过程

资本积累的两个假定条件

资本积累即剩余价值的资本化,其实质是资本家将其无偿占有的剩余价值的一部分再转化为资本,用来购买追加的生产资料和劳动力,扩大生产规模,从而进一步无偿地占有更多的剩余价值。

一定量的货币要执行资本的职能,必须经历三个阶段:第一,在流通领域内,一定的货币额转化为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即货币资本转化为生产资本。第二,把由一定的货币额转化而来的生产资料和劳动力投入生产过程,从而生产出包含原预付资本加上剩余价值的商品,在本阶段,生产资本转化为商品资本。第三,将这些生产出来的商品再投入流通领域,通过商品的出售,把它们的价值实现在货币上,使这些货币再次转化为资本。这样周而复始地不断循环,便形成了资本流通。

资本积累的第一个条件,是资本家能将自己的商品卖掉,并把由商品转化而来的绝大部分货币再转化为资本。

资本积累的第二个条件,是假定直接从工人身上榨取无酬劳动的资本家是剩余价值的所有者。

简单再生产

简单再生产再生产按其规模不同可分为规模不变的简单再生产和规模扩大的扩大再生产。其中简单再生产是扩大再生产的基础和出发点,是扩大再生产的重要组成部分。

可变资本的再生产

全部资本的再生产

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再生产

资本主义的再生产就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再生产,它不仅生产商品和剩余价值,而且还生产和再生产生产关系本身。资本主义再生产的实质,就是资本家和工人的不断相互对立。

剩余价值转化为资本

把剩余价值转化为资本,叫作资本积累,即资本家把从雇佣劳动那里剥削来的剩余价值的一部分用于个人消费,另一部分则转化为资本,用于购买扩大生产规模所需追加的生产资料和劳动力。

剩余价值分为资本和收入

资本主义积累的一般规律

资本主义积累的一般规律

当资本的构成不变,资本对劳动力的需要随积累的增长而增长

相对过剩人口的形成

相对过剩人口的存在形式

投入劳动,赚取价值、扩大可变成本 资本、时间、劳动 商品之间的关系。单位时间内劳动创造了产品,一部分是商品,商品经过交换后,称为资本

企业来说,第一步,梳理资产和债务,编制报表。即有什么的问题,第二步,市场需要什么,根据市场我能干什么。第三步,编制战略、规划、计划等

第二卷

本卷主要研究资本的流通过程,抽象地考察剩余价值的实现,以及剩余价值实现过程中各生产部门资本的相互联系。

第1章 资本形态变化及其循环

在资本运动的总过程中,资本依次经历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和商品资本三种形态变化,与这三种形态变化相适应,资本的循环过程也依次分为购买阶段、生产阶段和售卖阶段。资本的循环过程其实是流通和生产的统一。其中,资本流通是一般商品流通的一部分,货币资本的循环则是产业资本物质刺激的最片面、最明显,也最经典的形式。

币资本循环是从货币资本开始,依次经过购买、生产和销售三个阶段,在实现资本价值增殖之后,又回到货币资本的运动过程。这一循环明显地表明了价值增殖是资本运动的目的和动机。

贸易的本质,是先用货币去购买一定数量的商品,再把商品换成货币。

商品资本的职能就是实现剩余价值。

总循环公式资本的总运动是G—W…P…W′—G′

准备金作为剩余价值存在形式的贮藏货币,是用于资本积累而扩大再生产的,是为积累资本而暂时采取的一种货币形式。

货币积累我们把这个由剩余价值转化而来的货币称为g,这个g能否立即进入资本的循环过程,还要取决于它积累的数量。

商品资本循环的总公式是:W′—G′—W…P…W′

产业资本的循环[2]是由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商品资本三个循环形式构成。如果用Ck代表总流通过程,那么,这三种循环形式则可以用以下公式来表示:(1)货币资本循环:G—W…P…W′—G′(2)生产资本循环:P…Ck…P(3)商品资本循环:Ck…P(W′)如果对这三种循环形式进行总考察就会发现,循环过程的所有前提都表现为循环过程的结果,即表现为循环过程本身所产生的前提。

因此,作为货币资本循环前提的G,是由生产过程本身产生的,生产资本与商品资本的循环也是如此。在循环中,每一个循环因素,比如货币资本G、生产资本P、商品资本W′都既是出发点,又是经过点和复归点。另外,产业资本的循环总过程是生产过程和流通过程的统一,生产过程是流通过程的媒介,而流通过程也是生产过程的媒介。在产业资本循环总过程中,三种循环都有一个共同点,它们的目的和动机都是为了实现价值增殖。

简而言之,商品在空间上的位置移动,就是商品运输。一方面,运输业成为一个独立的产业部门,从而形成产业资本的一个特殊投资领域;另一方面,运输业又成为生产过程在流通过程的延伸和继续,并且为了流通过程而继续发挥它的生产性质作用。

第2章 资本周转

资本的周转时间,包含着总资本价值的一个循环周期的总过程,即从一个循环周期到下一个循环周期的间隔时间。资本每周转一次,同一资本价值就能实现一次,增殖过程或生产过程就能更新一次。资本必须以固定资本或流动资本的形式在周转运动中才能实现其价值增殖,这种运动不能孤立地循环一次便停下来,而必须持续不断地周期性地进行。

资本流通的时间就是资本的流通时间和生产时间之和,也就是资本从其出发点开始,经过一次循环再回到出发点所经历的时间,即资本通过购买阶段、生产阶段和售卖阶段所需要的时间。

周转形式之一:固定资本固定资本是指以厂房、机器等劳动资料形式存在的那部分不变资本。这部分资本是按照它在丧失使用价值时所丧失的交换价值的比例,把价值转移到产品中。

资本周转形式之二:流动资本

资本周转形式之二:流动资本

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的区别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的区别主要表现为以下四点:一、二者的周转方式不同。作为生产资本的不同组成部分,固定资本是在一次生产过程中部分地损耗,它的价值也就根据物质损耗的程度逐步地转移到产品中;而流动资本是在一次生产过程中被全部损耗掉,其价值也是一次性全部转移到产品中。由于生产资本的物质形式存在着差别,所以才会被区分为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二、固定资本的周转时间比流动资本的周转时间长。在固定资本的一次周转时间内包含着流动资本的多次周转。

三、投在固定资本上的生产资本价值是全部一次预付,而逐步从流通中取回。在生产资本以实物形式执行职能期间,不需要用同一种新物品来替代,只有当这个生产资料完全不能使用时,才会进行实物更新。四、要使生产过程持续进行,流动资本的各种要素如原料、辅助材料、劳动力等就要与固定资本的各要素相同,不断地固定在生产过程中。但这样固定的流动资本各要素,需要不断地在实物形式上进行更新。

固定资本的损耗和补偿

预付资本的总周转

所谓预付资本的总周转,是指预付资本中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的平均周转。也就是说,由于生产资本中固定资本周转慢,流动资本周转快,那么在考察资本的总周转速度时,就既不能只看固定资本,也不能只看流动资本,而必须把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的周转速度平均起来计算。

劳动期间的长短,虽然与产品的性质密切相关,但也并非一成不变。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生产同一种产品的劳动期间会逐渐缩短,这种变化不仅在工业生产中十分明显,即使对劳动对象受自然生长制约的种植业和养殖业,也是如此

生产时间与流通时间生产资料的储备时间也是生产时间的一部分。生产资料储备时间的长短,对资本周转的速度会产生直接影响。生产资料储备量大,储备期长,占用的资本必然就多,从而资本周转的速度就会变得缓慢。

资本的周转时间包括生产时间和流通时间,并且它们都要占用一定量的资本。因此,资本在整个周转时间内所需要的预付资本量,等于生产资本和流通资本之和。资本周转时间的长短,标志着资本周转速度的快慢。资本周转速度的快慢又取决于可变资本周转速度的快慢。

年剩余价值率所谓年剩余价值率,即一年内生产的剩余价值总额和预付的可变资本的比率。在资本的周转过程中,只有可变资本才能创造剩余价值,可变资本的每一次周转都会带来一定的剩余价值量

第3章 社会总资本的再生产和流通

在资本的再生产过程中,生产过程只是资本循环运动中的环节之一。当资本以货币资本的形式循环时,生产过程就是流通过程的媒介;当资本以生产资本的形式循环时,流通过程就是生产过程的媒介。资本的不断更新,以及资本作为生产资本的不断再现,都以资本在流通过程中的形态变化为条件。同时,它的不断更新,又是资本在流通领域不断重新完成各种形态变化的条件,也就是资本交替地转化为货币资本和商品资本的条件。

要进行大规模的生产,只有通过资本的集中来实现。无论是从社会总资本的角度考察,还是从单个资本的角度考察,货币资本始终都是资本主义再生产的第一推动力和持续的动力。

社会生产的两个部类社会总产品即社会的总生产,分为两大部类:一、生产资料,具有能够进入或必须进入生产消费形式的商品。二、消费资料,具有进入资产阶级与工人阶级的个人消费形式的商品

分部类a:必要生活资料,400v+(240+160)m分部类b:奢侈消费资料,100v+(60+40)m

第三卷

本卷研究的是资本生产的总过程,主要揭示和说明资本运动过程作为整体考察时所产生的各种具体形式。

第1章 剩余价值和剩余价值率

资本家生产剩余价值不仅要耗费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而且要将全部预付资本加入生产过程。这样,剩余价值就表现为全部预付资本的产物。剩余价值和利润属于同一物质,剩余价值是利润的本质,利润是剩余价值的表现形式,二者是内容与形式的关系

成本价格和利润成本价格是指商品生产中实际耗费的预付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所构成的价格,是生产中所耗费的资本的补偿价值,即生产商品所费的不变资本与可变资本之和。亦称生产成本或生产费用。其公式可表示为成本价格k=不变资本c+可变资本v。所费资本转化为成本价格

投资者以其耗费的资本作为生产成本

成本价格对企业经营的影响

利润率

在经济学和金融学领域,利润率是资本主义经济作为一个整体的投资项目的相对效益。“应当从剩余价值率到利润率的转化引出剩余价值到利润的转化,而不是相反。实际上,利润率从历史角度来说也是出发点。”

利润率影响资本家的获利程度

不变资本和价格变动

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原材料价格上涨,生产成本提高,预付总资本增加,利润率就下降;原材料价格下跌,生产成本降低,预付总资本减少,利润率就提高

第2章 利润转化为平均利润

不同生产部门利润率的差别

生产价格规律并没有否定价值规律

商品价值转化为生产价格

平均利润形成与市场

平均利润形成与市场平均利润是通过部门之间的竞争形成的,是不同部门的资本家根据资本的大小,按照平均利润率获得的利润。当平均利润形成后,各部门的资本家为保证让自己获得平均利润,就会按照生产价格来出售自己的商品。这时,市场价格就会以生产价格为中心上下波动。

超额利润当某一厂商或因为领先采用新技术,或因为拥有某种市场权力,或因为其他原因而使其成本低于其他厂商或其商品价格高于其他厂商时,它便可能获得高于正常水平的利润,即获得超额利润。

第3章 利润率趋向下降的规律

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必然使平均利润率呈日益下降的趋势。平均利润率的下降,并不意味着工人受剥削程度的减轻,以及资本家利润量的减少,它实质上是资本主义积累一般规律的一种特殊表现。

第4章 商品资本和货币资本转化为商品经营资本和货币经营资本

商业资本是一种独立行使商品资本职能的资本。产业资本家的资本中,本来必须有一部分执行商品资本的职能。无论是单个资本还是社会资本,在它们的运动中,总有一部分资本不断地在商品资本形式上作为流通资本处在市场上以及商品资本到货币资本形态变化的过程中。

第5章 利润分为利息和企业主收入、生息资本

利息和企业主收入的分割取决于市场借贷资金的供求,这种分割逐渐硬化和独立化,即变为质地分割后,掩盖了利息和企业主收入来源于剩余价值的实质。由于利润是剩余价值的转化形式,因此利息也是剩余价值的特殊形式。利息的本质是职能资本家使用生息资本而让给生息资本家的一部分剩余价值。

利息和企业主收入的分割取决于市场借贷资金的供求,这种分割逐渐硬化和独立化,即变为质的分割后,掩盖了利息和企业主收入来源于剩余价值的实质。由于利润是剩余价值的转化形式,因此利息也是剩余价值的特殊形式。利息的本质是职能资本家使用生息资本而让给生息资本家的一部分剩余价值。

利息和企业主收入的分割取决于市场借贷资金的供求,这种分割逐渐硬化和独立化,即变为质的分割后,掩盖了利息和企业主收入来源于剩余价值的实质。由于利润是剩余价值的转化形式,因此利息也是剩余价值的特殊形式。利息的本质是职能资本家使用生息资本而让给生息资本家的一部分剩余价值。

信用是指能够履行诺言而取得信任,是长期积累的信任和诚信度。银行信用经营规模较大,可以聚集大量货币从事借贷,这打破了商业信用受单个企业资本数量的限制,为他们提供更高的信用。

银行资本是指商业银行自身拥有的或能永久支配、使用的资金,是银行从事经营活动必须注入的资金。从所有权看,它由两部分构成:一部分是银行资本家投资办银行的自有资本;另一部分是吸收存款的借入资本。其中借入资本是银行资本的主要部分。

第6章 超额利润转化为地租

资本主义地租是农业资本家为了取得土地使用权,交给土地所有者超过平均利润以上的超额利润。它不是产生于资本,而是产生于资本对一种能够被人垄断并且已经被人垄断的自然力的利用。

第7章 各种收入及其源泉

收入,即各个社会主体在既定的社会形态中进行生产消费和生活消费的经济基础。要理解收入就必须追寻其源泉。收入的源泉,归根结底取决于创造社会财富的剩余劳动。剩余劳动是人类社会中所有收入的源泉,因此占有剩余劳动,就占有财富和收入的源泉。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框架中,剩余劳动是雇佣劳动中超过必要劳动的部分,剩余价值是超过雇佣劳动者劳动力价值以外的部分,因此,收入源泉的问题实际上就是剩余价值的生产和创造的问题。

所谓三位一体公式,是法国资产阶级萨伊首先提出的,是关于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即:资本—利润,劳动—工资,土地—地租。

分配关系和生产关系每年新追加的劳动新生产的总价值在不同生产要素的所有者中间进行的分配,从而形成各自的收入,这就是分配的关系或形式。在资本主义条件下,年价值产品采取工资、利润和地租三种不同的收入形式,分别归于劳动力、资本和土地三种生产要素的所有者。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灌水]读书笔记:资本论第二卷
政治经济学名词解释大全1
资本的分类
《资本论》学习(上)
《资本论》(6)
资本与剩余价值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