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读书笔记:传统的“华夷观”,是如何让明朝走向万劫不复的?
客观地说,造成明末辽东民族关系复杂多变的原因有很多。其中,传统“华夷观”中封闭、片面和狭隘的负面因素,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

所谓“华夷观”,无疑是由儒家率先提出的“民族观”,也是中原王朝处理民族问题的基本原则。简而言之,“华”代表文明、高贵,是正宗;“夷”代表野蛮,是附庸。孟子老先生的“吾闻用夏变夷者,未闻变于夷者也”一句,正是对这种理念的“生动诠释”。

拓展阅读:

读书笔记:金人眼里的“中国”、“华夷”和“正统”

契丹人眼中的“中国”、“华夷”和“正统”

“华夷之辩”的沉浮:10至13世纪中华世界的分裂与再统一

目前所见最早的“中国”两字的证据,是见于青铜器“何尊”铭文中的“宅兹中国”
纵观历史,民族矛盾一直是让中原封建王朝颇为头疼的结构性问题。进入明朝中后期,伴随着政治、经济危机的加深和民族矛盾的加剧,“华夷观”中保守封闭的一面,一直在社会中占据着上风。

比如“庚戌之变”结束后,对蒙古(俺答汗)深恶痛绝嘉靖帝“苦虏之扰,最厌见'夷狄’字面……世庙晚年,每写'夷狄’字必极小,凡诏旨及章疏皆然,盖欲尊中国卑外夷也”,甚至将忽必烈“开除”出了历代帝王庙的“大名单。

拓展阅读:

读书笔记:一文概述,明朝人是如何评价元朝的?

一文概述:为什么明朝一再坚持“不和亲”?

土木之变”与“庚戌之变”主题画作
那么问题来了,华夷观是如何“加速”辽东女真的崛起,又是如何将明朝推向了万劫不复的深渊?我查了一些资料,接下来跟大家简单聊聊。

1

明廷眼中的“北虏”和“东夷”

在今天看来,明廷与“北虏”蒙古和“东夷”女真的关系,可谓“剪不断理还乱”。

由于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蒙古、女真等民族的文明程度远落后于明朝,因此明廷在处理辽东的民族关系时,始终强调并实践着华夷观中封闭的一面,歧视现象可谓屡见不鲜。

奴儿干都司
1) 政治上:基本持轻视、蔑视甚至仇视的态度
将蒙古和女真冠以“虏”和“夷”的称呼,无疑彰显了明廷上下“唯我独尊”的心态。

作为“秉政”的首辅张居正,在《陈六事疏》中说:“迩年以来,虏(蒙古)患日深,边事久废。….然臣以为虏如禽兽然,不一创之,其患不止”;对于请求加赏“属夷”女真,他认为“此数一增,后来遂为岁例,帑藏之入有限,犬羊之欲无穷,岁复增加,曷有纪极?”

士大夫群体对少数民族的歧视之风,也助长了不和谐因素的滋生。如理学家瞿九思曾言,“人言夷性犹犬羊亡餍,良然”,歧视之情,溢于言表。

由王洙主持编撰的《宋史质》,将两宋诸帝本纪列为《天王正纪》,而将元朝列为《天王闰纪》

值得玩味的是,明朝史料对努尔哈赤的记载,就经历了一个从蔑视到仇视的过程。一开始,明廷对这位建州女真首领的轻视之心,表达得淋漓尽致。如明末《辽夷略》序言写道:

“不知奴(努尔哈赤)于众夷中不过弹丸之一种耳,操纵而颠倒之线索,原在我中国之手。晁家令云:'以蛮夷攻蛮夷,中国之长技也。’请就《辽夷略》中考论之。夫从来夷无定主,犬羊相噬,投骨于地,狺然而争。”

努尔哈赤

伴随着建州女真势力的愈发强大和一再“犯上”,明廷的仇恨心理急速加剧,对努尔哈赤的评价也变得愈发尖酸刻薄。“奴酋( 努尔哈赤) 之性狡狯无常,俄而人,俄而犬羊,俄而豺狼,俄而蜂虿。”

拓展阅读:历史 | 残阳如血,举全国之力的大明精锐为何溃败于萨尔浒?

萨尔浒之战态势

萨尔浒之战结束后,努尔哈赤率军乘势攻克了沈阳、辽阳和辽河以东的七十余城,辽东大部分地区被其尽数收入囊中。损失惨重的明廷,此时根本无法组织起有效地反击了。

为了“泄愤”,他们用恶毒的语言诋毁努尔哈赤的家人:“初李宁远(李成梁)诱阿台于城下,袭而杀之,并杀其(努尔哈赤)祖父,而奴酋请死不暇,奴(努尔哈赤)是时一孤豚腐鼠耳”;“控虏制夷如狸戏鼠,如虎戏驴,玩之股掌之中。”

明朝君臣

讽刺的是,在萨尔浒之战结束26年后的1644年,明朝彻底走向了覆灭。3月19日,李自成的大顺军攻陷北京,崇祯吊死煤山。4月24日,清军离开山海关一路西进,各地一路迎降,几乎没有遇到任何有效抵抗。5月2日,清军兵不血刃地占领了北京。

1645年5月22日,在位仅一年的弘光帝被俘,南明陷入分裂,再无统一的核心领导机构。1662年6月,伴随着永历帝之死,清朝事实上完成了中国的“真正统一”。

拓展阅读:

一文概述:明朝灭亡,到底冤不冤?

读书笔记:“外国老铁”是如何帮南明小朝廷续命的?

位于安龙地区的永历皇太子和皇太后受洗的纪念碑
2)经济上:以“闭市”为“驯服”手段

纵观明朝,明朝与蒙古和女真人的贸易,集中在镇北关、清河关、广顺关、新安关和抚顺关等地的“马市”。“每月初一日至初五日,十六日至二十二日开二次。各夷止将马匹并土产货物,赴彼处委官验放入市,许赉有货物者,与彼两平交易。”

参与贸易的蒙古商队

值得注意的是,明朝与女真人、蒙古人的贸易,并不是完全平等的。就拿辽东来说,明朝官兵勒买人参、强征貂皮、横行马市等行为如同家常便饭,稍不反抗就会以“闭市”相威胁。如《明神宗实录》记录道:

“先是七月,夷人入市宽奠,参将徐国辅有弟国臣及苍头军刘佐减价,强将市夷榜掠之数十,几死。以故诸市夷怀忿,欲报之怨。......因使千总陈加宠奉檄驰宽奠、阳、青河、抚顺之间,晓譬酋长王兀堂,令约束部落奉汉法,得贡市如初,不则当以大兵捣若巢矣自是之后,诸夷皆绝迹关市下。”

明朝时期的东北集市

明朝官兵通过马市牟取暴利的行为,引起了女真人的强烈不满。在得知建州女真首领王杲(疑似努尔哈赤的外祖父)表达了“反对意见”后,明廷立刻祭出了“绝贡闭市”的杀手锏,并取得了“成效”——“杲所部诸酋皆以绝市赏故窘困,往孤山为佣工,庶自给”。

本该起到互惠互利和安定团结作用的马市,沦为了明末辽东各级官员谋一己私利的“聚宝盆”,更为后续的动乱埋下了伏笔。

俺答封贡后的蒙汉互市

同时,我们也要承认,明廷一直掌控着与东北各民族贸易的主动权。在意识到东北诸民族经济体系的缺陷后,被华夷观“冲昏了头”的明廷各级官员,均将开市和闭市视作统辖东北的重要手段。

明廷在意识到努尔哈赤“其志不小”后,就曾试图用这一手段遏制其发展。在当时,人参是建州女真的主要财源。为此,明廷以减购人参为由,试图逼迫努尔哈赤“服软”。“奴儿哈赤擅参为利,该道欲于市易中默寓裁减之意,使商贩渐稀,参斤无售,彼之财源不裕,自将摇尾乞怜。”

“遗憾”的是,明廷的小算盘却落了空。在停止互市后,建州女真两年间腐烂的人参高达十余万斤,损失惨重。但正所谓“穷则求变”,努尔哈赤对人参的保存技术进行了革新,最终“徐徐发卖,果得价倍常”。

换言之,努尔哈赤用“科技”斩断了明廷的“经济枷锁”,为日后的“叛明”奠定了经济条件。

努尔哈赤“七大恨”图册
3)军事上:“顺者德服,逆者兵临”

进入明朝中后期,明廷的战略防御重点从蒙古“转”向了女真。对于“不听话”的女真诸部,明廷毫不含糊,施以雷霆万钧的军事打击。

王杲举兵造反后,“巡抚都御史张学颜请绝杲贡市,总兵李成梁以十月誓师捣杲巢,凡斩虏(夷)千一百四级来献捷。”坦诚地说,李成梁的报复行动,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威慑作用。

李成梁(1526—1615),字汝契,号引城,辽东铁岭(今辽宁铁岭)人,明朝后期名将

不过,明朝官兵草菅人命、“杀夷冒功”的行为,也同样屡见不鲜。1583年,李成梁率大军围攻建州女真王城古勒寨(位于今新宾满族自治县)。见明军势大,建州女真主动打开城门主动归降。然而,李成梁破城后,自食其言,纵兵大肆屠杀城中老幼,2200名无辜军民惨遭杀害。

对老弱和妇女的残害,激起了辽东各族民众的强烈不满,民族矛盾被进一步激化。

古勒寨遗址

2

明廷、女真和蒙古的“三角关系”

1)明廷与蒙古

明初以来,元室虽然退居塞外,但一直不甘心在政治上的失败,时常骚扰和进犯明朝边境,双方关系一直剑拔弩张。不过,在双方对峙的大部分时期,蒙古内部都没有形成统一的核心力量。因此,蒙古很难对明朝构成更深层次的威胁。

拓展阅读:

被压制百年的“黄金家族”:北元大汗们的凄凉血泪史

一文概述:为了做蒙古大汗,也先动了哪些“小心思”?

读书笔记:“任性小王子”达延汗时期的明朝和蒙古(修订版)

修筑工事的明朝军民

对于蒙古的防御重点,明廷主要集中在军事和经济两方面。

边墙是明朝为防御蒙古侵袭所建造的大型工程,“九边”重镇的设置也是为了抵御蒙古骑兵的入侵。鉴于广宁(今辽宁省北镇市)一直都是防御蒙古的前线军事要地,因此明廷将辽东总兵府设在了此处,而不是政治中心辽阳。

与此同时,明廷还在经济上采取利诱、威胁等手段,迫使蒙古“不敢造次”。如明朝坚持马市贸易“货物有禁”,即“禁货兵器、铜铁”,有时甚至连锅釜、茶盐等生活必需品也在禁例之中。再加上内部长期不统一,因此蒙古对于明朝大多只有经济要求(如通贡和互市)。

“俺答封贡”主题画作

比如“把汉那吉降明(1570年9月)”事件发生后,俺答汗与明廷展开了深入谈判。对于明廷提出的“用赵全换把汉那吉”的要求,俺答汗想都没想就拍板同意了。

“我不为乱,乱由(赵)全等。今吾孙降汉,是天遣之合也。天子幸封我为王,永长北方,诸部孰敢为患……彼受朝廷厚恩,岂敢负耶?” 直接促成了“俺答(汗)封贡”。

拓展阅读:读书笔记:为什么俺答汗要三番五次主动向明朝“纳贡”?

在今天看来,蒙古人没能再次入主中原,在一定程度上说明,明朝的民族政策有其成功的一面。不过话说回来,分裂和内耗,不注意吸取中原文化的长处等原因,更是蒙古人没有实现“二度崛起”的关键所在。

欧洲人眼里的明蒙“双边形势”
2)女真与蒙古

明末辽东的女真与蒙古,都是明廷“华夷观”民族政策下的“受害者”。作为辽东总兵的李成梁,一再利用蒙古与女真以及女真内部的各种矛盾,采取分化瓦解的政策,以实现对辽东各民族的统治。

彼时“贪汉(明朝)财物,终无大志”的蒙古,时常徘徊于明廷和女真(后金)之间。他们时而联合明朝夹击女真,时而联合女真进犯明朝。坦诚说,明廷极为惧怕女真和蒙古达成联合,因此一直采取“以夷制夷”的策略,并利用“金元世仇”,离间双方的关系。

蒙古末代大汗林丹汗,就是“志大才疏”的典型案例

不过,到了努尔哈赤主政时期,情况发生了大逆转。他敏锐地意识到,“(蒙古与女真)合则两利,分则两害”,因此主动联络蒙古诸部“共图大计”,并用联姻结亲的方式,结成了稳固的“满蒙同盟”,如辽东蒙古的科尔沁部,就是其“坚定不移”的伙伴之一。

拓展阅读:

林丹汗的“统一大梦”,为什么最终垮掉了?

什么是“中国”:清朝皇帝眼里的“中国”

实际上,清朝的历任统治者们,都从未中断过同蒙古联盟的政策。得益于满蒙关系的融洽,纵观整个清朝时期,长城几乎“丧失”了其防御意义,彻底“沦”为了平平无奇的一堵墙。

拓展阅读:读书笔记:清朝是如何“统战”蒙古的?

孝庄太后,就是蒙古科尔沁部人

除了政治原因以外,经济原因也是促成满蒙结盟的原因之一。由于游牧经济和渔猎经济的不稳定性,在遇到天灾或人祸时,他们不得不以掠夺的方式从中原农耕地区获取生产和生活资料。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女真与蒙古走到了一起。只不过,女真是主角,蒙古是配角。

3)明廷与女真
明朝末期,吏治腐败、经济凋敝、军备废弛,国力日趋衰弱,明廷根本无法做到“控虏制夷如狸戏鼠,如虎戏驴,玩之股掌之中”了。

可即便如此,明廷不仅不能正视自己由强变弱的残酷现实,还不去调整自己的民族观念,依然抓着传统的华夷观“自己糊弄自己”,最终“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

明朝骑兵

需要说明的是,努尔哈赤以及皇太极问鼎中原的志向,是随着自身实力的膨胀而逐步增大的。就拿努尔哈赤来说,他一直走的是“暗中发育”的发展之路——一方面对明朝朝贡称臣,表示忠顺;另一方面培养自己的军事力量,拓展自己的势力范围。

拓展阅读:读书笔记:什么是“中国”?满语文献中的“中国”

昏庸的明朝统治者们,显然被努尔哈赤的“恭顺”迷惑住了。他们天真地认为,努尔哈赤和“贪汉财物,终无大志”的蒙古人一样,“且奴酋乃市夷,非生夷也。乃劫虏,非宋之女真阿骨打大志之虏也。”

于是便“顺理成章”地“因其势,用其强,加以赏赉,假以名号,以夷制夷”,“梦想”着“我不劳而封疆可无虞也”。

满族崛起

利用明廷上下的自大心理,努尔哈赤成功地蒙蔽了这个庞大但日益腐败的中央王朝的视听。值得注意的是,不少明朝有识之士已然看破了努尔哈赤的“伪装”:

山东巡按熊廷弼曾疏言:“今日辽左兵马极其单弱,而努儿(努尔)哈赤方包藏祸心。狡焉思逞,情形已着,变态已彰”;兵部尚书李化龙奏:“奴酋狡悍,已非一日,......中国无事,必不轻动,一旦有事,为祸首者,必此人也。”

遗憾的是,明朝的统治阶层将其当成了耳旁风。随着时间的推移,羽翼渐丰的清朝最终全面摧毁了颓丧、封闭、保守的明朝(拓展阅读:随笔:“辽金宋”“孰是正统”?乾隆同志有话要说)。

3

结语

总而言之,民族关系的好坏, 直接影响到民族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民族关系良好,则有利于民族发展、社会进步;反之,则起延缓甚至阻碍作用。

理性讨论古代华夷观这一主导民族关系理念的价值内涵,审视晚明辽东民族力量的消长乃至明亡清兴的全过程,对正确处理民族关系仍有许多有益的历史启示。

拓展阅读:读书笔记:党和国家领导人,为什么如此重视民族团结?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大东北是龙盘虎踞之地吗?若据之,乃帝王之资也!
开原马市:明代东北地区各民族交往的窗口丨三交史话
努尔哈赤如何使女真得到崛起
李成梁:满清入关,明朝亡国,你们怪我?
努尔哈赤的崛起和辽东问题的形成
明亡清兴六十年5满洲兴起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