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原创】张光宗先生解读洪公原著“太极拳的科学原理和科学方法”【下篇】

洪式太极(hongshitaiji)

洪式太极——通过力学原理阐释实战技击;通过人体经络运行感知节节贯穿;通过辩证哲学述说平衡与和谐。本微信平台愿与世人共同探索太极拳的奥秘和唯美!

征稿邮箱:jy6108@163.com    

              491918088@qq.com

本文是洪式太极拳二代传人张光宗先生所著,对洪公原著“太极拳的科学原理和科学方法”(本微信平台2018年12月20日已经推出)根据自己对拳法的理解,进行了全面深入的解读。由于文章篇幅太长,分上、中、下三篇,上篇、中篇已经推出,敬请读者关注并查阅历史资料!

第七自然段(“太极拳的科学原理和科学方法”)】洪师对自己学拳、练拳、教拳(从1930到1982年)写此稿时计五十余年的历程简要总结概括说:“才能对陈式拳略能领悟。”

洪师在文中说自己从1930年起从陈发科师爷学拳,1944年迁至济南,1956年赴北京再求师教,从3月到6月,发科公每天将拳中动作逐一讲解,互相试验。不但讲了用法,而且又讲了解法。洪师说到这时“才能对陈式拳略能领悟”。这时洪师已学拳练拳27年了,经陈师爷反复讲解,才能对陈式拳“略能领悟”。

由此,我们学习陈式拳,热爱洪传陈式太极拳的新老朋友们应该想到,照着规矩学对,照着规矩练熟,照着规矩试验,详明规矩,是多么不容易,也足见陈式太极拳深奥、难学难练很吃功夫,绝非一般人用一般的努力就可以学会练好陈式太极拳的。习练者无论多么聪明,也不应把学练陈式太极拳看简单了。洪师常说“陈式太极拳理精法密,差之毫厘,便谬之千里,粗枝大叶不行。”陈鑫先生也在《图说》中多次说“此是终生不尽之艺”。学者必须遵照规矩,学练,不可急躁,循序渐进,按天道酬勤的道理,多下功夫,方可有望获成。

洪师又在下文中根据自己学拳、教拳、研究拳五十余年的体会经验,总结出三点体会,告诫后学者注意。

【第一点体会】洪师是这样讲的:“陈式太极拳的理、法都是对立统一的。有形的方面是:动静、开合、大小、进退等,劲力方面是虚实、刚柔、化打等。凡此种种,当静止时是对立统一的,在运动时则是既对立又统一的。”洪师并以第一金刚捣碓中各动的形与劲的运动过程作了分析。请各位细读细品其理法含义。

在这里我再作些补充说明。

我认为,陈式太极拳套路的基本理法与各式各动中运动的形与劲,都是符合阴阳相反相成的学说,也即运动中的对立统一原则。

陈鑫先生说:“打拳心是主,脊骨是左右身之关键。腰是上下之关键。腰以上气往上行,腰以下气往下行,似上下两夺之势,其实一气贯通,并行不悖。”(见《图说》P171)这是任何着法都离不开的。这里讲的是左与右、上与下、前与后的对立统一。前面说的“虚领顶劲气沉丹田”就是最具典型的对立统一。

同一动作中,在三维空间里,上下左右前后向相反方向的对拉是保持平衡的需要,合乎力学规律。(或者说,把身体看作是:以重心为圆心的球体,或以脊柱为轴的圆柱体,在各个方向上全是对立的,这种对立又在同一动作中体现,因而是对立统一的,拳法中身手运动的配合,犹如圆球滚动,或立置的圆筒转着移位。)

我们可以用几个拳式加以分析验证。

1、如六封四闭,第五动的按法,是由捋法变为按法。在按法的过程中是后臀向后坐下沉转,两手在前在上、自左向右按转发劲,而后臀骨及尾骨长强穴却向下左扭转。这就形成运动中的“上发下塌”、“前发后塌”、左右对拉的形与劲对立统一结构关系。

2、如单鞭,此式以左手为主,式子完成时,左手完全展开,眼向左前。末两动作(4、5动):身左转,左臂向左转,发靠、肘、挤劲为主,右手向右展为左手称劲为宾;左腿弓,右腿蹬,但右大腿根不可绷紧;顶劲上领,裆劲下沉,且右膝盖要下降与左手发劲相对相称。身右转,松合全身,身往下沉,顶劲领起,手劲往前外放。肩要松肘要沉,形开而劲合,全是矛盾的统一。

3、如掩手肱捶,这是一个围躯干手腿交叉的式子。身右转,右引左发,右腿屈左腿展;身左转,左引右打,左腿弓右腿蹬。式子完成时,手足前后左右交叉。

从手足的位置看,左手后右手前,左足前右足后,各占四个斜角。同侧的配合是左足在前,左手向后;右手向前,右足在后。细分析形与劲都是相对而又统一的。

从两手的配合来说,右手向前击发,左手向里引进,肘则向后沉转。右拳、左手、左肘要在一条线上,所谓“拳打一条线”,右拳与左肘,方向一前一后,劲是相反的,即前发后塌,但效果是一致的,前后都是相称的。应对前方的对手,前发后塌,等于两者劲的叠加,有“前手打人,后手使劲”的说法;应对后方的对手,则是左肘后下击,而具有背折肘的作用,前拳就起称合的作用。合起来看,前拳后肘都是从躯干向外发的,均能起到向外击打的作用。而作此式时,又必须上顶要领起,臀骨要后坐,气要下沉。

身向左转,右肩略向前下,左肩略向后上,身略倾侧,形成立体螺旋。旋转的迅速稳定,又离不开顶劲的上领、裆劲的下塌,两腿顺逆互换与足下阴阳虚实调整。洪公《三字经》“欲使巧,仗足力,足无力,巧难施。灵而沉,劲才巧”。发劲效果完全取决身体上下、左右、前后的既对立又协调统一的关系。

总起来,细加分析每式每动,无论在形、在劲的方面都是对立统一的。整个套路就是以形与劲的对立统一原则编织起来的螺旋运动体系。如果把这个问题能逐一搞清楚,又练熟了,我认为就是由着熟阶段而开始进入懂劲阶段了。再经过反复试验练习,就从知己(懂自己的劲)而进入知彼(懂对手的劲)的完全懂劲阶段。经不停顿的用功练习,就会较自然产生“因敌变化示神奇”的“急应缓随”的变化。当然,这需要下功夫,而且要长久功夫!

【第二点体会】老师在这里已经说得很明白了。

文中说“缠法是陈式太极拳的主要规律,必须在每个动作中严格掌握。学得要细致,一丝不苟,而用时要活,角度的加减与速度的配合要因敌变化,毫厘不差。”所以,陈鑫先生说:“守规矩而不泥于规矩”。这必须是熟悉规矩,遵守规矩,多练多试多想,才能做到“不泥于规矩”,全在学者自悟而得。我很欠缺试验与实践,说不出多少经验体会来。要根据自己的实际定架子高低大小与遍数多少,一定顺其自然,切不可勉强为之。

第三点体会】洪师在这里突出强调了两点(也可以理解为一点):遵照规矩,顺其自然,从实际出发,因人而异。

首先强调了要照着规矩练对到练到纯熟。这里显然强调的照着规矩。继而又突出强调在练习中的架子高低、遍数多少与运动量大小,总以自然为主,不可勉强支撑,要以年龄大小、体质强弱而定。

我在三十五六岁时,老师多次讲,他练拳时陈师爷是怎样要求,而且多次强调要“乘热打铁”,就是说在三五年内把拳照着规矩学对之后,就要乘热打铁,练低架练大架,练时要一气够五趟,每日要练20-30趟。老师说他这样的功夫不到一年(一说十个月,一说八个月,我记得老师说我是八个月的功夫),我受这些话的鼓舞,也很想下功夫练练。

我初始阶段,老师向我强调是在练对基础上,要练低架,要多练遍数。我试验练过几个月,但我的体质偏弱,支撑不了。十多个式子,两腿就难以支撑,而且气往上涌,沉不下去。

在1973的夏天,早晨晚上都到大明湖去,照老师说的去练低架,但是由于先天较弱,我按老师要求的练低架大架,不到二十个式子,就站不起来,难以继续,就必须散步休息。这样坚持经过一个夏天秋天努力,虽然有进步,但终归是体力支撑不了,架子一大两腿难以控制,就造成气往上拔,拳练的很不自然。再说我也明白了这个太极拳真的练出功夫,体力上的消费是很大的,不是所有人都能练到老师那样的功夫。

我从中体会到,陈式太极拳是传统武术中的上品,对学拳者体质素质也是要求很高的,绝非一般人用一般的努力,就可以学好,走进太极之门的。我们师兄弟下功夫者不少,成者也有之,但距洪师要求还是相差甚远。

到五十岁以后(约在90年前),老师又告诫说,年龄大了(到60岁后)就不要练低架子,趟数也要减少。但当时并未注意这些话的重要含义。

六十岁退休后,有时间了,就想多练。当时坚持架子放的较低,一上午练五六趟,但半月就疲劳积累,心律失常。吃药、打针,休息半月后,才逐渐恢复正常,而且从那以后,右腿便出了毛病,稍有过量,右膝盖便痛得厉害。虽然老师早已说过但当时并不在意,到这时记起老师说过的话,是老师用自己的切身体验告诫我们,待到我们感到切肤之痛时,就有些晚了!

现在,我练拳已很慢很轻,常常不练完一趟就休息,就散步,这也是老师早已说过的方法。

洪均生先生是当代公认的太极拳大师,是一代宗师。洪师自1930年从陈公学习太极拳,至96年辞世,六十余年中学拳、教拳、研究拳,经验丰富、体会深刻,集毕生智慧写有八十余万字的理论著述,把陈式太极拳从武术境界推高到艺术境界。我认为,洪师所传陈式太极拳是武术艺术,绝非一般意义上的武术可比。洪师的著述精细深厚,常读常新。82年的这篇特约稿虽仅3300余字(特指洪公原著“太极拳的科学原理和科学方法”),但内容涵盖广泛深刻,可谓太极拳论文之精品,望各位喜欢、深爱洪传陈式太极拳的朋友们仔细读,慢品其深刻寓意,定会从中受益。

“洪式太极”微信公众平台

微信号:hongshitj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我对陈式太极拳基本理法规律的认识(上、中、下篇)
太极拳的劲力何处求?
初学张志俊太极功夫需解决的几个小问题
[转载]浅谈太极拳盘架子的意义
太极拳学什么?怎么去练?
李雅轩老师书信摘录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