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王春月:二姐与养老康复中心的老人们
【总第093103期】


二姐与养老康复中心的老人们


作者:王春月


春天到了,鸟儿鸣唱着,叽叽喳喳的歌声是那么的清脆,小草也萌动了,露出润绿的尖尖,早春的人们起床了,走出室内去呼吸清晨那缕最新鲜的空气,清晨北方的卫星城小镇仿佛一切都那么热闹。
二姐早早的起床了,开始了一天的忙碌,检查康复中心的卫生,查看着厨房的伙食,康复中心的老人们也都陆续的起来,有的在收拾自己的床铺,有的结伴到室外遛弯,赶到6点半回来吃早餐,还有几个阿姨在乔姨的带领下在三楼活动室练歌,乔姨是1958年从北京幼儿园,跟随丈夫赵叔来到北大荒的,农场幼儿园初建时,乔姨也立下了汗马功劳,赵叔退休时是农场的财务科科长,乔姨退休时是农场医院的会计,现在她和老人们每天早上唱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三大纪律八项注意等红歌,老人们也都有80多岁了,把歌曲的拍子拖的很慢,但她们依然乐在其中。老人们有的在一楼大厅沙发上坐着准备等着吃早饭了,只要听到漂亮的小梅服务员喊着吃饭喽,便立刻走上或(电梯)上二楼餐厅还有三楼餐厅,享受一天第一顿早餐,有时炸油条,烙酥饼、包子、菜盒子、馒头、米粥、豆浆等,很是营养及美味。行动不方便的老人,服务员会把饭菜端到房间,服务也很周到。


    (二姐)


我在今年和财务科退休的陈会计,每个星期日,到康复中心帮忙包饺子,只是想进一分爱心。来到这看见厨房窗明几净,餐具灶台也很整洁,二姐要求我们去包饺子的人,一定要用清洗剂洗干净手,如果洗完手准备包饺子了,手一不小心碰到椅子背,二姐马上要求我们再重去洗手,卫生要求真的很严格,像要去动手术的医生,消完毒洗完手举着双手,不能碰任何东西,这样干净的手才能包饺子。二姐说:“一定要注意饮食卫生,保证老人们身体健康。”我看见配菜间中的保鲜柜里留存着,每顿饭菜留有的样品以备检查。记事本上记录着碗筷盘盆的消毒时间及次数,再有二姐家好几口人也这吃住,和老人们吃的一样,饭菜卫生一定是合格的。一天我看见打扫卫生的服务员带着胶皮手套,站在餐厅外走廊喊着二姐,二姐让餐厅服务员拿几个钢丝球,给打扫卫生的服务员送出去,不让她进厨房和餐厅,说她打扫卫生带着手套,有时清刷房间马桶,怕手套上带着细菌。
二姐姓孟1961年生人,她说生的时候,比别人多带了一套胎衣,生下时是个肉球,那时农场都是复转官兵,给她接生是一名军医,用消毒的剪刀把肉球剪开时,露出了小姑娘,说孩子小名就叫娩吧!是分娩的娩,二姐性格开朗泼辣,做事认真大度,我觉得有点像男人性格,但很有经济头脑,说话时总是咯咯的笑。
早几年二姐在兄弟姐妹的帮衬下,开了耄耋养老院,那时是平房,她辛苦经营着,初建时不舍得雇人,所有活都是亲力亲为,以至于膝盖滑膜都磨损了,现在走起路来生疼的,经过几年的积累,后来贷了一些款,盖了4层的楼房,占地面积七千多平方米的安泰养老康复中心,设施都很完备,有单人间和双人间,室内有卫生间,有洗澡间,还有活动室,现在有80多个老人在这里安度晚年,有850农场、856农场、云山农场,还有周边杨木乡的杨岗镇的老人。二姐的弟弟是会计和我是同事,所以我们也随着孟会计叫她二姐。


(养老康复中心温馨的居室)


二姐说她的性格随母亲,她的母亲待人就很热情大方,很早时她家是在连队居住,后来父母工作调在农场场部,母亲在粮食加工厂工作,70年代至80年代时,连队到场部粮食加工厂拉食用油粮时,不论是马车老板,拖拉机司机还有食堂司务长,中午有时回不去连队,她母亲只要是认识的,中午就把人领回家吃饭,那个年代粮食是供应定量的。孟会计85年考财会学校时,他的两个连队同学在他家复习吃住一个月,二姐的母亲都很热情的给他们做饭,保证一日三餐饭菜可口。每到年节二姐母亲都是挑灯熬夜的,给老家的亲戚孩子做衣服做鞋过年,维系着这血缘与亲情,二姐从母亲那继承到了善良,热情和爱心,这也是办养老康复中心应具备的最基本的品质。
每次看到二姐和来探访养老康复中心的老人的儿女们,都很亲热的称呼哥哥姐姐妹妹的,就像一家人似的,真的很佩服二姐的为人处世,和对老人的耐心服务。有的老人由于岁数大,脑子不好用了,一天有个阿姨半夜在屋里喊着说:“有人进屋了,快来人啊!”听着喊声,二姐马上穿上衣服,急忙进她屋里看,屋里没人啊!,只有电视还在开着,演着电视剧,二姐问:“阿姨人那?”阿姨指着电视剧上的一个男人说:“就是他”, 原来老人脑子里把电视剧和现实弄混搭了,二姐只能哄着安慰着这个阿姨叫她不要害怕,并告诉她养老院晚上有值夜班的,走廊都安装有监控,刚才已经查看了没有陌生人进来,阿姨这才放心的睡觉了,这么一折腾二姐这觉是睡不好了!
二姐不是只对康复中心的老人耐心体贴,对周边小区的老人,也给予很大的关照,冬天老人们遛弯走累了,康复中心是敞开大门欢迎他们进屋取暖,并特意购置了多组沙发供老人们休息叙旧唠嗑,在这就像回到自己家一样,感觉那么的温暖,还有免费供应的开水,老人们手捧着温暖双手的热水杯,心里充满了感激。遛弯的老人们有尿急尿频的现象,这里的卫生间也都是免费使用的,其实真的让我们看见并感叹!公益和善举就在生活的点滴中平凡的小事中就可以做到。


(养老康复中心优雅的环境)


2013年二姐知道她的一中老校长,以前也是农场教育科长,由于岁数大,老两口身体也都不好了,老校长家的老伴阿姨患有神经衰弱及帕金森病,但是两个老人特别喜欢吃馄饨饺子和包子,阿姨由于手抖的厉害,根本包不了这些食品,想到入住养老康复中心,但阿姨又患有神经衰弱,怕人多休息不好,喜欢安静,他们的女儿和女婿都有工作很忙,并不在身边,二姐做出了一个决定,便在每个星期六和星期日改善伙食时,包饺子和包子,叫服务员给老校长家送去,从2013年一直坚持至今,从未间断,老校长的女儿及女婿也对二姐很是感谢。
有一次二姐送我包饺子下楼,她说:其实2002年那年与丈夫准备到广州去发展,东西都要托运了,但这时她的母亲去世了,看见自己的弟弟悲痛欲绝,每天沉浸在思念母亲的情绪中,她说:“做为姐姐父母不在了,她就要承担起这份责任,冥冥之中好像母亲不放心弟弟,不希望他们姐弟分离”。这样南方肯定去不了,她说她的弟弟还有丈夫的弟弟都要拢在她的身边,看着他们,否则心里不踏实,其实她自己也说,小叔子不用她操什么心,人家在农场机关科室工作,还是科长,说她弟弟一定要看着。孟会计当了很多年会计,在单位与同事与领导相处都是很好,脑子也聪明处理问题清晰明了,有时比二姐还果断长远,男人思维和女人终究是不一样的,可是二姐还是像母亲一样,护着这两个弟弟。吃住都在她这,一家子过得其乐融融,很是让人羡慕,真是家和万事兴啊!
二姐家就有一女儿,但她和丈夫也非常重视对女儿的培养和教育,从不娇生惯养,女儿也非常优秀,本科毕业后,硕士研究生毕业于清华大学,女儿在上海就职于一个大公司的高级管理层,年薪也过百万,提起女儿二姐很是骄傲和自信,情不自禁的流露出幸福的笑容。
 以前没有走进养老康复中心,对老年人生活不是那么多的了解,现在接触了一下,真的深有感触,老人无论岁数有多大,都还有那男欢女爱的情结,也有那每个人的小脾气,还有像小孩一样的淘气,更有那渴望亲情的需求。


(养老康复中心的老人们在晒太阳)


这不孙老太太又在二楼的走廊里溜达,她扬起头朝着三楼喊着东哥,东哥!孙老太太是农场退休工人,年轻时干净利索,已经82岁,丈夫十几年前已去世,三个儿子也因病去世了,现在是孙子孙媳妇时不时的常来看她,孙老太太或许是因为?亲人一个个离她而去,悲伤使她脑子有些问题了,但她却看中了三楼的一个老爷子,每天在走廊喊着她的东哥,有时东哥听着她在喊他,也应着:唉!便喊着老太太的名字:淑芳 ,觉得两人真像情窦未开的少男少女,在餐厅吃饭,孙老太太菜里如有几块肉,她一定都给她东哥,还到外面给她东哥买熟食猪肘子猪蹄子吃,其实两人由于岁数大了,都有些丧失了自理能力(尿失禁),但心里还是那么惦记着对方,老爷子有时穿衣服都不知道正反了,有一天服务员发现他把裤子穿反了,前开门开在屁股后面了,都露出屁股沟了,服务员只能叫他把裤子重新穿好。但是老太太还是那么爱着她的东哥,每天重复着在走廊里喊着东哥 、东哥。有时二姐会说:“阿姨你别喊了,中午都午休了”。孙老太太答应着“好!”没过十分钟又喊上了,她的脑子里什么都没有了,只有她的东哥。他们俩其实在一起生活一段时间,但是老爷子脾气暴躁,有次打了老太太,被孙子孙媳妇看见了,就不让他们在一起了,怕自己的奶奶受气,这不老太太还是想她的东哥。老爷子姑娘看见自己父亲有些生活不能自理了,准备接其回家伺候他,安度晚年,老爷子还挺重感情的,要带着孙老太太一起回家,姑娘很是为难,一个父亲小脑已萎缩还尿失禁,带一个同样症状的老太太回家是不可能的,也没精力伺候他们啊!到现在也没接老爷子回家,其实我觉得,孙老太和她的东哥一直在养老康复中心互相能够见到,可能也是他们晚年生活最亮丽的一道风景,也是每天活着的动力吧,相互惦念,别无所想。
养老康复中心里还有一个老爷子,可会做针线活了,养老康复中心发的新床单,还没破他就给缝上一个大补丁,补丁的针线缝的整整齐齐,养老院窗户上挂着统一的好看的窗帘,他不用,屋里挂上自己用化肥袋子洗干净缝拼的窗帘,窗台窗户擦的没有一丝灰尘,二姐一直不让他擦屋里的窗户,因为是三楼,怕有危险,再说这活是由养老康复中心服务员干的,可是看不住,就愿意干这样的活。有时夏天早上就会看见养老康复中心大门外,有一个老人拿着个小扫帚,蹲在地上特别认真地,扫着水泥地上的尘土和烟头,每一个缝隙都扫的非常干净,打扫出来的面积也不会有多大,你看这是一个多么干净的老人啊!可是老人就是不许开窗户,屋里再打扫干净,不开风通气,屋里的气味还是特别难闻,服务员进去都说受不了啊!一股发霉的味道,但谁也说不通他能把窗户打开通通风。


(养老康复中心的老人聚在一起玩纸牌)


养老康复中心有个阿姨,岁数也有80多岁了,有退休费,手头也不是那么紧张,也很会说话,但做起事来,就有一点像孩子一样调皮了,养老院每人都发有一床被子,二姐给絮着质量很好的棉花,阿姨能想起来做个棉马甲,拆了被子,从被子里揭下一层棉花絮着她的马甲里,同屋的阿姨把这事告到二姐那,二姐听后是又好气又好笑啊!感叹着:“老人也这么淘气”。
养老康复中心里的老陈死了,也没折腾什么人,从养老康复中心送到医院两天就去世了,侄子、侄媳、侄女、侄女婿在场部医院伺候了两天,不像前十年,老陈因为有癫痫,在家烧开水时犯病,胳臂一下戳在开水锅里了,烫伤很严重,侄子及媳妇,侄女整整伺候他3个月,严重时还拉尿在床上。老陈年轻时结过婚,有一个女儿,媳妇看老陈过日子什么也拿不起来,又有癫痫病,就离婚领着女儿走了,前十年住院时就联系老陈的女儿回来看看她父亲,因为老陈也想孩子,女儿如有时间也可以伺候伺候老陈,或许是离婚太早,孩子走时太小,对父亲没有印象没有感情?还是老陈没有尽到父亲的责任?女儿没有回来。老陈单位看他无儿无女身体又不好,在家冷屋冷灶,很是可伶,在前几年就给他送到了养老康复中心,最起码有人照顾,给他洗衣做饭,打扫卫生。当时他还没有退休,可能有低保补贴,单位再添补一下,就交够了他进养老康复中心得费用,过年过节侄子侄女买些吃的来看他,前几年还叫他到家里过年。后几年老陈退休了,费用就由退休费交付了,退休费由单位管理,记着每一笔支出收入,住院抢救这两天,费了很大的周折,又联系到他的女儿,告知父亲不行了,马上要去世了,来处理一下父亲的后事,可是女儿还是不来,说交给单位和老陈侄子侄女他们处理吧!天啊!不知老陈走时还在惦记自己的女儿吗?倒是侄子侄女尽了孝,料理了老陈的后事。


  
作者简介
王春月生于1963年,是黑龙江省虎林市850农场人,退休前职业会计,喜爱文学。

在场文学主编明桦感谢您支持原创作品
,是一种情怀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中老年时报
医养一结合 感觉“都挺好”
医养结合逐渐兴起,满足老人多层次养老需求
锦华社区启动仪式圆满开展
江山市首家高档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开业
株洲乔松养老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