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小编横行,大编是干什么吃的?

原来,是因为这条38个字简讯的留言亮了,让人嫉妒得差点咬舌自尽啊——这个10万+来得太“旁门左道”了。

网友们揶揄、调侃、插科打诨的留言,居然都被该号的主人选进去了,这从一个侧面再现了新媒体的魅力——留言、点赞带来的阅读交流,以海量的互动参与显示了粉丝的活力和无穷尽的幽默感和创造力。

不管是否有硬伤,能够接纳这些留言本身,足以让很多小编奉上双膝——这个公众号大编们的气度令人肃然起敬!

经常用新华社通稿的大编都知道这样一个常识:通稿发出来后,还可能有后续的“修改通知”,提示用稿者修改某个字词、句子。

因此,即使你的女朋友红袖添香或在门口等着你下班,值班领导还得提醒你不要下班太早——万一晚点新华社来了“修改通知”呢?

38个字简讯被“讥笑”的一大看点是:三个大编编一条38个字的简讯,还有一个审核,有人指出里面有一个错别字——“废了”应为“废黜”。网友嬉笑汹涌,大编们以坚韧不拔的底气延续了留言!

难怪有人惊呼“老编辑已死”。

这里的“老编辑”,特指传统媒体(纸媒、电视)的编辑?偶却有不同的意见,老编辑可能与年龄大小有一些联系,但更应该是经验丰富、工作能力强的编辑吧?!

比如,类似各行各业的老师傅、大师傅、匠人等等。

网络、视频媒体出错是可以修改的,但这些新媒体的随意性、快捷性,可删除功能拉低了行业质量标准。文字工作更应该有工匠精神,尤其是纸媒工作者——一旦出错,白字黑字可以销毁但难以消除。

偶是半路出家,进入媒体行业的时候,已二十七八,目标是做记者的,纯粹因为年龄的原因被误认为“稳重”。

当时,一个体弱多病的返聘老编辑彻底退休,偶被赶鸭子上架做起了编辑,所幸是一个资深的、专家级的校对提携了我。这位老先生是印刷厂的专职校对,报社所有人就服他。

有次,我当着他的面把“茜”念成了“xi”,他立即用一句打油诗来批评了我。当时偶懵了,后背直冒冷汗,好歹偶也是学文科教文科的,竟然犯如此低级的错误。

后来查阅,茜有两个读音,一个是qiàn ,一个是xī。后者一般只用于翻译外国人名(女)时用。我没有去找他理论,因为那个语境里就应该读qiàn。

很久以后,他向我道歉,说“茜确实还有一个读音xi”。在他的点拨、鞭策下,偶如履薄冰,才算顺利转正——据说,凡是到报社从事文字工作的人,到时是否转正,总编辑都要去征求那位老先生的意见。

传统媒体的编辑往往被其下游的人(记者、作者等)称为大编,因为有稿件是否刊发的生杀大权——某总编曾经说过,发一个稿件有1000个理由,不发一篇稿件有10000个理由。

那些年还是手写稿,某夜值夜班,某大编拍案而起:这个稿子竟然写了3000多字,200字足矣!于是他安排新来的见习编辑将那篇洋洋洒洒的“抒情稿”整体性推翻,手写了一篇200字的简讯。

次日,某大编瞌睡没有睡醒,就被叫到总编辑办公室,因为他被那篇大稿的记者投诉了。

某大编最后昂扬地回到了编辑部,看来是说服了总编辑。经此一战,编辑部立威了。

这只是一个导火索。上了稿才有稿费,达到了一定的上稿量才有绩效和奖金,于是就有一个传说,说某某美女记者将某某大编在一个几尺宽的“平台”上搞定,从此成了多产记者……

类似的潜规则都未得到证实,偶等贻笑大方,作为茶余饭后的谈资而已。此前有人编了打油诗,朗朗上口,原文忘了。大意是:大编们抡着大刀,吹着空调,不顾小记们的死活……

因此,有人说记者在外面是“无冕之王”,回到报社就是个“龟孙子”。

最近偶卸载了“今日头条”等(当初是觉得里面有些东西有趣),因为里面从标题到内文有不少错别字、语句不通、前言不搭后语的地方,害怕看多了降低了自己对文字的敏感。

最狗血的是,“今日头条”等是自媒体的集合平台,似乎没有人来纠错的;最让人发腻的是,里面的内容是人工智能(大数据计算)推送的,比如,某天你点击了健康方面的文章,它就天天给你推送这方面的文章,腻到你要吐。

大编不会这么干的——某人喜欢吃烧白,并不是顿顿都喜欢啊。

新媒体盛行的时候,“小编”一词出现频率很高,这样的自谦似乎是早已等着大家原谅他们的“弱”,但自谦得恰如其分。新媒体是快餐,但产品如果有太多的问题,如果快到奔着投胎的速度,又有何用呢?

在“小编”横行的今天,有人哀叹传统媒体已日落西山,但是别忘了——新媒体的很多内容来自传统媒体。那么,我们还需要大编吗?我们需要什么样的大编?

高二的时候,有位学兄组织成立了学校文学社,多次力邀偶出任总编辑。高三时,有位语文老师(文学社的指导老师)才教会了偶正确使用“的地得”和不完全引用语句标点符号的正确打法。这是偶对“编辑”这一工种的启蒙吧。

多年以后,结识了出版社的领导并有一些业余的合作,才知道图书比报纸杂志更严谨,他们给偶指出的问题,令人汗颜!于是,去买了一些专业的编校规范工具书来学习。

某年,在夜班里,某些大编被领导鄙夷为“改稿匠”,意思是:

第一,你沉迷于改错别字、理顺句子,但你不敢对文稿做大刀阔斧的改造——里面有很多废话、废段都可以砍去;

第二,有的文章写得不错,但没有一个抢眼的标题,你没有去创意标题;

第三,编辑的最大功能是审核内容(是否符合文体要求、是否符合政治要求、是否符合三观等等),策划版面,前瞻性地策划新闻(内容),而你可能就是坐在那里改稿而已。

改错别字、理顺句子只是最基础、最基本的功夫。在领导心目中,对各位大编是有一个心理排名的。排名靠前的自然是晋升的首选。

加工过后的稿件还有错别字,偶认为并不是大编的奇耻大辱——大编的工作重心不在纠错别字,尤其是在有专业、专职校对或审核人员的团队里。

为何媒体的领导叫总编辑,而不是总记者、总美编、总版式、总校对,也许从这里找到原因吧?!

以上观点没有歧视、轻视其他岗位、工种的初衷,只是想说明大编这一岗位的极端重要性和理应的担当精神。

老编辑死了,那是因为他们退休或真的老死了。新时代更需要大编!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500常用错别字,你能看一遍就一字不差地都记住吗?
搜狐、网易、凤凰网、新浪、腾讯这些网络媒体如何投稿?
常见的100个经典错别字(编辑) | 语文天地
文案句子
让世界没有错别字,有可能吗?
《中华散文》杂志社总编语:我可以教给你一个投稿的小窍门!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