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6~12周岁孩子成长规律及养育建议
userphoto

2022.06.07 海南

关注

一、概述

人的6~12周岁被称童年期,对应小学阶段,整体发展如下图所示;弗洛伊德称此期为潜伏期,即性的发展几乎处于潜伏状态;皮亚杰称此期为学龄初期,孩子的认知发展处于具体运算阶段;艾里克森认为童年期的孩子通过和同伴一起,发展社交和学习技能,如努力勤奋必至自信,否则可能自卑

二、身体发育的突出特点

1. 身高、体重:发育速度比较平稳均匀,身高增加4-5cm/年,体重增加2-3公斤/年。身体的下肢生长较快,儿童的腿显得比幼儿期更长。

2. 心脏。假定新生儿的心脏体积为1,12岁时为10,已接近成人水平。

3. 淋巴(免疫)系统和肺。只要营养充足,童年孩子的淋巴系统和肺的发育迅速,12岁时的淋巴系统达到成熟的200%,对疾病的抵抗力强,这时期的孩子大多非常健康。

随着肺的发育,呼吸功能加强,孩子充满活力,爱疯跑、疯玩,而无疲劳感。所以这个时期的孩子,要让其多到室外活动,为孩子的免疫和体能奠定良好的基础。

如果这个时期孩子易咳嗽、过敏,说明这两项功能发育报警了,需要寻找原因,积极应对。

4. 神经系统的发展6岁时脑重约1280克,12岁时约1400克,达到成人脑重;脑重的增加不意味着神经元(细胞)数量的增加,是神经元之间连接的突触在增加,即智力发展的黄金时期。

研究表明:人的智力自出生开始不断发展,25岁达到最高峰,之后呈下降态势,终身学习可以缓解。

被称为通向学习大门的 脑电波(相当于电脑的电源 硬盘记忆)比较活跃;13岁大脑机能基本成熟后,被称为安定和开心快乐的脑电波开始呈现,意味着大脑皮层开始发育。打坐可以增加波。

5. 生殖发育。12岁之前,有些孩子已开始了生殖发育,特别是女孩。研究表明:生殖发育的早和晚不存在好坏之分,它是神经中枢根据个体的身高、体重和遗传,适时发出生启动生殖发育指令。

三、学习能力的发展

1.学习是小学儿童的主导活动。即儿童期的主要养育目标之一是学会学习,以形成间接(如书本)经验学习的能力。

2.教和学是师生双向互动的进程。客观上,老师对学生有偏爱之情,学生亦然。

小学阶段的孩子,最怕老师的,不是批评,而是忽视。所以,养育者要允许孩子说老师的不好,但向老师反馈时,只说老师的好,这样可以让孩子得到老师的更多关注。

3. 心理学根据人的感知器官将学习分成以下三种主要学习类型

一是视觉型:指通过视觉的方式接受信息,女孩偏此类型。研究认为只使用视觉通道,大约仅能记住材料的25%。如能让此类的孩子学会做笔记,学习成效会明显提升。

二是听觉型:指通过听觉了解外在世界,男孩偏此类型。研究认为只使用听觉通道,大约能记住材料的15%;视听结合,则能记住材料的65%。养育者要帮助孩子学会预习,即走向视听结合。

三是触觉型:指通过动手(或身体运动)来探索外部世界,从而掌握有关信息。此类孩子往往动手能力强,手工好,可发展相关兴趣爱好,通过兴趣引导学习。

鉴别孩子属哪种类型的方法:和孩子面对面坐下,然后问孩子一个开放性的问题,如“怎么才能学好数学?”这时,孩子会进入思考状态,如下图示,通过观察孩子的眼睛视线鉴别其学习类型:视线向上是视觉型,视线水平是听觉型,视线向下是触觉型。

4. 童年四种学习障碍及应对

一是暂时型障碍。一般是某个知识点不懂导致的,养育者通过和孩子沟通,找到这个知识点,通过讲解将其移除即可。

二是能力型障碍。一般表现为孩子智力发展不足,或课程基础知识缺失,养育者可帮助孩子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或通过基础知识补缺,帮助孩子提高学习能力。

三是动力型障碍。表现为学习动力不足,学习不是孩子自己的事,没有内驱力,养育者要根据孩子的具体情况,提出学习的合理要求,要求过高,孩子同样没有动力。

四是整体型障碍。前面类型的综合。

5. 养育建议

(1)做作业研究表明:做作业(刷题)某种程度上可以促进孩子意志力、自觉性和品质的提升。刚入小学的孩子,养育者要陪伴孩子做 “第一份”作业,可以策略性地和孩子说“上小学才有资格做作业”,这样孩子会把做作业当作荣耀。

陪伴孩子做作业有两个关键点:一是陪伴孩子做好准备,过程中及时给予帮助;二是作业完成后,要肯定和鼓励孩子,让其享受完成作业的喜悦和成就感。陪伴的时间不应少于两周。

上述两点是一脉相承的,第一点是让孩子从小意识到学习是自己的事,产生自主感;第二点是让孩子对学习有胜任感。这是孩子学业成长的两个基础内驱力。

(2)帮助孩子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入学之初,孩子可能会遇到老师的评价性批评,如老师在孩子没交作业时,说孩子 “笨(蛋)”,这时养育者要进行合理的引导和疏导,树立老师的形象。可以这么和孩子说:“没有按时交作业,确实是妈妈没提醒你,这样妈妈和你确实是”笨蛋行为“。即承认行为的错误,保护了孩子的人格。

(3)学习的高原现象及应对。学习对儿童来说是一项复杂技能,过程中,一定时期后会出现成绩停滞不前,甚至下降的状况,这被心理学称为“高原现象”。

学业高原现象的可能原因有:一是孩子学业过重,身心疲惫;二是学习方法不当,效率不高。

应对措施一是陪伴孩子到室外活动或运动,有利于缓解压力和疲劳,运动释放多巴胺,会改善孩子的情绪,或许能找到更好的学习方法。二是营造宽松的家庭环境,让孩子有更多的睡眠时间,不会休息,学习不会有好结果。

四、认知的发展

1. 根据皮亚杰认知发展阶段论,如下图所示,童年处于具体运算阶段,呈现以下特点:

(1)出现守恒概念,如下图,数量守恒出现在6~7岁,物质和长度守恒出现在7~8岁,面积和重量守恒出现在9~10岁,体积守恒出现在12岁。

(2)脱自我中心性,即别人的看法可能和我不一样。

(3)推理可逆性,即1 2=3,同样3=2 1。

(4)可以进行逻辑运算,但仍需要具体事物的支持。

(5)有了类包含的概念,如花包含牡丹花。

2. 思维发展

(1)发展过程。小学儿童以具体形象思维逐步过渡到以抽象逻辑思维,但是这种抽象逻辑思维在很大程度上,仍然依赖直接和感性经验,即具有很明显的具体形象性。

由具体形象思维到抽象逻辑思维过渡有“关键期”。一般认为,这个关键年龄在10岁~4年级。我国心理学家林崇德教授的研究认为,儿童思维发展的转折点在何时实现,主要取决于教育的效果。如果思维的智力品质教学得法,儿童在3年级就可实现数的概括能力的“飞跃”,如果不得法,5年级才实现数的概括能力的“飞跃”。

儿童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的发展过程中存在着不平衡性。例如,有些儿童可能在数学学习中,表现出较高水平的抽象逻辑思维;但在语文学习中,表现出的抽象逻辑思维水平较低。

(2)概括能力的发展。小学儿童概括能力的发展是逐渐从对事物外部的感性特点,越来越多地转为对本质属性的概括。具体地说,儿童的概括水平大体分为三个阶段:

A. 直观形象水平;

B. 形象抽象水平;

C. 初步的本质抽象水平。

(3)推理能力的发展。由一个或者多个推断出一个新的判断的思维过程

A. 直接推理;

B. 间接推理;

C. 演绎推理:凡是画家都是艺术家,齐白石是画家,所以齐白石是艺术家(一般到个别);

D. 归纳推理:我们去北海公园玩,六一你们去景山公园玩,十一他们去北潭公园玩。节日大家去公园玩。(个别到一般);

E. 类比推理:医生对病人,老师对学生。

3. 记忆的发展。小学儿童记忆的容量已接近成人。

(1)记忆的特点有

A.有意识记忆为主要方式;

B.意义记忆占主导地位;

C. 抽象记忆发展超过形象记忆。

(2)记忆的策略有

A. 复述;

B.归类;

C.系列化;

D. 巧妙加工策略。

五、个性与社会化发展

1. 自我意识

童年时期孩子的自我意识逐渐复杂起来,自我意识可概括为“知、情、意“三个方面:

“知” 指在自我感觉基础上形成的自我认知,并形成自我概念;

“情” 指自我的情绪体验,包括自尊、自爱等;

“意” 指自我控制(自律)和自我调节。

自我、自尊和自律是个体自我意识的三个最重要的维度。

2. 自我评价

(1)儿童自我评价的内容包括外表、能力、学习成绩等;其中能力和学习成绩不容易被看见。

(2)社会支持因素起重要作用,如家庭背景等。

(3)自我评价与情感密切相关,如果亲子关系好,自我评价高。

(4)与学业、同伴、自信心有密切关系。

(5)依赖成人,特别是养育者的初期评价。

(6)根据萨提亚的四大成长目标:更高的自我价值感、做出更多的选择、更负责任、内在的一致性。第一位的是自我价值感,它来自于自我评价。由上可知,自我评价更多来自于身边成人的评价,因此在孩子初期,家庭教育要给予孩子更多的正向评价,如“帅哥、美女、我很享受你做我的女儿(儿子)”等应挂在嘴边。

3. 自我控制能力(自控力,自律)

(1)自控力是指一个人在没有外在监督的情况下 能够约束自己行为的能力。也可理解为自律。一个自律的孩子,一辈子大概率会过得顺利;自控力对孩子一生有重要意义。

(2)自控力与早期的家庭养育密切相关,特别是养育者的言传身教、身体力行和率先垂范。如果父母没有自控力,不提高自控力,要指望孩子有自控力是不太可能的。所以养育者的模范或榜样是自控力培养的第一方法。

(3)延迟满足是罗腾伯格提出的培养孩子自控力的常用方法。根据实验研究表明:6~8岁、9~11岁、12~15岁儿童分别有三分之一、二分之一、几乎全部能自动做到。

(4)美国斯坦福大学WalterMischel博士于1966年到1970年代早期,在幼儿园进行了有关自制力的一系列“棉花糖心理试验”。在这些实验中,小孩子可以选择立刻得到一样奖励(有时是棉花糖,也可以是曲奇饼、巧克力等等);或者选择等待一段时间,待实验者返回房间(通常为15分钟)后,得到相同奖励的两倍。

实验研究者发现:能为偏爱的奖励坚持忍耐更长时间的小孩,通常具有更好的人生表现,如SAT成绩、成就、体质指数会更好。

(5)延时满足训练要求要事先和孩子约定或做出说明,否则,答应孩子的不能随意反悔。例如孩子作业没完成就打游戏,这时要和孩子协商:先做作业再打游戏,因为如果作业做完了,打起游戏来也没后顾之忧和罪恶感,这样会玩得更爽,这就是延迟满足。

4. 对他人认知的发展历程

以儿童观点采择的发展为例,对他人认知的发展历程如下:

A. 6岁前,自我中心的观点采择。如我喜欢小毛,小毛是好人;

B.6~8岁,社会信息的观点采择。如接受老师说小毛是好学生;

C. 8~10岁,自我反省的观点采择。如老师说小毛是好学生,可孩子没觉得小毛是好学生。

D. 10~12岁,相互的观点采择。如老师说小毛是好学生,孩子觉得小毛在学习上是好的,但在玩时,小毛不友好。

E. 12~15岁,社会和习俗系统的观点采择。即孩子会根据学校、社会或习俗标准去认知小毛是不是好学生。

5. 社会化的发展

儿童的社会化发展主要体现在亲子关系、同伴关系和师生关系;其基础是亲子关系;亲子关系在0~6岁已奠定了基础,即依恋关系。中国古语“富生仁慈,穷生恶念”,这里的富除了物质外,还应包括心灵的富足,即心中有爱;穷同样包括心中无爱,这些都是社会化的结果。

(1)正常的亲子关系发展经历以下三个阶段:一是0~6岁,父母主导;二是6-12岁父母与孩子互动共同主导;12岁以后,进入青春期,应由孩子主导。

(2)美国心理学家鲍姆令德的家庭教养方式四类型

如上图所示,鲍姆令德把父母的教养方式从要求和对孩子需求的回应两个维度划分为四种类型,不同的教养方式对儿童的社会性发展和个性形成产生重大影响,各自优缺点如下:

权威型家庭中成长的孩子,社会和认知能力比较出色。在掌握新事物和与别的小朋友交往过程中表现出较强的自信;具有较好的自控能力;心境比较乐观、积极、社会成熟度较高,学习上更勤奋,学业成绩也较好。

专制型家庭成长的孩子,表现出较多的焦虑、退缩等负面情绪和行为。他们的适应状况不如权威型家庭长大的儿童。但是这类儿童在学校中却有较好的表现,与溺爱型与忽视型家庭和大的孩子相比,他们出现反社会行为的比率要少得多。

溺爱型家庭长大的孩子表现得不够成熟,自控能力差。当要求他们做的事情与其愿望相背时,他们几乎不能控制自己的冲动,往往以哭闹等方式寻求即时的满足;他们表现出较强的依赖父母和对父母有无尽的需求;而在任务面前则缺乏恒心和毅力,这种情况在男孩身上表现得尤为明显。

忽视型家庭长大的孩子,由于与父母之间的互动很少,出现适应障碍的可能性较高;他们对学校生活没有什么兴趣;学习成绩和自控能力较差;长大后表现出较高的犯罪倾向。

(3)同伴关系及友谊

6~9岁孩子的友谊是单向帮助关系,即行为与自己一致或对自己有帮助即朋友;影响择友的因素有行为、学习成绩和兴趣爱好。

9~12岁孩子的友谊发展成双向帮助关系,即互相帮助、合作顺利即朋友,但不能共患难;影响择友的因素有彼此尊重和互相敬慕。

童年期的同伴关系有以下三种情况,各自特点如下:

A. 受欢迎的儿童:往往自我评价高,自制力强;致:成绩好,有主见,独立活动能力强,热情助人,善于合作交往。

B. 不受欢迎的儿童:孩子心理能量不足,缺乏爱;致攻击性,不友好,不尊重同伴,缺乏合作,主意不良,喜恶作剧。

C. 被忽视的儿童:往往成长于忽视型家庭;致退缩但安静,有依赖或顺从性,不被喜欢也不被讨厌。

(4)师生关系的发展。关键是家校沟通,养育者要充当桥梁,要把孩子对老师的好感及时传递给老师,同时把老师对孩子的表扬和欣赏及时传递给孩子,这样可以帮助孩子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相应的,要避免传递负面的批评和评价,这是养育者智慧的挑战。

(5)道德发展

道德是调整人和人之间以及人与社会之间关系的行为规范的总和。立德树人是家庭教育永恒的主题。

皮亚杰在《儿童的道德判断》一书中揭示了儿童道德发展是从他律到自律的过程。具体发展阶段如下:

A. 4~5岁,前道德判断;

B. 5~9岁,他律道德判断;

C. 9岁以后,自律道德判断。

柯尔伯格海因茨偷药故事:海因兹的妻子病危,而他却无钱支付高额的药费。在药商既不肯降价,又不答应延期付款的情况下,为救妻子的性命,海因兹破门而入偷了药。

在这个故事中,其两难选择在于应该遵守法律还是维护个人生命的权利。柯尔伯格向被试者提出问题:海因兹应不应该这么做?为什么?通过被试者给出的答案以及其理由,分析其中所隐含的认知结构特点,划分出道德发展的三个水平和六个阶段,其中每个水平各包含两个阶段,如下表所示:

道德情感的发展:移情、情感共鸣、内疚、良心

道德行为的发展主要指亲社会行为,即利他行为。攻击及欺凌被称为反社会不道德行为。亲社会行为发展阶段如下

A. 1~2岁,出现分享和移情能力。

B. 3~6岁,亲社会问题的思考通常是为自我服务的。

C. 7~12岁,开始把别人的合理需要当作亲社会行为的依据;同情和移情起重要作用。

D.青少年,开始理解尊重抽象亲社会规则的意义,行为变化考虑亲社会对象的利益。做不到,就会愧疚。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儿童心理发展六个基本特点
爱情婚姻家庭中的男女关系 10种溺爱行为摧残宝宝身心健康 儿童同情心的发展阶段与特征
3岁之前的记忆,居然影响人的一生!
父母必备干货,抓住儿童敏感期,让你的教育事半功倍!
培训 | 脑科学助力儿童早期发展提质升级
儿童社会认知发展的研究综述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