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别被忽悠了:阅读科学新闻的10条正确姿势

为何科学家和大众媒体之间一直纠纷不断?这是因为媒体和科学家所追求的目标在本质上就不一致:媒体所追求的是新闻性,而科学需要严谨的方法,它们之间存在着根本矛盾。

新闻记者们需要用通俗的标题来传达简单易懂、最好还比较新奇的内容,而科学方法则强调知识的缓慢积累、不同术语间的细微差别和对一切事物的质疑态度。然而,等到某一领域的科学知识真正到了值得用来投资或改变生活的时候,这些内容早就变成明日黄花了。

结果往往就是,记者们只顾着写些引人注目的故事作为噱头来吸引读者,却忽略了科学发现中真正有价值的东西。科学家与媒体间的根本矛盾或许永远不会消除,但为了促进沟通、减轻误会,Vox网站的科学记者布赖恩·雷斯尼克(Brian Resnick)询问了一些心理学家和社会科学家:新闻记者所写的科学报道中,最常出现的错误有哪些?他收到了20份回复,总结起来大概有以下10点,不仅可供媒体人员学习,对读者而言也是一份阅读科学报道的指南:

1. 别总想着完全弄清生命宇宙以及一切问题的确切答案,单个研究很少能做到这点

在科技新闻中经常能读到这样的故事:“科学家发现怎样能使生活更幸福”、“让工作效率更高的科学妙招”、“如何打击政治对手,提高自己的支持率”、“如何让孩子健康成长”……但是科学家不可能仅凭单个实验或一系列研究就能解决如上问题,这些问题往往需要人们花费几十年的时间才能寻找到答案。

“我也想知道答案啊!”埃克塞特大学的政治科学家詹森(Jason Reifler)说道,“但是我连一个初步答案都还没有,而且很可能为此奉献上我的整个学术生涯。”

2. 要知道,大多数研究都只专注于某一狭窄的领域

一般来说,简单的因果关系更容易被普通的读者所理解,例如“钱越多越幸福吗?”“坐一整天会导致抑郁和增重吗?”这些都是普通读者想知道的问题。但鲜有科学研究能回答如此宽泛的问题。

“在关于人类的研究里,针对单一简单因素或单一因果关系的情况极其罕见。” 在内布拉斯加林肯大学从事政治心理学研究的凯文·史密斯(Kevin Smith)如此说道。

此外,科学家通常也不会设计实验来证明简单的因果关系。“据我所知,大多数科学家关注的是某些条件下发生某些事的可能性,比如,如果你很穷的话,金钱的确会增加幸福感,”纽约大学的社会心理学家热·范巴韦利埃(Jay Van Bavel)写道,“像这样加上一两个简单的限定词就能更有说服力,而不至于陷入愚蠢的争辩中。”

3. 别总痴迷于新鲜事物,多关注关注老话题也不错

如果一项研究发现了惊人的结果,新闻记者就会蜂拥而至。但科学家往往对此持怀疑态度,第一个得出该结论的研究尤其如此。如果只有一项研究得到统计上显著的结果,那有可能是机缘巧合。但如果同样的实验结果可以被别人重复出来,质疑的声音就会少很多。

“人们更应持续关注某种现象的长期研究结果,而不仅仅追踪最新进展。” 纽约大学的组织行为学专家乔·马吉(Joe Magee)这样写道。

荟萃分析(meta-analyses)的重要之处就在于此。荟萃分析会综合并检验至今为止围绕着某一特定问题的整体研究内容,但它们却并未在媒体中广为流传。“荟萃分析的结果并不会比一项新鲜的研究获得更多的关注。”肯尼恩学院的社会心理学家凯蒂·科克(Katie Corker)写道。

同时,我们还要提防异常值的出现:如果只有一项研究发现了与以往研究相悖的结论,这并不能推翻之前既定的研究成果。

“如果20项研究中有一项得出了不同的结论,记者们可能就会认为这个领域‘存在争议’,”圣迭戈州立大学的研究者琼·特温格(Jean Twenge)评论道,“然而这并不是争议,这只是科学中的变异现象,95%的证据足够支持另外一种观点。”

4. 许多实验都是以大学生为对象进行的,但这一群体不一定是有代表性的样本

大学生这一群体总有许多奇怪的特征:他们通常来自比较富裕的家庭,他们大部分都能找到工作,他们并不遵循规律的作息。

心理学家在研究中经常以大学生为对象,只是因为这样比较方便——毕竟他们自己就在大学里工作。但这样得到的研究结果有待商榷,并且还应在更多样化的对象中进行重复,否则这并不能表征人人适用的普遍性结果。

其本质与小鼠实验类似:在研究生物的行为机制时,它们通常是一个很有帮助的切入点。“但你并不能把动物实验的结果套用到人类身上。” 亚利桑那大学的睡眠专家迈克尔·格兰德纳(Michael Grandner)如此说道。

5. 对百分比保持警惕

我们来看下这篇论文的结论:每天看电视时间超过7小时的人有50%的可能性更容易得糖尿病。但其实这并不是说每天看电视超过七小时的任何一个人都有50%的可能性得糖尿病。

“如果某一事件和对照事件相比,有50%的可能性更容易发生,但对照事件的发生率只有1%,那么该事件的发生率就是1.5%,这仍然是一个小概率事件。”格兰德纳解释道。

这种错误在科学报道里经常出现,确实值得引以为戒。

6. 统计学意义上的显著性,和现实世界中的显著性,不是一码事

另一项需要注意的是:当研究者表明实验结果是统计上显著时,这是指结果并不随机,而不是说结果很有说服力。

“平均身高1米70的一组人和平均身高1米71的另一组人在统计上可能是有显著差异的,但是在现实世界中二者之间的差异并不是很重要。” 格兰德纳说道。

7. 科学家擅用专业术语,转述成日常用语可能就不准确了

心理学家们通常在研究中使用高度专业化的术语。但记者们为了服务读者,往往把这些行话用日常用语表达出来。尽管这确实让阅读轻松了不少,但许多重要的细节也因此遗失了。

普林斯顿大学的社会心理学家贝琪·利维(Betsy Levy Paluck)表示,她研究的“社交网络重度依赖儿童”经常被简单地描述成“酷小子”,这太有误导性了。“有些重度依赖社交网络的儿童实际上一点都不酷。”她说道。

8. 未发表的研究或许很有用,但需谨慎对待

科学家会把待发表的论文草稿挂在个人网站或论文预印本网站(如arXiv等)上,而如果论文是新近发表的,大学的新闻部门会跟进该研究的学术会议演示。

“但只要这些论文还未经过同行评审,就说明研究工作或许还存在一些问题,或是结果还未得到重复,” 内布拉斯加林肯大学的政治心理学专家英格丽德·哈斯(Ingrid Haas)说道,“简而言之,这项工作还不太可靠。”

9. 要回归原始研究

佐治亚大学自恋心理研究专家基斯·坎贝尔(W. Keith Campbell)呼吁所有的新闻记者在报道中加入研究报告的全文链接。

“我最近有篇论文被当成了软文素材(论文讲的是看星战是为了满足自恋需求),”坎贝尔说,“许多读者都很愤怒,所以他们开始找出原文来读。我觉得由此引发的在线讨论很有意思。”

10. 最后的最后:相关性不代表因果关系!相关性不代表因果关系!相关性不代表因果关系!重要的事情说三遍

这一条已经说过好多次了,把这句话写在你的镜子上每天提醒自己一次吧。

“如果A群体更倾向于吃胡萝卜,那么吃胡萝卜并不意味着你一定是A群体的一员,”格兰德纳说,“这只能说明这一事件的发生频率比较高。至于因果关系,那是另外一个实验要做的事了。”

撰文 布赖恩·雷斯尼克(Brian Resnick)

翻译 张雪

审校 胡家僖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蒲慕明关于科研人生的精彩演讲丨科研工作者必读
论文题目越短,被引用机会越大
全球270位科学家强烈吐槽,数落科研系统“七宗罪”
错信P值的代价:“造假”、不可重复、不重要的“大突破”
科学面临的七大问题及出路
苏格兰公投结果是NO,苏格兰科学家们很欣慰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