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对不起,我不需要你陪伴!

对不起,我不需要你陪伴

作者:李广生 摄影:孔建斌

陪伴,一个很温暖的词汇,大约是最近三五年,频频出现在与教育相关的话语中,比如,教师是学生成长的陪伴者,校长是教师发展的陪伴者,等等。似乎是这个词太有诱惑力了,也或许是我们真的需要陪伴,总之,陪伴在教育界有蔓延之势,几乎每个人,除学生之外,都声称自己是陪伴者。但是,我们似乎忽视了一个很重要的问题,作为陪伴的对象,不管学生还是老师,他们真的需要陪伴吗,他们需要怎样的陪伴?

在昨天的文章《有无之间》中,我特别表达了这样一层意思:做一个好的陪伴者——既不袖手旁观,也不喋喋不休,更不越俎代庖……我认为陪伴至少有两种,一种是好的陪伴,一种是不好的陪伴。区分好与不好的最重要的标准是被陪伴者的感受,简而言之就是,被陪伴者感觉舒服并且获益,才能成为好的陪伴,被陪伴者感觉不舒服或是无甚收益,那就不好的陪伴。如果罔顾被陪伴者的感受,一意孤行的陪伴,陪伴就变成了强制,听起来很温暖,实际上很残忍。暂且不论教育人生,哪怕一段短暂的旅程,身边有一位不喜欢但又无法摆脱的陪伴者,该是一件多么痛苦的事情。

参加市里的一次大会,我来晚了,坐在后排,教师中间,前面几排是领导座席。台上主讲人的发言题目是:做教师专业发展的陪伴者。主讲人说的很动情,至少我被感动了,并暗下决心,在今后的工作中要向他学习。就在这时候,主讲人的PPT上出现一个教师的特写,身前身后的几个人纷纷把目光投向我旁边的一位女士,她就是PPT上的人。有人调侃道:“说你呢,你被陪伴了。”这位女士不屑的说:“谁稀罕呀!下次让他陪你。”当时我突然意识到,陪伴有可能是一厢情愿的。

回来的路上,我一直在想这个问题。校长也好,领导也好,研修机构也好,都以促进教师发展为己任,并为此殚精竭虑。曾几何时,他们把教师视为“被培训者”,通过各种各样的方式,向教师灌输各种理念和方法。因为忽视了教师专业发展的自主权,“被培训”的效果往往不尽如意,花了很多时间、下了很大功夫,收效却不明显。如今,不再把教师看成“被培训者”,而是把教师当成“被陪伴者”,是不是进步呢,能否有效改善“被培训”造成的种种弊端?

通过一段时间的观察,我发现,一线教师对“被培训”和“被陪伴”的态度几乎是一样的。在他们看来,仅仅是换个说法而已,“被培训”和“被陪伴”几乎没有本质区别。仔细想想,确实如此。一个“被”字,把“培训”和“陪伴”之间的区别,消磨的一干二净,因为“被”的存在,“陪伴”和“培训”变成了一回事。这就不难解释,为什么教师对冷冰冰的“培训”不感兴趣,对热乎乎的“陪伴”也表现冷淡。

类似的事情同样发生在学生身上。曾几何时,我们把学生视为被教育、被加工、被改造的对象,而现在又声称是学生成长的陪伴者,但以陪伴之名,行窥视、监督、改造、强制之实。我们经常看到这种情况,教师口口声声的说做学生成长的陪伴者,可学生的言行稍微跳出教师的预设,就用温柔的威严把学生拉回到自己的轨道上。这是陪伴还是变相的强制?

上半年,我积极推广“对话教研”的时候,在一次课例研讨活动中,我先做一段开场白,大致意思是:希望大家积极发言、各抒己见,我是一个学习者和陪伴者,和大家共同面对问题、共同寻找对策。片刻之后,一位教师说:我们不需要陪伴,我们需要引领,还是您先说吧。他的意见立即得到大家的响应。那一刻,心中五味杂陈,我隐约感觉到,我们的教师对陪伴失去了信任。既然如此,我们还指望他们把陪伴带入课堂吗?连他们自己都不相信陪伴,又怎能在课堂上成为学生的陪伴者呢?

前段时间,我所在的地区,搞了很多次研究课,大家都以极大地热情赞扬那些教师精湛的教学艺术。最后,我希望大家去掉自己话语中带有强烈感情色彩的词汇,用事实描述和过程分析的方式评价这些课。大家发现,这些貌似很精彩的课,其实很平常,不过是比我们平时多了一些耐心、细心和同理心而已。孩子一时没想明白、没弄懂、糊涂了、犯错了、跑偏了,怎么办?最好的办法是等一等——就这么简单!那些所谓的巧妙的引导、启发、激励,其实都不如毫无压力的等一等效果好。这就是真正的陪伴,你走慢了,我等一等,你跑快了,我赶一赶。

陪伴是相互的,如果你承认自己是一名“陪伴者”,那就意味着你承认自己是一名“被陪伴者”,你与你的陪伴对象是相互陪伴的关系。从这个意义上讲,真正的陪伴没有“被陪伴”,家长与孩子如此,教师与学生如此,校长与教师也如此。如果你只想做个“陪伴者”,而拒绝你的陪伴对象对你的陪伴的话,那你的陪伴一定是变味的陪伴。家长、校长、专家、教师都要正视这个问题,不要因为自己是“陪伴者”而沾沾自喜甚至忘乎所以,既要学习如何做一名好的“陪伴者”,又要学习如何做一名好的“被陪伴者”。

绝大多数人的成长与发展都需要陪伴(我不否认个例,有人确实不需要陪伴),但绝大多数人需要的不仅是“被陪伴”,也不愿意仅成为“被陪伴者”。无论你是家长还是教师,无论你是领导还是专家,你的陪伴对象有权对你说:对不起,我不需要你陪伴,至少不需要这样的陪伴。

关于陪伴的话题,你有什么看法,欢迎留言,参与讨论,欢迎转发,邀请更多的朋友参与讨论。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白旄镇小学校本培训工作总结
中国教师为什么这么累?
2010
聆听有爱的声音,感受有心的幸福
安全管理国家级远程培训:校园安全远程培训心得
公益讲座:幸福教师的“六项修炼”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