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韩钟亮| 苏轼“密州梦”解密

    苏东坡这样的旷世天才,真的是“嬉笑怒骂皆成文章”,做梦也能作出上佳诗词。《东坡志林》中记载了他《梦中论左传》《梦中做靴铭》《记梦赋诗》等十几个梦,但相比而言,我觉着还是他在密州所做的《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最为精彩。这首悼怀王弗的词,用叙述兼白描的手法,平易而不加修饰的语言,将现实与梦幻交织在一起,表现出对亡妻的一片深情。“苏学”专家认为,“用词写悼亡,是苏轼的首创”(刘乃昌语),故此我们把它称作“天下第一悼亡词”当不为过。

      这首悼亡词影响太大,很多人都能背诵,但对于苏轼的那位亡妻,却未必都能了解,至于他做这个“密州梦”的缘由,以及“梦”外的故事,更是很少有人探讨了。近来笔者怀着极大兴趣,翻看了《苏轼年谱》和《苏东坡全集》,终于“发现”了深藏在苏轼心中的一些“秘密”。

    我们知道,王弗是在宋仁宗至和元年(105416岁时嫁给苏轼的。她为苏轼生下了儿子苏迈,于英宗治平二年(106527岁时去世。次年,苏轼将其从汴京迁葬于眉州彭山县安镇乡可龙里。从王弗去世,到熙宁八年(1075)正月二十日苏轼作词记梦,恰好经过了十个年头。十年啊,生者与死者阴阳两隔,彼此杳无所知。“难道你不思量我吗?”——这是妻子的责问。“咳!自然难忘。可千里迢迢,我摸不着你的孤坟,无处话凄凉呀!”——这是丈夫的辩解。然后他们互相打量:一个灰尘满面,一个鬓发如霜……真地是“纵使相逢应不识”,只能“相顾无言,唯有泪两行”了!

    这首《江城子》不知道打动了多少人。但是,在这里如果我说,苏轼实际上自感有愧于王弗,因而他的目光是躲躲闪闪的,你相信吗?若不相信,那就请读一读《苏东坡传》吧。林语堂告诉我们:就在熙宁七年三月,亦即苏轼离任杭州通判之前,他曾经到松江、嘉兴、常州和靖江(按《苏轼年谱》应为润州,即今镇江)旅行。苏轼年轻时有过对堂妹的初恋,但并未公开,后来她嫁给了柳仲远,就住在靖江附近。苏轼在堂妹家里住了三个月,经常与她的翁公柳瑾一起饮酒赋诗。可奇怪的是,“他(苏轼)从来没提过堂妹的丈夫,也没有写过诗给他。他曾写一首诗描写堂妹家的宴席,堂妹的两个儿子要他亲笔题字,他也写了两首诗给他们。苏东坡很敬重柳瑾的诗篇和书法,也常顾念堂妹的小孩。但是这段时间完全不提堂妹的夫婿就很难解释了。”

    此外林语堂还分析了苏轼所写的两首诗,即《刁景纯赏瑞香花忆先朝侍宴次韵》,和写给杭州太守陈襄的《羞归应为负花期》,暗示了苏轼和堂妹不一般的交情。他认为“厌从年少追新赏,闲对宫花识旧香”里的“年少”指的是苏轼自己,而“旧香”也许是一段旧情。“羞归应为负花期,已是成荫结子时”,暗示他错过了少女的青春而羞于回家;“从此年年定相见,欲师老圃问樊迟”则表示:我以后住的会离你们柳家不远(按:苏轼后来确实在常州买了房子),打算就在那儿稼穑终老啦。总之林语堂坚信,苏轼“对堂妹的情感就埋在两首诗中”,只不过“研究他作品的人都没有注意到”罢了。

    对于林氏这种推测,笔者一向半信半疑,但在仔细研究了苏轼知密州的经历,以及有关诗文之后,竟倾向于“极有可能”了。而且我觉着,他的《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说不定真与上述那段“隐情”有着关联。下面不揣谫陋说说我的猜测。

    我们知道,苏轼与他堂妹一家人分手后,不久就接到了移知密州的朝廷任命。这年深冬他来到密州,发现这儿无论物质条件、文化生活,都与杭州有着极大差别。在杭州,他过惯了灯红酒绿的日子,在密州,却只能枵腹办公,“日食杞菊”,“揽草木以誑口”(苏轼《后杞菊赋》)。再拿寺院做个对比:杭州有“花和尚”佛印,诗词书画样样精通,与歌妓打俏亦是高手;密州的僧人却毫无文化,粗俗不堪。苏轼曾在《与通长老简》中直书:“寺宇朴陋,僧皆粗野,复求苏杭湖山之游,无复仿佛矣。”

    然而最重要的一点是,他在这儿遇到了一个平生不曾见过的“卓异”之士。此人对待爱情、婚姻的态度极端严谨,与他之前结交的所有官员、士人迥然不同,其所言所行甚至对他的道德修养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他是谁呢?还是让苏轼自己来说说吧。

    苏轼说:我做密州知州的时候,刘庭式以殿中丞的官衔做密州通判。庭式,齐州(济南)人。而我弟弟苏子由做齐州掌书记,他从刘君的同乡那儿得到一些情况转告我。他说此君是通晓礼仪的儒生,其未得功名之时,曾议娶同乡人之女为妻,已订立了婚约,但尚未纳聘。等他考取进士后,不料未婚妻患病,竟双目失明。女家是农民,很贫穷,出于自卑就不敢再提这门婚了。此时有人劝庭式:“何不改娶盲女之妹?”庭式却笑道:“吾心已许之矣。(彼)虽盲,岂负吾初心哉?”最终还是与盲女成婚,并表示与之偕老百年……(苏轼《书刘廷式事》

    上面这段话是苏轼在元丰六年(1083)说的,那时他已经离开密州多年。在苏轼的记忆里,刘的盲夫人就死在密州,他为她服丧过了一年多了,但哀痛并未衰减。苏轼感觉诧异,然后与刘展开了一场有关爱情和婚姻的对话。苏问:“我听说哀生于爱,爱生于色。先生娶盲女,与之偕老,确乎符合道义。但请问爱从何生,哀从何出?”刘答:“我只知死的是我的妻子。她有目是我妻,无目也是我妻。我若因色而生爱,因爱而生哀,那么她年老色衰,我的爱也就消除了,我的哀痛也就忘记了。难道说但凡倚门卖笑的娼妓,都可以做我的妻子吗?”刘的回答让苏轼大为感动。他敬重地说:“你呀,一定是大富大贵之人!即便不贵,那也将得道成仙呢!”……

    苏轼这人是很真诚的,绝对不会虚与委蛇,话不由衷。因此可以想象,刘庭式对待美色、爱情、婚姻、家庭的态度,一定会在他的心头激起波澜,也一定会促使他以刘氏的观点,重新审视自己之所作所为。如此就会发现,自己以往对待两任夫人,特别是已故去十年的王弗,在感情上的确有所亏欠,甚至还有“出轨”之愆。对于这种精神上甚至行为上的“出轨”,唐宋士大夫阶层其实是并不在乎的;甚至还洋洋自得认为是一种文人的风流,而谈不上什么“出轨”;大概也只有刘庭式这种“通礼学究”(苏子由语),才严守着儒家的道德吧。

    林语堂在《苏东坡传》中已经揭露了苏轼的“隐私”,并且指出,苏轼的现任夫人王闰之,其实也了解他的“隐私”,但采取了理解和包容态度。这是一种“明智的作风”,即所谓“充分的信任”。然而他前任夫人王弗呢,她有没有发现丈夫的“隐私”?对此《苏东坡传》没有提到。但我们可以猜测:正是因为有刘庭式的所言所行,方使苏轼想起已经“淡忘”了的亡妻。常言说“日有所思,夜有所梦”,于是他就在梦中与王弗相遇了。这个梦是在密州做的,做出了“天下第一悼亡词”,真的是诸城之幸啊!

    刘庭式的故事其实没完。苏轼在《书刘庭式事》里告诉我们:元丰六年七月,“有人自庐山来”,对他说,“庭式今在山中,监太平观”(按:宋时官员因年老体衰,可到寺院任职领取俸禄,实际就是退休前的过渡阶段),面目奕奕有紫光,上下峻坂(陡坡),往复六十里如飞,绝粒不食(即辟谷),已数年矣”。东坡由衷赞叹:这是修炼得道的结果!可见我过去说过的那话没错啊!……

    他这篇《书刘廷式事》,后来被元丞相脱脱稍加删削,编入《宋史》的“卓行”卷。两宋三百年间,道德操守特别高的人只选5位,刘庭式居首。一个本来默默无闻的中低级官吏,就这样,因为苏轼的崇敬而名耀青史。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苏轼悼亡词流传千古,刘庭式获得好口碑,他们到底谁成就了谁
十年生死两茫茫 不思量,自难忘
十年生死两茫茫
东坡故事70:蝗虫肆虐,百姓流离失所,苏轼挖野菜充饥
不思量 自难忘 这首苏东坡的江城子大多数人都读错了
千古悼亡诗词:情到深处最悲伤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