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文化安顺》古迹过往 ​古道雄关之关索岭 2018年第93期(总332期)

关索岭写生  洪福远 作


古道雄关之关索岭


                        ——胡应铃

(一)

关索岭,贵州省文物保护单位,位于关岭布依族苗族自治县县城东,俗称“关关上”,为关岭县城东面天然屏障,旧时为“关岭八景”之—“关岭接天”。

关索岭写生  洪福远 作

关索岭峰峦连绵,南北丛列,北起六枝特区郎岱镇,南迄县境断桥镇,全长50余公里,平均海拔千余米,主峰“太子阁”海拔1237米。相传诸葛亮南征时,蜀汉名将关羽之子关索率兵驻此,山岭由此得名。民间相传,关羽死后成神封帝,其子顺理称为“太子”。“太子阁”既是阁名,又是关索岭主峰名,在岭脊关丫口南侧。顶分两尖,尖端北面下10余米处有一岩洞,相传关索曾在此歇息,称“太子洞”,后在峰巅建阁祭祀关索,便称“太子阁”。永宁州维风书院山长李逢春诗曰: 

登峰犹记汉将军,屏障滇黔共策勋。

岭峻曾无鸢踮地,山高自有客凌云。

松风竹月真娱我,石栈天梯屡唤君。

最要留心跻绝顶,前途佳趣久知闻。

关索岭是滇黔古道之咽喉要塞,“一夫当关,万夫莫开”,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辞海》注云:“关索岭,在贵州省关岭县东北,县名以此。周百余里,势极高峻,当滇黔两省之通道,亦两省间之要隘。”《永宁州志》云:“滇南之岭,以关索名者多矣,然其险峻不若此。岂非滇黔之锁钥哉。岭南北横绝,东凡四十三盘,西凡九盘。一线鸟道,行者拟之蜀道之难,盖去天尺五焉。登而望之,罗列儿孙,众山皆小矣!”

关索岭关隘 罗相猋 摄

明崇祯十一年(1638)四月二十三日,旅行家徐霞客抵达黄果树,观赏大瀑布后即登鸡公岭,穿越灞陵河大峡谷直上关索岭,对沿途所见作了较为详细而准确的记述:“……逾而西,又一里,乃迤逦西南下,甚深。始望见西界遥峰,自北而南,屏立如障,与东界为夹,互相颉颃;中有溪流,亦自北而南,下嵌壑底。望之而上,一下三里,从桥西度,是为关索桥。越桥,即西向石级上,其上甚峻。……由阁南越一亭,又西上二里,遂陟岭脊,是为关索岭。索为关公子,随蜀丞相诸葛南征,开辟蛮道至此。”明末清初诗人吴中蕃有《关索岭歌》数十言,开篇即是“关索岭,四十三盘才及顶。行人初至北极关,只道前头路已尽……。”辽阳女诗人蔡琬康熙年间随其夫高其倬(署云贵总督)到过关索岭,亦写有“关索岭”诗一首:

山从绝域势遥分,天限西南自昔闻。

烽静戍楼狐上屋,风喧古木鹤惊群。

横盘石蹬危通马,深锁雄关冷护云。

叱驭升平犹觉险,挥戈谁忆旧将军。

关索岭群峰排列,悬崖成壁,隔灞陵河与东岸群山对峙,形成双岭雄峙之灞陵河大峡谷。峡谷深800余米,母当河(郎岱河)自西向东横切关索岭,河水层层跌宕,从双峰口倾泻而下坠人峡谷,如蛟龙断壑,狂飙天落,形成三级相连、总落差为410米的巨大飞瀑,悬挂在西岸关索岭大山之上,喷云涌雪,气势磅礴,这就是著名的滴水滩瀑布。清人有诗赞曰:

飞涛直落势飞雄,崖壑争鸣震碧空。

映日常留千丈雪,为霖直借一帆风。

山腰玉练何年系,天上银河此处通。

不到匡庐观望后,哪知别有画图工。

关索岭及其周围遗留古迹甚多,且大多数与三国传说相关,有古驿道、灞陵桥、双泉寺、顺忠祠(关帝庙)、关索洞、晒甲山、诸葛营、孔明塘、孟获屯、鲍三娘山等,联系起来,几乎就是一部三国蜀汉南征的历史故事。

岭上现存古驿道一段,长约5千米,东起灞陵桥,西抵关岭自治县县城。驿道宽2~3米,两马并行有余。石级依山而铺筑,多为白石,每级高20~30厘米不等,陡缓相间。驿道历经千百年风雨磨砺,人踩马踏,已是光滑白亮,马蹄印痕深可数寸。关索岭古驿道始筑于秦代,史籍载“秦开五尺道”即此,迄今已两千多年,是贵州遗存不多而且是保存最完好的古驿道之一。

滴水潭瀑布 李立洪 摄

(二)

以这条驿道为主线,连接着几处重要的人文遗迹。

灞陵桥:亦称关索桥、关仙桥、通云桥、八里桥,横跨灞陵河上,为四孔石拱桥,长40米,宽5米,桥高20米,质朴古雅。桥东西两头各有古黄桷树一株,树高10余米,主干5人合围,枝繁叶茂,顶圆如盖,半覆水面,誉为“天沟凉亭”,亦是旧时关岭八景之一——“骑桥古木”。《永宁州志》云:“跨灞陵河,在城东四十五里(当时城址在永宁),一名关索桥,以在关索岭麓也;又名八里桥,以关索岭关口至桥八里也。桥左右各植黄桷树,盖千百年物。”

关索岭古驿道 罗相猋 摄

有清庠生李枝青《晓行灞陵桥》诗一首:

野店茅檐接岩低,桥头古树护新堤。

鸡声晓唱关前月,好送征人过岭西。

灞陵桥始建于何时以无从考证,从桥石风化程度及桥头树龄来看,年代当为久远。《永宁州志》云:“《黔志》载,灞陵桥未详创始,道光十六年(1836)重修,匠人于旧石内得‘兴朝通宝’钱十余枚,大三寸许,重一两。查历史纪元,并无此二字年号,存以候考。”

自古以来,灞陵桥是滇黔道上第一要隘,给无数过往兵马商旅以便利之济,直至近代。民国二十三年(1934)修筑滇黔公路,将此桥维修作为公路桥梁之用。二十五年(1936)公路通车,灞陵桥又成为滇黔大动脉的险关。抗战后期,滇黔公路是后方通向国外运送抗战物质的唯一通道,日过汽车以数百计,由于过往缓慢,后在古桥下游3千米处修建了新灞陵桥,汽车分道而行。灞陵桥可以说是立下过“汗马”功劳的历史“功臣”,可惜,这座饱经沧桑的古桥,毁于1950年关岭即将解放前夕,被国民党关索镇镇长唐显达派人炸毁一孔,古桥从此废弃。

从晒甲山看灞陵河公路桥 图片来源《镜像安顺》

双泉寺:位于关索岭半山驿道北侧,由灞陵桥上至岭上十六盘处即是。“双泉”缘于传说。相传关索率兵越岭至途中,人困马乏,而岭上四处无水,加上天气炎热,将士口渴难耐。关索正愁无解救之法,忽然坐骑扬蹄掘土,一股清泉便从地下流出,众将士欢呼,马却堵住泉眼不让人汲水,还撒尿在泉水里,关索见之大怒,遂以刀靶戳地,又一股清泉涌出。这就有了有名的“马刨泉”(马跑泉)和“刀靶泉”。至明代,于此地建一寺,因泉而名“双泉寺”。该寺建筑为两房两厢,四周石砌围墙,八字石拱山门,门额镌“双泉寺”3个字。门内有长形水池,上架小桥,桥后建关圣殿,为单檐四角回廊式建筑,殿内塑关羽、周仓、关平神像。关圣殿后隔天井即是佛殿及左右两厢。寺庙古朴典雅,环境清幽,昔日有僧人,香火旺盛。寺侧为“马刨井”,寺内为“刀靶井”,泉流源自山腰,透石而出,清冽甘甜,不枯不盈,终年长流,名传千古。

双泉寺遗址 罗相猋 摄

鄂尔泰(清雍正年间云贵总督)有《马跑泉》诗一首:

岭开传汉代,树老自何年? 

寺出层云外,泉流古佛前。

落花浮涧水,飞鸟破溪烟。

独坐幽篁里,悠然憩众缘。

双泉寺是“关岭八景”之一,誉为“半岭琼浆”。《永宁州志》“形胜·附八景·半岭琼浆”曰:“关索岭东偏有马跑泉,滃然仰出,嚼然不滓。行人至岭下十六盘而下,奔走背汗,到此一饮,涤烦消渴,沁人心脾,不异蓝桥琼浆也。乾隆己未(公元1775年)州牧善君长泰,即庙侧构凉亭,游者益众。假使陆鸿渐过而品之,行路正苦,香敬一瓯,正不知曰为天下第几泉矣。”    

李逢春咏“半岭琼浆”诗曰:

蹑电追风战马来,三军休望岭头梅。

气冲牛斗双蹄健,水涌珠玑一鉴开。

泉脉讵输驼识得,天浆休使士休回。

长亭古寺陪仙境,留与诗人矢妙裁。

更有奇者,马刨泉不远处有一泉,深尺许,不盈不缩,而饮者必哑,故名“哑泉”,后盖以巨石,并立禁碑:“亘古哑泉”。田雯(清康熙贵州巡抚)有《哑泉》诗一首,借哑泉针砭时弊:   

 一窦沄沄碧沼连,直从石壁泻潺湲。

世情不欲多饶舌,拼得山腰饮哑泉。

明末贵州诗人谢三秀亦有《哑泉》诗一首:

人云哑者泉之忒,我云哑泉泉之德。

当此巧言如流时,何不一歃口常默!

马刨泉及哑泉,史籍均有记载。《永宁州志》“山川·关索岭”载:“旧志。山半有马跑井,相传索统兵至此,渴甚,马趵地出泉,故名。又有哑泉,饮之,能令人哑,立石以戒行者。”《徐霞客游记》(黔游日记)述:“二里,有观音阁当道左,阁下甃石池一方,泉自西透穴而出,平流池中,溢而东下,是为马跑泉,乃关索之遗迹也。阁南道右,亦有泉出穴中,是为哑泉,人不得而尝焉。”

关岭盘江桥 图片来源《镜像安顺》

(三)

御书楼:位于关索岭岭脊关口中心驿道上,为圆拱城门式楼台建筑,驿道从楼下拱门穿过,因康熙皇帝亲笔书写“滇黔锁钥”四个大字悬挂于门楼之上而得名。

御书楼凌驾于城门之上,面阔三间,单檐四角,九脊筒瓦,檐角垂悬风铃,走廊为透雕花凤石栏。整个结构古朴别致,楼台临风而立,气势恢宏。御书楼西下不远处有关山城垣,即“二道城门”,直下抵关岭县县城。

关索岭古驿道 罗相猋 摄

清代初叶,随着中原与边陲在军政、商业等方面交流日趋频繁,滇黔古驿道作为唯一通往云南的大道显得尤其重要,朝廷对古驿道进行了规模维修。康熙皇帝玄烨对“关索岭”早有所闻,竣工之后,即题写“滇黔锁钥”四字,遣人送往贵州,赐赠贵州提督张文焕(同时题写“建牙统众”四字,张文焕镌刻于安顺提督署“御书坊”),后制成黑底金字木匾。“滇黔锁钥”匾用楸木老树制成,长约1.5米,宽约0.8米,四个大字为阴刻,匾上方中部刻有“康熙御笔之宝”印一方,左下角为“臣孙清彦拜书”等字。其匾为何是孙清彦所书?清初在山岭关口建城门两道,“滇黔锁钥”匾悬挂在二道门楼上,后门楼失火,原匾随同门楼化为灰烬。光绪年间重建门楼,由贵州提督赵德昌延请时署安顺知府、云南呈贡人、著名书画家孙清彦仿康熙笔迹书写此四字。重修御书楼时有碑刻记述其事。

顺忠祠:即关帝庙,位于关索岭岭口古驿道北侧,紧靠御书楼,坐北朝南,前低后高。整个祠宇有高墙围护,四周林木苍翠,后山有古柏数株,右侧有泉水一潭。山门为牌坊式建筑,两边护栏刻俯狮石鼓。进入山门为一横向长廊,东上书楼,北进关圣大殿。大殿面阔5间,进深10米,九脊重檐,青瓦屋面。神龛原供关索。后改供关羽。

大殿下,有黑底金字“神武一家”巨匾一方,亦是孙清彦仿康熙笔迹所书。西厢有厢房侧殿,为僧舍。上殿依山而筑,基高5米,面阔3间,进深9米,单檐五脊,前后分水,是佛殿。

滴水潭瀑布 李刚惠芸 摄

顺忠祠建于明洪武十五年(1382),都督马烨创修。祠前道旁有古碑十数方,多为庙记及捐资德政。其中有一大碑《关汉将军庙碑记》,明嘉靖十年(1532)所立。碑文盛赞关索忠贞英勇,随诸葛南征,纵擒以攻心为要,不主杀戮,全凭对少数民族的恩德、诚挚取信于民。故这一带布依族、苗族中广泛流传他的故事,世世代代祭祀他。当地百姓若遇水涝、天旱、兵灾、瘟疫或家中有不平安之事,必前往祠前祈求免祸。明代状元、著名学者、诗人杨慎有《过关索岭谒忠顺祠》诗一首:

关索危岭在何处?  猿啼鸟道凌青霞。

千年庙貌犹生气, 三国英雄此世家。

月棹西来武露布, 天威南向阵云赊。

行客下马一酹酒, 侯旌风偃寒吹笳。

又有清代著名诗人舒位《汉将军关索庙下作》诗一首:   

鸟道青天上,将军百战来。

赤心先世上,白面少年才。

史阙千秋恨,山空一庙开。

书生惭橐笔,不记旧云台。

关索岭古驿道上这些文物古迹,经过历代兵荒马乱以及后来的多次政治运动,大部分已经不复存在。

随着时代的进步,交通业的快速发展,关索岭古驿道已经不再重要,取而代之的是“一线贯东西,天堑变通途”的世界著名高架索桥,横跨在灞陵河大峡谷之上。然而,高入云天的关索岭,其雄伟的景象和浓厚的历史氛围使之成为一道永不消逝的壮阔景观,呈现在今人面前,远去的历史也将永久地留在人们记忆之中。    

清道光举人修武谟《关索岭》诗曰:

汉臣破虏辟雄关,眼底全收岭外山。

战马功高谁第一,万年烟祀白云间。

邹一桂 关索岭 图片来源《黔中墨韵》

· 作者简介

胡应铃:男,地方文化学者,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专家委员会成员,市收藏家协会会长。原就职于市旅游局,长期从事旅游对外宣传,曾主编《黄果树旅游报》。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滇黔古道关岭古驿道
坝陵河上的两座著名桥梁
探访古驿道:滇黔古道今犹在,不见康熙题字“滇黔锁钥”关帝庙
残阳古道
【转载】六枝特区境内古道
川南第一雄关!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