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文化安顺》乡村档案 尊时守位,精耕笃俗 2020年第36期(总633期)

编者按

此文原载《乡村地理》杂志2020年春季刊,因版面限制,有删节。现将未刊稿全文照录,以让读者更多地了解安顺屯堡农业系统作为国家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的内涵和意义。



尊时守位,精耕笃俗



——传续600余年的安顺屯堡农业系统

张定贵




2019年的最后一天,一条消息,一条屯堡文化的消息在朋友圈中流传:安顺屯堡农业系统,列入了“第五批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名单”进行公示。

什么是农业文化遗产?是田园风光?稻谷、玉米,辣椒、山药……?锄头、镰刀,犁耙、掼斗,撮箕、风簸……?还是……?这或许是不少人要追问的问题。

其实,农业文化遗产并非只是些可视的内容,它有着较为宽泛的含义,人类历史上创造、传承、保存至今的农业生产经验和农业生活经验,都可作为广义的农业文化遗产。农业农村部认定的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就是这个意思。600多年来,屯堡人由明代的亦兵亦农,到清代康熙以后的由军转农,再到后来的以农为主、兼及商业,农事活动一直贯穿古今,不论是长时段的农业发展史,还是内容丰富的农业文化事象,抑或是底蕴深厚的生产经验、生活法则,都应该说不负“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的盛名!

谈到安顺屯堡,古风犹存的凤阳汉装,石木并用的徽派民居,人神共舞的屯堡地戏,欢唱诙谐的屯堡花灯,机巧意深的屯堡山歌,跨越时空的抬菩萨仪式,北平夹二铺的屯堡话,诸如此类都是屯堡文化给人们的印象。实际上屯堡农业系统与闻名遐迩的屯堡文化紧密关联,屯堡文化就是中国农耕文化的一种特殊现象,只不过我们更需要进一步地认识屯堡农业系统,特别是维系其运行的理念内核,以及在当代的价值意义。

被誉为“黔中都江堰”的鲍家屯全景 张燕 摄

屯堡文化,溯其源,肇始于明洪武十四年(1381)朱元璋诏傅友德率30万大军征讨云南元梁王的军事行动,这即是民间所称的“调北征南”。平滇战争后,朱元璋认为“虽有云南,不能守也。”要长久控制西南,必须巩固云南,而云南的稳定又取决于对贵州的掌控,以重兵镇守湘黔滇驿道正是其实施“以黔制滇”的重要举措。屯堡人的先辈就是因这场战争及后续的军事政治行动而驻居在黔中地区的。

为了稳定西南边陲,明王朝在云贵地区力推卫所制、军屯制,广置卫所,遍立屯堡,令军士就地戍守屯耕。在黔中安顺的坝子地区设立了普定卫(安顺)、平坝卫和安庄卫(镇宁),亦兵亦农,戍守边地,镇护通滇大道,实行屯田以满足自给。经过300来年的耕战历史,迨清代康熙年间卫所制被废止,屯堡军人就地转变为农民,诸多屯所亦逐渐演变为村落,也就是现在的诸多屯堡村寨。大明王朝,卫所屯田,遍及全国,然及至今日,众多屯军驻扎之地,遗风渐行渐远,不少地方仅存其名,而在安顺一带即便卫所制瓦解及其后的政权更替,不仅地名称谓依旧,而且还形成了具有大明遗风、江淮古韵的屯堡文化。600多年来,屯堡人大多以农为生,生生不息地承袭着明代江南地区的诸多传统习俗,执着地承继着儒家的诸多价值理念,建构了贵州高原上独特的屯堡农业系统。

屯堡农业系统,我们可用“尊时守位,精耕笃俗”八个字概括。

屯堡人驻居的安顺称为“黔腹滇喉”,是对黔中坝子的喻称,这里西南面是北盘江、北面是三岔河,二条大河与群山环绕着中间的坝子地区,土地肥沃,适宜耕作,是贵州不多的几个万亩大坝,这为屯堡人的生存、繁衍提供了一个较为隔离的地理空间环境,经过时间的沉淀由此也形成了一个独特的文化空间。在此处,虽然居住着一些布依族、苗族等民族,也还有一些后来的清代汉族移民,但主要是屯堡人聚居于此,他们之间的文化差异、文化边界是清晰的,都有自身的独特性和标识性。在明代,镇守“黔腹滇喉”这个重要战略位置,一边护路,一边屯田,就是他们“守位”的表现,这是军人的职责和使命。在清代康熙年间卫所结体之后,屯堡人“军”转“农”,在这一特定空间守住的是自己“农人”的本份,沿续旧制上交皇粮,并传续着黔中汉族移民社会的诸多民俗。

屯堡文化特点之一——石头构建的民居 张燕 摄

“耕种不得时,必定找苦吃”“栽秧要抢时,收割要抢天”。屯堡人从事农业生产遵循“不违农时”的古训,“尊时”为了“守位”,“守位”务必“尊时”。他们秉承以阴阳合历为特征的中国农历——这一传统的社会时间制度来安排农业生产,并结合贵州山地环境不断总结、传续着诸多经验通则。从他们流传的农谚即可看出,这其实不是一般的顺口溜,而是屯堡农业系统建构的一些重要法则。比如:

春分秋分,昼夜平分。

清明要晴,谷雨要淋。

立夏不下,犁耙高挂。

小满不满,干断田坎。

吃了端午粽,就把棉衣送。

白露雾茫茫,谷子的田黄。

白露不低头(稻谷),割来喂老牛。

寒露蚕豆霜降麦,立冬油菜栽不得。

重阳无雨看十三,十三无雨一冬干。

十月无霜,碓内无糠。

一九二九,荷包揣手;

三九四九,冻死猪狗;

五九六九,隔河看柳;

七九六十三,路上行人把衣单;

九九八十一,庄稼老汉下田犁田。

诸如此类的农谚,反映屯堡人在农业生产上,普遍采用农历的二十四节气,指导自己的农事行为。在600多年的农业生产过程中,这既保障了农业生产、生活自足和可持续发展,又实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存,形成了比较系统的地方性农业生产知识。这些知识内容丰富,较为完整,朴素在理,实践有效:

有以农业谚语为内容的气象环境知识;有水稻、玉米、高粱、黄豆、小米、辣椒等传统的选种换种及病虫害防治知识;有主食、副食等系列的农产品加工知识;有护青组织及其制度,水资源利用及水利工程维护制度,石木资源使用及山林保育制度,以及山间草药等生物利用的传统知识;有维持乡村社会运行的乡规民约制度性知识;有耕种、施肥、灌溉、收获、运输等工具制作使用的传统知识等等。

“读书人不离书本,庄稼人不离田埂”,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屯堡人形成了较为系统的地方性农业生产知识,体现了他们精耕细作的生产经验与生存智慧。在此,仅以和稻作农业密切相关的“水”的改造利用,或许可以管窥他们“谋生”与“谋事”的用心。

屯堡谚语云:“人治水来水利人,人不治水水害人。有收无收在于水,收多收少在于肥。有水无肥一半谷,有肥无水望天哭。”被誉称“黔中都江堰”的鲍家屯水利工程,是屯堡人在治水、用水、管水、赏水的典范之作,600多年来为鲍屯村及邢江河沿线的村寨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成为屯堡农业系统的重要构成部分。

鲍家屯的鲍氏家族来源于明代徽州歙县棠樾,该村水利工程始建于明代初年,就是屯堡人依天时、凭地利,借鉴祖源地皖南棠樾大母堨和德公塘水利工程,建造的塘坝式水利形式。它由横坝、顺坝和高低龙口组成,是一个比较完整的引蓄工程体系。该工程在水源地(水仓)运用“鱼嘴分流”技术,分成新河和老河两条。新河、老河相当于都江堰的内江和外江,内江解决下游灌溉,多余的江水则从外江排走,河道开掘、筑坝蓄水、沟渠引流、龙口泄洪、排砂孔等多种技术手段并举,“旱能灌,洪能排”。新河上建有 6 道拦河坝,老河上建有 2 道河坝,每修一道坝,就配套修一条引水沟,用于灌溉一片田。“一道坝,一沟水,一片田”,布局合理,设施简洁,功能完备,实现了水资源的有效管理。2010 年春西南大旱,但鲍家屯依然流水汨汨,春种秋收一如往常。鲍家屯农田灌溉系统,是贵州省目前发现的唯一保存最为完整的明代农田水利工程,而其作为重要的水口园林又与一派田园风光十分协调,成为城乡居民爽心悦目、悠闲惬意的好去处。

屯堡人不仅在农业生产上遵循农历的旧制,在民俗仪式上亦恪守时间惯例。农历这一中国传统的时间制度,尽管现在国内一些地方特别是农村还能看到,但是屯堡人是集团性的、普遍性的、自觉的采用这一时间制度。民国建立以来,国民政府“废旧历”“立正朔”“行公历”,一方面体现告别过去专制政体,确立民国政权的正统性,另一方面更是为了融入世界体系和现代文明,藉此西方工业社会的公历制度、星期制度、时钟制度等时间制度进入中国,也对屯堡地区有所影响。但就像鲍家屯农田灌溉系统“鱼嘴分流”的原理,屯堡人在时间的长河上也有这样一种分流机制,在面对官家、在与外部社会打交道时采用的是公历等时间制度,而在农业生产、民俗仪式上仍遵循农历的旧规,实际上实行的是以农历为主、公历为辅的社会时间编排方式。如此,既应对了外部的体制性需求,又将大量的农业生产经验和民俗仪式传续下来。

屯堡村寨一年四季有着诸多民俗仪式活动,农历成为了屯堡乡村社会的文化指令机制。正月的春节,正月初九的玉皇会,正月十五的灯会,二月十九的观音会,三月三的蟠桃会,三月清明节的上大众坟,四月八的开秧门,五月的端午节,六月初六的秧苗会,六月二十的马王会,七月十四的“中元节”“河灯会”,八月十五的中秋节,九月初九的重阳节,十月初一的牛王会,冬月十三的太阳会,腊月初八的腊八节,腊月二十三的祭灶神,大年三十的除夕……。屯堡人踩着时序的“节点”,跳地戏,玩花灯,唱山歌,祭祀神灵,纪念英雄,追思祖先……,演绎了具有大明遗风、江淮古韵的屯堡文化。其实这些仪式并不一定是他们的发明创造,但较之其他汉人地区,可以说是他们很好的继承和拓展。这些民俗绝大多数是年度周期仪式,将人的生产生活、精神信仰嵌入进一年的社会时间结构中,成为屯堡农业系统建构的重要方式。

鲍家屯村水碾房 张燕 摄

屯堡人“尊时”与“笃俗”紧密联系,其实反映了他们继承了中国传统的“圆形时间观”。人类文明有两种时间观念,一是“圆形时间观”,主要是通过自然界的季节交替、生物的周期性生长来反映,由此形成了周期性的民俗仪式活动;另一个是“线性时间观”,主要体现物理时间的一维性,时间是向前运行的,有“逝者如斯夫”的感觉,这主要为西方工业社会普遍接受。屯堡地区一如中国过去的传统社会是“圆形时间观”,岁时民俗仪式象征着时间的周期循环。以过年为例,春节的民俗仪式表示了新旧之别、新旧轮回,而作为现代时间制度的公历更多的是“先后之分”,时间是不断地向前流淌的,尽管也有民俗仪式,但那是另外一个时间制度的民俗体系。

节日如此,常日也不例外,屯堡人的日常活动往往也会依赖农历。他们有“择吉”的传统,祭祀、嫁娶、纳采、出生、出行、考学、祈福、动土、上梁、安门、安床、立灶、搬家、入宅、入殓、安葬、修造、栽种、开市、移柩、订婚、立卷、求嗣、纳财、斋醮、修坟等等。除了嫁娶等少数事项,在遇逢国家的重大节庆,如元旦、五一、十一,有时也会选择公历,一般情况下都要依据农历来进行,并且往往伴随着相应的习俗规矩。在农耕社会里,这些都是大事情,是人们在生产生活中投入较多、关心程度较高、影响较大的方方面面,选择吉时吉方,力避凶时凶方,是人们趋利避害的自然行为。择吉就是一个比较功利化的行为,虽然与现代人的精神信仰有较大的偏离,但不能据此进行简单的批评。尽管都是时间,但在他们那里,“时间”不仅有新旧之分,而且还有好坏之别,“好日子”就是重要的选择。屯堡人的“看日子”就是想通过择吉避凶,以便实现趋利避害的愿景。这与农业社会的很多不确定性有关系,屯堡乡民不仅辛劳,而且人们的生产生活深受自然界的影响,“清吉平安”“顺顺气气”等这些词汇常常挂在他们的口中,这其实就是生产祈愿、生活祈盼、生存祈景。在他们看来,人们不能改变“时间”,但可以选择“时间”。可以说,屯堡人是笼罩到农历的“时间”之中的,“时间”与人的生命礼俗紧紧关联,大意不得!选择“吉日”“好日子”,这是他们主动地向“时间”靠近,是对乡民、对家人、对祖宗、对后人负责任的应有态度。这些规矩是一个人从出生开始,屯堡乡村社会早已经为他们准备好了的礼俗知识。

我们说屯堡农业系统可以用可以用“尊时守位,精耕笃俗”八个字来概括,在这里“时间观念”“农事活动”“民俗体系”“生活节奏”,与黔中坝子这一特定的地理空间互相嵌入和互相建构,使空间、时间、民俗和社会实现了四位一体的有效融合。在这里,精神的家园,或者是家园的精神,体现了中国古代天地人三才的思想,凸显了屯堡人的天文观、物质观、岁时观、民俗观、文化观、生命观、历史观。当然,实际上今天的屯堡地区虽然并不完全是传统农耕社会,但仍然是保留了农耕社会的很多特征。“天地人”叠加或累积在一起,一个较为完整的、独特的屯堡农业系统至今仍存。

其实,“尊时守位,精耕笃俗”,在传统的中国农耕社会是一个较为普遍的现象,只不过在今天社会发生巨大变迁的背景下,像安顺屯堡农业系统如此较为完整传续的地方,特别是作为明代军屯地区至今仍存“活态”传承的农业社会,可谓是不多见。100多年以来,为了实现共和、斩断封建,更好地融入世界体系和现代文明,人们往往将以往的不少文化视为落后的东西,甚至是封建迷信的表现。但随着人类社会对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关系的进一步实践和探索,文化遗产体系已经成为了现代人类文明体系的重要构成部分,它促使人们更深入地认识和思考过去的文化,特别是对当下具有借鉴和启示意义的一些传统文化。在这样的背景下,屯堡农业系统不论是从卫所制度、军屯制度、历法制度、农业生产、民俗仪式等侧面反映中国的过去,还是作为一种现代社会可资利用的发展资源,显示出在现代文明体系中的中国意义和世界价值。

· 作者简介

张定贵:张定贵,男,贵州关岭人,安顺学院政法学院教师,民族学教授。

2021年4月


值班编辑:陈文杰

电子排版:王敏茶

您的转发将传播、弘扬安顺文化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古代放假为什么会比现在多?
106种特色小吃落户贵州民俗文化美食城!
民俗文化为什么将农历十二月称为“腊月”?
保护传承二十四节气文化
传统村落中的生态文明基因
城乡民俗变迁视阈下农谚与民人社会心理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