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恐怖降临时,把爱唤出来
向死而生的意义是:当你无限接近死亡,才能深切体会生的意义。——海德格尔
公众号:朴凡心理
(本文字数4531,预计阅读时间12分钟)

我侑来了,这是我的第35篇原创

01

昨天下午,我微信里的同城群疯狂炸响,就在离我不远处,开车20分钟就能到达的地方,也是我学校时期的每日打卡点发生了一起惨案。


我当下就知道,这帖子过不了多久一定会上热榜的。

因为没有人不会关心孩子,更没有人会漠视平凡的生命被无辜挟持。

还有就是,面对死亡的时刻,没有人能够置身事外。


很多人都以为图内的女记者是个身经百战,专业干练的谈判专家,但其实她只是个刚拿到记者证的年轻媒体人。

在面对生死存亡之际,当歹徒喊话必须在十分钟内见到记者,还必须是女记者时,她没有退缩,毅然决然的向前进行沟通,也正是她不停和歹徒说话,才给了狙击手足够的时间实施制裁。

即便在看到歹徒被击毙时,她双腿发软,因过度惊吓而走不动路,也无法掩盖她那颗勇敢无畏的心。


作为被劫持的对象,那个镇定自若的孩子,不仅平静的挥手告诉众人:“不要过来”,更是在歹徒被击毙后立即逃脱,非常镇定,事后孩子的家长也出面表明孩子状态很好,看到他们合家团圆,即便还没过年,但这种温情,胜过任何节日。


还有很多默默无名的人,有在教室里安定学生的老师,有在家烤鸡排的医生,有现场戒备警察,医院的护士和专家,以及广大热心的群众。



02

我们都是老百姓,甚至大多数在场的人员,从小到大,都没有听过真实的枪声。

所以当老百姓当中出了一个反社会的恐怖分子,这种人在身边,就像在枕头边放一把刀一样,使我们悬梁刻骨,步步惊心。

没有人会知道,下一个受害者会不会就是自己,因为我们都不知道,身边是否有这样反社会的人潜藏。

从虐猫狂魔,到现在伤害小孩,对象不同,但性质都一样。

一方面,我们需要关心并陪伴受伤的人走出阴霾。

另一方面,我们更需要扩大救助范围,反社会不是一天两天形成的,这是日积月累的结果。

不论这个人是因为被批斗,被欺压,被忽略,被嘲讽,被骗被打被虐,还是情绪压抑,童年创伤,青年失足,中年丧志,老年悲惨,缺钱,缺工作,怨上天不公,怨社会不平等,妻离子散还是家道中落等一大堆原因,都不是他今天持刀劫持的借口,也不是他可以伤害无辜人的理由。

虽然不是借口,但我们不能忽略。

社会需要更多的倾听者,而不是教导者、批判者、控诉者。

倾听一些人的心声,让他们内在的悲伤,失落,愤怒,抑郁,怨恨有宣泄的出口。

目前我们已知并正规的渠道,无非心理咨询师和精神科医生,但现在人都有一种通病:“就是不愿承认自己有病。”

既不愿承认自己有病,更不愿花一堆冤枉钱来治疗这所谓不知名的“心理病。”

现在也有公益热线,也有很多人透过这条公益的管道,得到了相应的帮助,但就我个人了解而言,还不够成熟。

社会现象,是我们所有不论阶层、不计贫富、不分群体的份内之事,我们不仅要照顾好自己,也要尽己所能为一些想寻求帮助的人能有一个地方,不用耗费太大的代价就能获得心理的帮助。

我不是说扩大帮助,公益落地,全民号召,就能解决这一问题,我知道,该反社会的还是会反社会。

但是大家有没有发现,每天的新闻越来越多的被这类负面消息充斥,这类丧尽天良,人神共愤的事件,就像闭路循环一样,不断地侵蚀我们的人生。

一个人人自危的社会不是一个安定的社会,我们都会害怕自己遇到,更会害怕自己的亲人孩子遇到,这是生命不可承受之痛。

对受害者而言,更可能会成为一辈子的创伤。

我只是觉得,谴责不会让这种人变少,法律难道不够严格,不够全面吗?为什么还有人愿意以身试法?

因为有人早就不怕死,就如同视频内男子所说:“我杀警察,只能杀一个,但是杀孩子,可以杀很多。”

一个这样的疯子,你和他谈什么理论呢?

没有任何道理可言。

我们能做的,只是防患于未然,我们不能决定事情的发生,但我们可以尽力关心身边一切看似状态不好的人。

不管是亲人之间的问候,还是职场上的关心,就连陌生人,但凡我们能多一点点微笑和耐心,都能化解一分这个社会危险的因素。

如果都自扫门前雪,那么这个社会能够剩下的。也就只有冷漠无情了。

也许有人会说:“能自扫门前雪就已经算不错了,现在能照顾好自己都不容易,更何谈照顾他人?”

我只能说:“你不做,我做。”(有困难者,欢迎私信后台预约免费个谈)

冷漠是剥夺情感最恐怖的野兽,它让我们失去爱,让我们只为一己之私,也让我们不再关心他人死活,一切都与我无关,我只要得到我想要的。

但回过头再去听一听歹徒的话语,我发现他所反映出来的状态,和上述情况很像,他只想得到他要的,所以他可以不顾别人的生死,他已然自私到了极点。

也许他曾经也是个有情感的人,但是冷漠逐渐摧毁了他,得不到回报让他产生报复心理,轻视自己的生命也漠视其它的生命,活生生的人在他眼前,就是刀子捅进去,然后结束而已。

我不是要大家去当救世主,我只是呼吁大家:

“学会爱、创造爱、付出爱、延续爱。”

当然,你可以爱任何人,却唯独不能原谅罪犯,那无可厚非,我相信大家都会这样想,如果今天被劫持的对象是我孩子,我可能会觉得凌迟处死都算轻。

但我依旧愿意倾听他的心声,作为生命工作者,若是在他报复社会之前,我有这个机会的话。

我也会开始反省自己:“今天我刻薄别人了没,我尖酸孩子了没,我欺凌下属了没?”

我们不能改变别人,我们没有余力帮助别人,但我们可以从自身开始改变,去杜绝负面的信息透过我来传递。

当我减少了负面的信息,我便可以开始学会转变我的心态,由发现恶的眼光到发现善的眼光。

03

还记得台湾热播剧《我们与恶的距离》吗?

剧情从一场无差别杀人案(无差别杀人案就是没有特定对象的随机杀人案件)讲起,从加害者家属、被害者家属、律师、网民、媒体等多角度,探讨社会应该以怎样的态度对待加害者及其家属、被害者及其家属以及那些加害者是否从此就失去了生存的权利,探讨我们与恶的距离,到底有多远?

一场无差别杀人案,让三十多个家庭支离破碎。其中,也包括凶手李晓明的家庭。

李晓明在犯下恶行的同时,也剥夺了亲人生存的权利。

“全天下没有一个爸爸妈妈,要花二十年,去养一个杀人犯。面对来自媒体和网友的声声控诉,妈妈心痛地说道。


子不教,父之过。在人们一贯的认知中,家庭成员中有人做错事,那么和他的家庭教育出了差错有关。

在李晓明得到应有的惩罚后,这件事还远远没有结束,他的家人依旧是道德谴责的焦点,居于舆论风暴中心。

妹妹李晓文改名后,依然无法摘除李晓明妹妹的标签。开始新的生活,变成了一种奢望。

在导师的帮助下,李晓文来到品味新闻台实习。而她的上司宋乔安,同样也是这起案件的受害者。

宋乔安意外得知李晓文的真实身份后,为获得独家新闻,派人「跟踪」李晓文,却不小心暴露了李晓文父母唯一的住所。

李晓文声嘶力竭地喊着:“我哥是杀了很多人,但我跟我家人连活下去的权利,都没有了吗?”

“那我儿子呢?我儿子有活下去的权利吗?”面对李晓文的指责,宋乔安无法抑制内心的激动。

她无法原谅凶手,同时也无法原谅自己。她在悔恨与自责中不停地徘徊。

和她处于相同境遇的,还有事件中的其他家庭。

9 死 21 伤,这些不仅是冰冷的数字,他们背后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以及一个个破碎的家庭。

04

在这场无差别杀人案中,与来自失去亲人的怨恨不同,网友们以一种旁观的角度表达着自己的声音。

他们激烈地批判着。“人渣去死”的声音,充斥着整个网络。人们纷纷表达了对于这场恶行的愤慨,希望这种「人渣」快速消失于这个世界,以维护世界的和谐与美好。

正如编剧吕莳媛所说:“通常我们遇到重大事件的时候,会选择不看或是咒骂,或是只要这个人消失在我们的世界就会变好。”

网络时代,互联网的便捷性除了赋予了人们接收信息的便利外,也丰富了人们自由表达的渠道,似乎也拉近了与恶的距离。

在这样一个时代里,人人都具备了成为「屠夫」的先决条件,键盘便是他们的「屠刀」。难抑浮躁,人人似「烟花」,情绪极易被点燃,得以迅速「绽放」,然而高潮即落点,被点燃的激情也会迅速冷却。

人们尖锐地站在道德制高点上点评着、批判着,以显示自己的正义感,然后又极易被其他新鲜的事情夺走目光。

人言可畏。网络并非法外之地,在发表自身言论的同时,请多一些理性思考,切忌随波逐流。

05

“为一个杀人犯辩护!你脑子有病吧!”正在接受媒体采访的法律扶贫律师王赦被激动的路人进行了攻击。

不管是剧中的人物,还是剧外的观众,大多数人都不理解王赦这个角色,觉得他做事过于理想化,为了所谓的正义,抛妻子于危险中而不顾,在被辩护人都一心求死的情况下,仍然不停争取应有的权益,依旧顶着来自全社会的压力和不理解,去追求死缓。

他一直在契而不舍地追查真相,追问背后的原因。

这一切奇怪行径的背后,其实原因不难理解。在他看来:“判处死刑很容易,但如果能了解他是为什么走向犯罪,就能预防今后此类事件的发生,这样是不是更有意义?”

多数人都只在意结果,尽快将凶手绳之以法,便可让他们达到内心的平和。

而对于凶手犯下罪行背后的原因,在他们看来,并不重要。当恶人出现后,人们更愿意选择迅速与其划分界限,站在「恶」的对立面,激烈地批判,愤怒地呐喊,以此表明自己的正义——这无疑是最大的恶意。

而王律师试图从一个更为理性的角度,去探究背后的真相。他觉得,不是每个人生下来都可以选择。

有些人犯罪,可能是走错路,并非生而为恶。在他看来:“难道把这些人全部抓起来,把他们都杀了,让他们消失在这个世界,这个社会就会变好吗?不会,因为还会有下一个陈昌(杀人犯)。”

他认为,比起一杀了之,更重要的是探究原因,避免类似事件发生,将更有意义。

06

现实中,媒体也面临着同样的困境。在这个难题面前,大多数媒体选择了「快」「第一时间」是他们争夺的要点。

观众们一边「狂欢式」地激烈批判着新闻当事人,然后又在事件发生反转后,激烈地咒骂着媒体的不负责,似乎,这一切过错都能归结于旁人,而他们却不必为此承担责任。

殊不知,「臭新闻」和「烂观众」之间存在着「鸡生蛋,蛋生鸡」的关系。

为了吸引观众注意,媒体常会选用「容易让给观众点进去的内容」进行报道。

电视剧中提到某媒体直接将某一杀人案件定义为「中学生模仿杀人犯」,却忽视了事实背后的真相,忽视了孩子在校园被霸凌的事实,最后导致妈妈不堪舆论的压力,带着孩子一起跳海自尽。

“你们跟李晓明有什么差别?”这是妈妈跳海前说的最后的话,她控诉着媒体不负责任的报道。

无论是谁,在失去道德底线的同时,便是向恶迈出了一大步。

我祈祷受害者能够早日康复,心灵健全,也祈祷这个世界,能够多一点爱,多一点冷静,多一点倾听。

追逐利益是能熏心的,贪求名利是会堕落的。

娱乐圈的瓜这几天层出不穷,几乎就要占据全年的KPI了,还有不久前杀妻虐子等等的新闻,这些都是反社会的养料。

真心呼吁大家,我们不仅要做守法公民,更要做一个能倾听,有良知,有爱心的公民,而不是一个随风起舞,愤世嫉俗的愤青。

让我们的身边,都有更多的爱在流动。

祝福这个世界,也缅怀已逝的无辜生命。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面对这部良心剧,我们每个人都需要反省
贾静雯9.3分限制级神作:人性的挣扎全在这了
豆瓣9.4分的国产剧,题材真实集集敏感,看得头皮发麻
才看4集,我就知道为什么这部剧豆瓣评分9.4了。
我们与恶的距离
法律影评丨为杀人犯辩护的律师在想什么?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