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河南平顶山:平顶山有着怎样的历史变迁?古代曾有五个国家在平顶山建都

平顶山位于中原腹地。处于黄淮平原与豫西山地的过渡地带。伏牛山系的三条余脉(伏牛余脉、巴山山脉、嵩箕山脉)自西北向东南延伸入黄淮平原西部边沿;发源于伏牛山脉东段主峰尧山东、西两麓的沙河与汝河在巴山山脉东端汇流后下注淮河。三山两川构成一个完整的地理单元。背依豫西山地,面瞰黄淮平原;有山有水,山水相间,山明水秀。适宜人居。

平顶山市,1957年建市,既是资源型工业城市,也是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国家森林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全国双拥模范城和省文明城市。

平顶山市的由来

河南这座平顶山,海拔不过四百多米,平坦的山顶面积不足1平方千米,东接马棚山、西连落凫山,《嘉庆重修一统志》记载:“绝顶平坦无峰峦”,说的就是这座平顶山,它成了平顶山市名称的由来,现在山上已建成山顶公园。

1957年之前,还没有名为“平顶山”的市,但先人们早已发现这一带的地下有煤,清雍正时有三处煤窑采薄层煤,清嘉庆时开竖井采煤,清同治时“(叶县)东南郡邑多赖此(平顶山煤)而炊”。

上世纪30年代,经小范围、短时间的煤矿调查,估计煤储量为12.5万吨;40年代,经多次煤矿地质调查,估计煤储量为1亿吨左右;50年代,地质学家经实地调查,估算埋深500米以内的煤矿储量7亿吨,500~1000米的煤矿储量4亿吨,平顶山的地下有个大煤田。

平顶山

为了开发平顶山煤田,平顶山煤矿筹备处、平顶山办事处先后成立,1957年析出叶县、宝丰县部分区域,设置河南省辖的平顶山市,市区就在平顶山南麓,因此叫了“平顶山市”这个名,它因煤而立,伴随着新中国能源工业成长,现辖新华、卫东、湛河、石龙4个市辖区,叶县、郏县、宝丰、鲁山4个辖县,代管舞钢、汝州2个县级市。

平顶山的历史变迁

约公元前6000年至公元前1800年,今平顶山市境内多处有人类聚居,在宝丰县窦庄、临汝县槐树荫和中山寨、郏县水泉等处发现的古文化遗址,具有明显的裴李岗文化特征。鲁山县邱公城、襄城县贾庄、临汝县阎庄和煤山、市郊浦城店和寺岗等处,则有仰韶文化和龙山文化遗址。

公元前16至公元前11世纪,今滍阳一带(市郊薛庄乡)为应部落所在地。

西周

初期,今市郊、叶县及宝丰县一带,为周宗室应侯封地,都邑在滍阳,春秋中叶,应灭于楚。

春秋

周灵王15年(公元前557年):夏,晋苟偃率军攻楚,楚公子格率兵与晋军战于湛阪(今市郊焦店乡井营以东,西高皇以西),楚军败。

周灵王17年(公元前555年):楚军攻郑,回军经鱼齿(陵)山(今市郊曹镇西南),渡滍水(今沙河)。天寒多雨,兵、役冻死甚多。

周景王21年(公元前524年):楚封沈诸梁(字子高)于叶邑,(治所今叶县旧县),称“叶公”。叶公治Dt期间,率民兴修水利,灌溉农田,叶民深感其德。

周敬王31年(公元前489年):孔子(孔丘)自蔡至叶,叶公沈诸梁问政于孔子。孔子返蔡时,途经黄城山下,见长沮、桀溺耦耕,使子路问律。

周敬王41年(公元前479年):楚白公胜作乱杀,令令尹子息、司马子期于朝,却惠王。叶公率国人自叶入郢都,平定白公胜之乱,惠王复位。

春秋后期,平顶山一带属晋疆域。

战国

周烈王五年(公元前371年):魏攻楚取鲁阳(今鲁山县)。

战国后期(约公元前306年至公元前266年),平顶山一带为韩魏交界处,东南属魏,西北属韩。

周赧王49年公元(前266年):秦用范雎为相,封于应,为应侯。

平顶山一带内颖川郡,东南属昆阳县(今叶县),西北属城父县(今宝丰县),东北属襄城县。

西汉

今市郊留村以东、以南属昆阳县,留村以西、以北属父城县(城父县改名父城县)。

新帝皇四年(公元23年):三月,刘秀功父城不下,屯兵巾车(巾车,今市郊焦店乡留村),俘新莽颖川郡掾冯异。冯异,颖川郡父城人,归顺刘秀后,屡有战功。一次诸将争功,他避树下不语,人称“大树将军”。

六月,新市、平林诸将立汉宗室刘玄为帝,恢复汉朝,改年号更始。汉军刘秀攻克昆阳(今叶县)。王莽遣大司徒王寻、大司空王邑率兵42万,号称百万,从洛阳进围昆阳。刘秀率大破莽军,杀王寻,王邑逃回洛阳。莽军溃逃肘抢渡滍水(今市郊苗候、滍阳一带的沙河),时逢大雨,河水猛涨,莽军溺死者数万计,始称“昆阳之战”。

东汉

建安七年(202年):刘备门士新野引兵北上至叶,曹操遣夏侯惇距之。备烧屯而去。惇率诸将追击,于叶县南中伏而退。

三国

平顶山一带曹魏。

东晋十六国

晋建武二年(318年):祖狄北伐,占领河南。平顶山一带属东晋。

晋永昌元年(322年):石勒攻占襄城。平顶山一带属后赵。

晋永和八年(352年):前燕灭后赵。平顶山一带归入前燕。

晋太和五年(370年):前秦灭前燕。平顶山一带归入前秦。

晋太元19年(394年):平顶山一带归后秦。

南北朝

北魏太和元年(477年):平顶山南(今中心市区诸葛庙、黄棟树一带)设置高阳县。

北魏太和十一年(487年):山北县(今鲁山县)设立。平顶山一带西部(今市区薛庄乡)属其辖区。

北魏太和十七年(493年):废父城设置龙山县。平顶山一带西部、西北部属其辖区。

北魏太和二十一年(497年):设置河山县(今市郊北渡乡汴梁村)。

北魏(五世纪):临汝县城北10公里处嵩山南麓始建风穴寺,时称香积寺。

西魏大同元年(535年):北魏分为东魏、西魏。平顶山一带为东魏疆域,曾属高阳、河山、山北等县。

北周太平二年(557年):设置雉阳县(今市郊薛庄滍阳)。

开皇十八年(598年):雉阳县改为湛水县。

大业四年(608年):湛水县改名犨诚县。北魏以来设置的高阳、河山两县并入犨城县(今市郊薛庄乡,原滍阳)。

武德四年(621年):在原犨阳县境设置滍阳县。

贞观元年(627年):废滍阳县。平顶山一带归并鲁山县。

武周证圣元年(695年):析郏县、鲁山两县之地置武兴县。平顶山一代属武兴县。

神龙元年(705年):武兴县改为中兴县,年底又改名龙兴县(今宝丰县)。

天宝十五年(756年):南阳节度使鲁炅屯兵叶县,与安禄山部将武令珣战于滍水(今沙河一带),鲁军败。

当年为平定史思明叛乱,唐发南阳、叶县之兵在叶县击败史军一部。

北宋

熙宁五年(1072年):废龙兴县为镇,归入鲁山县管辖。

元祐元年(1086年):龙兴县恢复建制。平顶山一带仍属其管辖。

元符三年(1100年):九月,龙兴县城东15公里处香山寺塔下洞内,建立香山大悲菩萨传碑。碑高2.22米,宽1.46米,碑文49行,满行78字,记述大悲观音菩萨得到证果的神话故事,楷书,蒋之奇撰文,蔡京书丹。

崇宁元年(1102年):大文学家苏轼葬于郏县上端里小峨眉山(今茨芭乡苏坟村)。政和二年(1112年),其弟苏辙卒,亦葬于此,史称二苏坟。迨元至正十一年(1351年),知县杨允在二苏坟又置苏轼之父苏洵衣冠冢,建三苏祠,塑三苏像,后人称三苏坟。

宣和二年(1120年):龙兴县改为宝丰县。平顶山一带属宝丰县。

南宋

建炎四年(1130年):岳飞部将牛皋率部在滍水北岸宋村(今市郊薛庄乡)大败金兵。

宋咸淳二年、蒙古至元三年(1266年):废宝丰、郏县二县入梁县。平顶山一带归属粱县。

元初,忽必烈大将马秃塔儿,被赠职正三品昭勇大将军,后辞官南迁,定居昆阳(今叶县)北荆山下(今郊区荆山村)。卒后葬于荆山上,被追封为范阳郡侯。荆山逐渐形成蒙古族村落。

成化十一年(1475年):恢复宝丰县建制。平顶山一带西部属宝丰县管辖。北渡以东属叶县。湛河下游已北属襄城县。

崇祯十五年(1642年):陕督汪乔年率兵与李志成、罗汝才义军战于襄城县。义军克襄城县,击毙总兵张应贵,活捉并处决汪乔年,消灭官军两万余人。义军复克郏县,处决知县李贞左、练总高凌云。

八月,陕督孙传庭军入河南围剿义军,在郏县为李自成所败。当年义军攻占宝丰、鲁山,改宝丰为宝州。

天启至崇祯末年(1621至1644年),襄城县孙祠堂及十里铺一带始种晒烟。

康熙四十六年(1707年),清初文学家、小说《歧路灯》作者李绿园出生于宝丰县宋寨村(今市郊曹镇乡)。

雍正年间(1723年至1735年),平顶山腰关家、陈家、李家等村落有三处用简陋工具开采的小煤窑。

嘉庆年间(1796年至1820年),至黄山寨到寺沟开挖小煤窑18盘,寺沟首开竖井煤窑。

嘉庆二十一年(1816年),襄城县先后有王通盛、蔚恒盛、林义顺等十数家烟行开业,收购晒烟。

咸丰六年(1857年),李太春、王四老虎率领的捻军在叶县坟台和知县王联陛率领的清军交战。捻军转至平顶山煤窑区,窑工潘元法、朱来、朱三、董可强等14人加入义军。后义军在平顶山顶筑长垣,安滚木擂石抗击清军。

同治三年(1864年):十二月九日,捻军张宗禹、赖文光率部攻鲁山县城。15日败清军于段店北。

同治四年(1865年):一月三日,捻军赖文光、张宗禹、任化邦率部在鲁山沙河南杨庄、楼张、胡泉店一线与清军僧格林沁部发生激战。清军副都统、左翼翼长苏伦堡战死,副都统、右翼翼长恒令死于沙河水中。僧格林沁率残部逃往宝丰。

同治九年(1870年):平顶山一带大旱,庄稼无收,野有饿殍。

光绪年间(1875年前后):当地人丁唧瓜、张进义、白景荣在平顶山一带开挖新煤窑。吴寨村刘同发修复6孔旧煤窑。

宣统元年(1909年):平顶山一带前坑、后坑、青石槽、野猪岭、后洞、李奇庄等地,相继开挖小八煤窑多处,以落凫山前坡的花煤窑产量最高。

宣统三年(1911年):十月,宝丰县大刘村人白朗率众起义,提出“打富济贫”口号,后举起“公民讨贼军”旗帜,起义军历时4年,转战五省,曾发展到三万余人。1914年7月26日,在临汝县三山寨突围时白朗中流弹身亡。

十二月二十五日,襄城人刘凤楼、张仲端等十一位革命堂人,在开封被清庭杀害。中华民国元年(1912年)被定位河南辛亥革命十一烈士。

中华民囯

民国元年(1912年):4月18日,署河南都督张镇芳委派河南陆、防各营总稽查,袁世凯之侄袁克文为司令(不久改委朱文藻代表)率河南陆军步、马、炮、工四营又两队,赴宝丰、鲁山一带,进剿秦椒红(郜永成)、杜启斌等农民武装。

民国二年(1913年):英美烟公司在襄城县颍桥推广种植烤烟成功。播种30亩,建炕房两座,当年以高价(1斤烟可买小麦22斤)收购。

民国三年(1914年):三月,襄城县的烟叶、叶县的紫铜熏炉、手炉、香盒和墨拓黄庭坚所书《幽兰赋》大屏等六种手工艺品,鲁山县的丝绸,临汝县的绢帘汝帖、带籽棉花、本色山绣、山蚕茧等,在美国旧金山万国商品展赛会上展出。

民国11年(1923年):魏寨村朱万祥在落凫山前开挖一小型爬窑,日产原煤两万公斤。

民国16年(1927年):6月,叶县建立共产党小组,发展党员。7月,建立中共叶县支部委员会,隶属中共河南省委领导。同时,创办《晨鸡》周刊。民国19年(1930年)秋,建立中共叶县委员会,'中共豫中特委领导。

民国18年(1929年):3月,鲁山县建立共产党小组。9月,成立中共鲁山特别支部,归中共信阳中心县领导。民国28年(1939年)3月,建立中共鲁山县工作委员会,归中共临汝地委领导。8月改为中共鲁山县委。

民国38年(1949年):2月13日,中共豫西区首次党员代表大会在鲁山县城召开。16日,区党委书记张玺宣布:为适应胜利形势和革命建设的需要,中共中央决定撤销豫西区党委,成立中共河南省委,隶属中原局领导。撤销豫西行署,成立河南省人民政府。21日,中共河南省委和河南省人民政府从鲁山县迁往开封。

平顶山人文内涵

1、 史前文化:已在滍水、汝水两岸发现裴李岗文化、仰韶文化、龙山文化等距今4000年——8000年的先民聚居遗址五六十处之多。汝州阎村仰韶文化遗址出土“鹳鱼石斧图陶缸”。

2、 龙文化:上古三龙氏:应龙氏、豢龙氏、御龙氏生活在平顶山境域。“叶公好龙”寓言。鲁山昭平台水库发现“地龙”。今天仍在使用着的众多龙地名。

3、 姓氏文化:刘、叶、梁、鲁、应、汝、柏、郏、湛等众多姓氏起源于此。

4、 农耕文化:水稻种植——滍皋香粳,养蚕——鲁山柞蚕,水利工程——叶东西二陂。

5、 思想文化:墨子十大主张、孔子在叶三论、程颢任汝州酒监于宝丰商酒务。

6、 科技文化:舞钢战国冶铁遗址和龙泉剑、鲁山望城岗汉代冶铁遗址于铁渣分流工艺、鲁山段店窑唐花瓷、宝丰清凉寺北宋汝官瓷、宝丰高粱酒、鲁山明清柞蚕绸。

7、 宗教文化:香山寺汉化观音得道正果圣刹,龙兴寺李文、吴画、苏诗、李赋,风穴寺临济宗传脉、唐塔、宋钟、金殿、明佛。

8、 医药文化:唐宋鲁山多产灵药、孟诜《食疗本草》。

9、 温泉文化:汝州、鲁山汉唐皇家温泉,中国温泉文化源头。

10、名流文化:十大历史名人。

11、英雄文化:牛皋、任应岐、牛子龙。

12、碑帖文化:四碑一帖。

13、胜迹文化:市区诸葛武侯祠、鲁山元德秀琴台、郏县三苏坟。

14、军事文化:楚长城、韩魏边界长城、湛阪古战场、昆阳古战场、伏牛山东麓军事战略枢纽。

15、民俗文化:鲁山牛郎织女、马街书会、赵庄魔术、汝州曲剧。

16、红色文化:八路军豫西抗日根据地、新四军豫中抗日根据地、豫陕鄂解放区首府在鲁山、中原局中原军区驻宝丰。

古代五个国家在平顶山建都

平顶山北扼洛阳门户,位置险要,古代一共有五个国家在平顶山建都,现在进行一一详解。

应国:西周初年,周武王伐纣灭商后,分封其四子姬达为应侯,建立应国,并以鹰为族徽。。应国疆域在今河南省宝丰以东、鲁山东南及平顶山市区、叶县、郏县、襄城一带,都城滍阳在今平顶山市新华区滍阳镇。春秋时期,应国被楚国攻灭。

许国:西周初年,周成王封许文叔于许,在今河南许昌,建立许国,为姜姓男爵国。许国疆域包括今河南许昌县及临颍县北、鄢陵县西南等地区。平王东迁后,郑国也东迁到许国附近。许国地处中原要冲,四周豪强林立,虎视眈眈。许国虽然小心周旋于强国之间,齐强时附齐,楚盛时附楚,晋来时归晋。即使这样,北方的郑国却始终怀有吞并许国的野心。许国处处受到郑国的打压,不得不迁徙流亡。公元前576年,楚公子申迁许国于叶,叶邑成为了许国的国都。公元前506年,许国迁都容城,在今河南鲁山县东南。公元前504年,郑国大将游速率军伐许,许国国君被俘,许国灭亡。

南霍国:西周时期,周昭王南征荆楚和淮夷,移迁姬姓霍国的一部分人于霍阳城,在河南汝州市西,霍国移民在其地另建了姬姓霍国,称南霍国。南霍国疆域南到伏牛山,东到禹州,西至嵩县,北至登封一带。

戎蛮子国:春秋时期,戎蛮兴起,南霍国及其东北部的梁邑,虽然近为王畿之地,逐渐被戎蛮占领,并建立了戎蛮子国,将梁及霍纳入其国。戎蛮子国都城在今汝州市尚庄乡九窑村南。公元前491年,楚昭王派兵到达梁邑和霍阳山,突然包围了戎蛮子国。国王蛮子赤溃逃晋国的阴地,楚又逼迫晋国将蛮子赤和他的5名大夫一齐逮捕送交楚国,戎蛮子国遂灭。

东周国:公元前369年,西周威公崩,威公少子在赵、韩两国的武力支持下,自立于巩,号东周君。公元前367年,赵成侯与韩共侯分周为二,东周遂为诸侯,不再是西周附庸。

公元前249年,东周公合纵诸侯伐秦,失败后,秦使其相邦吕不韦攻占东周。秦国另立东周主,并将东周国都迁至阳人聚,以奉周祀。阳人聚在今河南省汝州市庙下乡古城村。


 河南开封:曾是“八朝古都”的第一大都市开封有着怎样的历史变迁?

 河南新乡:新乡有着怎样的历史变迁?春秋时期曾有五国在此立国

 河南鹤壁:“鹤壁”名称的历史来源?古代曾有五个国家在鹤壁建都

 河南许昌:许昌有着怎样的历史变迁?古代曾有九个国家在许昌建都

 河南安阳:安阳有着怎样的历史变迁?曾是七个王朝的古都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平顶山地域的前世今生
鹰城赋
【总第1930期】【河南丨平顶山】郭方向丨缅 怀——遥祭平顶山市老促会奠基人段松会
平顶山特产
地理赏析 鲁山鲁山,河南鲁山
城市历史之平顶山市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