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关于河南省杞县的历史沿革,你了解多少?

杞县位于河南省东部,隶属八朝古都开封市杞县是农业大县,素有“中原粮仓”之美称,现已建成大蒜、辣椒、花生、棉花、小麦、菜花、食用菌等农产品生产基地。杞县又是畜牧大县,现已建成规模养殖场1300多家,畜牧业产值已占农业总产值的40%以上。近年来,杞县相继获得“全国棉花产量百强县”,“全国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县”,“全国生猪调出大县”,“全省畜牧业发展重点县”,“全省农业结构调整十强县”,“全省产粮大县”等荣誉称号。

历史沿革

史称颛顼封于高阳,县有高阳城,即今县城西南12.5公里高阳镇。

夏属豫州,禹治洪水,筑城肥泽之北,称"肥阳城",即今县城东北12.5公里西寨。又有空桑城,伊尹生地,亦名伊尹村,即今县城西12公里西空桑村。

商汤封禹裔少康之后于杞,是为商之杞国,都雍丘(今杞县城旧称雍丘城、雍丘故城)。其后时封时绝、终商之世。

西周 杞、陈、宋三国分领其地。杞国为禹裔东娄公封地,辖今杞县北疆,周武王复封禹后于此,仍都雍丘;陈国辖圉邑,约当今杞县南疆,治圉城,即今杞县城南25公里圉镇;宋国辖黄邑,约当今杞县东北边疆及民国17年(1928)划入民权县之地,治黄城,在今县城东北30公里的内黄集南,今属民权。

春秋之世,郑、宋分治杞地,置为3邑:原杞国已于公元前740年(另说前739)迁国山东淳于(今山东安丘县东北杞城),地入于郑,置为雍丘邑。约于周敬王三十四年(前486)一度入宋,仍为雍丘邑;圉邑约于周景王八年(前537)由陈入郑仍为圉邑;黄邑仍为宋邑。

战国 仍为3邑。雍丘初属郑,周威烈王十八年(前408),韩伐郑取雍丘以为邑。周显王五年(前364)魏迁大梁后(另说前369年三家分晋后)雍丘又为魏邑;圉邑初属郑,后与雍丘皆入魏;外黄初属宋,约于周显王二十九年(前340)入魏。

秦王政五年 (前242)遣将军蒙骜攻魏,拔雍丘,置为雍丘县。初隶东郡,后隶三川郡,并下外黄置外黄都尉。二世二年(前208)刘邦略地雍丘,还攻外黄,及入关,杞地归项羽。

汉 高帝五年(前202),汉灭项羽,雍丘、外黄俱入汉,仍如秦制。后樊哙下圉邑,置为圉县。十一年(前196),置淮阳国,圉县隶之。武帝元狩元年(前122),置陈留郡,雍丘、外黄隶之;圉县仍隶淮阳国,俱上隶兖州。莽新始建国元年(9)改圉县为益岁县。东汉光武帝建武元年(25)废淮阳国,益岁复名图县,与雍丘外黄俱隶陈留郡。终东汉无改。

三国 魏文帝黄初元年(220)代汉,3县俱属魏,隶陈留国、至晋。

晋 武帝泰始元年(265)代魏,废圉县,存雍丘、外黄,仍隶陈留国,上隶兖州。后一度分陈留国地置济阳国,以外黄隶之,寻复旧制。怀帝永嘉六年(312)杞地入石勒。其后至晋亡(420)的108年中,雍丘11次易属(4度归晋),汉、羯、鲜卑、氐、羌5族交替统治杞地,是杞地历史上政区变更最剧烈的年代。初,晋愍帝建兴元年(313)9月,晋镇西将军祖逖渡江北进,累破石勒军,元帝太兴三年(320)进屯雍丘,置为豫州治,尽复晋河南失地。次年逖死,弟祖约代。又次年(322)祖约弃雍丘退守寿春,杞地复归后赵石勒。石勒(羯)四年(322)置兖州陈留郡,而以雍丘、外黄隶之。石虎建武二年(336),改隶洛州建昌郡。冉魏(汉)永兴元年(350)2县入冉魏,仍隶洛州建昌郡。

东晋(汉)穆帝永和七年(351)2县归晋,隶司州陈留郡。前燕(鲜卑)建熙四年(363)2县归前燕,隶洛州陈留郡。前秦(氐)建元六年(370)2县归前秦,隶兖州陈留郡。东晋(汉)孝武帝太元九年(384)2县归晋,隶兖州陈留郡。后燕(鲜卑)建兴七年(392)2县归后燕,上隶无改。南燕(鲜卑)慕容德元年(398)2县归南燕,上隶如故。后秦(羌)弘始元年(399)2县归后秦,上隶如故。东晋安帝义熙十三年(417)2县复归晋,上隶如故,至东晋终(420)。

东晋侨置之雍丘县有二,一在今安徽寿县西50里,隋废;一在今安徽和县南90里,俱不在杞地。

南北朝 初(420年起),杞地属南朝宋,武帝永初元年(420)改雍丘为雝丘,隶陈留国。北魏泰常七年(422)入北魏,隶兖州陈留郡,至隋皆属北朝。外黄先雍丘入北魏。太武帝延和三年(434)于县置西徐州。太平真君八年(447)并长垣入外黄。献文帝皇兴初(467)废西徐州,并废外黄入济阳。宣武帝景明元年(500)圉复置县,改称圉城县,隶兖州陈留郡。孝明帝孝昌末(527年,或作武泰元年即528年),分东郡、陈留郡地,于雍丘县置阳夏郡,辖雍丘、圉城、济阳(外黄并入)、阳夏(今太康)、襄邑(今睢县)5县。

北齐文宣帝天保元年(550)废圉城,与襄邑俱入雍丘;复置外黄县,废成安县入之,与雍丘俱隶阳夏郡,上隶梁州。清《嘉庆一统志》谓:外黄、(北)齐、(北)周属济阳郡。今按:晋改汉济阴郡为济阳郡。北齐已废,至隋始复置。可知北齐时外黄仍隶阳夏郡。

北周 武帝宣政元年(578)雍丘、外黄入北周,仍隶阳夏郡,上隶汴州。

南北朝期间,南朝齐曾一度侨置雍丘县,在今安徽省亳县北。

隋 文帝开皇元年(581),杞地入隋。开皇三年(583)废阳夏郡,以雍丘隶汴州,外黄隶济阴郡。开皇六年圉城及襄邑从雍丘分出。各复置为县,圉城县隶汴州,襄邑还属宋州睢阳郡。开皇十六年于雍丘置杞州,3县俱隶之。开皇十八年于外黄析置首城县,炀帝大业初年并入外黄。大业三年(607)废杞州,以雍丘、圉城隶梁郡,外黄隶济阴郡。隋末,王世充移雍丘县治于县西北祺城,明《成化总志》记为在西滩保;《太平寰宇记》记为在县西北18里;清嘉庆《一统志》谓在县北30里,地望待考。

唐 高祖武德四年(621)5月,杞地入唐,复于雍丘置杞州,辖雍丘、圉城、外黄、陈留、襄邑、济阳6县,上隶汴州总管府。武德七年改总管府为汴州都督府。太宗贞观元年(627)废杞州,合雍丘、圉城、外黄统称雍丘县,隶汴州,圉城降为圉镇。至此三县合一。此前,雍丘自秦置县,相沿无改,计为县844年(前217至627)。曾置为阳夏郡治56年,豫州治2年,两度为杞州治17年;圉自汉初置县至此(前206至627)为县562年,两度废置271年;外黄自秦初置都尉至此(前217至627)为县(都尉)761年,一度废置83年,曾置为西徐州治34年。玄宗天宝元年(742),汴州改陈留郡,雍丘隶之。肃宗乾元元年(758),改郡为汴州,雍丘隶之。

五代 梁太祖开平元年(907),雍丘入梁,升为畿县,隶开封府(汴州改)。唐庄宗同光元年(923)、雍丘入唐,隶汴州(府改),并置宣武军。晋高祖天福元年(936)雍丘入晋。天福三年(938)改称杞县,隶开封府(州改),汉(947至950)复称雍丘,上隶如旧。周(951至960)仍之。

宋(金) 北宋太祖建隆元年(960)雍丘入宋,仍名雍丘,为畿县,隶东京开封府,上隶京畿路。靖康元年(1126)后宋、金交替者十年。金熙宗天会(沿太宗年号无改)十五年(1137)雍丘入金,隶汴京路开封府。海陵王贞元元年(1153)改汴京路为南京路。世宗大定十四年(1174)改雍丘县为杞县(迄今名称无改),仍隶南京路开封府。哀宗天兴三年(1234)末帝即位地入蒙古(时元未改国号),乃马真后三年(1244)遣张柔戍杞,进图南宋。

元 世祖至元八年(1271,蒙古改国号元),杞县隶河南江北行中书省南京路。世祖至元二十五年南京路改称汴梁路,杞县隶之。

明 洪武元年(1368)杞县入明,隶河南中书分省开封府。洪武九年改分省为承宣布政使司,杞县隶开封府,直至崇祯十七年(1644)明亡。其间,河南承宣布政使司分司,按察使司分司,分守大梁道驻杞274年(1371至1644)。巡抚都察院驻杞144年(1500至1645)。

清 世祖顺治二年(1645)杞地入清,隶河南行省开封府,河南行省三司于是年迁杞。康熙二年(1663)布政使司返汴,驻杞19年;康熙五年,巡抚都察院返汴,驻杞22年;康熙七年按察使司返汴,驻杞24年。宣统三年(1911)置开归陈许道,辖开封府,杞县隶之。

中华民国 元年(1912)仍清之旧。民国2年改开归陈许道为豫东道,杞县隶之。民国3年改豫东道为开封道,杞县隶之。民国16年废道,直隶河南省政府。民国17年省增置民权县,杞析县东北5社入之。民国21年8月,置河南省第一行政督察区于杞县,10月改制,杞县隶第二行政督察区(驻兰封)。民国22年区迁商丘,杞县仍隶之。民国27年6月,日军陷杞,置伪政权豫东道,县隶之;同年8月,国民党政权于新黄河西置河南第十二行政督察区,遥领水东杞县等8县。民国34年8月,日军败降,10月国民党政权返杞,县仍隶河南第十二行政督察区。民国37年7月国民党在杞政权覆灭,杞地全归人民政权。

1949年3月撤豫皖苏区及第一专署,建河南省及陈留专区,杞县隶之。1952年6月陈留专署并入郑州专署。杞县改隶郑州。1955年1月,郑州专署由荥阳迁汴,改称开封专署,杞县改隶开封。1983年9月撤专区,建开封市,杞县隶之至今。

行政区划

1949年1月19日,杞县民主政府通令,全县1049村划为11个区、镇,即城关镇、板木区、傅集区、圉镇区、官庄区、陶陵区、高阳区、平城区、葛岗区、阳堌区、柿园区等(驻地同名称)。

1950年8月,杞县人民政府通令各区改按顺序称谓:  第一区(原城关)。第二区(原傅集)。第三区(原圉镇)。第四区(原板木)。第五区(原官庄)。第六区(原高阳)。第七区(原葛岗)。第八区(原陶陵)。第九区(原柿园)。第十区(原阳堌)。第十一区(原平城)。  

1951年9月15日杞县人民政府根据中南区规定划分区、乡之标准及本县地理形势,重新厘定区划。以10一15个乡(区辖乡、镇)、2-4.5万人建区,1500-3000人建区辖乡(工商业集中之集市称镇)。将原11区划为12区1镇(辖189小乡)。

1955年底撤区,将区辖乡合并,改为18个中心乡、49个一般乡,城关镇仍旧。

1956年11月25日,据开封地委《改进乡级组织形式加强农业生产领导的新方案》,撤销中心乡制,改为30乡1镇,下辖251个农业社。 

1958年上半年,全县建成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473个,入社农户达99%,为加强领导,中共杞县县委于7月16日将原置之29乡(时西寨已划入西寨林场)并为12乡,城关镇仍旧。

1958年8月,将原12个乡改为政社合一的12个人民公社:  金星人民公社(1959年2月改名,下同),驻城内后改称城郊人民公社,由原城郊乡各高级农业生产社合建(以下皆省去"人民公社"字样,各公社均由原乡各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合建)。 

1961年9月6日,中共杞县县委、杞县人民委员会根据中共中央《农村人民公社工作条例(修正草案)的决定》,本着有利于生产、有利于组织生活、有利于经营管理,便利加强领导的原则,将12个人民公社改为12个区,1个城关镇。区下辖共41个小公社。 

1963年5月撤区,将原12个区,镇,改为13个人民公社,名称恢复原公社旧称(1974年2月城郊人民公社改为五里河人民公社)。  

1975年春,据省革命委员会批示将原13个人民公社,调整改组,增划7个公社,共为20个公社。原13个公社,名称依旧,新增7社为:邢口人民公社(下略通称),划傅集北部、裴村店西南部建,驻邢口。宗店,划板木东部建,驻宗店。竹林,划官庄东部建,驻竹林。湖岗,划圉镇西北部、官庄西北部、沙沃南部建,驻小湖岗东下坡。苏木,划沙沃东部、高阳东南部、傅集西北部建,驻苏木岗。泥沟,划平城北部、阳堌西部建,驻中泥沟。西寨,划阳堌东南部,柿园东北部,裴村店北部建,驻西寨。

1983年12月5日,中共杞县县委、杞县人民政府通令撤销人民公社建制,原公社辖区不变,改为县辖乡,仍以原专称为名,驻地不变(裴村店已于1979年5月迁驻裴村店集之西刘庄),除城关称镇外,其余皆称乡。

1990年5月,高阳乡改称高阳镇。1991年1月分城关镇为二,城区及关区称城关镇,护城堤外原辖之乡村称城郊乡。至此,全县2镇19乡。其下为1063个自然村(街)分建为533个村民委员会,3个居民委员会,4180个村民小组(居民小组)。

2010年全县辖8镇13乡(城关镇、城郊乡、五里河镇、邢口镇、傅集镇、宗店乡、板木乡、竹林乡、官庄乡、圉镇镇、湖岗乡、苏木乡、沙沃乡、高阳镇、葛岗镇、平城乡、泥沟乡、阳堌镇、西寨乡、柿同乡、裴村店乡)和1个产业集聚区,共计571个行政村、28个居民委员会。

2022年杞县辖1个街道、7个镇、13个乡,有金城街道、五里河镇、傅集镇、圉镇镇、高阳镇、葛岗镇、阳堌镇、邢口镇、裴村店乡、宗店乡、板木乡、竹林乡、官庄乡、湖岗乡、苏木乡、沙沃乡、平城乡、泥沟乡、柿园乡、西寨乡、城郊乡。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原创】赞雍丘
金杞历史——杞县历史各朝代政权建置
古史学家论“高阳” | 开封 韩鹏
常熟乡镇建制沿革(5)
《开封地名志》综述
蔡邕故里考实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