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摩尔多瓦的前世今生:欧洲第一穷国,经济水平约是我国一个四五线城市水准

在许多人观念里,欧洲代表着发达、富裕,即便是欠发达的东欧,整体水平也是小康水平以上,很少与贫困扯上关系。但摩尔多瓦这个东欧内陆小国,却不像奥地利、瑞典、瑞士那样小而富裕,而是十分贫困。

说起摩尔多瓦这个国家,如果对世界地理和历史不太熟悉的人,对这个国家基本上是没有印象的,因为它真的是一个很不起眼的的国家,与我国的交集也不多。但是你可能不知道,摩尔多尔还是苏联的15个加盟共和国之一,不过摩尔多瓦在苏联体系内也不是太起眼,我们耳熟能详的苏联加盟国有俄罗斯联邦、乌克兰、白俄罗斯和哈萨克斯坦等。

具体说摩尔多瓦是一个位于东南部欧洲的内陆国,与罗马尼亚和乌克兰接壤,首都名叫基希纳乌,国土面积3.38万平方公里,人口355万人。从基本的数据可以看出,摩尔多瓦是一个典型的欧洲小国。

摩尔多瓦的历史变迁

摩尔多瓦人与罗马尼亚人同宗同文,都是达契亚人的子孙。

13世纪至14世纪,蒙古鞑靼人和匈牙利人入侵,达契亚人逐渐分为三支:摩尔多瓦人、瓦拉几亚人、特兰西瓦尼亚人。古代的摩尔多瓦的国名为达契亚-图拉真国,它后来又形成了罗马尼亚、摩尔多瓦和特兰西瓦尼亚三国。

1359年波格丹一世创立了独立的封建公国。

1487年后沦为奥斯曼帝国附庸。

1600年至1601年,摩尔多瓦、瓦拉几亚和特兰西瓦尼亚三个公国曾短暂统一。

1812年俄国将摩领土(比萨拉比亚)划入其版图。

1859年1月摩尔多瓦和瓦拉几亚合并,称罗马尼亚。

1878年,比萨拉比亚再次隶属俄罗斯。

1918年1月摩宣布独立,3月与罗马尼亚合并。

1940年6月,苏联将比萨拉比亚再次划入其版图,并将比萨拉比亚大部分领土与德涅斯特河左岸的摩尔达维亚自治共和国合并,成立摩尔达维亚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成为苏联15个加盟共和国之一,比萨拉比亚南、北部的部分地区被划入乌克兰。

1941年德国入侵苏联,罗马尼亚为德国盟友。德国将比萨拉比亚划归罗马尼亚。

1944年9月,苏罗停战协定规定恢复1940年的苏罗边界。

1990年6月改称为“摩尔多瓦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

1991年5月23日改称为“摩尔多瓦共和国”。

1991年8月27日摩尔多瓦共和国宣布独立。

1994年3月,公民投票以压倒性的票数支持维持独立国家的地位,反对与罗马尼亚再统一。

2009年7月,摩尔多瓦把融入欧洲作为重中之重,国家政治、外交、经济、文化等各领域都围绕这个目标推进。

2013年11月,摩尔多瓦与欧盟草签了包含深度广泛自由贸易协定在内的联系国协定。

2014年6月正式签署联系国协定。  

为何成为欧洲第一穷国?

摩尔多瓦,位于欧洲巴尔干半岛东北部,东、北部与乌克兰接壤,西与罗马尼亚毗邻,是一个被两国包围的欧洲内陆小国,虽然靠近黑海,但这不到百米的距离让它成为了世界上离海洋最近的内陆国。

摩尔多瓦不仅是一个欧洲小国,还是欧洲最穷的国家之一,甚至可以说就是欧洲最穷的国家,和邻国乌克兰有一拼。别看摩尔多瓦曾经是苏联的加盟共和国,但摩尔多曾没有一个像样的工业,因为它的位置不重要,当年的苏联也没有对它过于重视。现在的摩尔多瓦是一个以农业为主的国家,他的工业化和资本没有像其他国家那样成熟,国内陆区局势还不稳定。

在在欧洲国家中,摩尔多瓦的经济属于垫底的角色。2018年摩尔多瓦的GDP总量为113亿美元,人均GDP为3189美元。在全世界所有的国家中也是中下层水平。

不过摩尔多尔也在努力改变目前的经济现状,早在2009年就确立了融入欧洲的大方向,拥抱大欧洲市场,以改变自己在经济文化等各领域的劣势。

没有海岸线的摩尔多瓦,贸易伙伴只有俄罗斯和罗马尼亚,整个国家几乎没有工业。有几十万摩尔多瓦人在国外打工,他们每年带回家的钱就能撑起全国GDP的五分之一。

摩尔多瓦的教育非常落后,从小学到大学的入学率在欧洲都属于最低水平,很多孩子因为没钱读书,只能放弃学业外出打工。为了能多赚些钱,他们争先恐后得跑到河对岸的罗马尼亚去打工。

由于德左引发的内战和贪污腐败问题,摩尔多瓦成为了欧洲第一穷国,民众的生活质量堪比非洲,而与它仅一河之隔的罗马尼亚,却是东欧数一数二的有钱国家。

虽然罗马尼亚一直想与摩尔多瓦合并,但由于俄罗斯的存在,这变得不太可能,而“德左问题”似乎也已成定局。

摩尔多瓦女性

德左:德涅斯特河沿岸

早在前苏联时期,摩尔多瓦成为苏联加盟共和国之一后,苏联为了加强对摩尔多瓦的统治,大量向摩尔多瓦移入俄罗斯人,并迅速占据政府要职。而数以万计的摩尔多瓦人则被放逐到西伯利亚和中亚哈萨克地区。移民到摩尔多瓦的俄罗斯人,主要居住在德涅斯特河东岸。

摩尔多瓦刚独立时,希望摆脱来自俄罗斯的影响,于是宣布将摩尔多瓦语定为国语,排斥俄语的地位。这一措施引发了德左境内的俄罗斯人的不满,爆发了一系列大规模叛乱,并在1990年宣布脱离摩尔多瓦独立。

在俄罗斯的援助下,德左最终获得实际上的独立地位,并迅速向俄罗斯靠拢,分别在2006年和2014年提出以自由邦的形式并入俄罗斯。

如今的德左,依旧保持着浓厚的“苏联情节”:政府大楼前矗立着列宁雕像、国旗国徽上带有镰刀和锤头、依旧实行计划经济。虽然自称为独立的国家,但并没有得到联合国和全球绝大多数国家的承认。

虽然不被国际社会承认,但德左也不太可能会被摩尔多瓦收回,因为它的地缘位置决定了它是俄欧的缓冲地带,是俄罗斯的重要跳板,这就是现实。

被各大国争来争去的地盘儿

摩尔多瓦的东部和南部与乌克兰接壤,西部有比邻罗马尼亚,这里最初是14-18世纪在一群名叫葛特—达契亚人居住的半独立国度。

  • 从奥斯曼易主到哈布斯堡,再被俄国肢解

到了16世纪,随着奥斯曼帝国的崛起和扩张,它落入到了土耳其人的统治之下。当时由一个称为“戈斯博达尔”的地方总督进行管理。随着领土不断的扩张,位于普鲁特河和德涅斯特河的最南端领土也相继落入奥斯曼帝国手中,于是这片连接的领土共同构成了当时的摩尔多瓦公国,虽然臣属于奥斯曼苏丹,但是拥有自治权。但是1775年,哈布斯堡帝国占领了摩尔多瓦北部的部分领土——布科维纳,此后开启了两个民族的争夺。

这还没完,因为在1806年的俄土战争和长期的外交上讨价还价后,俄罗斯肢解了摩尔多瓦国家,以实现它的黑海和多瑙河之间的政治计划,并且直接吞并了普鲁特河和德涅斯特河之间摩尔多瓦北部的土地,改名为比萨拉比亚,导致了双方长达几个世纪的矛盾。沙俄用这个名称来区别摩尔多瓦剩余土地,无异于是从形式上和名义上撕裂原本统一的领土,接着又在此建立一个相对具有自治权和主权制度的属地。

  • 合并还是各自为营,傻傻分不清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俄罗斯和奥匈帝国的崩溃使得比萨拉比亚和北布科维纳可以行使它们自觉的天然权力,继1918年宣布乌克兰共和国独立;接着摩尔多瓦共和国议会也在同年宣布要独立,但是经过这个国家的民众多方活动,认为不可能保持摩尔多瓦民主共和国独立自由,议会们决定让比萨拉比亚并入罗马尼亚,而北布科维纳也是无条件,永久地同罗马尼亚统一。

实际上罗马尼亚刚开始不想要这两块自治领地,受迫于苏联的外部压制和武力威胁,罗马尼亚不得不承认对拉萨拉比亚的权利,以此来维护当时的苏维埃国家的统一性。于此以来,摩尔多瓦倒是成了一个独立的光棍,而是还是在丢失大片领土的情况下,三方从此以后形成了长久的对峙局面,一开始想合并又受制于外部干涉,越到后面却把独立和自治看得比合并更重要。

但是等到二战结束后,苏联与德国签署《苏德互不侵犯条约》后,苏联和帝国又开始决定包括罗马尼亚在内的许多国家的命运。俄罗斯人1944年重新进入罗马尼亚,并且试着赋予乌克兰人和摩尔多瓦人以摆脱罗马尼亚权贵以及比萨拉比亚地主和资本家的可能性:他们要求在苏维埃社会主义加盟共和国中,摩尔多尔和比萨拉比亚领土上工业企业都归属共和国共同管理;

也就是说,形式上他们属于两个独立政权,但是名义上都属于苏维埃共和国范畴之内,在政治、经济和文化上,多多少少都有交织的地方。加上两个曾经又是一个共同体分割出来的,总有一种双胞胎分裂,但是可以合并的错觉。

分裂后民族混杂的矛盾

居住在普鲁特河东边的居民是历时500年的罗马尼亚人、300年的土耳其人和200年的俄罗斯人,但是二次世界大战之后,这里的人口和文化发生了巨大的震荡。

如果是战前属于罗马尼亚人的数量超过80%,那么战后已经大大缩减,甚至于更多的民族加入进来:其中64%为摩尔多瓦人和罗马尼亚人,13%的是乌克兰人和13%的俄罗斯人,剩下的还有保加利亚人和犹太人、匈奴人、日耳曼人、波兰人等等;

  • 苏联的五年计划导致人口大迁徙

这些混杂的民族被迁移到这里全部拜二战后苏联计划所赐,因为当时苏联所确定五年发展计划就是要统一新来者的土地;它每个阶段无不精心准备,如工厂的建立需要从俄罗斯输入干部和专业人员来运转;再如当地的居民很少能够找到工作,长期封闭在贫困的农村里,于是当局便将这些人分配到十分艰苦的地区去,充当西伯利亚和哈萨克斯坦的劳工,但是往往是一去不复还。

摩尔多瓦人很快就看穿了这种欺骗行为,许多人认识到在城市绝大多数被俄罗斯化的同时,还成了该帝国的牺牲者,因为那些远去的工厂,实际上都属于莫斯科。这种大规模的人口流动,不仅使得摩尔多瓦内部民族的流失,外来民族的加入也加深了民族混杂的矛盾。

再加上摩尔多尔内部的文化差异也是历来已久的,因为生活在土耳其统治下的南部摩尔多瓦人同罗马尼亚内部的瓦拉几亚统一的那部分摩尔多瓦人之间,依旧存在着巨大的文化差异,即便是他们之间语言相近。比如说随着1812年比萨拉比亚并入俄罗斯,南部的文化差异进一步拉大,甚至是到了今天,普鲁特河两岸的东正教居民依旧使用不同的日历,实际上宗教的差异比语言的分化更难以消除。

乌克兰墙头草的影响

苏联的图谋不轨越发导致了小国之间的冲突,但它们实在太弱小了,殊难抗衡对它们的种种阴谋,因此不得不寻求可靠的同盟者,来保障之间的安全。这个时候摩尔多瓦的一些土地被转让给乌克兰,实际上这对于双方并不是什么有利的帮助,因为乌克兰人与俄罗斯人之间的不稳定还是一种潜在的威胁,当苏联内战爆发后,乌克兰明显地接近摩尔多瓦人,和俄罗斯拉开距离;但是当苏联恢复安定后,其又开始靠近俄罗斯,在对方的主导下形成共同体的事物,如此一来又和摩尔多瓦分手。

乌克兰墙头草的态度,无异于让摩尔多瓦长期处在被动局面,周围几个国家实际上也是在互相周旋,既想保持着独立自治,和平共生的局面。又在想是不是要合并,重新统一,然后去抵抗苏联的压迫。而乌克兰这种态度,恰好也是其他国家的行为风向标,多国多民族生活在这种剑拔弩张的状态下,是不是就上纲上线地要大打出手。

受到苏联外交政策影响,摩尔多瓦始终如履薄冰

俄罗斯是整个东欧面积最大,势力最强的国家,恰好摩尔多瓦与之为邻,双方之间具有深厚的历史渊源。从历史上看,两国在政治、经济和文化方面都存在过紧密的联系,但是冷战结束后,双方的关系跌宕起伏,时有冲突发生,给摩尔多瓦造成了极大的压力。

冷战后“甩包袱”政策排挤摩尔多瓦

苏联解体后,俄罗斯采取向西方一边倒的外交方针,对独联体国家也采取了甩包袱政策。当时的俄国主流社会意识认为,其他联盟体就像寄生虫一样贪婪地吮吸着富饶的俄罗斯,而俄罗斯就像一头奶牛一样无私地供养着一大群加盟共和国,其中之一便是摩尔多瓦。如此一来便阻碍了俄罗斯的发展,因此它选择了独立的道路,试图甩掉这些包袱,投入西方的怀抱,谋求自身的富强和繁荣。

但是,对于苏联解体后遗留的丰厚遗产,俄罗斯也想着全部夺走,加上俄国内部发生了民族主义斗争,所以在20世纪80年代摩尔多瓦媒体就进行了积极的反俄宣传。一方面是指责而早去苏联的民族融合政策导致了大规模的人口迁徙,让摩尔多瓦民族的精神泯灭和土地上原始种族的流失。另一方面也指责在米尔其·斯涅古尔任总统期间,俄罗斯背负着摩尔多瓦各界对苏联的怨恨,在诸如制造大规模饥荒后,又对摩尔多瓦人民进行了镇压,企图消灭摩尔多瓦的民族语言、文化和传统,同时还进行经济剥削,制造生态和人口灾难。

种种控诉背后,全是苏联对摩尔多瓦的压制,让80年代的摩尔多瓦生存条件极其困难,差一点就消失在这个地球上。

短暂的亲密后又摩擦不断

1992年因为外德地区的问题选择建立外交关系,并且这个时期的俄罗斯对之前联盟体的政策也发生了转变,从传统主流意识将其“并入罗马尼亚”而变成了追求“国家独立”。此时的俄罗斯更加看重传统势力范围独联体的状况,把独联体作为其抵制西方打压的地缘战略依靠,这种微妙的亲密一直持续到21世纪初期。

但是对于摩尔多瓦来说,他们意识到自己所处的国家环境,即夹在暗中角力的欧美与俄罗斯之间。在民族意识已然觉醒的摩尔多瓦,传统的意识形态狂热已经丧失了单独支撑国家对外战略的能力。一面是富裕、强大而且又被视为“文明”发展样本的欧美,一面是落后、相对弱势,阻碍其他国家统一并且又曾经给他们带来巨大伤害的俄罗斯。

摩尔多瓦在斟酌后,毅然选择了东欧多数国家的道路:即在与俄罗斯维持一定程度的合作基础上,回归欧洲,融入西方。另外,内外部的压力也促使摩共改变其对俄政策的重要因素。因为在国内政治舞台上活跃的三个主要反对派均打着“走向西方”的旗号,攻击摩共的亲俄政策和立场;在国外,以美国和罗马尼亚为首的西方势力却扬言要把摩尔多瓦列为下一个“民主改造”对象,因此又加强了多摩政府的施压。

摩尔多瓦的外交战略变化,引起了俄罗斯的不满,为了报复摩亲西方的政策,俄罗斯采取了一系列报复措施;首先俄罗斯放弃按计划从外德撤军的承诺,暂缓撤军进程;其次在能源上也撤销了优惠政策。

在夹缝中生的摩尔多瓦

实际上,摩尔多瓦在西方大国的胁迫下,一直都显得非常被动。从地缘上看,摩尔多瓦属于欧洲,地缘因素塑造民族国家的认同意识,所以对欧洲有天然的亲近感。但是长期以来西方对摩尔多瓦也实施了渗透、拉拢政策,特别是冷战后欧美在远苏联地区与俄罗斯展开激烈争夺,摩尔多瓦就是它们瞄准的一个重要对象。

摩尔多瓦犹如一只风筝,一心想飞向欧洲那片蓝天,而俄罗斯则作为放风筝的人牢牢地拽住了由经贸、能源和外德问题拧成的绳子,控制着风筝的飞翔高度和速度。让整个摩尔多瓦在夹缝中,生存得如此悲催。


 摩尔多瓦历史发展阶段简介

 拉脱维亚的前世今生:网传这个国家是男人的天堂?十女配一夫?有怎样的历史渊源?

 爱沙尼亚的前世今生:这个北欧"女光棍"最多的国家,是如何创造经济奇迹的?

 乌克兰的前世今生:这个盛产美女的乌克兰有着怎样的“堕落史”?未来的路又在何方?

 摩尔多瓦历史的简介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当今世界上正在闹独立的地区之三十:德涅斯特河沿岸地区(摩尔多瓦)
欧洲“贫困户”摩尔多瓦,为什么向罗马尼亚“投怀送抱”?
图说巴尔干------腥风血雨200年(6)
那些所谓的国家——德涅斯特河沿岸摩尔达维亚共和国
德左共和国:白天想,夜里哭,做梦都想抱慈父 | 循迹晓讲
乌兰克西部领土是如何获得的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