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三元平衡定律》第二章 电磁波及其衍生系统

第二章 电磁波及其衍生系统

电子波:

通过三元平衡定律对电磁波一系列的讲解,知道电磁波是电场和磁场相互转换传播的非有形波。在对电磁波的讲解中,电磁波的传播路径、方向、速度等都只和电场有直接的关系,磁场只是存在间接影响的关系。磁场是伴随电磁波中,电场存在的一种类似于某种“势能”的东西。

那么磁场在电磁波中,除了和电场相互转换之外,还有其他什么作用吗?其实当然还有其他作用,就是电磁波中的磁场,会与其他电磁波中的磁场之间相互感应,最终形成相互之间的磁场力。这种磁场力在满足一定的条件下,会改变电磁波的运行轨迹,使电磁波形成更加复杂的电子波。

我们假设,当两个频率相同的电磁波(光子),两者之间呈一定角度的夹角会合,当在会合的某一点时,两个电磁波同时由电场完全转换为磁场的一瞬间,由于在磁场力的作用下,两个电磁波的传播方向发生了改变。

方向改变后,两个电磁波很快磁场急速衰减,而电场同时急剧增强,电场增强后的两个电磁波随着改变后的方向传播。当传播到一定距离之后,两个电磁波中的电场再次衰减而变成磁场,再次由于磁场力的作用下,两个电磁波的传播方向就会再次发生改变。如此往复循环,就形成了电子波,电子波其实就是电子。

在这个电子波中,其实包含了三个“三元平衡系统”,这三个三元平衡系统中的其中两个“子级系统”,其实就是这两个电磁波,另一个则是由两个电磁波形成的更高等级的“三元平衡系统”电子波(父级系统)。形成电子波的两个非平衡因素其实就是,电子波内部的两个电磁波。

2-1,两个电磁波在磁场力的作用下,形成电子波的过程示意图。

光子双缝干涉实验,不但可以证明光子(电磁波)是一种波,而且还可以反过来证明,两个电磁波相互间产生的磁场力,可以产生相互干扰的作用,电磁波相互间的磁场力作用,就形成了电磁波的干涉结果。

2-2,光子(电磁波)双缝干涉实验,可以反向证明电磁波之间相互作用的磁场力对电磁波传播方向的影响。

2-3,光子(电磁波)单缝干涉实验,同样可以反过来证明电磁波间相互作用的磁场力,会对电磁波传播方向产生影响。

在第一章中,在讲解关于三元平衡的内容时,我们运用了大量对波的讲解,来阐释三元平衡定律,“波”其实就是一种动态三元平衡状态。而两个电磁波形成的电子波,则是由两个三元平衡系统,形成的更加复杂一点的三元平衡系统。这种由两个电磁波形成的三元平衡状态,由于还保留着部分电磁波的特性,所以可以称为电子波。

2-4,电子的双缝干涉实验,这个实验证明了电子也是以类似于波的形式存在。同样可以反过来证明,电子与电子之间的力,也和电磁波与电磁波之间的力一样,都是来源于磁场力。

电子波其实就是电子,电子是以电子波的形式存在,所以自然界中不存在绝对静止的电子。电子会始终不停的运动,要么在原子内部不停的运动,要么在宇宙空间中高速传播,因为电子其实就是电磁波的一种更加复杂的形态。电磁波的传播,是一种相对于绝对静止宇宙空间(绝对静止参考系)的“绝对运动”。不同于传统物理学中,物体的位移运动(物体惯性运动)的相对运动概念,所以电磁波的传播速度(光速)是恒定不变的。

从这里开始,在本书中某些地方会将光的传播速度(电磁波的传播速度)称之为“绝对速度”。“绝对速度”的概念接近“光速”的概念,所以“绝对速度”的大小,差不多就是光速的大小,速度约为299792458 m/s

但是“绝对速度”又不同于传统物理学中的光速概念,“绝对速度”是指电磁波中电场的本身速度,不仅仅是一个速度大小值,更是一个相对于绝对静止宇宙的绝对速度的概念。“绝对静止的宇宙”是出于对三元平衡系统的阐释,而专门设定的一个概念。“绝对速度”事实上就是宇宙时空膨胀的速度。

理论上“绝对速度”可能还会略大于299792458 m/s的光速,这是因为电磁波(光)在传递的过程中存在“微观尺度”的相互间的干扰作用,因此使得电磁波(光)在“微观尺度”的传播中并非绝对直线传播,而是以一种“微观尺度”的波形路径传播。

电子波电磁能量波动关系示意图;

2-5,电子波电磁能量波动关系示意图,仅表示在一个电子波中,电场和磁场能量变化的关系,也是三元平衡关系。和波动方向、传播路径、频率等无关。

既然知道电磁波的传播速度(光速)恒定不变,那么电子运动的速度又是多大呢?其实电子运动的速度大小,主要取决于电磁波的传播速度(光速),以及形成电子波的两个电磁波波动夹角的大小。

其实形成电子波的波动的夹角,很可能并不是一个固定值(甚至可能会随着周围整体环境的不同而发生变化),因为不同频率和不同能量大小的电磁波,可能会导致形成电子波的波动夹角的不同。不过至于具体到某一个电子波的这个夹角大小的问题,我想也许是可以通过针对性的实验测试来确定,但初步估计这个夹角最大值,绝对不会超过90度。

我们假设,如果形成某个电子波的夹角为90度,那么电子波的传播速度就应该是269908041米/秒。计算方法如图2-6:

2-6,假设当形成电子波的波动夹角为90度时,电子波速度的计算公式。如果形成电子波的波动夹角不是90度时,这个公式就不能用于计算电子波的传播速度。

也就是说电子运动的速度(电子波传播速度),在269908041m/s到299792458m/s之间。如果这个电子波的速度小于或等于269908041m/s的话,就说明形成电子波的波动夹角大于或等于90度。当夹角大于或等于90度时,就会出现传播方向紊乱。甚至两个电磁波形成的电子波也会变得特别的不稳定,也就是说这样的电子波遇到其他的电子波时,很可能会发生电子内部系统性的电磁波重组。

一旦电子内部系统性的电磁波频繁重组,这时电子就会在某一区域内无规律随机运动。再加上本身由于形成电子波的波动夹角大于或等于90度时,出现的电磁波传播方向紊乱。这样的话,电子波的整体传播速度,就可能会接近0米/秒。

所以说,形成电子波的波动夹角,绝对不可能大于或等于90度,而电子波的传播速度,同样也不可能小于或等于269908041m/s。

当然形成电子波波动的夹角的大小有无数种可能性,90度只是一种特殊的情况,类似这种特殊的角度还有60度。当形成电子波的波动夹角为60度时,电子波传播速度计算的公式为;三分之二倍π(圆周率)除以二,等于三分之π(圆周率)。电子波传播速度等于光速除以三分之π(圆周率),也就是π分之三倍光速,即286280710m/s。

混沌三元平衡系统:

电子波是两个电磁波(三元平衡系统)相互影响形成的新三元平衡系统,这种三元平衡系统虽然比电磁波这种三元平衡系统更加复杂。但在这个三元平衡系统里,电磁波是它的基本构成要素,而且仍然保留着电磁波中波的特性,所以人们往往将它看成是一种接近电磁波的波。

既然电磁波可以形成电子这种宇宙中的基本粒子,那么能不能形成更加复杂粒子呢?答案是肯定的。但是生成其他更加复杂粒子的具体情况,可能会和形成电子波的波动夹角的大小有一定的关系。

就是说,如果形成电子波的波动夹角是一个固定值,那么这个固定值的大小,会直接影响电磁波如何形成更加复杂粒子(更加复杂的三元平衡系统),主要会影响在这个粒子中电磁波的排列方式,以及这个粒子(更加复杂的三元平衡系统)的稳定性。

形成电子波的夹角如果是一个固定值,那么就可以通过测量电子波的传播速度来确定。甚至还可以通过对基本粒子的研究,运用三元平衡定律反向推导出来(理论上可行,但实际上应该极其困难,基本无操作的可能性)。

但事实上形成电子波的夹角,可能并不是一个固定值,这里将“形成电子波的夹角”假设成一个固定值,只是为了更好的去描述更加复杂的三元平衡系统的形成过程。

当然根据电子与质子的巨大的质量上的差异,根据三元平衡定律反向推导的结论,形成电子波的波动夹角大小,很可能是一个很小值,以及不大的“区间值”范围内。这个值越小,电子波的传播速度就越大,也就是说形成电子波的夹角越小,形成的电子波的传播速度就越接近光速。

虽然我们暂时不知道形成电子波的波动夹角的这个区间值,但是我们可以对一些特殊的角度进行假设。用这种假设的特殊角度,去推导基本粒子形成的大致过程。这些特殊角度就是90°和60°等。

2-7,假设形成电子波的波动夹角为90度时,可能出现的一种新的三元平衡系统。这是形成过程的图解。需要注意的是,在微观的粒子世界中,并不会存在这种具体的电磁波来回运动的状态,假设这种具体状态的目的,是在于便于阐释其中的原理。

假设形成电子波的夹角为90°时,6个互为90°夹角的电磁波,会形成一个来回震荡运动的新三元平衡系统(这只是一种理想化的假设情况),也就是三个电子形成的新三元平衡系统。

这种新三元平衡系统,其实是一种粒子,是通过这种假设条件下形成的粒子,也是所有假设情况下,可能形成的仅次于电子的最小粒子。当然根据现在人们对量子的研究,其实并没有发现这种粒子的存在。

继续假设,当形成电子波的夹角的固定值为60°时,也会形成类似的三元平衡系统(粒子),只不过是更多的电磁波形成的三元平衡系统(粒子),所以这种粒子(三元平衡系统)的质量也会更大。

其实形成新三元平衡系统,除了电磁场来回震荡运动以外。最大的可能性是电子在某一空间内,进行其他形式更加复杂而看似无序的运动,最终形成一个新三元平衡系统(基本粒子)。

这是一种大系统之中套着无数个小系统(子系统),而形成的三元平衡系统。因为这种三元平衡系统过于混沌复杂,目前很难对形成过程进行详细的阐释。所以才在对混沌三元平衡系统的讲解中,假设了一种最简单和最理想的情况(形成电子波的夹角为90°时,6个互为90°夹角的电磁波),其实这种假设“形成电子波的夹角是一个固定值”的情况是绝不可能存在的。

假设这种情况的目的,是在于告诉大家,电子可以形成更加复杂的混沌三元平衡系统的结论,而这个混沌三元平衡系统复杂程度和“形成电子波的夹角”大小有一定的关系。

2-8,若干电子在某一空间内,遵循三元平衡定律进行复杂而看似无序的运动,最终形成的新混沌三元平衡系统。这个新的混沌三元平衡系统,可以是粒子(包括夸克、强子、中子、质子、分子等粒子),也可以是物质或生命体。

为了将多个小三元平衡系统,形成的大三元平衡系统的复杂性,讲得更加直观,在这里我们会用到单摆和混沌摆来做对比来讲解。

单摆的摆动,其实也是一种宏观力学的三元平衡现象,在传统物理学中,单摆的摆动频率可以用波形图表示,其实这种所谓的波形图,更准确的来说应该是一种三元平衡关系图。

2-9,用三元平衡关系图来表示单摆运动的三元平衡关系。

如果将两个单摆结构合在一起,变成一个更加复杂的混沌摆。混沌摆就是单摆下面连着另一个单摆结构,类似于三元平衡系统中套着另一个三元平衡系统(子系统),两个三元平衡系统相互影响的结构。

2-10,单摆和混沌摆摆动轨迹示意图。

对于多个三元平衡系统,组成的混沌三元平衡系统的复杂性与不确定性,通过单摆和混沌摆的对比,可以有更加直观的理解。

其实不止是基本粒子,世界上的一切物体,也都是一个巨大而混沌的三元平衡系统。而构成这个巨大而混沌的三元平衡系统,全部都是电磁波遵循三元平衡定律而形成的,也就是说物理世界上的一切宏观可见的事物,其实全部是由电磁波构成的。只不过它们是一级三元平衡系统,套着下一级三元平衡系统。上一级套着下一级,同一级之间也相互影响的混沌复杂系统。

当若干电子在某一空间内遵循三元平衡定律,进行着复杂而看似无序的运动,最终形成的新三元平衡系统(粒子)。这个最终形成的新三元平衡系统(粒子),可能会因为形成电子波的波动夹角的大小等原因,以及每一级系统之间,需要相互平衡。使得形成的新三元平衡系统(粒子),当电子的数量为某个整数时,不是一个特别稳定的系统。也就是说形成的这个新混沌三元平衡系统(粒子)中的电子数量,可能会存在一定的变化。

比如说,n-0.5个电子在一起,可以形成一个新的三元平衡系统(粒子)最稳定的状态。这时电子的数量就会在n-0.5上下变化,而在这个粒子(三元平衡系统)中电子的数量就会变成n或者n-1。也就是说,这个粒子会出现多0.5个电子或缺失0.5个电子的两种情况,这个粒子(三元平衡系统)当多0.5个电子时,就会带0.5个负电荷,缺少0.5个电子时,就会带0.5个正电荷。

我们想象一下,当n-0.5个电子在一起,可以形成一个稳定的三元平衡系统(粒子),那么这个粒子(三元平衡系统)最后是由n个电子组成呢?还是n-1个组成?我想两种可能应该各有50%的可能性,这就会使粒子(三元平衡系统)形成带0.5个负电荷和0.5个正电荷的两种情况。

我们再继续设想,如果形成一个稳定三元平衡系统(粒子)需要的电子是n-1/3,因为在粒子(三元平衡系统)中电子只能以整数的形式出现。所以实际在粒子(三元平衡系统)中的电子数量会是n或者n-1,当电子数量为n时粒子就会带1/3个负电荷,当电子数量为n-1时粒子就会带2/3个正电荷。

我们接着继续设想,当m-2/3个电子在一起,同样也可以形成一个类似于n-1/3个电子形成的稳定三元平衡系统(粒子),那么就会出现m或m-1个电子形成的三元平衡系统(粒子),同样会出现带2/3个负电荷或1/3个正电荷的两种情况。同理以此类推,可能就会有更多的类似情况出现,其实这种粒子可能就是夸克粒子。

夸克粒子(混沌三元平衡系统)存在多种稳定的平衡状态,其实也是复杂的混沌三元平衡系统的最主要的特点之一。

像这样多种稳定的平衡状态,其实可以通过假设,形成电子波的波动夹角为固定值90°时,6个互为90°夹角的电磁波形成来回震荡运动的稳定的新三元平衡系统。同理,形成电子波的夹角同样为90°,12个互为60°夹角的电磁波同样也可能会形成来回震荡运动的稳定的新三元平衡系统。

所以说,混沌三元平衡系统,其实都具有多种稳定的平衡状态,这种多种稳定的平衡状态和系统的整体复杂度有关,系统越复杂,可能存在的稳定状态也就越多。

粒子(三元平衡系统)都是由电子形成的,但是有的时候带电,有的时候却又不带电。说到这里时,大家一定会有一个巨大的问号浮现在脑海里,这个问号就是,既然这个基本粒子是由电子构成的,为什么当缺少0.5个电子时会带0.5个正电,而不是带n-0.5个负电?其实这个问题就是接下来要重点回答的问题。

通过前面的讲解,电磁波在三元平衡的作用下形成电子,电子或电磁波又可以在三元平衡的作用下,形成更加复杂的粒子。那么就是说一切的基本粒子,都是电子或电磁波在三元平衡的作用下,形成的更加复杂的三元平衡系统(粒子)。

但是这个更加复杂的三元平衡系统(粒子),有时候为什么却并不带负电呢?这个问题其实也不是特别难解释。要解释为什么同样是电子形成的粒子,为什么有时候却并不带电?就需要说明电子会对其他事物产生怎样的作用。

电子是以电子波的形式存在,它会和其他粒子(三元平衡系统)产生新的三元平衡。也就是说,原先的粒子(三元平衡系统)受到了电子的冲击,而做出了相应的反映。例如,人体(巨大的三元平衡系统)受到了电子的冲击会有触电的感觉,导体(同样是三元平衡系统)受到了电子的冲击会有发热、电流传输的效果。

然而由电子或电磁波形成的复杂的三元平衡系统(粒子),由于它本身就是一个稳定的系统,所以粒子(三元平衡系统)并不会重新变成电子与人体(巨大的三元平衡系统)产生新的三元平衡作用(电子冲击的触电感觉)。

由于电子只在固定的空间运动(粒子内部)又与外部的其他系统不存在电子流动,所以三元平衡系统(粒子)对它之外的系统并不存在电的作用。粒子(三元平衡系统)对外部的系统(粒子)只存在整体力的撞击,而不是释放电子而产生的冲击(电流),除非在这个同一个三元平衡系统(粒子)内部,才会有电子的作用。

这就如同宇宙(超级三元平衡系统)是一个自然的永动机,但是人们为什么制造不出永动机?那是因为永动只存在于一个完全闭合的三元平衡系统的内部。当对外做功时,闭合的三元平衡系统就被打破了,被打破的三元平衡系统就会出现能量溢出的现象。

电子在粒子(三元平衡系统)内部的运动,一般情况下不存在电子(能量)的溢出,所以由电子构成的三元平衡系统(粒子)一般情况下都不会显现出与内部电子数量相对应的电量。除非这个三元平衡系统(粒子)完全瓦解变成能量之后,才可能显现出与内部电子数量相对应的电量。

而传统物理学中确定粒子是否带电,主要是看粒子对电子是否存在吸引或排斥,吸引或排斥的力就是“电场力”,存在“电场力”就说明粒子带电。

而在三元平衡理论体系之下,则是看这个三元平衡系统(粒子)是否达到稳定状态。当缺失一个电子时,系统会吸引一个电子,以达到系统(粒子)的最稳定状态。

多一个电子时,系统电子多出的越多就越不稳定,三元平衡状态其实也是一种回归稳定的状态。所以在三元平衡的作用下,系统就会排斥多余的电子,使系统重新回到最稳定的状态。

这个道理就好比一辆公交车,当里面还有空间时,外面需要乘车的乘客就会主动的进入公交车里乘车。但是当公交车被乘客完全挤满或者超员的时候,当还有乘客来继续挤公交车时,来挤公交车的乘客就会被已经在公交车里的乘客所排斥。

三元平衡系统的趋同效应:

在电磁波形成电子的过程中,也就是由原先最简单的三元平衡系统,形成更复杂的三元平衡系统的过程。然而在这个过程中需要一定的条件,就是两个电磁波在磁场力的作用下,改变传播的轨迹,使传播的轨迹变成缠绕式波动。但是两个电磁波未必能完全满足我们设想的这种条件,甚至在绝大多数的情况之下都不可能满足这种条件。

那么当不满足假设的条件时,是不是就意味着两个电磁波不能形成电子?其实这个答案是不一定的,这是因为三元平衡系统还存在趋同效应。就是说两个不能完全满足于我们设想条件的电磁波,因为相互间的磁场力的影响,会慢慢地趋于同化。就是最后会变成相同频率大小,且频率同步的两个电磁波,以达到完全满足于我们假设的条件,形成一个最稳定的三元平衡系统。

其实在宏观的世界中,这种三元平衡系统的趋同效应无处不在。例如,当频率相同,但频率不同步的震动,发生共振现象,这种现象其实也是三元平衡系统的趋同效应的一种表现。当然也包括不同频率大小的某些震动,当相互之间产生影响时,不止频率大小会趋于一致,也会慢慢的趋于同步。

2-11,假设中两个频率大小和完全同步的两个电磁波,形成电子波过程的示意图。

当无数的电子聚集在一起时,由于电子与电子之间的磁场力的影响之下(传统物理学称为电磁力或电场力,电磁力其实是一种特殊的复合磁场力,在接下来的内容“静电感应”中会有详细的解释),最后都会变成频率大小一致且频率同步的电子波(电子),达到形成新的混沌三元平衡系统(基本粒子)的所有条件,这就是三元平衡系统的趋同效应。

三元平衡系统存在趋同效应,也就说明当三元平衡系统没有到达最稳定的状态时(如,缺少一个电子时),三元平衡依然存在。而这个三元平衡系统,会从外界获取一个电子加入到这个系统中,以达到系统最稳定状态的过程,就是这个系统趋同效应的过程。

静电感应:

通过对上面内容的讲解,我们知道一切基本粒子都是由电子或电磁波构成的,一切物体也都是由基本粒子所构成。也就是说一切物体都是由电子或电磁波构成,而电子也是由电磁波构成的,也就等于说一切物体都是由电磁波构成的。

构成物体的电磁波中的磁场,其实是一切物理作用力的根本来源,两个电子中的电磁波构成的电子之间的吸引或排斥,其实也都是在磁场力的作用下形成的。

传统物理学中将这种力叫电场力(电磁力),而在三元平衡系统的理论体系中,则是将这种力叫做复合磁场力,而这种力的本质其实也就是复合磁场力。

在三元平衡系统中,磁场力对外产生作用力,可以分为两种情况。一种是三元平衡系统本身对外部电子的吸引或排斥,如果是吸引的话,就是说三元平衡系统没有达到最稳定的状态,需要通过三元平衡系统(粒子)内对应的电子中的磁场力,来吸引一个电子加入到这个三元平衡系统(粒子)中,使这个三元平衡系统(粒子)达到更加稳定的三元平衡状态。

我们将三元平衡系统中,复合磁场对外产生的作用力,称为“复合磁场力”,“复合磁场力”就是两个以上磁场力共同作用产生的磁场合力。

复合磁场力的排斥现象,就是说在三元平衡系统(粒子)中的电子数已经超过了最稳定状态时的电子数量。例如,粒子(三元平衡系统)多出1/3个电子,但是如果从三元平衡系统(粒子)中去掉一个电子,就会变成缺少2/3个电子,会形成更不稳定的状态。但是粒子(三元平衡系统)中的电子的数量又必须以整数的形式出现,所以这个粒子(三元平衡系统)就会出现多1/3个电子的状态。这时三元平衡系统(粒子)多出的电子,就会排斥更多的电子加入到三元平衡系统(粒子)中来。

这就好比一辆载满乘客的公交车,当里面还有空间时,外面需要乘车的乘客就会进入公交车里乘车。但是当公交车被乘客完全挤满的时候,甚至还有一个乘客只有2/3的身体挤了进去,只是勉强可以乘坐。这时当还有乘客来继续挤公交车使,来挤公交车的乘客就会被已经在公交车里的乘客共同排斥。

在这个比喻中,乘客挤公交车的动作,就好比磁场力中的吸引力。已经在公交车里的乘客排斥的行为,就好比磁场力中的排斥力。磁场力比喻成一个乘客的排斥,那么复合磁场力就相当于这个公交车里的所有乘客的共同排斥。

因为在传统的物理学中,人们将这种复合磁场力当成了电场力,将这种排斥或吸引,看成是电子同性相斥异性相吸的电场力(电磁力)。其实这个世界上并不存在粒子和电子的正与负关系(关于反物质中的正电子,我们会在第五章中讲解),只存在三元平衡系统(粒子)达到稳定状态时,缺少或者多余电子的情况,这就是粒子(三元平衡系统)有时候会带正电,有时候会带负电,还有的时候不带电的根本原因。

其实我们在第一章的内容中就已经说到,在电磁波中,电磁波的传播速度、传播方向只与电场有直接关系,和磁场无直接的关系,磁场只是伴随电场而共同存在的力学场。电场只有传播性,并不是力学场,所以宇宙中根本就不存在真正意义上的“电场力”,电场力只不过是一种特殊的复合磁场力,所以静电感应中的静电场,其实也同样只是一种特殊的复合磁场。

在三元平衡系统中,磁场力对外产生作用力分为两种情况,当中的第二种情况叫“混沌磁场”,“混沌磁场”在这里先不急着讲,我们会放在第三章,用一章的内容专门来讲解三元平衡理论中的“混沌磁场”。

在静电感应的实验中,当丝绸和玻璃棒摩擦之后,玻璃棒会带正电,然后用带正电的玻璃棒靠近不带电的碎削时,玻璃棒会对碎削产生吸引力。

电磁波形成电子,电子形成夸克,夸克形成质子,这些粒子还会进一步形成更复杂的原子、分子等,最后形成玻璃棒,这一系列的变化中,其实都是上一个三元平衡系统套着下一个三元平衡系统,最终形成的极其复杂的三元平衡系统。

这里我们用三元平衡理论,来解释这种自然界中最常见的现象。我们想象,玻璃棒作为一个极其复杂的三元平衡系统,当形成这个复杂的三元平衡系统中,原本的独立“(原子结构)系统”(三元平衡系统),如果当最稳定状态时的电子数量不是一个整数,但是因为在一个系统内,电子的数量只能以整数的形式存在。

例如假设,当构成玻璃棒的单个“(原子结构)系统”的电子数量为n+0.2时为最稳定的状态,正常情况构成玻璃棒的单个“(原子结构)系统”的电子数量为n。当5个“(原子结构)系统”结合在一起时(通过系统间共享电子的方式结合在一起),整体的电子数量就是5n,但是最稳定状态的电子数量为5n+1,这时就会从外界吸引一个电子加入到新的三元平衡中来(系统与系统间的结合),使得5个玻璃“(原子结构)系统”结合的形成物不带电。

玻璃棒则是由更多的“(原子结构)系统”组成,当玻璃棒和丝绸摩擦时,玻璃棒中玻璃“(原子结构)系统”之间的共享电子,由于在摩擦力的作用下,突然缺失了一部分电子,使得构成玻璃棒的“(原子结构)系统”间的整体稳定性减弱(三元平衡系统稳定性变弱),这时就需要吸引外部的电子来补充缺失的这部分电子,使构成玻璃的“(原子结构)系统”之间的稳定性回归到最稳定的状态。

如果玻璃棒丢失了一个电子时,当靠近有多余电子或不带电的物体时,就会在特殊复合磁场力(电场力)的作用之下,产生对其他物体的吸附作用。

如果是不带电的物体和缺少1个电子的玻璃棒结合时,不带电物体中的某一个电子就会与缺少1个电子的玻璃棒变成共享电子,使得整体变成各自缺少0.5个电子,这时玻璃棒中玻璃分子之间的三元平衡状态的整体稳定性,就会变得稍微更加稳定一点。

当塑胶棒摩擦头皮的时候,例如,当塑胶棒中单个“(原子结构)系统”的电子数量为m-0.2为最稳定的状态,正常情况构成塑胶棒的“(原子结构)系统”的电子数量为m。当5个“(原子结构)系统”结合在一起时(通过系统间共享电子的方式结合在一起),整体的电子数量为5m,但是最稳定状态的电子数量为5m-1个电子,这时新的三元平衡系统(系统与系统间的结合)就会对外释放一个电子,使得5个“(原子结构)系统”结合的形成物不带电。接下来和玻璃棒摩擦丝绸的情况类似,唯一不同的地方,只不过是在摩擦力的作用下获得了电子。

这其实才是静电感应现象中,为什么带静电物体会吸引不带电物体,而带电的插座或电池的两级(带电物)却不会吸引不带电物体的最根本原因。

静电感应现象,其实就是复杂的三元平衡系统的趋于稳定的平衡现象,电场力其实就是复合磁场力的一种。在电磁波形成电子的讲解中,就解释了磁场力是通过怎样的作用去形成电子的。而电子与电子之间结合成的更复杂的粒子(三元平衡系统),也是主要通过磁场力的作用形成的。

这也就证明了电子之间产生的力,完全是通过内部电磁场中的磁场力形成的,所以电场力就是一种特殊的复合磁场力。

同样也可以用来证明,静电场并非是一种真正的电场,而是一种特殊的磁场。其实静电场和电磁波中的电场有着本质上的区别(关于这一点,我们通过第四章对电场进行专门的讲解之后,大家就会有更加深刻的认识)。

量子力学与量子间的作用力:

前面说了静电场并非真正的电场,电场力其实也只是磁场力的一种形式。在这里再一次的强调这些,其实只想说明这样一个事实,宇宙间的一切作用力,无一例外全都是磁场力在三元平衡状态下产生的结果。只不过随着三元平衡状态的复杂程度的增加,导致一些作用力看上去很难和磁场力联系起来而已。

这当中包括,物体之间产生的各种作用力,例如,惯性力、人体通过肌肉收缩运动产生的力。还包括各种不同复杂程度不同状态的三元平衡系统,呈现出来的各种不同状态的作用力。例如,强相互作用力、弱相互作用力、引力、电磁力。

说宇宙间的所有的作用力,都是磁场力的作用结果。是为了告诉大家,量子力学中量子间的作用力,其实就是磁场力,而这种由磁场力(包括复合磁场力)形成的量子间的作用力,相比较于混沌磁场作用形成的宏观世界的作用力,其实要简单很多。

只不过传统物理学在对量子力学的研究中,理解量子力的角度始终是从引力(重力)、电场力(复合磁场力)等,宏观世界中极其复杂的磁场力(混沌磁场力和复合磁场力)入手。甚至在传统物理学中,关于某些作用力的形成,其实还有很多不能解释的地方(例如,对引力的错误解释),像这样用一知半解的东西,去解释未知的事物,就如同是盲人摸象,必然会出现一些谬误。

例如,在爱因斯坦的“广义相对论”中,人们发现光速是恒定不变的(本书会在第四章中,用三元平衡定律来解释光速不变),但爱因斯坦不知道光速为什么是恒定不变,最后用这种一知半解的东西,去解释未知的事物(时间),必然就会出现谬误。

要研究量子力学,就必然需要回归到作用力产生的最原始状态,产生作用力的最原始状态,就是电磁波中的磁场力。真正的电场不会产生直接的作用力,它只会参与影响作用力的结果,最后可能使某种作用力呈现出排斥的效果。所以说世界上其实根本就没有真正意义上的电场力,电场力是复合磁场力表现出来的一种力学状态。

电场只与传播有关,而这种传播又不同于宏观世界的物体相对运动式的传播,物体运动式的传播和作用力有关。物体的运动,其实只是磁场力对物体(电磁场混沌三元平衡系统)中的电场混沌状态方向的整体性的改变结果而已,是物体中混沌状态的电场方向呈现出的一定规律性的整体变化的状态。

量子力学中的一些奇特现象:

在进行光子双缝干涉实验中,光子通过双缝时,光子发生了干涉现象。但奇怪的是当一次只发射一个粒子,结果依然如此,这种情况让人十分费解,仿佛一个粒子被一分为二,是自己发生了干涉吗?这个现象后来被认为是量子力学中的叠加太原理。

这是传统物理学中,对光子双缝干涉实验中的这种特殊现象的描述。在这个描述中,有一句极为关键的话,就是“一次只发射一个粒子”。

我想说的是,什么是“一颗粒子”?如果用三元平的系统理论来看的话,每一种粒子都是由很多个“微观三元平衡系统”(电磁波)形成的复杂“三元平衡系统”。宇宙中每一个粒子其实都是某种状态的“三元平衡系统”,而每一个“三元平衡系统”又不可能存在绝对的独立状态。

所以到底怎样才能确保做到“一次只发射一个粒子”?以现在的技术手段,到底能否真正做到“一次只发射一个粒子”?如果不能做到,就说明发射的本来就是多个粒子(微观系统)。多个粒子也可以组成一个不稳定的三元平衡系统,而粒子则是三元平衡系统呈现出来的状态。

当多个粒子组成的不稳定的三元平衡系统,一旦被发射出去以后,由于实验过程中粒子的环境变化(未发射的环境到发射之后的环境),可能使得不稳定的三元平衡系统,重新变成彼此相对独立的小系统。

“量子”作为一种“微观粒子系统”(这是通过三元平衡定律对“量子”的定义),事实上绝对不可能存在任何一个完全独立的微观“粒子系统”,“微观粒子系统”必然会存在“系统叠加现象”,多个系统叠加在一起,它们之间必然会相互影响、相互作用。

独立微观系统只存在于理论中。例如,量子力学中的“能量子”的概念,在现实世界中其实并不存在“不可分割的最小能量单位”。这种“不可分割的最小能量单位”是一种概念上的分割,而不是一种事实上的分割。现实世界中不存在绝对独立的系统(包括“微观粒子系统”),其实就是系统具有的“不可绝对分割”的特征。

如果是多个粒子(微观粒子系统)聚集在一定的空间范围内,被当成一个粒子被发射了出去。那么根据电磁波中磁场力相互作用的原理,电磁波在传播的过程中,在磁场力的作用下,传播方向就会发生微小的改变,这种传播方向的微小改变,就会导致干涉条纹的出现。

2-12,“一个粒子”通过双缝之后,同样出现了干涉条纹。

为了观察粒子行进的轨迹,于是产生了经典的量子檫除实验,通过精密设备获取粒子路径信息。但在观测的过程中,干涉条纹图样就会消失,只留下明显的两道杠。在这个试验中,用粒子手段去探测光子,它就会表现出粒子性,不去探测,它就会表现出波动性。世界是客观存在的,不应该因为出现观察者而出现不同的结果,但在这个实验中因为出现观察者,而影响到物理世界。

本章通过三元平衡理论,对光子(电磁波)做了大量的解释,知道光子(电磁波)其实就是一种基础的三元平衡系统。但在这个量子檫除实验中,需要对光子进行观测,但什么是观测?观察对光子来说又意味着什么?

我们知道在宏观的世界中,一个人对另一个人进行观察(观测包含测量和观察)时,是用眼睛去观察对方的,眼睛通过接收被观察者反射的可见光来观察对方的体貌、行为等等。

对光子的观测,就说明一定会利用类似方法进行观测。在三元平衡状态中,有一种普遍存在于每一个三元平衡系统中的效应,叫“三元平衡的能量溢出效应”。

“三元平衡的能量溢出效应”是说,每一个三元平衡系统都是一个动态的平衡系统(永动),能量会在在三元平衡系统内部生生不息的循环。当有其他能量加入到这个三元平衡系统中之后,原本的稳定状态会发生一定的改变,要回到原来的稳定状态,就一定会有相应的能量溢出。这种“三元平衡的能量溢出效应”在越复杂的三元平衡系统中表现的越明显。

三元平衡系统的能量溢出现象,其实是系统内部能量向系统外部的传递过程,也就是一个系统对另一个系统的“能量做功”。也是两个系统之间的能量传递,或者说是由两个小系统共同组成的大系统内部的能量传递。

例如,阳光照射有色物体(三元平衡系统)时,部分光被物体吸收,只有少部分被反射了出去,被吸收的部分进入三元平衡系统(物体)中,然后三元平衡系统(物体)通过释放部分热能溢出相应的能量。

“三元平衡的能量溢出效应”在电磁波这种最基本的三元平衡系统中的表现,则会通过电磁波的干涉现象表现出来。

电磁波在和其他电磁波相互间磁场力的作用下,可以看成是一种外部能量的加入,电磁波的传播方向随即发生改变,则可以看成是能量的溢出效果。这就好比,在宇宙中两个通过惯性运动的天体,在运动的过程中发生了轻微的刮碰,因为轻微的刮碰而发生了运行轨迹的改变。

因为在对光子的观测中,就必然会有其他电磁波(所有能想到的观测方式,大概都不可能逃开电磁场)加入到对光子行进路径的观测,而这种加入进来的电磁波,则遍布于实验的整个过程的每一处空间内。而光子本身就是一种电磁波,当光子穿过密布电磁波的空间时,我们想想会发生什么呢?

应该会发生光子和其他用于观测光子电磁波的干扰现象。因为用于观测光子的电磁波并不是有规律的,所以这种光子和电磁波的相互干扰也是随机而频繁的,最后连双缝干涉中,光子间的干涉也会变成混乱无序的干涉状态。

随机又频繁的干扰,就如同“熵”一般,形成一种貌似无干扰的混乱无序的干扰状态。所以干涉条纹消失,这就是当出现观察者出现时,而出现不同的结果的原因。

其实对“微观粒子系统”的观测行为,就一定会给“微观粒子系统”增加一个额外的观测环境,环境的变化必然会导致“微观粒子系统”状态的变化。这就是量子力学中,微观粒子测不准原理的根本原因。

在这个试验中,被发射的粒子(微观粒子系统)实际上是一种“多系统叠加的一种复杂系统。被发射出去的一瞬间,相互叠加的多个系统之间,就会在彼此之间磁场力的作用下相互影响、相互作用,最后形成一个类似干涉的条纹。

当加入观测之后,观测环境(增加的环境系统)就会与粒子微观粒子系统)产生额外随机相互影响、相互作用,所以最后类似干涉的条纹消失。

其实电磁波(光)在传播的过程中,每一个电磁波(光)之间都存在相互间的影响(干扰)。恒星发出的光在传播过的程中,每一个光子之间都会通过磁场力相互干扰(影响)。

只不过这种干扰(影响)对一个光子(电磁波)来说,是来自于它四周(上、下、左、右)距离最近的光子(电磁波),每一个光子(电磁波)都是如此。

但是当可见光(电磁波)通过一个很小的缝隙之后,变成一束非常细的光线的时候,光线边缘处的光子(电磁波)原先受到四周(上、下、左、右)距离最近的光子干扰(影响),就会变成只受两个方向的干扰(影响),于是这种干扰(影响)就会形成光子的“衍射现象”。而光子的双缝干涉条纹,其实主要是两个光子单缝衍射条纹的叠加条纹。所以说,光子其实并不存在象水波那样的真正意义上的“双缝干涉现象”。

2-13,光线通过缝隙之后,形成的一束光线,以及当中的电磁波之间相互干扰(影响)原理示意图,最终会形成单缝衍射条纹现象。

另一种现象就是量子纠缠现象,纠缠其实也是一种三元平衡状,是两个三元平衡系统(量子)在一起形成的一个新的三元平衡系统。只不过新形成的这个系统,可能并不是一个稳定的状态,最后在某种情况下重新变成两个独立的三元平衡系统(量子)。

两个量子因为在纠缠(三元平衡状态)的过程中就是三元平衡状态,在三元平衡系统的趋同效应的作用下,所以两个量子(三元平衡系统)会表现出某些关联性。因此当分开的两个量子相隔万里之外,只要知道其中一个量子的状态,就可以知道另一个量子的状态。

其实这个量子纠缠的信息传递,并非是瞬间传递的。而是依靠量子的运动传递,只不过通过关联量子知道万里之外的量子的状态,这其实只是一种意识活动,而并非是信息传递。

电磁波偏振现象的真正原理

通过对第一章内容的讲解,我们对三元平衡定律已经有了一个初步认识。通过三元平衡定律对电磁波的讲解,知道电磁波是电场和磁场周期性相互转换形成的“非有形波”。这种“非有形波”,实际上是一种呈周期性变化的粒子形成的“类波”现象。更准确的来说,电磁波其实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波,而是一种物理状态呈周期性变化的“三元平衡系统”,所以电磁波具有波粒二象性。

可见光作为一种电磁波,而可见光的偏振现象,同样也是电磁波研究领域里,一个不可回避的自然现象。传统电磁波理论根据:“偏振是指横波的振动矢量(垂直于波的传播方向)偏于某些方向的现象”,所以认为电磁波是一种横波,然而横波事实上却是一种有形波。

其实人们之所以会认为电磁波是一种横波,主要还是因为对机械波的惯性认知,人们对机械波的惯性认知,直接影响到了对电磁波的认知。

2-14,传统理论中对电磁波偏振现象解释的示意图。

但是通过三元平衡定律建立起来的电磁波的波动形态模型图,知道电场和磁场之间能量大小呈周期性的转换,是形成电磁波的最根本要素。由于电磁波并不是一种真正意义上的波,所以仅仅用简单的波动,去理解电磁波的偏振现象,其实并不是十分的准确。

那么电磁波的偏振现象到底和波动有关吗?答案是和电磁波所在的系统(更高系统)波动有关,和电磁波中的电场和磁场之间能量大小呈周期性转换的特性无关。

我们可以这样来理解,由于每一个电磁波都是一个电场和磁场呈周期性转换的粒子。所以如果一束电磁波在传递的过程中,当电磁波由电场转换为磁场之后,距离较近的两个电磁波之间,就会形成一个相互间作用的磁场力的吸引,这种磁场力的吸引会改变相应电磁波的传播轨迹。

由于每一个电磁波都会表现出电场和磁场周期性转换的行为,所以最终的结果就是,在一束较为密集的可见光中,每一个电磁波的真实传播轨迹,都会呈现曲线传播的现象。电磁波的这种呈现曲线传播的现象,就是电磁波所在的系统(更高系统)的一种形态上的波动现象。光的衍射现象,其实也是这个原理。

2-15,可见光通过缝隙之后形成衍射的原理示意图。

在一束可见光当中,每一个电磁波的真实传播轨迹,都会呈现曲线传播的现象。而可见光在空间传播时,由于空间是三维立体的,所以在这束可将光当中,每一个不同的电磁波,就会呈现出各种不同角度曲线的传播。

2-16,可见光在通过偏振镜的过程中,每一个电磁波不同的曲线传播路径,一部分会被不同角度的偏振镜屏蔽,而形成不同波动角度的偏振光。

通过三元平衡系统理论分析强相互作用力形成的原理:

强相互作用是核子质子中子)之间的核力,它是使核子结合成原子核的相互作用的力。

在《混沌三元平衡系统》这一节的内容中,我们通过混沌三元平衡系统的理论模型,提供了一种对夸克的理论解释。利用混沌三元平衡系统的理论,我们推导出夸克形成的原理。那么夸克与夸克之间形成的质子或中子的强相互作用力,又是怎么回事呢?

如果用三元平衡系统理论看待夸克的话,夸克内部其实就是由无数个运动且磁场呈周期性变化的电磁波组成。所以这里可以通过一个这样的小实验,来为大家提供一种思路,来探索强相互作用力形成的原理。这个实验就是利用磁铁,排列成某种形状(系统),磁铁所产生的磁场中的一部分,就会被屏蔽在这个系统(磁铁排列成的系统)的内部。

2-17,由30颗钕磁铁排列成一个三角形系统的实验。在实验中,这个三角形系统有些部分的磁场会被屏蔽,而出现磁场力减弱的现象,有些地方则出现了磁场增强的现象。但是从整体上来说,30颗钕磁铁,作为大系统(三角形系统)下的30个小系统,共同产生的大部分磁场,其实都会被屏蔽在这个大系统的内部,而屏蔽掉的这部分磁力,就会变成促使大系统整体稳定的作用力。

根据钕磁铁排列形成系统的实验,可以推测出由电磁波形成的夸克粒子(混沌三元平衡系统),完全也有可能出现类似的情况。也就是,夸克粒子的不同位置对外产生磁场力的“增强或屏蔽”的现象。

其实在电磁波形成的所有的三元平衡系统中,维系其系统稳定的所有的作用力,其实都是来源于电磁波中的磁场形成的磁场力。所以每一种物理系统,要想维系其系统的稳定,就必然会屏蔽部分对系统以外的作用力,而被屏蔽的这部分磁场产生的作用力,事实上是用在了维系其系统内部稳定的作用上。

所以由电磁波形成的混沌三元平衡系统,为了维系系统的稳定性,必然会屏蔽大量磁场产生的对系统以外的作用力。但是局限于系统中的电磁波运动或排列结构的因素,所以完全有可能使得在这个系统中,出现对系统外的作用力增强的某个区域。

如果我们想象一下,由电磁波形成的“混沌三元平衡系统”夸克粒子中,也有三处对系统外产生的磁场力增强的点,由于电磁波在夸克粒子的内部并非是一种静态的粒子,那么这三处对系统外产生的磁场力增强的点,就会始终保持一种变化的状态。

夸克粒子间的这种磁场力增强的点,由于是一种变化的状态,那么就会呈现出时而吸引,或者时而排斥的两种完全不同的作用力。

所以最后完全有可能会在这两种不同的增强磁场作用力的作用下,在夸克与夸克结合的中间位置,形成一种特殊的系统(胶子),通过这种特殊的系统(胶子),来连接与调和夸克与夸克之间磁场增强位置变化的作用力而对彼此产生的影响。

本章小结:

在满足一定的情况下,电磁波之间会因为磁场形成的磁场力而相互影响。这种影响会在一些特殊的情况下,在三元平衡定律的作用之下,两个电磁波会形成一个新的三元平衡系统,这个三元平衡系统就是电子。

电子以电子波的形式存在,电子也会在一定的情况下,形成更加复杂的三元平衡系统,这个复杂的三元平衡系统就是基本粒子。基本粒子再通过相互之间的作用,会形成更加复杂的三元平衡系统。电磁波在这一系列三元平衡定律的作用下,会形成越来越复杂的系统。

就是由电磁波到电子,由电子到夸克粒子,再由夸克粒子到质子、中子,接着由质子、中子到原子、分子,最后由原子、分子到物质的形成,这些都是在三元平衡定律的作用下产生的变化。

静电场不是真正的电场,而是一种磁场的叠加状态产生的一种复合磁场。复合磁场是指两个以上的磁场叠加产生的磁场,电场力就是一种复合磁场力。两个以上的磁场力共同作用产生的磁场合力,就叫做复合磁场力。与复合磁场力原理相类似的,是混沌磁场力。

传统的量子力学是建立在人们对宏观世界的理解之上,用宏观世界的科学定律去理解微观世界,当两种认知之间产生冲突的时候,就难免变成象是一种哲学层面的思考。

传统的物理学定律,差不多也都是对自然宇宙,这个巨大而混沌的三元平衡系统,呈现出的某种局部现象的总结。而三元平衡定律则是,通过对三元平衡系统(包括自然宇宙)整体规律的研究,而得出的科学理论。

三元平衡定律从本质上来说,几乎完全可以继承并发展传统经典物理学理论。这是一种从系统全局的视角来研究自然现象的全新物理定律,由于这是一种全新的对自然现象的研究方法,所以也会对传统经典物理中的一些理论,产生一些新的认知。

这也就是在《三元平衡定律》中,将以牛顿为代表的经典物理学,以及以爱因斯坦为代表的现代物理学,统称为传统物理学的主要原因。而三元平衡定律,其实可以和以牛顿为代表的经典物理学完全兼容,并能推动经典物理学理论的发展。因此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三元平衡定律属于“新经典物理学”的范畴。

由于三元平衡定律属于“新经典物理学”的范畴,所以在一些地方会重拾被“现代物理学”摒弃掉的经典物理学中的理论,并重新来验证这些理论。例如,绝对静止参考系(这里称“绝对静止空间”)。

宏观世界的一切现象,其实都是无数个巨大的三元平衡系统的局部状态呈现出来的局部现象。而量子微观世界,则是由一些相对简单的三元平衡系统形成的世界。用复杂系统呈现出来的局部现象得出的物理定律,去理解相对简单的三元平衡系统形成的世界,必然会出现认知上的偏差。

三元平衡定律为量子力学的研究,可以提供一个全新的视角,因为微观世界遵循的最基本的定律,就是三元平衡定律。而当我们用三元平衡定律,去概括性的观察和研究极其复杂系统的宏观世界时,其实有些时候也同样象是一种哲学层面的认知。

哲学其实是一种对世界(复杂系统)呈现出的整体现象的概括性研究的学问。例如,人类的思想、行为,其实就是复杂系统运行的一种结果。哲学研究,就是对这种复杂系统运行整体规律的概括性的研究。

而科学研究,往往则是对这种复杂系统运行的局部现象的具体性的研究。事实上所有的科学门类,也全都是从自然哲学中细分发展而来。

也就是说在对自然研究的领域里,我们如果将自然研究领域比喻成一颗“自然之树”的话,自然哲学则象是这对颗树的主干展开的研究,分门别类的传统科学研究,则象是对这棵树的枝叶展开的研究,而通过“三元平衡定律”建立起来的新的科学体系,则相当于是对这颗“自然之树”的全局性的研究。

三元平衡定律在微观世界的运用,其实可以和宏观世界的其他科学定律可以互为补充,一个是通过对宏观世界的全局思考,而发现的适用于微观世界的科学定律。一个是对宏观世界的局部现象研究,而发现的科学定律。两者之间对同一个事物研究的角度稍有不同,但相互之间可以形成有效的补充。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波粒二象性与人生三境界
光是什么?
关于光的本质的探讨
电磁波是什么?
光到底是什么?看懂这一篇就够了!
你有没有想过一个问题,究竟什么是光?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