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禅坐方法

禅坐方法

    禅坐是佛禅的重要组成部份,是佛法修为成就的核心内容。名称上是一个,但所从内容上有两部分。这两部份是关联的,不是分立的。其一是禅的内容,是有思维活动的内容;也是有两部份总成的,前期是转杂念为正念,后期的是转正念为觉悟。其二是坐的内容,是没有思维活动的内容;也是有两部份组成的,前期的是约束身形姿势而成定你,后期的是定中无有固定姿势。

转杂念为正念,是放下心头的纷争和欲望,从俗世的生活进入到修为的净态中去。如果暂时不能放下怎么办?可以采用正念代替邪念的方法,一定想事情就想佛法,佛理,佛相,佛号等。正所谓一念兴时一念亡,可以有效的控制杂念的产生和泛滥了。

    转正念为觉悟,是在能够放下心头的纷争和欲望,并且能牢固控制自己念起的时候。这时候所使用的正念也需要放下了,如果不放下正念也是邪念了,因为它给修为带来负担,影响了修为的进度。放下正念之后,才是静后之定,定中生觉,才能有本我的出现和成就。

约束身形姿势,是将身体姿势形成修为的需要,什么头正身直,含胸拔背,沉肩竖脊,头颔往含,双腿盘坐,两手交握等为内容,都是在这个阶段。这些方法,有效的控制调理了身体,可以帮助铲除邪念,邪业,树立正念,以至达于定觉。

    无有固定的姿势,是自己境内已经清净,自己心中已经安定,没有杂念生出之时。这个时候,无论行走坐卧无一不是禅坐内容。是外不入于内,不扰于内的时候。做就不是十分必要的了,也不是十分固定的模式了。能到后期状态的时候,说明这个修为人的层次已经不低了。

禅坐是一名陈,方法上是从外而内的进行。不能内守,所以才从外固;能够内守,只须外合即可;如若守而不守,不守而定觉时,一切都是负担了。真正的修为人,经过很长一段时间之后,可以达到不用坐而达禅的程度。不过,只要是人就应该坐,从而稳固原来根基。否则,内气弛缓,时间久了仍然会退转回去的。正所谓:逆水行舟不松懈,十分精神是方诀。

正是由于认知的限制,所以我们从开始就打破这种认知,这样有针对性的认知限制就不会出现了,也就是说对禅坐这个名,不可以看作是死的,对禅坐这个事物不可以死物相视,这个不需要什么理由,因为它确实是发展中进行中的,其实但有一些修为的人,都知道这些的。禅坐禅坐,首先是禅,然后是坐,也许有人要说了:“坐只是一种形式,禅是一种修持,可以成就佛果的,你这样说是不是不妥当?”我要说很妥当,而且十分的妥当。比如说学生,小学生是学生,大学生也是学生,留学生还是学生。阶段不同,层次不同,程度上更有区别。禅也是一样。可以划分初禅,入禅,禅定,金刚禅,罗汉禅,菩萨禅和如来禅等多个阶段,根据阶段不同,分立了多种的名目,所以也存在了层次上的不同,程度上的不同。可以这么说,禅渗透杂修为的每一个阶段中,坐则只是用于特定的时间段内。那么这个禅出现在坐前是必然的,将来出现在坐后也是必然的,没什么奇怪的。

    这里所出现的禅,就是初禅,也就是从人到修为人初期的内心修为,作为人有着一种精神,一年三百六十日,多是横戈马上行的行为。美其名曰有作为,有成就,是大丈夫行为。但真是这样吗?如果作为人来说,确实是这样。作为修为人就不同。先是淡薄名利,放弃那性血性和极端,多争取些清静,留得一些自然,这样的人称之为隐士。过所谓的: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的生活。隐士是隐士,还不是修为人。修为人是从苦入手的,就是在现有的生活中感受到苦,在这个苦的驱使下有所行为,有所作为。有苦无行为,无作为的人只是怨夫,只有知苦之后有行为有作为的人才是修为人,能够成为修为人的人,有三种。

    1.平时就具备根基,或者因缘。在大的刺激,失落或者灾难之后,突然醒悟,犹如醉人醒酒一般无二,一切都不在酒中,一切也都不在醉中,从这时候开始,就具备了修为的动机。

    2.就是具备一些根性,悟性,因缘,智慧的隐士,由于长期隐居积累,终于有一天真的明白了,也就具备了修为的动机。

    3.是有真根基,大善根的人,本来沉迷,蒙蔽的就不深,因缘当机之下,出现了动机,一下就开始了,见识与世人背道而驰,根本上不一样了。

有人也会说,苦,每个人都吃过苦,它是动力,是老师,是成功的梯子。所以,吃些苦然后成就是必然的,没有什么好说的,事实上与其表面所言,正好相反的。这里所说的苦不是人们常说的那些苦。苦是多种多样的,有的可以化苦为乐,有的则是苦入心肝,甚至人们的灵魂,比如下地狱,当火宅,各种刑罚在身等等,若说此般诸苦,终是不可以避免,又与人是至观重要的。

    一.是生不知来苦,老百姓的一句话谁不知道呀?意思是自己最了解,最清楚自己了。但是事实上许多人,而且是大多数都不了解自己是哪里来的,为什么到这里来?这些问题只有智者才能提出,但是自己却不能回答。这是一种悲哀,更是一种苦,这种苦不是人们误解的那种生育挤压可以相比的。

    二.是不知归苦,每个人在生的那一天开始,就注定了要死,无论你是什么样的人有多么伟大,到最后都是要死的,也就是这个死的结局是不可以改变的,更令人心忧的是,死后去哪里,会怎么样,常言道:不知死者不怖,也不尽然,做为正常人来说,是因不知死后归处,故尔多恼,所以苦萦绕于心中了。

    三.是不可逆苦,也就是人不可以逆返,不可以把握住自己的生命。明知道自己在一年年,一天天的老化走向死亡。但是自己毫无办法,不可以自救。初开的时候,只是感觉担忧恐惧。到最后的时候,由于衰老,没有劳动能力,正所谓心有于而力不足,不能完成自己的事情。到最后的时候,连自己也不能照顾了,那种苦更是将你包围无余。人对老的悲哀,具有不可以想象的震撼。有一位老人来找我看病,需要吃一些药。我给他准备了药,让他拿走。老人居然不拿。说:我没带钱,如果欠了债,不知道还有机会来还债吗?在当时,那种语气,那种目光,那种无奈和悲哀,都是无以伦比的。

    四.是疾病恼人苦,每个人从小到大,到老,没有一个不得病的。疾病是什么?按照我们平常的说法,就是自身的不调,外因的侵入等等。如果换另外一种说法既是微生病菌对人肉体的侵扰和吞食,也就是说,人们每天每刻都在承受万万千千小虫的撕咬,只是它们太小了。所以,被咬的人们少有感觉,只是偶尔会痛,但是病倒以后就又不同了,苦大于平时无数倍,什么是病倒呢?就是万万千千小虫咬你太厉害了,你一时低档不住了,甚至丧失掉了部分机能,这样的苦,也是十分残忍的。

    五.是爱不知止苦,是说人的情感所形成的苦,关于情感,有多种多样,亲情,友情,道情,爱情等等,在诸多的情感中,唯有爱情最为厉害。因为它的出现,人们可以不顾自己的一切,更不会顾及周围的人怎么样。人变得疯狂,生活也同时走了样子。这样的人生是人们所期望的,也是人们所不愿意出现。先不要管别人的想法,先说当事人自己。从古到今,由于众多拥有爱情的人感受总结:“人生最是多情苦”。也有人叹息过:“因为有了爱才麻烦。”事实上,也确实如此。爱一个人不是得到,厮守,拥有就可以满足。当你爱心泛滥的时候,面对你所爱的人,也不可以尽了心中的冲动,这样那种奔涌的欲望,本身就会形成一种苦,此种苦十分特别,唯有当受者自己心知肚明,其他人尽管机心揣测,终究难得真谛。

    六.是恨不得解苦,这种苦是心生怨恨,将自己的敌人,仇人,有矛盾的人恨之入骨,扒皮尺肉,挫骨扬灰也不解气,往往他自己先崩溃了。正所谓一个恨字无尽头,毁天,毁地,毁自己将现在也要迷。即使一般的世人见到这样的人也会说出两个字,“可怜”。

    七.是在生分别苦,是本来相亲相爱,相惜相顾,互相照料的以来生存的,但是世事不如人意,偏生要你分开,虽然还都活着,但是不能相见,相聚。为了这种苦,人们有了“牛郎织女”“董永与七仙女”“白蛇”等动人的故事,也有了“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思君不见君,同饮长江水”“衣袋渐宽终不悔”等诗句。这些东西写得很美,但同时也写出了分别的那种苦。

八.事无期永离苦,是一生一死的别离苦,两个人都活着,即使真的不能相见了,终究还有希望。比如牛郎织女的七月七,一年会一次,但是一个在生,一个在死就十分的不同。思念之情萦绕在怀,想见之人永远不得相见,这种苦,可以令人肝肠寸断的,已经无异于下地狱,受苦刑了。苏学士就写过“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到得最后的时候。告诉了人们他有多苦。料得年年断肠处,明月夜,短松岗。

     在这八种之外,还有很多种,各人都有体会,在这里不细说。这一个苦字,是佛法四圣谛之一,也是开始,千千万万个文字也是说不完,讲不尽的。我们在这里简单说一下,为的说明在苦中的萌醒,就是认识到这个苦,并且想办法脱出,离开这种苦,从行为上进行脱出。离开这种苦,这样就完成了我们要说的内容初禅。到这个时候,许多人会有一些想法:禅就是这个吗?佛说的那个神秘莫测的禅就是这个吗?回答是肯定的,当然就是这个了,也有许多人都听过这么一句话:达摩西来一字无,全凭心意下功夫。它说的就是禅,是对禅真是的写照。不要认为它平凡,简单,也不要认为它容易做到,这个由心地启开的禅,是十分不容易做到的。

    十几年前,我对一个同学说:“放下吧,你也该放下些了。”这个同学回答的很快,告诉我他已经放下了,没有办法,我只好拿了一块臭豆腐放在他面前,问他:“问到气味了吗?”他说问到了,事实在那里。我说:你放下了吗?臭豆腐臭是它的事情,不是你的事情,你却一定要心动,还认为事实存在在那里没有办法。试问,你能放下什么?可以说他放不下,也不明白为什么要放下。虽然都是在用“放下”这个词,意义上可不同,人们常说的“你说话不管用,放下吧”意思是你管不了,不要管了,还有人到老年,也有一句话:“都这样了,放下吧”意思是没有时间了,死的时候不得不放下。这个放下就相近禅的放下,但是不是主动的,是被动的,是不得不放下,是不放下也拿不住了。

禅的放下是主动的,具备智慧的,是智慧的主动行为。这种行为是在醒悟下,有动机的时候进行的。但是,这种醒悟和动机不是恒定不变得,不是永久的。一旦变更,人们就会失去那个状态和那个时机,这才有了坐。那么,坐是什么?坐是人体约束人心的固定模式,许多人都说过这个坐,有着一些列的要求和准则,比如:

    1,要选择适当的环境,调节适当的温度,光线等。

    2,要选择适当的位置,比较适合的坐具,用品等。

    3,要选择适当的衣服,还要比较适合的同伴。

    4,要在自己身体比较好的时候,要在心情比较愉悦的时候进行。

    5,散盘单盘,双盘都可以,身心放松,头正身直,含胸拔背,沉肩屈肘,两手重叠于小腹部,全身上下散驰从姿势上完成一个又一个小圆。这些圆有机的结合起来,就是一个大的生物场效应了。

    6,闭口塞兑,二目垂帘,返观内照,呼吸匀缓深长细,意识留住在身体中,但是要求似住非住,似守非守,勿妄勿助的状态,这样就可以坐了。

    到了这里有人会问了,这个坐与禅有什么联系呢,大家看一看坐的要求就会自然明白许多内在的必然联系和相关的道理。

    1,在一个房间里进行,现在在这个房间中,少了外界的干扰,也就可以尽量少的减少外界对自己的蒙蔽。

    2,在一个座位上进行,限止在这个座位上,少了家园内的干扰,也就可以尽量少的减少家园对自己的蒙蔽

    3,身体按照要求摆好姿势身体不驰,四肢不动,就暂时没有了由于肢体形成对外界的参与,也就是说,主动放弃了招来外界蒙蔽的动机。

    4,眼不外视,少了见识的蒙蔽,耳不外听,少了听识的蒙蔽,鼻不外闻,少了闻识的蒙蔽,口不张,少了口识的蒙蔽,舌不动,少了舌识的蒙蔽,心不外驰,少了意识的蒙蔽。

    5,没有了蒙蔽,致虚极,守静笃,自然会有那静中的智慧出现。这个就是人们说过的“静里自有别乾坤”了,只是,这个状态也是极为不容易得到的。

    说到这里,也许人们已经明白这个坐,就是为了保住这个禅,这个机,使这个禅,这个机延续下去。做的作用,不但可以延续这个禅,这个机,而且可以培育出新的禅意,新的动机来,许多成功人士,许多祖师都说过:“学佛需向心觅,莫向外寻,这个心觅,人们只理解成心是地,性是王,性王居于心地上。只要明白这个,按照这个去做,就可以见性成佛。其实这里面也涵盖了坐的内容,简单一些说:就是关闭六门,使六识不起,内还见自性佛的方法。另外,坐是基础,使自己具备身的基础,物的基础,使自己心不动神不摇,从而直入修为境界中,也有些人因为祖师批评那些只知道枯坐的人说:打坐岂能见性,枯坐岂能参禅,佛不坐禅,等等”就说什么:我不打坐,打坐没有用,事实上们这样的人就是傻子,没有内生智慧的,即使是后天知识也是银样蜡枪头。为什么这样说呢?大家都知道,释迦牟尼坐了多长时间,尤其是在菩提树下,更是坐了四十九天之多。达摩坐了多长时间?他是在少林寺中面壁了九年的,大多数时间是在坐的。

    当然,有人说过:佛不坐禅。那是说佛,佛在成佛之前是禅坐的,而且是通过禅坐的作用完成一系列的修为,成就佛果的。何去何从,唯有自己见识不同取舍,若非佛子,终难成佛。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有什么事情明天再说,今天先晚安吧
只管打坐
探访终南山独居山洞的神秘隐士,他给我说隐居修行两大关的奥秘
何为缘分(心灵感悟)音画
人生七苦:生、老、病、死、怨憎悔、爱别离、求不得
【音乐欣赏】佛渡缘--美妙歌声触动心灵 放下杂念消除烦恼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