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赤峰岩画

据说,在大约四万年,人类的祖先们便开始在岩石上作画了。至今,这种原始人的“涂鸦”主要集中分布于欧洲、非洲、亚洲的印度和中国,遍布世界五大洲,150多个国家和地区……

受伤的野牛

        “爸爸看,这里有牛!”

        这样一声小女孩儿的惊叫,让一个具有历史意义的时刻定格在公元1879年夏季的某天,地点在西班牙的阿尔塔米拉洞窟。

         桑图拉是当地的一个绅士,平常闲着没事儿时喜欢到野外去考古。这一天,他又带着只有4岁的小女儿玛丽亚来到附近的阿尔塔米拉山洞,希望能够有所收获。当桑图拉正全神心地专注于地下发掘时,小玛丽亚却无事可做,只能百无聊赖地东张西望。突然,这个小女孩儿指着一处崖壁惊叫道:“爸爸看,这里有牛!”桑图拉闻声抬起头,顺着女儿的小手指望去,再仔仔细细地一端详,不禁大吃一惊——果然有牛!在洞顶和壁面上画满了红色、黑色、黄色和深红色的野牛、野马、野鹿等动物。其中,在洞顶上的那一大片群兽图最为配醒目,大约有20多头只的样子,长的约3米,短的也有1米。在这幅群兽图中,最吸引眼球的是两头负伤的野牛。它们身躯蜷缩成一团,外轮廓被处理为稳定的三角形状。在细节处理方面更是让人称奇,那抽搐的四蹄、甩动的尾部以及斜剌刺如剑的双角、直竖的耳朵,采用寓动于静的手法,将困兽犹斗的特点表现得惟妙惟肖。

        这便是著名的史前岩画《受伤的野牛》的发现经过!

        桑图拉也因此成为首位将阿尔塔米拉洞窟岩画的年代确定为旧石器时代的人。遗憾的是,他和小玛丽亚的这次有历史意义的重大发现,直到二十多年以后才被人们接受。

         阿尔塔米拉山洞位于西班牙山坦德以东30公里的一个叫做作山梯拉纳的地方。它是保存着史前绘画的一个最著名的洞窑窟,又是西班牙北部海岸地区史前艺术的荟萃之地。在这个洞窟中,除了一些非常写实的动物作品之外,还有许多抽象的图形。在大壁画中的动物形象的旁边有许多的划道和图形符号,有用浓重的红色画出来的,并且相当大。这种抽象的符号和图形同样存在于欧洲所有的旧石器时代的洞窟壁画中,可能都是体现原始人类企图征服野兽的愿望,与狩猎的巫术有关。

         岩画,是指在岩穴、石崖壁面和独立岩石上的彩画、线刻、浮雕的总称。岩画中的各种图像,构成了文字发明以前,原始人类最早的“文献”。岩画不仅涉及原始人类的经济、社会和生活,同时还作为人类的精神产品,以艺术语言打动人心。

        据说,在大约四万年前,人类的祖先们便开始在岩石上作画了。至今,这种原始人的“涂鸦”主要集中分布于欧洲、非洲、亚洲的印度和中国,遍布世界五大洲,150多个国家和地区。

古代的岩画

         在我国,古代岩画的分布也相当广泛,黑龙江、内蒙古、甘肃、青海、新疆、西藏、广西、云南、贵州、四川及江苏等地,均有发现。从内容来看,中国的岩画可分为南方、北方两大系统。北方地区的岩画多表现动物、人物、狩猎及各种符号,以内蒙古阴山岩画为代表,与中贺兰山岩画亚、西伯利亚等地的岩画有相似之处。南方地区的岩画除描绘动物、狩猎外,还表现采集、房屋、村落、宗教仪式等,甚至还有农作物的出现。古代中国的南方岩画,以江苏连云港岩画为代表。

        北魏时期,地理学家郦道元为考察黄河,千里迢迢地来到内蒙古的阴山脚下。他在黄河岸边一个叫“石迹阜”的地方,看到山石上刻有鹿和马的图案,非常的惊奇。于是,郦道元便将这一发现记录在了他的《水经注》里:“河水又东,,北历石崖山西,,去北地五百里,,山石之上,,自然有文,,尽若虎马之状,,粲然成著,,类似图焉,,故亦谓之画石山也。”“河水自临河县东经阴山南,,东流经石迹阜西,,是阜破石之文,,悉有鹿马之迹,,故纳斯称焉。”

        这里的“鹿马之迹”,就是今人所谓的“岩画”!

         如此看来,郦道元发现岩画的时间,可是比西方的那位桑图拉早多喽!可惜的是,在此后的若干世纪里,,这些岩画再没有人去问津。直到上世纪30年代末,,中瑞西北科学考察团才发现了几幅岩画。而中国人对岩画的全面考察,则是从1976年开始的。上世纪70年代末,,内蒙古著名考古学家盖山林先生对阴山岩画进行了全面考察,,前后历经十多年,,拓描阴山岩刻画500多幅,,并于1986年出版了《阴山岩刻》专著,,系统全面地介绍了阴山岩画的内容和艺术成就。

        阴山岩画的创作年代可上溯到一万多年前,,历经了旧石器时代、新石器时代、青铜时代、铁器时代和近现代的漫长岁月。阴山岩画题材之广、内容之丰、世上罕见。这些岩画可粗略地分为动物图像,,包括野生动物和家畜;人物图像,,包括狩猎、放牧、征战、舞蹈、祭祀等活动中的人;神灵图像,,包括作为崇拜对象的人面像、拟人面像、幻想神灵、魔法符号等;器物图像,,包括穹庐、马车、畜圈、弓箭等;天体图像,包括日、月、星、辰等。其中,数量最多的是野生动物图像。

        最近几十年,在我们赤峰市,也发现过多处史前岩画,有一处还与著名的“阴山岩画”只有一字之差,即“阴河岩画”。

         阴河岩画是1992年才被发现,进而展开了较大规模的调查研究。

         阴河为老哈河支流,属西辽河水系,松山区的“银河路”即由此得名。1992年,赤峰民族师专(现赤峰学院前身)北方民族文化研究所的研究人员在阴河北岸的浅山临河崖壁上,发现了大量的岩画。这些古代遗存的内容大体可分为人物、动物、植物和几何图形四类。

         有专家认为,中国岩画在构思上天真纯朴,反映出人类童年时代某种幼稚的想像象和美好的愿望。在造型上采用平面的造型方法,,许多岩画往往是一些相互不关联的个别图像,,即使是组成一幅画面的,也经常是一个个图形的重叠,而没有近大远小的透视关系,画面采用垂直投影画法,视线与对象最富特征的面保持垂直,追求物体的正面显示。岩画在塑造平面图形时,很善于抓住物象的基本形,物体的结构简化到不能再简的程度。没有细节刻画,大都不画五官,这些粗制的图形中,却能描绘出生活的真实,显示出活跃的生命力,其中以动物形象尤为生动。这种原始形态的艺术的特征是,对于生活敏锐的观察力,和艺术上粗犷手法浑然一体地结合在一起,这或许是许多岩画至今仍有其生命力的原因。

        阴河岩画也是如此!

         其人面形岩画,按头形轮廓来分,有正圆、长方形、上方下圆形、椭圆形、上尖下圆形、上平下尖形、肾形、无头形轮廓等多种;从头饰上分则有戴角者、有刺芒状者、有羽毛者,还有光头者等;从面部特征上看,多数呈人面形,个别作鸟头形和兽面形;从五官上看,有的五官俱全,有的没有耳朵,有的没有耳朵和嘴,还有的只有一对眼睛。总之,在这类岩画中,眼睛是必不可少的,是先人们着重突出的部分。

        在阴河岩画中,还有一类比较特殊抑或叫较罕见的涡纹图案。这些涡纹图案有的左旋,有的右旋。其中,在三座店石城发现的涡纹岩画与在红山崖壁上发现的涡纹岩画在构图特征上几乎一模一样,均是由左旋、右旋的两个涡纹并列和折线纹构成的,类似人面。而且,在这类涡纹岩画的附近,还常伴有数量不等的凹穴。据此,有一种观点是,这种涡纹图案表现的是变形的眼睛,应晚于具像眼睛人面形岩画,属于人面形岩画的晚期,即“升级版”。

        早在五世纪,郦道元还在《水经注》中记下了这样一段话:“江水又东径狼尾滩,而历人滩。袁山松曰:二滩相去二里,人滩水至峻峭,南岸有青石,夏没冬出,其石嵚崟,数十步中,悉作人面形,或大或小,其分明者须发皆具,因名人滩也。”

        这段话的意思是说,在今天宜昌境内的长江某处有许多人面形岩画,人们甚至以此称其为“人滩”。可惜的是,这些人面岩石现已无存,不知阴河岩画可否补充一二。

        但实际上,在前边已经提到了,中国岩画是有南北之分的。

        北方岩画大都是刻制的,其手法有3种::①磨刻,线条无明显的凹陷,,画面平整光洁;;②敲凿;;③线刻,似用金属凿头勾勒出形象轮廓,然后掏深线条。作品风格具有粗犷、简洁、明快的特点。南方岩画的制作大都以红色涂绘,颜料经取样化验,证明内含较多的铁质,,以赤铁矿粉调合和牛血等调合和料较为可能。色彩稳定,经久不变。有用手指蘸着颜料绘制的,某些较大的图形也可能是使用羽毛或其他工具涂刷的。表现手法古拙独特,画人物大都不表现五官,只通过四肢位置以表现动作、体态和感情。画动物亦仅重点刻画出角、尾、耳等特征部位,即可辨认出是何种动物。

        1994年到1995年,赤峰民族师专北方民族文化研究所和赤峰市北方文化研究中心又对阴河两岸的古文化遗存进行了一次系统的调查,仅在初头朗和孤山子境内约25里长、6里宽的范围内,就发现了古代聚落遗存200处。这些遗存的上限止于兴隆洼文化,下限终于辽代。据此,经初步研究得出结论,阴河岩画的创作年代大体可分为三期:第一期是新石器时代岩画,第二期是夏家店上层文化岩画,第三期是契丹辽岩画。

        阴河岩画的总体分布,西起松山区孤山子,东至红山国家森林公园,处于阴河中下游,范围约40公里。.

鹿影的传说

         关于赤峰境内的岩画,还有一个半真半假的传说: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康熙二十八年((1689年)),康熙大帝曾两次出巡塞外,皆驻跸百岔。有一天,康熙登乌兰坝山口,见青山绿水间,群鹿食草,便挥手曰:“此景应常驻人间矣。”圣言不可违,也就有了御封的鹿影图。

        其实,这些“鹿影图”即是百岔川岩画!

        这尽管只是一个半真半假的传说,从中我们还是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人们对于百岔川岩画的关注,早于桑图拉和小玛丽亚发现《受伤的野牛》,早了至少百年!

       《辞海》有记:“百岔山在河北省北部和内蒙古自治区东南部边境,苏克斜鲁山、大马群山、七老图山交接处,西辽河上游西拉沐沦河源地。”

        在百岔河中下游两岸,山底部多垂直壁立的玄武岩。在这种岩石上,迄今为止共发现9处48组200余幅岩画,上自昌义板石房子、河落沟门((原旗扎萨克驻地、康熙皇帝曾驻跸于此)),下至万合永乡广义、大河隆、阁老营子,全长60余公里。这里河道蜿蜒曲折,两岸的岩石上又可见一幅幅形象逼真,栩栩如生的岩画。因此,百岔河两岸又有“百里画廊”之称。

        这百里山川中的200多幅岩画,题材多样,内容丰富,涉及到生产生活、族徽、宗教、祭祀、天体星云、人面图、图腾崇拜等诸多方。岩画多以鹿为主,还有日月星辰、牛、马、野猪、狗、虎、豹等动物,人面图、跳舞图、祭祀图、射猎图、男根女阴图、生殖图及古文字。这些岩画,构图精巧,线条圆润流畅,粗犷与细腻、笨拙与灵巧、古朴与现代、现实与抽象巧妙地结合在一起,让人叹为观止。最著名的那幅《鹿影》也赫然其中,画面上的群鹿神态各异,有呼之欲出之感。骤雨初停,岩画会焕然一新,群鹿或立或奔,或伫听或警视,大有招之即来,挥之即去,天鹿行空,独来独往之势。

        1981年,昭乌达盟(今赤峰市)文物工作站和克什克腾旗文化馆的张松柏、刘志一对百岔川流域进行了一次岩画的专题调查。在百岔川岩画密集区域的山地上,专家学者们还发现有两处新石器时代的遗址。遗址中有大量的石刀、石斧、石锄、石镰、石针等,还有较粗糙的旧石器时代的砍砸器、刮削器等。这证明,百岔岩画起源于新石器时代,即距今6000多年以前,止于1000多年前的辽代。 其上限可能与夏家店下层文化有关,表现了古代历史上曾活跃在这一地区的游牧文化。百岔河川流域全长140公里,是商先民的摇篮。商族南迁黄河流域后,东胡族居住,并以西拉沐沦河流域为中心,创造了以东胡文化为主体的“夏家店上层文化”。

        最近几年,专家学者们还将克什克腾旗境内的百岔川岩画、砧子山岩画、西拉沐沦岩画、土城子(又称苇塘河)岩画等四组岩画统称为“克什克腾岩画群”,共23处,90组,400多个单位图像。其年代上限可追溯到新石器朝时代,历经青铜时代,直至南北朝时期,绵延6000年之久。

璀璨的明珠

        岩画是古代先民们刻绘在石头上的艺术作品,也是他们生产活动、生活场景的记录。岩画不是一个民族、一个部落几个人绘画的结果,而是人类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是远古艺术的珍品。在辽阔的赤峰大地,在那个洪荒的年代,智慧的先人们虽然没有留下文字,却为我们留下了一幅又一幅的生动画卷。这些画卷就是赤峰岩画。

         赤峰境内的原始先民们除了用尖利的青石,还有玛瑙等,采用磨刻、磨痕(研磨)、钻錾(暗刻)、凿刻、划刻、彩绘等手法,为我们这些后人们留下了属于他们的那段历史,这是弥足珍贵的。我们可以这样说,在赤峰这块热土上,哪里有岩画,哪里就有远古的炊烟袅袅,人丁兴旺。纵观赤峰,古代岩画不可谓不多。但是,由于时光的磨砺,战火的摧残以及人为的破坏,现在可以作为代表出现的古代岩画,除了前述的阴河岩画、克什克腾岩画群而外,在翁牛特旗境内,也零星可见。

        在翁牛特旗境内,最具代表性的当属那块巨大的“巨薯石”了。

         在翁牛特旗白庙子附近的一片茫茫白沙之中,有几块嶙峋的巨大石块突兀在天地之间。其中的一块,因长得特别像红薯,人称“巨著石”。人们在这块“巨薯石”上发现了太阳、月亮、星星,还有飞鸟和动物等图案,时到今日并没有引起学界的更高重视。其中有19颗人工磨制的圆点,大小不等,大的直径有6厘米,深5厘米,最小的直径3厘米,深1.5厘米。这幅图分为两段,有人认为这是星宿图,北边是北斗七星,南边为三星,至于其他的属于什么星系就不可知了;还有一幅十分怪异的人面岩画,有人说那是外星人,也有人说是像猫头鹰,到底是什么,至今无解。在翁牛特旗高日苏大黑山还发现有人面鸟的岩画,羽身,有眼睛和爪子,据说应是先民们对凤的最早崇拜。除此而外,还有玉猪龙的形象,还有鱼纹的画面,应当是一种生殖崇拜,鱼多子嘛。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中国历代绘画简介(六):岩画
阴山岩画 河套远古文明的千里画廊
原始形象符号(岩画)
中国鹿文化
岁月失语,惟石能言,内蒙古的岩画你能读懂吗?
世界闻名的史前岩画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