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害了许多患者的肺癌10大治疗误区,你一定要避开

本期专家

金波 教授

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肿瘤内科  主任医师 教授

在肺癌患者的诊疗过程中,患者们总是这样或那样的疑虑。有些问题看起来很小,但会有可能影响患者做出正确的选择治疗,甚至错失最佳的治疗时机。

针对这些问题,觅健邀请到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肿瘤内科主任医师金波教授,为大家深入讲解「肺癌治疗常见的十大误区」,觅友们快来看看,并且要小心避开哦。

 01  穿刺活检会造成肺癌转移吗?

肿瘤活检对于肿瘤的诊断具有重要意义,可以帮助医生确定肿瘤的性质和病情分期。肿瘤活检通常使用套管穿刺技术,这种技术风险非常小,不会造成转移风险;通过穿刺操作取出的组织与针内部没有直接接触,因此也不会伤害到人体的其他部位。

肿瘤的诊断非常复杂,需要通过多种方式进行分析。通过样本的病理、免疫组化和基因检测可以确定肿瘤的性质,从而选择最佳的治疗方案。因此,进行肿瘤活检是确诊肿瘤的必要步骤。对于患者和家属来说,了解肿瘤的性质、病情分期是为了选择最合适的治疗方案。如果患者和家属不愿意进行穿刺,医生将无法基于病情回答相关问题,诊断结果也可能存在偏差。

穿刺是了解肿瘤病情和确定治疗方案的必要步骤,患者和家属无须过度担心穿刺会造成肺癌转移。

 02  早中期肺癌患者根治性手术后,还需要进行其它治疗吗?

有些手术治疗不能完全根治肿瘤,患者的存活率与肿瘤的恶性程度、分期分型有关。对于ⅠB期和ⅢA期的患者来说,手术治疗后的五年生存率分别是73%和40%,这就意味着其他患者在五年间会出现复发转移。

因此,术后的辅助治疗非常重要,特别是对于分期晚的患者。术后的辅助治疗包括化疗、放疗、免疫治疗和靶向治疗等。对于一些免疫检测指标提示中晚期患者,如PD-L1表达检测阳性,应用免疫治疗可以带来更好的生存获益。靶向治疗能帮助Ⅱ期、Ⅲ期以上的EGFR突变的患者延缓复发时间;但对于其他靶点,目前还需要更多的研究来验证术后辅助治疗的有效性。

临床上通常有两类“极端”的患者,一类患者手术后治疗都不做,甚至复查随访也不定期去做;还有一类患者因担心复发和转移可能会过度治疗;这两种情况都是不可取的。

因此,根据患者的分期和病理类型做出正确的治疗选择非常重要。

 03  有些患者认为耐药后可以直接使用新一代靶向药来解决耐药问题,这种做法是正确的吗? 患者应该如何规范地配合专家,选择治疗方案?

虽然用“新一代靶向药来解决上一代靶向药的耐药问题”听起来非常符合逻辑,但事实是不一定能完全解决。

比如EGFR二代靶向药不能解决一代靶向药耐药的问题,但是,三代药物解决了一部分一代药的耐药问题。对于一代药耐药后出现T790M突变的患者,使用三代药物能得到缓解;可惜T790M突变的发生率为60%-70%,剩下30%没有T790M突变的患者可能用药无效。

还有一些药物正在研究中,例如一些可能解决三代耐药后发生C797X突变的四代药物;还有一些患者耐药后存在MET扩增,在这种情况下,三代药物与MET抑制剂的联合使用可能会为一部分患者带来好处。

当患者耐药后,医生通过对患者增大的肿瘤组织进行穿刺活检,再进行基因检测;或者对于多处转移的患者进行采血,再进行基因检测;看患者是否突变靶点,为患者匹配对应的靶向药物。

对于那些认为寻找新靶点几率太小而不想寻找的靶点患者,可以考虑进行化疗或抗血管生成治疗。不要因为靶向治疗的副作用比化疗小得多,而抗拒化疗、放弃化疗;靶向治疗无效时,应该及时考虑其他治疗方式,避免错过治疗时机。

 04  肺癌患者都可以用免疫治疗吗?

作为一种新型治疗癌症的方法,免疫治疗并不适合所有患者。

免疫治疗的作用机制是通过激活人体内的免疫细胞来杀死癌细胞。每个人体内都有一些自然发生恶变的细胞,这些细胞通常会被身体的免疫系统清除。但是在癌症患者身体内,这些免疫细胞的功能被肿瘤细胞的分泌物迷惑了,认为肿瘤细胞是正常细胞。应用免疫治疗可以恢复免疫细胞的功能,让它们能够识别和杀死肿瘤细胞。

这种方法不同于吃中药提高免疫力,而是通过增强人体内的T细胞的免疫功能来治疗癌症。

人体免疫系统是一个保护我们免受感染侵害的重要机制。但是,在免疫细胞本身出现问题的情况下,比如合并患有风湿免疫性疾病,如红斑狼疮和类风湿性关节炎,或患有免疫功能紊乱的疾病,如银屑病,这类患者使用免疫治疗可能会加重病情或产生毒副作用,这因为肿瘤免疫治疗产生毒副作用机理与免疫性疾病的机理相似。

此外,一些高发的慢性疾病,如患有慢性阻塞性肺炎的患者在免疫治疗过程中,可能会更容易发生与肺炎相关的副作用。

因此,为了避免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出现严重的毒副作用,现在的医生在治疗前会进行相关检查,以判断患者是否适合接受免疫治疗。在治疗过程中,医生也会定期进行检查,以确保患者用药安全。有些患者可能没有特异的症状,如乏力和疲惫感等,但实际上这些症状可能是药物或其他身体情况所致,因此患者在出现此类症状时应及时就医,并进行检查以确保安全,避免产生不必要的风险。

总之,免疫治疗是一种具有风险的治疗手段,医生和患者应慎重对待,需要通过规范检查和医生的指导确定是否可以接受免疫治疗,以确保治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05  是不是副作用反应越大,免疫疗效越好?

免疫治疗疗效与副作用没有关系。

对于免疫治疗,我们需要尽可能地减轻毒副作用。众所周知,药物的副作用会产生一系列不适症状,如恶心、呕吐、脱发、腹泻、便秘、疲倦感、疼痛等,甚至会对人体造成严重的影响,如白细胞、血小板减少等。因此,我们应该尽可能减少药物的副作用,以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免疫治疗的疗效可能与以下几个指标相关。

  • PD-L1表达是目前比较常用的指标之一,高表达的患者可能会有较好的疗效,甚至会出现良好的弹性治疗效果。

  • 微卫星不稳定也是一种潜在的预测指标。

  • 还有一种指标叫TMB,代表肿瘤突变复合,需要进行大panel的多基因检测才能获得。

尽管这些指标有一定的参考价值,但需要注意的是,这些因素本身并不是绝对的,高表达并不一定意味着良好的疗效。目前对于免疫治疗疗效的预测还需要进一步的研究和探讨。

最后要重点提醒的是,我们不应过分依赖某种标准来确定治疗方案是否适合自己,而是应该在医生的指导下,综合判断,制定最佳治疗方案。

 06  肺癌患者在面对癌痛时,正确的做法是什么呢?

对于患者来说,胸痛只是肺癌症状之一,这种疼痛可能是由于身体其他部位出现了肿瘤转移,如骨转移、脑转移等,当然转移也不一定都会疼痛。因此肺癌患者出现疼痛症状时,应该第一时间去就医,鉴别疼痛的原因,再判断是否需要使用止疼药。

对于疼痛的治疗,仅仅使用止痛药或者局部治疗是不够的。正确的治疗方法应该是针对原发病进行治疗。如果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只有某个部位有严重的疼痛严重,其他身体部位都比较好,那么可以考虑采用局部放疗来缓解疼痛。

若一位患者出现骨痛时,仅仅使用止痛药或者局部治疗,还不能够达到理想的治疗效果的,就需要考虑全身性综合治疗,比如口服靶向药物或者化疗;如果患者伴有骨转移,还可以应用一些双膦酸盐或地舒单抗等药物来减少骨相关事件。

科学正确的治疗,不仅可以缓解疼痛,还可以帮助肺癌患者减少使用止疼药,减少止痛药带来的副作用。持续疼痛会显著降低患者的生活质量,同时也会让患者感到焦虑和烦躁。因此,面对癌症疼痛,患者需要及时与医生进行交流,共同解决这一问题。

 07  在肿瘤消失后,还需要随访复查吗?

在与肺癌抗争的过程中,大部分患者无法完全摆脱肿瘤的困扰,只有少数患者在治疗过程中成功达到了完全缓解的状态,即完全消除了癌细胞。这类达到了CR的患者,可以视为临床治愈,不再需要临床治疗,可以考虑停药。

但值得注意的是,大多数患者在停药之后,肿瘤可能会迅速复发,因此对于完全缓解的患者,仍需要定期进行检查,以确保病情的稳定。随访是评估患者病情变化和治疗效果的重要手段,一般每两到三个月需要进行一次。

有一种新的基因检测技术,叫做ctDNA检测,可以通过抽血检测微小残留病变(MRD),以检查患者的病灶是否已经完全消失。如果多次检查结果都是阴性,医生可能会建议患者停止治疗,证明患者已经治愈。

不过,目前能够达到治愈的晚期肺癌患者还是较少,检测微小残留病变(MRD)的技术也还在探索中,暂时不能给出确切的判断。对于部分已经肿瘤消失又不确定是否达到治愈的患者,可以采用“drug holiday”的方式,即停药休息。但这种方法一定要在医生指导下进行,并且停药期间需要密切关注患者的病情变化。

 08  部分不可手术的Ⅲ期肺癌患者,在根治性同步放化疗后,还能采取什么措施来降低复发转移风险呢?

在早期肺癌治疗中,化疗加放疗是常见的治疗方式,称为根治性同步放化疗。然而,大多数患者在同步化疗后身体都会有所不适。另一种治疗方法是序贯放化疗。大约有10%-15%的患者能够获得根治性治疗。但此类患者的中位无进展生存期(PFS)通常只有30个月左右,也就是两年半左右就会出现复发。

目前,出现了一种新的治疗模式:在Ⅲ期化放疗后,给予免疫治疗以维持治疗1年或2年。这种治疗方案可以将复发时间延长至大约50个月左右,即接近4年的时间。这使得患者复发风险降低了很多。

因此,在根治性同步放化疗或血管放化疗后,对于某些Ⅲ期患者,可以考虑使用免疫治疗维持治疗。但不是所有的患者都适合使用这种方法,医生会考虑患者PD-L1表达情况、基因突变情况来给患者治疗建议。

 09  肿瘤标志物水平升高是否代表着复发转移吗? 肺癌患者还应该关注哪些检查?

不仅仅是肺癌患者,大部分肿瘤患者都非常关注自己的肿瘤标志物,哪怕这些些标志物在特定肿瘤中并不是普遍存在的。即便是普通人,在体检时,发现自己某些标志物有异常也会感到担忧。

事实上体内的肿瘤标志物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当肿瘤标志物升高时,并不一定代表肿瘤已复发。虽然不同种类的标志物升高的意义不同,但对于持续升高的标志物指数,还是需要进行进一步的检查。

除了针对肿瘤标志物的监测外,肺癌患者还要保证定期复查,检测其他项目,如关注肺部CT检查,此外肺癌患者易发生骨转移、脑转移、肝脏转移、腹腔内淋巴结增大以及肾上腺转移等情况,所以在复查时也需要关注多个器官的检查。

总之,对于监测肿瘤和定期复查,需要全面、细致,确保检查所有可能出现问题的部位。

 10  肺癌患者需要忌口吗? 在饮食上,患者应该如何保证营养呢?

在肺癌患者在康复生活中,没有什么特别的忌口要求。我们应该鼓励患者保持高营养的饮食,尽可能摄入高蛋白的食物,确保患者的饮食均衡,营养全面。

考虑到有些患者可能会食欲不振,应该让患者吃他们自己喜欢的食物。有些家属为患者准备的食物,即使非常营养,如果患者吃不下去也没有意义了,所以要根据患者的情况为他们提供适宜的食物。

专家简介

专家简介

金波 教授

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肿瘤内科  主任医师 教授

中国老年医学学会肿瘤学分会常委

中国抗癌协会化疗专委会常委

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会肿瘤分子靶向治疗专委会委员

中国医学教育协会肿瘤免疫治疗专委会常委

中国医药教育协会疑难肿瘤专委会常委

CSCO心脏病学专委会常委

CSCO神经系统肿瘤专委会委员

CSCO血管靶向专委会委员

北京肿瘤防治研究会肺癌专委会副主任委员

北京肿瘤防治研究会免疫专委会副主任委员

北京医学奖励基金会肺癌青委会常委

门诊时间

金波教门诊时间及地点:

  • 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浑南院区:周一上午;
  • 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和平院区:周四全天。

觅友们如有更多肺癌相关问题想要咨询,可以打开微信扫描下方二维码~

长按图片添加小助理

👇


肺癌

相关好文

踢走抗癌“绊脚石”,5招解决食欲不振的难题

重磅研究,晚期肺癌患者停药后也能活得又长又好!

晚期肺癌治疗后肿瘤缩小30%,我却告诉患者:癌细胞从未休眠

内容制作

温馨提示:本文中所涉及的信息旨在传递医药前沿信息和研究进展,不涉及诊疗方案推荐,临床上请遵从医生或其他医疗卫生专业人士的意见与指导。

封面图片:稿定设计

责任编辑:觅健科普君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韩宝惠:晚期非小细胞肺癌EGFR敏感突变的联合治疗策略
周彩存:肺癌国产免疫药物全面开花!筛选获益人群、探明耐药机制任重道远
70%的肿瘤患者都需要,这个治疗能减少复发,延长生存期
苏春霞教授专访丨治疗晚期肺癌的两大新型武器,你了解吗?
【第五届胸部肿瘤浦江论坛】常建华教授分享III期NSCLC临床诊疗难点
韩宝惠教授:肺癌骨转移面临的风险及其治疗方案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