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1亿吨绿氢产能如何实现?干勇院士、隆基氢能、国电投氢能等专家建言献策

氢云链:氢能和燃料电池产业平台。微信:qingyl2018,申请入群请附名片

发展绿氢已经成为氢能产业的共识。但如何定义“绿氢”、如何更好地发展绿氢,如何用绿氢实现气候治理、能源安全和产业转型等问题却还没有形成共识,需要产业内外人士共同探讨。

在全球首届绿氢大会中国区域平行论坛上,围绕“绿氢”的发展,中国气候变化事务特使解振华、大兴国际氢能示范区决策委员会联席主席于干、中国工程院院士干勇、隆基氢能总裁汪伟、国家电投集团氢能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张银广建言献策,对“绿氢”的定义、发展意义和标准进行了深入探讨。

其中解振华特使强调,绿氢是统筹解决全球气候变化、能源安全与转型、传统产业升级的重要措施,于干先生则对“绿氢”提出了“一公斤氢不超过一公斤CO2”的量化定义,干勇院士、汪伟先生和张银广先生则从产业实践角度,对如何更好地发展绿氢发表了见解。

1、中国气候变化事务特使解振华:绿氢是统筹解决全球气候变化、能源安全与转型、传统产业升级的重要措施

当前,全球气候治理正经受新冠疫情、地缘政治、经济震荡、能源安全、单边措施等多重挑战,需要各方统筹当前和长远、局部和整体,强化行动与合作,履行公约和巴黎协定,实现将全球升温幅度控制在2℃之内,争取1.5℃的目标。格拉斯哥大会也就氢能合作提出了相关倡议,包括中国在内的很多国家都对此表达了积极的态度。

“氢是一种清洁、高效、灵活的能源载体和工业原料。通过可再生能源发电制氢,是最为绿色低碳的方式,可以成为清洁高效的二次能源或储存、转化载体。绿氢在石化、电力、冶金、水泥、化肥等高排放行业当中,也有广泛的应用前景,有望促进这些传统产业在脱碳的同时,实现转型升级。”解振华指出。

绿氢是统筹解决全球气候变化、能源安全与转型、传统产业升级的一个重要措施。解振华强调,尽管全球绿氢的开发与应用还面临一系列技术、政策、资金、标准等方面的挑战和障碍,但是伴随着以绿色低碳为特征的能源、产业和技术变革在世界范围内兴起,绿氢发展会不断地加速、应用场景会日益丰富,将促进实现经济、社会、环境、气候、能源安全多领域协同增效。

2、隆基氢能总裁汪伟:要定义“绿氢”的标准,引入绿氢进行深度脱碳 

隆基氢能总裁汪伟表示,全球碳中和已达成共识,绿色低碳发展是能源转型的目标。氢能作为最具发展潜力的清洁能源,已成为实现绿色低碳转型的重要载体。在未来绿色低碳的发展道路上会衍生出三个主赛道:一是大力发展光伏、风电等可再生能源;二是大力发展储能,平衡可再生能源间歇性;三是引入绿氢进行深度脱碳。

汪伟建议:行业要定义“绿氢”的标准,明确“十四五”“十五五”期间“绿氢”占比,提出“绿氢”产业发展路径,提高“绿氢”在工业脱碳中作用和价值,鼓励用可再生能源水电解制氢;同时将绿氢管理纳入到能源管理体系,制定绿氢价格政策,并给予绿氢适当补贴激励,继续深化完善碳交易市场。此外,他还表示,“我们可以在具备可再生能源发电资源优势并有绿氢消纳的地区,例如四大煤化工基地,建立国家级大型绿氢'领跑者’示范基地,鼓励推广先进的产品技术,打通产业链,实现'制储输用’一体化。

3、大兴国际氢能示范区决策委员会联席主席于干:绿氢的定义——每生产一公斤氢气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小于一公斤

于干表示,在全球绿氢大会筹备期间,国际绿氢组织(GH2)提出了两个比较有意思的点,“我把它总结为两个数字单位,一个是一亿吨,即到2030年全球生产一亿吨绿氢的目标;一个是一公斤,即每生产一公斤氢气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小于一公斤的绿氢定义。”

“现阶段,凡是符合这个条件的可以先定义为绿氢。”于干表示,从国际绿氢组织成立以来,一直在推进建立全球绿氢标准,但是绿氢标准的建立并不易。对于国际绿氢组织来说,拿出一本厚厚的技术性较强的绿氢标准,是必须认真从事的工作,但并不是引发全社会认知和重视的最佳答案,人们更需要的是能听得懂,带有一定号召力的提法,来代表现阶段要推动绿氢标准建设的共识。经过多次讨论之后,专家们达成了这样一个共识,由此定义了这个公众性较强的绿氢标准,即每生产一公斤氢气所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小于一公斤

“不过,关于绿氢的定义尚存在许多争议。”于干表示,比如说除了在国内的氢能源界通常提到的蓝氢、灰氢之外,还有叫做粉氢的概念,其实就是核能制氢、反应堆制氢,在这个议题上就存在两个方面的相当激烈的争执和对立。

4、工程院院士干勇:出台相关政策,在氢能生产运用的政策环境中达到经济的可行性

干勇表示,氢能的发展是不可阻挡的,人类要解决气候问题离不开氢能的发展。中国和全世界一样,对氢能的认识已经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特别是在未来的气候变化中,氢能在能源结构中的重要作用,中国政府和各地方政府,还有企业、机构都给予了高度重视。目前我国成熟的风电和光伏应作为绿氢的主要能源来源出台相关政策,在氢能生产运用的政策环境中达到经济的可行性,可以在技术应用密集地方,比如说港口、机场,尽快和现有的能源进行比较

5、国家电投氢能总经理张银广:5万辆氢车保有量可带动20万吨氢气需求

在刚刚过去的2022年北京冬奥会上,北京投入了近1000辆的氢燃料电池汽车。国家电投集团投入了150辆大巴,验证了其在燃料电池技术研发和生产,以及在完成燃料电池产品开发等方面,已经具备了规模化推广的条件。

张银广表示,从中国的实际情况来看,在氢能的应用方面,交通还是最先可以突破的领域。到2025年,我们国家规划燃料电池车辆保有量达到5万辆,届时就可以带动10万吨-20万吨氢气的需求。不过,随之而来的,破解氢能产业发展瓶颈,推进产业发展的难题,还需要及时解决,下一步国家电投将以应用拉动、远端驱动、双向并行三个策略寻求突破。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先睹为快 | 碳中和战略下的《白皮书2020》核心观点
世界各国氢能到底想怎么干?
全球各国氢能战略与发展模式的「双向奔赴」
氢能源行业专题研究报告:氢作为能源载体的中长期投资机会凸显
欧洲氢能路线图:欧洲能源转型的可持续发展路径
斯伦贝谢“改头换面”!石油行业再无“油服老大”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