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母亲遗产给姐姐,姐姐遗产送朋友,他活到76岁无钱结婚,孤独终老

1957年,张爱玲母亲黄素琼在英国凄然病逝,身后只剩下了一箱古董。耐人寻味的是,黄素琼把这仅剩的财产全部留给了女儿张爱玲,却对儿子张子静只字未提。

38年后,75岁的张爱玲也在洛杉矶孤独病逝。生命的最后一刻,她没有丈夫、没有子女,也没有父母。张爱玲在世的亲人,仅剩大洋彼岸的胞弟张子静。

正因如此,张爱玲留下的遗嘱多少令人费解:她交代将自己32万美金的遗产和版税全部赠予生前的好友宋淇夫妇,却同样一句话也没有提到自己的至亲弟弟张子静。

事实上,比起宋淇夫妇,当时一贫如洗的张子静更需要这笔遗产。早在1988年,张子静就曾向姐姐张爱玲写信求助。虽然信的具体内容已经不得而知,但是在张爱玲的回信中,我们却可以找到这样的句子:“没有能力帮你的忙,是真觉得惭愧”“其实我也勉强够用”

那一年,张子静已经67岁,却到老都没有能力娶妻,只能守着继母孙用蕃留下的14平米小屋,靠着教书的退休工资勉强度日。不难推断,张子静写给姐姐的那封信,涉及到了经济上的“求助”。

由此可见,张爱玲对弟弟晚年的“窘境”,应当是了然于胸的。也许当年那句“没有能力帮你的忙”是实情,但她最后宁可将遗产送给朋友也不接济弟弟却是事实。

在世人看来,作为一母同胞的姐姐,张爱玲对这个弟弟未免太过刻薄、绝情。但是张子静在《我的姐姐张爱玲》一书中却厚道地说:

“这么多年来,我和姐姐一样,也是一个人孤单地过着。但我心里并不觉得孤独,因为知道姐姐还在地球的另一端,和我同存于世……我了解她的个性和晚年生活的难处,对她只有想念,没有抱怨。不管世事如何变幻,我和她是同血缘、亲手足,这种根底是永世不会改变的。”

01-在“争爱”中手足情深

张爱玲从很小的时候就知道,弟弟是家中唯一的男孩,有朝一日要继承家业。因为她在小小年纪就见证了弟弟所受到的“尊崇”。

那时候,带着张子静的佣人“张干”自恃带的是少爷,处处抓尖占巧,而带张爱玲的佣人“何干”则因为带的是女孩,自觉心虚,习惯了吃哑巴亏。

张爱玲不能忍受张干重男轻女的论调,就与她争论,对方却颐指气使地对她说:“你这个脾气只好住独家村!希望你将来嫁得远远的——弟弟也不要你回来。”

说出这句话的时候,张干俨然已经将张子静当成了张家未来的户主,而张爱玲不过是嫁出去的女儿泼出去的水。

张干的想法,是那时很多封建家庭“重男轻女”的写照。只不过到了张爱玲家,这一切却大有不同。

张爱玲的母亲黄素琼由于生母早逝,嫡母重男轻女,早已吃过“男女不平等”的苦,因此,等到她成为一个家庭的主母时,她决心要改变这一状况。

在张爱玲10岁那年,黄素琼坚持要把女儿送进洋派学校,丈夫不同意,她就像拐卖人口一样把张爱玲拉到学校报了名,却没有带上儿子。那时黄素琼认为,自己虽然和丈夫感情破裂,但是张子静毕竟是独子,张廷重总归会让他接受教育。

令黄素琼没有想到的是,丈夫是个连起码的儿女心都没有的人。张廷重终日沉迷于鸦片烟,可以为赌场和女人一掷千金,却因嫌学校里的“苛捐杂税”太多,连“买手工纸都那么贵”,竟只肯为儿子聘请私塾先生。

母亲不管,父亲不问,张子静更像是一个在父母的婚姻裂痕中成长起来的,被遗忘的孩子。

虽然他生得秀美可爱,但是由于自幼身体娇弱,又在一种无人问津的缝隙里长大,不免生成了窝囊憋屈的性格。张子静在父母心中的分量,远不如3岁能背诗、7岁能作文,在大人面前伶牙俐齿的姐姐张爱玲。

张爱玲后来在回忆这个可怜的弟弟时写道:“他妒忌我画的图,趁没人的时候拿来撕了或是涂上两道黑杠子。我能够想象他心理上感受的压迫……我比他会说话,比他身体好,我能吃的他不能吃,我能做的他不能做。”

不过尽管姐弟俩之间存在着竞争的关系,但还是经常在一起高高兴兴地做游戏。在姐姐丰富的想象力中,两人常扮演《金家庄》上能征善战的骁将,一个拿剑,一个使锤,趁着月色带领手下去攻打蛮人……

每到这时,张爱玲总是毫不掩饰一种姐姐对弟弟的爱,去亲吻子静的脸颊。对于儿时的张爱玲来说,她无疑是喜欢这个弟弟的。他的秀美,他的笨拙,在她眼里更像是一个很有趣的小玩意儿。

02-弟弟成了父亲再婚的牺牲品

直到1930年,姐弟俩在“争爱”中嬉笑玩闹的童年因为父母的一纸离婚协议戛然而止。

在那之后,张爱玲升入了上海的一所贵族学校。而张子静则在家上传统私塾,加上体弱,他处处都比姐姐晚一步。

到了1934年,张爱玲已经上高一,而13岁的张子静却还在读小学五年级。也是这一年,张廷重又娶了后妻孙用蕃。

作为后母,孙用蕃对这两个孩子没有什么感情,她对姐弟俩的态度,基本上也取决于丈夫的态度。

孙用蕃很早就看出,张廷重更偏爱张爱玲。张爱玲聪明过人,在才华上能和文学功底极深的父亲契合,也算是满足了父亲的一点虚荣心,但是张子静没有这个优势,各方面平庸的他,在生活中备受冷落。

正因如此,孙用蕃一度也极尽讨好和抬举张爱玲,而对于张子静却没有那么客气。张爱玲在学校寄宿期间,子静在后母的挑唆下,挨了父亲不少打。

有一次,张爱玲从学校回家,讶异于许久未见的弟弟已经完全变了一副模样。那时张子静已经长大了,却十分瘦弱,身上罩着一件脏兮兮的蓝布衫,手上拿的是租来的连环画。家人们纷纷告状,逃学、忤逆、没志气……弟弟已经变成了一个劣迹斑斑的问题少年了。

那一刻,张爱玲气愤、痛心,恨铁不成钢。而后来发生的一件事也让她彻底明白,弟弟早已不是过去的小少爷了。

在饭桌上,张爱玲亲眼目睹了父亲为了一点小事,打了张子静一个嘴巴。张爱玲大大一震,不免落下了泪来。可是一旁的继母却云淡风轻地说:“咦,你哭什么,又不是说你,你瞧,他没哭,你倒哭了!”

继母的一席话让张爱玲丢下了饭碗。她冲到浴室里去,对着镜子看着自己的眼泪簌簌流下,咬着牙说:“我要报仇,有一天我要报仇。”

可就在这时,一只皮球从窗外蹦了进来,“啪”地一声撞到了镜子上。原来是弟弟在阳台上踢球。他早忘了餐桌上的尴尬,且学会了逆来顺受……

张爱玲没有再哭,只是感到一阵寒冷的悲哀。

1937年夏,张爱玲的母亲已经回国,因为不堪忍受旧家庭的低气压,她常常偷偷溜出去看望母亲。在母亲的影响下,刚从圣玛利亚女校毕业的张爱玲还萌发了留学的念头。

可当她在家里提出这个想法时,却遭到了继母的冷嘲热讽。张廷重本就对发妻出国后同自己离婚耿耿于怀,加上后妻的煽风点火,他不仅没有同意,和张爱玲的关系也渐渐冷淡了。

03-他没志气地“背叛”了姐姐

不久后,张爱玲因为在母亲那儿过夜,又一次和继母争执,还被打了一个耳光,却反被继母诬陷“动手打人”。在继母的挑唆下,父亲竟也不分青红皂白跑下楼来,对张爱玲一顿拳打脚踢,还把张爱玲关了起来。

在这其间,张廷重规定除了送饭的佣人,谁也不能和张爱玲见面交谈。而在这中间的大半年里,平日里已经完全被父亲吓破了胆的张子静,竟也从未有一次鼓起勇气去找姐姐。

张爱玲对此自然有过失望,但是最绝望的却是有一天,她在被关的小房间里发现了一封弟弟写给亲戚的信,内容却是姐姐之事如何玷污张家声誉之类。

张爱玲从这时起彻底明白,弟弟不仅背叛了自己,而且已经麻木地成为了继母的帮凶。那件事,张爱玲一直没有告诉其他人,但是她对弟弟的感情,的确也是从那时起彻底淡漠了。

1938年初,张爱玲找到一个机会就逃出了那个让她倍感陌生的家,再也没有回来。而留下来的张子静并没有因为和继母站在“同一战线”被优待。

父亲还是看不起他,常常拿他当出气筒;继母依旧是坏心思对着他,有一次,张子静在一张作废了的支票上签字,父亲看到了,因为继母的一句话,他跳起来就给了儿子一个耳刮子。

后来,张子静也许是再也忍受不了父亲的毒打,在一年夏天,他只带了一双报纸包的篮球鞋,鼓起勇气来到了生母家,说他再也不想回去了。但是母亲只是冷静地告诉他,自己的经济能力只能负担一个人的教育费,这个名额已经被他姐姐占据了。

张子静哭了,张爱玲也哭了。

从某种意义上说,张爱玲的存在,掠夺了弟弟关于生活、关于教育的许多资源。但是性情和善的张子静却也不忌恨,长大后的他不再像小时候一样“妒忌”姐姐的优秀,而是从心底接受了自己的平庸,且真心以姐姐为傲。

1943年秋天,一向懦弱没志气的张子静终于有主见有志气了一回,他和同学们一起办了一个文艺月刊《飙》。当时张爱玲已经是名满上海滩的当红作家,张子静在编辑的鼓励下,一度拿着刊物,兴高采烈地找姐姐约稿,却被泼了一盆冷水。

张爱玲说:“你们办的这种不出名的刊物,我不能给你们写稿,败坏自己的名誉。”说完后,大抵觉得过于决绝,张爱玲又从旧桌子上找到了一张素描给弟弟,对他说:“这张你们可以做插图。”

也许是受姐姐的排揎惯了,也知道张爱玲个人主义至上的原则,张子静并没有生气。

再后来,随着张爱玲的名气越来越大,她骤然忙了许多,张子静再去找姐姐,十次里头有九次是见不到她的。

1946年,张子静从圣约翰大学毕业后,随表姐和表姐夫进入了扬州的一家银行工作,这份工作待遇不错,让张子静自食其力之余还能有所节余。但是那段时间,从小就缺乏教育和引导的张子静竟随波逐流,染上了赌博的恶习。不仅搭进了钞票,还损坏了身体。

04-继母成了待他最宽厚的人

虽然张子静后来很轻易就戒了赌,但是姑姑张茂渊却认为这个侄子受父亲和后母的影响太深,越发不待见他了。

有一次,张子静去找张爱玲,聊得长了点,不觉到晚饭时间,姑姑就对他说:“你如果要在这里吃饭,一定要和我们先讲好,吃多少米的饭,吃哪些菜,我们才能准备好。像现在这样没有准备就不能留你吃饭。”这一席话也说得张子静慌忙告辞。

由于多年来自己一直未能攒下钱来,父亲又挥霍无度,向来只对自己慷慨,不为儿子打算,经济窘迫的张子静到了而立之年依旧无钱娶妻。

在两手空空的情况下,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的张子静无疑是孤独的。解放前,当他听闻母亲回国,曾激动地跑到上海恳求母亲留下,与他和姐姐共同生活。但是黄素琼只是冷淡地说:“上海的环境太脏,我住不惯,还是国外的环境比较干净,并且我也不打算回来定居了。”

1948年,黄素琼还是离开了上海,直到1957年在英国病逝,张子静都再也没有见过母亲。

令张子静更为难过的是,1952年,姐姐张爱玲去了美国,却没有告诉他。直到后来张子静去看姐姐,姑姑只对他说了句“你姐姐已经走了”,便关上了门。

张子静转身下楼,就抑制不住哭了起来。街上来来往往的人们,都穿着新时代的人民装,而热闹人流中的他,却再次成了最狼狈的弃儿。

讽刺的是,比起张子静这些一个个离他而去的血亲,继母孙用蕃到头来成了最有人情味的一个。张廷重去世后,她将其房租的十分之三都留给了这个继子。

1986年,孙用蕃也去世了。那时张子静本在郊区学校担任中小学老师,薪资微薄。好在孙用蕃在上海市区为他留下了一间十四平米的小屋,才让他有了一个栖身之所。

晚年,寂寞的张子静越发想念姐姐张爱玲,却只能通过报纸追寻姐姐的一点音讯。1988年,有消息误传张爱玲去世,张子静忙去有关部门打听,这才辗转和张爱玲联系上。

也许是受到误传的姐姐去世的消息的触动,独居的张子静开始恐惧自己死后无人发现。于是一到白天,他就会把小屋的门开着。邻居进进出出,路过都会不时探一下头。

1995年9月,张爱玲在大洋彼岸溘然长逝。张子静得到姐姐去世的消息,大脑一片空白。后来,他找出了姐姐的书,一翻就翻到了那篇《弟弟》,重温那些熟悉的文字,他流下了浑浊的老泪,感慨地说:

“'很美’的我,已经年老,'没志气’的我,庸碌大半生,仍旧是一个凡夫。父母生我们姊弟二人,如今只余我残存人世了。”

1997年,在张爱玲去世后的第三年,76岁的张子静也在他14平米的小房子里孤独去世。只是走的时候,他倒没有像姐姐那样冷清。因为,他是一个有点怕冷的人。


END.

在阅读中见自己,见天地,见众生。更多名人轶事,文学解读,欢迎关注我的账号@晓读夜话~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为何张爱玲疏远了弟弟?只因弟弟写了4个字,就连遗产都没留下!
张爱玲在美国凄凉离世,弟弟每天大敞房门:我不想重蹈她的覆辙
四个字,断了和张爱玲的姐弟情,张子静为何和狠毒继母感情颇深?
张爱玲把遗产270万全给了朋友,没给亲弟弟留半分?原因令人唏嘘
母亲遗产给张爱玲,而她的遗产送朋友,为何没给穷困一生的弟弟?
弟弟写信求援,张爱玲:帮不了,真抱歉,却将270万遗产给朋友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