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张琼华:独守空房68年,郭沫若女儿看望她,一声妈妈让她泪如雨下
userphoto

2022.08.10 重庆

关注

1939年2月,郭沫若从侄儿郭宗璞那里得知,父亲说郭朝沛病重,请他回乡探望。此时,距离郭沫若离家已经整整26年。

在这26年的时间里,母亲和大哥已经去世。在老家乐山的沙湾镇老屋,有一个女人为他蹉跎了半生,还在痴情地等着他回来。

2月25日,郭沫若回到家乡。郭家的一众亲友早已在雨中等候,人群中有一个怯生生的中年妇女,她就是郭沫若的原配妻子张琼华。

久别重逢,郭家的亲人们涌上来,和郭沫若欣喜地拥抱。只有张琼华木然地站在大嫂的身后,悄悄地打量着人到中年的“丈夫”。

到了家,郭沫若直奔父亲的病榻,跪在地上连声呼唤“爸爸,爸爸”,但此刻郭父早已认不出儿子来了。

坐在床边的四姐见状,对病床上的父亲比了一个“八”字的手势,郭父这才明白过来。他吃力地对女儿说:“八儿回来了,八女子(张琼华)就好过了。”

从父亲的病房中退出,郭沫若听嫂子说起母亲弥留之际,留下遗言:“他日八儿归来,必善视吾张氏媳,毋令失所。”

在他离家的这些年,张琼华悉心侍奉公婆,尽心尽力照顾一家老小,从无怨言。公婆生病期间,她更是衣不解带,替郭沫若床前尽孝。

看着苦等自己26年的“妻子”张琼华,郭沫若心中五味杂陈。他作势就要行跪拜礼,张琼华赶忙制止了,于是郭沫若改为深鞠一躬。

尽管对张琼华没有爱情,但此时也心存感激和歉疚。这一鞠躬,既是对她这么多年替他尽孝的感谢,也是为辜负她多年、不闻不问表示歉意。

1912年的农历正月初五,刚满20岁的他奉“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与张琼华完婚。郭家和张家都是当地的大户人家,婚礼办得很热闹。

接亲的队伍吹吹打打地进了沙家湾,花轿进入郭家的大门,抬进了前堂,宾客们都抢着要看新娘子的模样,郭沫若也心情激动、满怀期待。

可是当新娘抬脚走下花轿的那一刻,他的心里咯噔一下,他分明看到一只小脚。接下来的结婚仪式都和他无关了,拜天地、拜祖宗、拜父母,送入洞房,郭沫若都如同失魂落魄一般,在人们的引导下完成了仪式。

按照结婚的流程,新郎新娘要喝交杯酒,郭沫若在伴娘的引导下掀起新娘头上的红盖头,只看了一眼,他的心立马就沉了下去。

订婚之前,牵线做媒的远房叔母介绍说,女方上过私塾,能识字写信,且是天足,人品与他暗恋过的三嫂不相上下。郭家觉得这位叔母是“可以相信得过的人”,她看中的姑娘总不会错。

可是亲眼所见之后,新娘的模样和一双小脚,都让新郎失望不已。

多年后,郭沫若在《黑猫》一文中回忆结婚的这一幕,他称之为“受难记”。张琼华给他最深刻的印象是“一朵三寸金莲”和“一对露天的猩猩鼻孔”。他用了一句四川的俚语形容自己上当受骗的感受:“隔着口袋买猫,交定是白猫,拿回家才知是黑猫。”

张琼华是小脚无疑,但是她到底丑不丑?

郭沫若的侄女郭翠鸾回忆说:“八婶张琼华不丑,也不俊,中等人才,八爸也承认的。”张琼华的侄儿也说:“我姑姑不丑,不是朝天鼻,姑父不喜欢她,才那样写她。”

毫无疑问,心中对“才子佳人”充满幻想的郭沫若,心情低落到了极点。他甚至都不愿意进入婚房,挨到夜深人静,四姐就催促他:“八弟,该进房去了。”家人催逼,他无奈之下才走进婚房。

新婚之夜,他全靠一本《庄子》度过了一夜。

次日,心灰意冷的郭沫若还得按习俗跟新娘一起“回门”。张家虽然富裕,但是张琼华的父亲张怀生却是个大烟客,张琼华也吸水烟,这让郭沫若又愈发厌恶。在岳父家的那一夜,他又靠一部古版《文选》,读到天亮。

熬到了新婚的第5天,郭沫若就辞别了父母和妻子,乘船回成都府中学堂去了。他这一走,就彻底斩断了与张琼华的联系。

这场没有任何爱情可言的包办婚姻,对郭沫若来讲是痛苦的,对张琼华来讲也是痛苦的。一双小脚隔开的婚姻,为日后的悲剧埋下了伏笔。

丈夫离家出走,张琼华独守空房,尽管内心充满了空虚、寂寞以及难言的痛苦。但是作为旧式妇女,她恪守“嫁鸡随鸡”的妇道,在郭家承担了一个儿媳所要做的各种家务,任劳任怨。

张琼华言语不多,克己待人,对公婆孝顺,很快就赢得了郭家的尊重和喜爱。她本以为丈夫离家出走只是一时冲动,她终能等到他回心转意的那一天。

1914年1月,郭沫若在大哥郭开文的资助下赴日本留学。

张琼华得知丈夫去了日本,山海阻隔,她还是多次去信报告家中情况,对他关切慰问,饱含思念之情。她还萌生过只身去日本看望丈夫的念头,因欲顾全丈夫的脸面而未能成行。

她在信中说:“回想来日本之事,千里迢迢,妻年青妇女似不便抛头露面,落别人之谈论,我夫脸面又于存何地?总之,我夫定要回家,以叙二老思子之念。家中一屋老小俱偕好的,不必挂欠……”

这样的信,张琼华前前后后不知有多少封,但却从未收到过丈夫的一封回信。

作为妻子的张琼华,当然希望丈夫能亲笔写点贴心的话,可是他却没有只言片语。郭沫若最多在给父母或者兄弟姐妹的信中,附带一笔。仿佛就算提起妻子的名字,都会让他觉得蒙羞。

尽管丈夫对她没有感情,张琼华却满怀着忠贞不渝的爱。她操劳家务、孝敬公婆,和家里人相处融洽。她把自己的不幸深藏心底,从不表现出任何哀怨的情绪。所幸夫家对她不错,公婆把她当女儿一般看待。

郭家父母觉得很对不起这个媳妇,他们几次写信催儿子回家。但很快他们就得知,儿子在日本和一个叫佐藤富子的女护士同居了。佐藤富子为了和郭沫若结婚,甚至改名郭安娜,和父母断绝了关系。

得知儿子另娶,郭家父母十分生气,当即叫小儿子代笔去信责难,并一度和郭沫若断绝音讯。直到郭沫若和安娜的儿子出生,郭家父母才消了气,责令儿子写信向张琼华解释清楚。

父母之命难违,郭沫若这才在给张琼华的信中写道:“我们都是旧礼制的牺牲品,我丝毫不怨恨你,请你也不要怨恨我罢!可怜你只能在我家中作一世的客,我也不能解救你。”

离家出走5年时间,这是郭沫若写给张琼华唯一的一封信。话里话外,无不是在和她撇清关系。男人对于不爱的女人,甚至可以理智到如此不近人情的地步。

张琼华得知丈夫另娶,彻底心碎。可是一个手无缚鸡之力,没有独立生存能力的弱女子,她又能如何呢?她只能默然地接受了。

既然郭沫若另娶,和朱琼华又没什么感情,为什么不索性提出离婚呢?

兄长郭开文曾写信叫他回国,并对他的婚姻提出两个解决办法:其一是离掉张氏,其二是二女同居。郭沫若回信说:“离掉张氏,我思想没有那么新;二女同居,我思想没有那么旧。不新不旧,只好这么下去。”

郭沫若的犹豫不决,误了张琼华的一生。但换个角度看,如果他一纸休书打发了张琼华,反而可能让她陷入绝地。在那个时代被夫家休掉的女人,无异于断了生路。郭沫若不敢提出离婚,他怕张琼华会自杀。

1937年7月,抗战爆发。经过短暂的思想斗争,郭沫若抛妇别雏,悄然离开了陪伴在他身边20余年的日本妻子安娜,独自回国参加抗战。1938年1月,郭沫若就与后来的夫人于立群结婚。

1939年2月,因为父亲病重,郭沫若回到阔别26年的老家探亲。

郭沫若到沙湾时已是黄昏,见面寒暄过后,全家人陪着他在堂屋里吃了晚饭。几十年奔波在外的郭沫若回到家乡,心情十分激动。

席间,坐在旁边的张琼华一直沉默不语,面对分别了26年的丈夫,她不知所措。当郭沫若看见低头不语的张琼华时,心中涌起内疚之情。

他拿了一块峨眉米糕递给张琼华,关切地问她:“琼华,这些年你生活得可好?”张琼华接过米糕,一下子泪如泉涌。新婚就守寡,孤影伴昏灯,26 年哪!

当她得知郭沫若要回来时,心里既喜且悲。喜的是有生之年,她总算还能见到丈夫一面,看一看他的模样;悲的是是丈夫短暂停留之后又要离去,不知多少年之后才会回来。

现在他就坐在自己的身边,关切地询问自己,她心中感动,连声答道:“还好,还好……只要你在外边好,我在家里就好!”

这句朴实的话,让郭沫若情难自抑,他一把抓住张琼华的手,使劲摇着说∶“琼华,我对不起你,你不恨我吗?”

张琼华又惊又窘,连忙抽回自己的手,一时不知怎么回答才好。半晌,她才抽泣着轻声道∶“都是我命不好,怪谁呢?一切都是命中注定的!”

二十多年的苦等,最后竹篮打水一场空,即便是受了天大的委屈,她还是在为他考虑,没有说过半句怨言。

为了感谢张琼华替他床前尽孝,照顾双亲,郭沫若特意手书了两幅条屏赠送给张琼华,两幅都有“书付琼华”的字样,张琼华高兴地收下了。郭沫若逗趣地对她说:“你如果往后没钱用,可以拿它去卖几十个大洋。”

当然,他知道她定然不会那样做。即便是在最艰难的时候,张琼华也没有想过要卖掉郭沫若的手迹。后来,这两幅条屏包括她收藏的其他郭沫若的遗物,都被捐给了乐山市文物管理所。

1938年,郭朝沛将家产分给四个儿子。有人提出,郭沫若和张琼华虽有夫妻名分,但无夫妻之实,分家没有她的份。郭沫若已在外另有妻室儿女,财产当然不该由张琼华继承。

郭父写信征求郭沫若的意见,郭沫若回信:那份家产全部交给张琼华。分家后,张琼华就靠着那份家产生活,日子过得虽然不算很富裕,倒也不愁衣食。

1939年7月,郭朝沛病逝,郭沫若携妻子于立群回家奔丧,得到张琼华的多方照顾。当时于立群刚生下儿子汉英不久,张琼华不但主动将自己居住的房间让给他们一家三口居住,还在饮食方面给于立群以特殊优待。

按旧风习,治丧期间不许食荤腥,可是于立群正在哺乳,需要营养,张琼华便托人买了活鸡鲜鱼从后院拿进来,另砌一土灶亲自为她烧煮。让人意外的是,张琼华和于立群相处得十分融洽,她对汉英也十分喜爱。

葬罢父亲,郭沫若和于立群告别家人,启程返渝,张琼华把他们送到了乐山城。飞机起飞了,张琼华疑视飞机远逝的方向,久久不愿离去……

解放后,张琼华因为收地租,被划为地主。考虑到她是郭沫若的家属,同时积极响应党的政策,带头退押,取得了贫苦农民的谅解。

1951年,张琼华从沙湾镇搬到乐山居住。她没有什么积蓄,还有一个养子张树桓要抚养,只得变卖东西。后来没有什么东西可卖了,她就开始做叶儿粑卖。

她太实诚,不会做生意,卖的叶儿粑工精料足味道好,几下就卖完了,却赚不来钱。没多久,就亏了本,卖不下去了,但又不肯“偷工减料”,只得改行,做小娃娃的小鞋儿小帽儿卖。

那段时间,张琼华的日子过得十分艰难。侄儿郭宗瑨看不下去,说:“给八爸去封信,让他每月给你寄些生活费来吧。”说了几次,她才点头同意,让郭宗瑨去写信,说:“让他一月寄十五元吧。”

郭宗瑨:“这咋行,太少了,你还要供树桓读书。”可她说:“他也不宽裕,别太加重了他的负担。”此后,郭沫若每月寄给她生活费,后来增加到每月20元、25元、30元。

自从父亲去世后,郭沫若就再没有回国老家,和张琼华也没有再见过面。

1963年,张琼华曾去北京,探望她那名义上的丈夫。郭沫若没有见她,而是安排秘书代为接待。当秘书问她有什么要求,希望她能在北京住些日子,她连忙说:“他(郭沫若)太忙了,我不能在这里分他的心。”

在秘书的陪同下,她逛了逛北京城的名胜古迹。临走时问她想买点什么,她什么也不要,只要了一截灯芯绒布也一些小的纪念品,就匆匆返回乐山老家了。

1978年,郭沫若病逝于北京。家人担心张琼华过度伤心而出意外,故意瞒着她。她只是觉得奇怪,为何三个月没有收到汇款。三个月后,汇款寄来了,原来是有关方面得知了相关情况,承担了汇款任务。

她是否因突然断了三个月汇款,敏感到郭沫若去世了呢?也许她什么也没怀疑,到死都以为郭沫若还健康地活着;也许她敏感到了,可什么也不愿说。

张琼华从不流露心中的怨恨和痛苦。她脸上从不带愁容,不叹息,更不流泪。她把心灵的窗口关闭得很紧很紧。她把心中的痛苦埋葬得很深很深。

她四十岁刚过,满头青丝就已全白,她对侄儿们戏谑地自称“白毛老娘”。她得了个心口痛的病,时常发作。她晚上睡觉总不安稳,常常梦中叫出声。醒来后,问她梦见什么,她缄口不说。

郭沫若去世后,首届郭沫若学术讨论会在乐山举行。郭沫若和于立群生的两个女儿庶英和平英应邀出席,会后她们特意去看望了张琼华。

当庶英和平英拉着老人的手,亲热地呼喊着“妈妈,妈妈”时,张琼华先是愣了一下,待侄媳妇魏蓉芳说明偎依在她身边的,就是八叔的亲生女儿时,她瞬间泪如雨下,抚摸两个孩子的面颊,激动得半天说不出话来。

1980年6月,这位慈祥、和蔼而又不幸的老人悄悄告别了人世,享年90岁。

END.

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我的账号@博书。看完文章,记得点赞评论转发三连啊~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张琼华为郭沫若守活寡68年:没行过房,还被当成免费保姆
妻子在家尽心侍奉公婆,闻名天下的丈夫,却在外面和别人生了11个孩子
张琼华:封建婚姻制度的牺牲品
此人是郭沫若最讨厌的妻子,独守空房长达68年,至死却无一句怨言
1912年,张琼华在新婚之夜苦苦哀求郭沫若:求你跟我圆房吧
郭沫若最为讨厌的妻子,独守空房长达68年,可她至死却无一句怨言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