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郭进拴|从《山乡巨变》到《新山乡巨变》【下】

郭进拴|从《山乡巨变》到《新山乡巨变》【下】

山乡巨变》中的人物原型大多是周立波在益阳体验生活时接触的老朋友,周立波当年就在“亭面糊”的原型邓益亭家中住过很长一段时间,而社长刘雨生的原型据说有四个(曾五喜、朱雨生、周惠歧、潘四喜),但是主要的原型是当时合丰农业合作社社长曾五喜,小说中乡党支部书记李月辉的原型是当时大海塘乡小乡农会主席陈桂香;陈年春合作化时期是大海塘乡团支部书记,是小说中团支书陈大春的原型;女干部邓秀梅的原型真名叫做彭玉霞,现在是赫山区老干部;而小说中活泼开朗的盛淑君也有原型,叫做盛雪纯,是资阳区的老干部等等。2002年4月,《山乡巨变》中的8位生活原型人物还在作家当年深入生活、写作《山乡巨变》的地方---益阳市郊竹山湾,祭奠故去的“亭面糊”,缅怀作家周立波。①当年意气风发的小伙子大姑娘如今都已经白发苍苍,但是大家聚在一起谈起《山乡巨变》和作家周立波就有说不完的话,道不尽的情。

“亭面糊”在小说中是个滑稽迷糊又勤劳善良的老倌子,小说一开始,邓秀梅在入乡的途中就遇了这个“脸很瘦,额头上和眼角上净是大皱纹,身材矮小,背有点驼,年纪五十开外了”②的老人,他听说竹子要归公就砍了竹子上街去卖;跟人打开话匣子就可以吹上半天;喜欢骂小孩骂动物但又不动真格;自己是贫农又怕人瞧不起,吹嘘“早些年数我也起过好几回水”;他在土改中翻了身,拥护党拥护毛主席,但是谣言一来就昏头转向;听到入社的号召,连忙要他的二崽写申请,编造自己如何做通婆婆的工作,克服了很大的困难入社;派他去做破坏分子龚子元的工作,结果却贪杯误了事……面糊老爹就是这样一个充满矛盾的喜剧人物,但是他的这种性格又有着深刻的历史和社会根源,生动地传达出民间鲜活的声音。其实在湖南乡间,“面糊”有着善良的意思。所有见过生活中的面糊老爹邓益亭的人都说跟小说中的“亭面糊”实在是太像了,连环画中的形象也非常的惟妙惟肖,是湖南乡间典型的农民形象。周立波曾经向人介绍说:“邓爹是位种过40多年田的老实农民,正派、厚道、朴实,也有点保守,爱喝几杯酒,常常贪杯误事,是位很典型的农民。

在竹山湾住时,他常和我'谈牛经’,我小说中有许多有关耕牛的细节描写,就是平日同邓爹交谈中学来的;在塑造'亭面糊’这个人物时,邓爹是个主要模特儿。”①邓益亭老爹出生于1902年左右,周立波写《山乡巨变》时,他五十多岁,据他生前自己回忆②,1955年秋天,作家周立波带着家小,从北京回到家乡体验生活,住在他家一年多,作家对他亲如兄弟,相处几天便成为知心朋友。他回忆到作家的关爱和体贴非常的动情,周立波不抽烟不喝酒,但是他知道“亭面糊”爱喝杯酒,所以家里总备点酒,他家炒了好菜总会叫上邓爹喝一杯,“亭面糊”筋骨有点痛,作家到长沙开会,还特意给他带了两瓶上好的虎骨酒……李月辉的原型陈桂香老人近年也回忆道:“'亭面糊’邓益亭是个作田老把式,周立波同他朝夕相处,情同手足。'亭面糊’在田里吆牛耕田,周立波就站在田塍路上,细细观察,看他用牛的动作,听他骂牛的话语。田间休息,他们俩就坐在田塍上'喷牛经’,有时候周立波还挽起衣袖,自告奋勇当亭面糊的下手……”

作家与农民在田塍上的背影让人多年难忘。上世纪八十年代,“周立波学术讨论会”的代表特地去参观了竹山湾“亭面糊”的家,湾里的人忙忙碌碌准备迎接客人,“'亭面糊’孤寂地坐在堂屋的门槛上,他与连环画家贺友直笔下的'亭面糊’像是一个模子里脱出来的,已经90岁了,嘴巴一扁一扁地,眼睛里蒙着一层翳子,耳朵又聋,就像看热闹的小把戏。”可是当话筒递到邓老爹的面前,邓老爹说的头一句话便是:“我得文化,我有文化也做官哒!周立波是个好人,作田很里手。”赢得了在场热烈的掌声,他面糊善良的性格一句话便让人难忘。邓益亭的儿子邓焕章,就是《山乡巨变》中“亭面糊”的二崽,那个有初中文化、经常要参加农业生产的小青年盛学文的原型,他现在已经是共和国的少将,回忆起作家周立波,今天仍然感激不已,因为是周立波改变了他的命运。当年与周立波为邻的日子,邓焕章即将初中毕业,同小说中的盛学文一样面临继续求学还是回家务农的选择,当时邓家人都主张让他回家务农,挣几分工分,或者跟随外公学医。周立波知道了这事,坚定地劝邓焕章的父亲让他接着读书,作家深知知识对于一个农村青年命运的重要性。就这样邓焕章考上中学后来又上了大学,命运真的由此改变,而周立波不仅接济他,还给他非常大的鼓励。

文革中,邓焕章与周立波一家失去了联系,再次相见已经是十多年后的北京,两人都非常的激动。周立波在生命的最后时刻仍然在关心家乡的朋友们,表示他还想回益阳去,还要住在邓家,再写《山乡巨变》的续集。周立波和邓焕章的老父亲邓益亭相继去世了,但是两家的友谊不断,邓焕章一直像亲人一样照顾着当年儿女都不在身边的周立波夫人林蓝,直到她生命的最后一刻。《山乡巨变》谱写出的这样的动人的故事还有很多,犹如益阳盛产的茶子花的清香,淡雅悠远。小说中的人物刘雨生在中国当代文学史上是一个很特殊的英雄人物,他不像那个年代主流意识中那些“高大全”的人物形象那样叱咤风云,而是作为一个有血有肉,忠诚、勤恳而平凡的农村干部而出现的。周立波着力从日常工作和生活中去发掘他的可贵,写出了一个性格丰满,逐渐进步成长的鲜活的形象。在办社初期,他日夜为工作奔忙,无暇顾及家里,而妻子又贪图安逸,听了她哥哥富裕中农“秋丝瓜”的怂恿要离婚,听到妻子要带着孩子回娘家,刘雨生眼泪一喷,就哭了。

就是这样一个会哭泣,也对合作化怀疑过的农村干部,在家庭巨大的压力下依然积极办社,处理社里的工作任劳任怨,真诚地帮助每一户农民,引导教育单干户,不顾生命安全去堵管口。周立波的笔端深入人物的内心,按照人物的性格去发展故事,使得这一形象真实感人,更深刻地传达出了民间一种真实的声音。刘雨生的主要原型曾五喜是周立波最亲密的朋友,他年轻时便是农业社的模范社长,省、市劳模。后来,他担任桃花仑村村支书26年,一身正气,颇有政绩,非常受当地群众的尊敬。他1984年退休后,由于老伴长年患病,儿女先后下岗,家庭生活十分困难,但也不只等政府救济,而是自己外出守传达值夜班,争取自己打工挣钱,克服生活困难。2004年1月,中共益阳市委书记蒋作斌等一行,特意到市郊桃花仑村,登门看望曾五喜老人,并向他祝贺85岁寿辰,湖南多家报纸电台报道了这一消息,“刘雨生”再次感动了大家。在2002年的原型座谈会上,曾五喜也深情地回忆周立波:“周老虽是大作家,但同农民合得来。

一次,我正在田中踩草,周老见了也自动脱掉鞋袜,卷起裤脚下田,边踩边问情况。那年,我22岁的大儿子,在劳动时触电身亡。周立波连忙赶来慰问,双眼泪流。他见我无钱给儿子买棺材,连忙赶到乡政府同干部商量,把没收地主的一口楠木棺材给了我,帮助把儿子埋了……在文革中,造反派三番五次要我去批斗周老,我说:'我不去!在我在心目中,周立波决不是坏人,我决不会丧失良心!’”曾五喜就是这样一个值得尊敬的人,当年,周立波根据曾五喜的事迹撰写过新闻通讯《曾五喜》。通讯中的曾五喜与刘雨生有太多的共性,两者不同的是:《曾五喜》是一种真实简单的白描,刘雨生则有一种艺术加工,不完全等同于曾五喜。刘雨生为了合作化事业不顾家庭,妻子和他离婚,后来他又得到了朴实勤劳却被丈夫抛弃的盛佳秀的爱情,这的确是作家对生活的艺术化创造。

《竹山湾的节日》中曾描述叶梦结识刘雨生堂客的情境:刘乡长给叶梦介绍,“这位是'刘雨生’堂客,可不是小说中'秋丝瓜’的老妹---那个闹离婚的张满贞。他们两个是原配。”叶梦说乡长这么一讲,“刘雨生”堂客很得意,眼睛里仿佛在说:“我可不是那号堂客。”
 60多年前,著名作家周立波以生动的笔墨演绎了湖南益阳山乡一个叫清溪村(原邓石桥村)的地方,这片充满乡土乡愁、激荡改革风云的山乡,因农业合作化运动,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巨变。
  60多年后,在这块具有丰厚文化底蕴的热土,“清溪人”掀起繁荣发展的浪潮。今天这个“丘陵乡”走过了脱贫攻坚,走向乡村振兴,这正是中华大地新山乡巨变的缩影。


  读过湖南省作家协会副主席余艳新著《新山乡巨变》的评论家近日表示:“一个地处湖南益阳山乡的清溪,如今竟是这般智能化的现代化模样,令人感叹不已。”“余艳从清溪村,发现中国农村最新的时代表现,写出了农村'巨变’的新奇生机和繁茂景象,很有现实意义。”
  《新山乡巨变》与《山乡巨变》的关联
  余艳在书中后记写道:“《新山乡巨变》的采访创作,其实就是'重走立波先生路’”。余艳说,在写作这本《新山乡巨变》时,中国作协书记处原书记廖奔鼓励她,“跟着立波先生写人民,贴着家乡巨变写时代”。


  历经半个多世纪的风雨冲刷,历经从“脱贫攻坚”到 “乡村振兴”的建设发展,今天的清溪依然在新山乡巨变中演绎新的故事和传奇,产生巨大的现实意义和文学价值。作家余艳带着新时代的创作要求和“新山乡巨变”的主旨来到清溪村,对清溪村的前世今生进行挖掘、再现,再现这个深具文学内涵和现实意义的“新农村”,既是对中国文化与中国文学在山乡建设中作用、地位和价值的呈现,也是对文学经典的致敬。
  基于敏感和自觉的时代意识,以及出身小说家的文学历练,余艳在报告文学的写作领域一直独具特色。在《新山乡巨变》的写作中也不例外,“从时代之变、中国之进、人民之呼中提炼主题,萃取题材”,她深扎到新时代下山乡巨变的现场,感知、发现、激活了这一主题的时代价值。


  “在整个采访创作过程中,让我感受深刻的是'立波精神’所催生的力量。”余艳从清溪村出发,足迹踏遍益阳的七个县市区,她深刻地感受到这里始终有一种独特的文化软实力在引领人民奋斗。她在创作的时候,也不由自主地传承了这种精神,从而使作品具有了“以人民为中心”“锲而不舍追求写作高度”的特征,此书也被评价为“散发着一股'新时代文学’的鲜活气息”。
  《新山乡巨变》“新”在哪里?


  《新山乡巨变》刚一出版上市,就被读者和评论界誉为“最早真实书写现代智慧乡村、智能农业”的作品,是一部“推陈出'新’”的作品。《新山乡巨变》“新”在哪里?
  题材新。时隔六十多年,作家余艳重回现场,续写新时代下山乡巨变的故事。作品抓住了“巨变”这个核心的主题,抓住了“互联网+”这个核心特征,使本书成为最早书写智慧乡村的作品。
  构思新。本书在历史的维度中,挖掘和再现清溪的前世今生,描写了乡村振兴坐标下,以智能智慧作引擎正迈向现代化的新清溪。这种在跨越中比照和发现的呈现描绘,有助于在地方环境和社会人物的动态表现中展示变的情形,被评论家认为“是个很好的构思选择”。


  写法新。《新山乡巨变》以互文的形式,通过周立波这条历史的、文化的主线,以《山乡巨变》里独具“清溪”特色的人物和细节勾连全书,对应今天现实中清溪人的人生经历和命运轨迹,完成一场跨越时空的书写接力。“余艳在自己真实观察记述清溪今天真实生活人物表现的报告文学中,巧妙地把小说《山乡巨变》的内容作为一种历史背景参照,不断在历史的回望中发现今天的改变和发展进步,如同在一个今昔时间孔洞中的穿行,明暗清晰。”
  立意新。本书反映了新中国成立以来乡村振兴从1.0版到3.0版的历史演变,展现了清溪——其实也是中国绝大多数村庄的变迁史,深刻揭示了一个在现代化进程中具有标杆性村庄的示范意义、文学意义和现实意义。

4月28日,《新山乡巨变》原型人物分享会在益阳市清溪村举行,书中原型人物周萼梅、彭玉霞、郭玉堂齐聚一堂,畅所欲言。周立波的《山乡巨变》是中国乡土题材的经典之作,书中的原型地清溪村因此被誉为“山乡巨变第一村”。时隔六十多年,作家余艳从清溪村出发,踏遍益阳的七个区县(市),采访了208位典型人物,把《山乡巨变》的内容作为一种历史背景参照,对清溪村的前世今生进行挖掘、再现,创作出报告文学作品《新山乡巨变》,续写新时代下山乡巨变的故事。周萼梅是周立波的堂弟,会上,他讲述了周立波和《山乡巨变》的故事。六十多年前,周立波回到阔别多年的家乡,当时,一场浩浩汤汤的农业合作化运动正在这里开展。

后来的十年里,周立波深扎故乡,参与着、见证着、记录着这场变革,写下了《山乡巨变》。周萼梅说,这些年,清溪村发生了巨大变化。作家余艳为了写好《新山乡巨变》,沿着周立波当年走过的山水田垄,采访多个乡村人物,对应如今的清溪村变化,完成了一部新的文学作品,这令他十分敬佩。随后,彭玉霞、郭玉堂等《山乡巨变》的原型人物纷纷发言,对应自己的人生经历和感悟,论变化、谈未来,讲述了如今清溪村的幸福故事。

《新山乡巨变》由四篇十二章和引子构成,缀有后记,共计32.7万字。第一篇“新清溪”从周立波《山乡巨变》的原型地清溪出发,展现了一个文学地标借助“文化软实力”不断凤凰涅槃的故事;第二篇“新农村”写的是由作家的人格和巨著沉淀的精神力量,在乡村振兴过程中所产生的辐射力和影响力;第三篇“新农业”生动揭示了传统的农作方式蝶变为现代农业,以及智能智慧与生产、生活、生态、文化深度融合的历程;第四篇“新农民”写的是传承着“立波精神”的新时代职业农民的命运变化和奋斗奇迹。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湖南这个村庄,为何让莫言刘慈欣组团来打卡
【周立波故乡行采风作品选7】李增昀:山乡巨变看三湘
作家活动周·作家感言丨“将自己这滴水,融入时代和人民的江河”
看着手机走天下30 追寻三湘巨变的源头
【人在旅途】王静:追寻一个伟大而不朽的灵魂
益山益水 益美益阳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