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河南丨郑州】卞士生丨浪人李白




浪人李白

文/卞士生

(全文刊发于《文学天地》2023年1期,CN43-1155/I)


闲暇时期,笔者较为系统地阅读研究了有关李白的传记及部分专家、学者介绍李白生平事迹的文章,对李白传奇而坎坷的一生有了初浅认识。尤其是李白的生死之谜、诗词创作、四方游历、儿女情长、访道交友、干谒求仕、赐金放还、从军入幕等故事,所揭示出他的浪气十足而独特的人性:浪迹、浪漫、浪劲儿、浪味儿……世上无人能出其右。顿生感怀,谨此记之。

第一章 引言综述

李白(公元701-762年),汉族,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人”。有“诗仙”“诗侠”之美誉,另有“剑仙”“酒仙”“酒圣”“酒星魂”之雅称。为了跟“小李杜”(李商隐与杜牧)区分,李白与“诗圣”杜甫并称为“大李杜”。
李白是我国一位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他热爱祖国,同情劳动人民,蔑视权贵,追求自由,表现出对封建社会一切压迫和羁束毫不调和的叛逆态度。他又善于描绘自然景色,表达对大地山河的赞美。其诗作想象奇妙,热烈奔放,色彩缤纷,飘逸不群,成为屈原之后浪漫主义诗歌的新高峰。
李白这一生,如同盛唐一匹脱缰的野马,狂傲不羁,五千年来无人能望其项背。李白抖起来目无王法,就连唐皇都无权遏制他的狂妄。他凭借才情不仅肃清了自己所厌恶的一切,还能在大唐朝廷中游刃有余!他是中国文学史上一颗璀璨的明星,百年难遇的杰出天才。不论身处何地,居于何种处境,他都不会畏惧坎坷和暴风雨的袭击。因为他知道活着的意义,就是敢于直面真实的惊涛骇浪。
“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将自己比作惊世骇俗的大鹏鸟);“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强烈的自信与对金钱的蔑视);“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览明月”(只要逸兴足够,便可上天揽月);“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不畏唐皇权威,大笑甩门而去,我岂是平庸无为之辈);“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勇敢做自己,不为权贵折腰);“我本楚狂人,凤歌笑孔丘”(狂人一个,嘲笑孔丘)。李白这六句最狂的诗,简直放肆到爆炸,不得不说文人之狂胜过千军万马!
李白一生创作了大量的诗歌作品,具体写过多少首,没有确切的数字。李白临死前将自己的诗稿交给了李阳冰保存,李阳冰在《草堂集序》中提到“草稿万卷,手集未修”。安史之乱爆发后,“当时著述,十丧其九”。这么一推算,李白写过的诗赋应有近万篇。李白有《李太白集》30卷(北宋宋敏求增补刻本,巴蜀书社1986年据此影印传世,其中收录李白的诗歌约1010首
《全唐诗》是清康熙四十四年(1705年),由彭定求等数人奉敕编校,“得诗四万八千九百余首,凡二千二百余人”,共计900卷,目录12卷。后曹寅(曹雪芹祖父)奉旨刊刻,于康熙四十五年十月完成。其中卷161-卷185(共25卷)为李白的诗作,收录诗歌1032首,此可以确定是李白创作的1001首,其它的有些疑似伪作,尚未确定待考证中。
《唐诗三百首》流传很广,是清代蘅塘退士孙洙编选的唐诗选集,成书于乾隆二十九年(1764)。此书共八卷(或作六卷),选诗310首,后四藤吟社本又增补杜甫咏怀古迹》3首。全书收录了77家诗,基本上按五言古诗七言古诗五言律诗七言律诗五言绝句七言绝句乐府等诗体编排,以杜甫诗为重点(38首),其次是王维(29首)、李白(27首)、李商隐(22首)等人的诗作。由此可知,按收录数量李白位居第三位。
李白的许多优秀诗歌入选了我国中小学的教科书,据统计共有17首之多,是莘莘学子们“背诵全文”的苦主一号。它们分别是小学《古朗月行(节选)》《静夜思》《赠汪伦》《望庐山瀑布》《夜宿山寺》《望天门山》《早发白帝城》《独坐敬亭山》《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初中《峨眉山月歌》《渡荆门送别》《送友人》《行路难·其一》;高中《越中览古》《梦游天姥吟留别》《将进酒》《蜀道难》。
李白的诗歌创作涉及中国古典诗歌的题材非常广泛,而且名作频现。他所钟好的体裁主要是古体诗,包括古风和乐府诗,但他在近体诗体裁如律诗、绝句中往往也有绝唱留存。李白的乐府、歌行及绝句成就最高。其歌行,完全打破诗歌创作的一切固有格式,空无依傍,笔法多端,达到了任随性之而变幻莫测、摇曳多姿的神奇境界。其绝句自然明快,飘逸潇洒,能以简洁明快的语言表达出无尽的情思。李白诗的艺术特色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一是强烈的主观色彩与浪漫主义情调,表现出自己鲜明的独创性;二是运用丰富奇特的想象,抒写情感;三是巧妙地运用大胆的夸张、新奇的比喻以及拟人的手法等修辞抒写炽热情感;四是语言通俗直白,直抒胸臆。
李白的诗作对后世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他的诗作文采飞扬,飘飘乎不似人间语。贺知章第一次见他,说他是“谪仙人”;杜甫形容他“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而他本人也确实像是坠入盛唐的谪仙人,虽然身在盛唐,但是却给人一种浮于盛唐之上俯瞰世间的气象。历朝历代文人对于李白推崇备至,各种溢美之辞数不胜数,真的就像网上那句调侃“如同滔滔江水连绵不绝,又犹如黄河泛滥一发而不可收拾”。
台湾作家余光中在《忆李白》的开篇写道:“千古诗才,蓬莱文章建安骨。一身傲骨青莲居士谪仙人。”寥寥数语,把李白的才华风骨展露无遗。但更绝的是他创作的一首自由诗《寻李白》,他在诗中这样评价李白:酒入豪肠,七分酿成了月光,余下的三分啸成剑气,绣口一吐就半个盛唐。
北京大学教授袁行霈:中国是诗的国度。诗人一向特别受到人们的喜爱和尊重。但是像李白那样,生前就引起轰动的,恐怕并不多见。李白以他的人格、热情和才华,以他那惊风雨,泣鬼神的诗歌,征服了同时代的读者。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胡小伟:人们说唐朝的诗歌是以直抒胸臆,无所拘束自称,那么唐诗里边嗓门最大的诗人就是李白。上海大学教授董乃斌:如果打个比方的话,就像夏夜的星空一样,有这么多灿烂的明星,这么多明星簇拥着一个明月,那个明月就是李白。中国人民大学教授金元浦:我们可能平谈的生活中,因为有了李白的诗,突然间显出来光彩。文化学者马未都:李白15岁开始游历大好河山,25岁到43岁达到创作巅峰。真正做到了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一身侠客精神,尽显诗词文藻之中。李白的《临终歌》展现楚辞之风,读之可以感受他一生的浪漫,可以揣摩他心中的不甘,可以审视他个人的一生,继而审视自己的人生。
当很多国人在追崇外国文化的时候,却有诸多外国学者沉迷于中国古诗词,并将其翻译成外国语言!在他们眼中中国古诗词是美的,意味深长的。早在二十世纪,美国诗人和文学评论家,意象派诗歌运动的重要代表人物埃兹拉·庞德(Ezra Pound,1885年-1972年),他对中国诗人李白有着崇拜之情,所以常常会翻译鉴赏李白的诗歌,其中以一首情诗《长干行》的翻译最为经典,还因此登上了美国教材。为了符合欧美读者的审美观念,他用当代新式翻译方法将李白的《长干行》翻译成了英文版本。虽然当中国人看完翻译后的作品后,都忍不住感慨(有不足之处),但也是他让这首古诗在全世界范围内得以流传,让更多的外国人了解了唐诗,并深深喜爱上了我国的古典诗词文化。
翻译界泰斗、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许渊冲先生,他的一生只做一件事,就是长达80余年的文学翻译。钱钟书盛赞他的《李白诗选》英译本(四川人民出版社 1987):如果李白若在世,一定会和你成为莫逆之交!

第二章 身世之谜

曾经有多人猜忌,太白金星是李白吗?太白金星是天上的一个星宿,名字叫做李长庚,字太白。他表情慈祥,法力广大,忠厚善良,长于交际,主要职务就是作为玉皇大帝的特使,往来于天庭与人间,负责传达各种命令,天宫的人都很喜爱这个有亲和力的神仙。
神话小说白话文《西游记》第二十一回(灵吉菩萨降服黄风怪)中描述:“……上复齐天大圣听,老人乃是李长庚。须弥山有飞龙杖,灵吉当年受佛兵。孙悟空捡起简帖,猪八戒说道:哥哥,咱们近来造化低了,连连白天见鬼!那个化风而去的老儿是谁?孙悟空把简帖递给猪八戒,八戒看后问道:李长庚是哪个?孙悟空道:是西方太白金星的名号。”清代峨眉无垢道人白话长篇神怪小说《八仙得道传》(八仙全传)中也提到了此人的名字。
我国古代为了观测天象及日、月、五星的运行,选取二十八个星官作为观测时的标志,称为“二十八星”“二十八宿”或“二十八舍”。苍穹星空按东南西北四方平均分为四组(每组七宿),称为“四象”:东方苍龙,西方白虎,南方朱雀,北方玄武(龟蛇合称),道教名之为“四灵”。“四灵”自古以来就被作为天星、五行的象征,在道教作为守护神出现,地位是很高的。古代地理书籍《三辅黄图》(西京黄图)卷三记载:“苍龙、白虎、朱雀、玄武,天之四灵,以正四方。”
“天上星,地上英”。在古代,各朝的英杰,好像都会对应天上的什么星,以此彰显出身的不凡。据说李白是“母梦长庚星”而生,即长庚转世。李白一出生,就与“仙”挂钩,被认为是太白金星下凡这也是李白名字的来由。唐代书法家李阳冰,也就是李白的族叔,在为李白作的《草堂集序》中这样描述:“惊姜之夕,长庚入梦,故生而名白,以太白字之。世称太白之精,得之矣。”
关于李白这个名字的由来另有一个故事。话说在李白刚满周岁时,按照惯例,父亲让他抓周,他没有丝毫犹豫,便拿起了一本《诗经》,李客大为高兴,认定他将来必能成为有名的文人政客,就想着给他起个好名字,但由于太过谨慎,到了儿子7岁时,仍没能取到一个满意的名字。有一天父亲说要写一首春日绝句,“春风送暖百花开,迎春绽金它先来。”李白母亲接“火烧杏林红霞落”,李白脱口而出“李花怒放一树白”,父亲感叹孩子的文采,于是在这句诗中给孩子取名为“李白”
长大后的李白也确有几分“仙气”,他十五岁就已经能赋诗多首,并且可以得到一些社会名流推崇,开始接受道家思想的影响,十八岁隐居戴天大匡山读书,后来他漫游天下,学道学剑,好酒任侠,笑傲王侯。他的诗,想象似“欲上青天揽明月”,气势如“黄河之水天上来”,无人能及。
《旧唐书》明确记载:“李白,字太白,山东人……父为任城尉,因家焉。”《唐才子传》则记述:“李白,字太白,山东人。母梦长庚星而诞,因以命之。”尽管如此,但是关于李白确切的出生地还是存在争议,大致学者们认为主要有三个地方:分别是四川绵州昌隆县(今四川省江油市)、中亚西域的碎叶城(今吉尔吉斯斯坦的托克马克市)、陇西成纪(现甘肃省秦安县陇城)。
九十年代以后,大多数学者认同李白出生地在四川江油市青莲乡。而在2008年10月,吉尔吉斯斯坦文化信息部部长拉耶夫则对中国媒体表示,中国唐代最伟大的诗人李白的出生地碎叶城,就是吉尔吉斯斯坦境内的托克马克市,他们正与中方协商要为李白塑造一个纪念雕像,推动两国李白文化的经济合作。随后,两地草签了一系列文化和经济的合作意向。
关于李白的身世,似乎谜团丛丛,在唐朝时就讳莫如深,对于李白的祖父、曾祖父,史料中无一记载。而名贯古今的李白言及自己的身世,也总是含糊其辞,不说近亲,只提远祖,这不禁让人遐想连篇。  
李白可谓是大唐文化界的巨星,弄清楚他的身世,对理解李白的作品及其思想,是很有帮助的。根据后人推断,李白的出身大致归纳有四种可能——
第一种说法是李白的父亲是一位西域的胡人,后来才定居在中原并且改为李姓。第二种说法是李白的父亲虽是一位在西域做生意的富商,但李白一家原本就是汉人。第三种说法是李白的先祖和唐高宗李渊是兄弟,所以李白的身份十分高贵,也是具有皇族血脉的。这个说法占据主流,主要依据是李白自述。比如他在《赠张相镐二首》中说:本家陇西人,先为汉边将。李阳冰的《草堂集序》和李白的好友范传正《唐左拾遗翰林学士李公新墓碑并序》中说,李白是西凉武昭王李暠第九代孙(却又极少有对于这个王的记载)。第四种说法是李白是李建成的后人,政治上失败之后,逃回西域生活。
可是,以上四种说法又都没有确凿的证据来论证,毕竟是推论出来的结果。不过尽管如此,我们还是能在历史中找寻到蛛丝马迹,比如说《蜀中名胜记》中有记载的唐梓州刺史于邵为李白立的碑文:白本宗室子,其先避地客蜀,居蜀之彰明,太白生焉。此外,《新唐书》中亦记载李白为兴圣皇帝(凉武昭王李暠)九世孙,这个李暠又是唐朝皇帝公认的先祖,按照这样推算,李白也应该就是李唐的皇族宗室。
那么他究竟属于哪一脉呢?直到《中国青年报》1985年7月28日所载兼葭《李白身世之谜》,转述台湾学者罗香林认为:李白乃李建成之后。韩维禄曾在1988年撰文,题目为《李白“五世为庶”当为李建成玄孙解》,该文论证了李白乃唐宗室,是李建成的玄孙徐本立1990年发表《李白为李渊五世孙考》亦认为李白应为凉武昭王十二世孙、太祖李虎七世孙、高祖李渊五世孙、太子建成玄孙。
综上所述,如果按照正史或评传记载,那么李白属于山东人;如果按照祖籍来划归,那么他属于甘肃人;如果按照出生地来算,他就是现在的吉尔吉斯斯坦人;如果按照从小长大的地方来算,他就是四川人;后来,李白入赘做了上门女婿,到了安陆,那么他就成了湖北人;最终,李白卒在安徽马鞍山市,葬在了当涂县,但能说他就是安徽人吗?这样一来,一切谜团似乎都解开了。其实呢,李白家世之谜至今未解,学术界迄今尚未达成共识。
李白不仅是诗人,他还是一位剑客,所以我们在其字里行间,经常能看到刀光剑影,感受到那一分凌冽的剑气。据有人详细统计,《全唐诗》李白诗中“剑”字共出现了118次,分布在106首诗中,约占全诗总数的10%。足可见,李白对于剑的喜爱已经到了走火入魔的地步。
那么为什么李白要随身佩剑呢?首先我们要知道,在那个时候,能够佩剑的人都不是一般人。古代并不是每个男子都有资格佩剑的,只有贵族和“士”才能佩剑,那是一种身份的象征,平民百姓没资格。据《新唐书》记载,李白为兴圣皇帝(凉武昭王)九世孙,按照这个说法李白与李唐的诸王同宗,是唐太宗李世民的同辈族弟,所以李白是完全有资格佩剑的。其次李白自己也非常喜欢剑,他可以说是文武双全。文方面自然是不必说了,他的剑术亦是十分高明。他“十五好剑术”,“剑术自通达”,造诣非同一般。当时李白其剑术位于其师傅裴旻之下,居唐朝第二。
有一首五言古诗《夜别张五》,在此诗中,李白写下了“龙泉解锦带,为尔倾千觞”的诗句。从这里看出,李白的佩剑是龙泉剑。其实这把剑最初并不叫龙泉,而是有另外一个名字,叫“龙渊”。历史上很多朝代都有一个规矩,就是君王们名字里的字,其他人不能出现,而大唐的第一位君王,就是建立大唐的李渊,所以“龙渊剑”的名字中,“渊”字是为了避李渊的名讳,所以就只能改了个名字,把他叫做“龙泉”。
无论如何,李白的血液里,流淌着不羁。他那些杀气、戾气很重的诗句,比如:“笑尽一杯酒,杀人都市中”“托身白刃里,杀人红尘中”“杀人如剪草,剧孟同游遨”“十步杀一人,千里不留行。事了拂衣去,深藏身与名”。怎么看,都像是在讲述自己祖上江湖跑路的往事,让不明就里之人胆战心惊!大家可能会觉得李白是个手无缚鸡之力的文弱书生,其实在“功与名”暴露后,他也是个不折不扣的江湖大侠!他虽然身材不算高大,但却身轻体健,孔武有力,且年轻时的他脾气火爆异常,嫉恶如仇,充满了浓浓的正义感!曾经在一次斗鸡比赛中,李白跟一群泼皮无赖发生了冲突,暴怒之下的他竟然手刃了这几个人,为社会除了祸害。
李白无法参加科举。因为,根据唐代人留下来的资料,李白很可能属于“漏籍”,用今天的话说就是黑户,根本无法证实身家是否清白。从李白小时候就能让其诵读《子虚赋》,李白的父亲很明显有着极高的文化根底,但却连真名都不愿意留下,更不愿儿子告知旁人。李白屡屡自荐,或找人推荐走仕途,却始终无法成功。因为,唐代推荐人才的程序中,推举人的命运和推举对象捆绑在一起,李白出了什么问题,事后问责,推举人也是要承担干系的。

第三章 杯酒方休

李白一生与酒有着许多不解之缘,无论做什么事情他都要喝酒,高兴时喝酒,难过时喝酒,赋诗作文时更是喝酒,酒成了他生活中非常重要的元素或符号。
有人统计过,李白所流传下来的诗歌中,其中以提到酒、酌、饮、醉、杯、樽、罍、觞等为题入诗的高达200余首,约占其全部作品的五分之一。比如其中:表达快乐的有《白马篇》《山中与幽人对酌》《月下独酌》其二、《陪侍郎叔游洞庭醉后》其三、《下终南山过斛斯山人宿置酒》等;表达忧愁的有《将进酒》《客中行》《金陵酒肆留别》《月下独酌》其四等;表达爱情的有《赠段七娘》等……
《将进酒》是李白沿用乐府古题创作的七言歌行。此诗思想内容非常深沉,艺术表现非常成熟,在同题作品中影响最大。诗人豪饮高歌,借酒消愁,抒发了忧愤深广的人生感慨。诗中交织着失望与自信、悲愤与抗争的情怀,体现出诗人强烈的豪纵狂放的个性。
全诗情感饱满,无论喜怒哀乐,其奔涌迸发均如江河流泻,不可遏止,且起伏跌宕,变化剧烈;在手法上多用夸张,且常以巨额数词修饰,既表现出诗人豪迈洒脱的情怀,又使诗作本身显得笔墨酣畅,抒情有力;在结构上大开大阖,张弛有度,充分体现了李白七言歌行的豪放特色。
此诗本是乐府旧题,大抵以“饮酒放歌”为意,李白运用这个旧题,表面上是任达放纵,而全诗以“抱用世之才而不遇合”(萧士赟分类补注李太白集》)为诗脉,整篇淋漓酣畅地抒发酒兴诗情,实际上还是表达自己的怀才不遇的悲愤,真实地熔铸了诗人的性格情感和艺术个性。诗中形象地表现了诗人桀骜不驯的性格:一方面对自己充满自信,孤高自傲;一方面在政治前途出现波折后,又流露出纵情享乐之情。诗人在这首诗里演绎庄子的乐生哲学,表示对富贵、圣贤的藐视。表是在感叹人生易老,里则在感叹怀才不遇。全诗气势豪迈,感情奔放,语言流畅,具有很强的感染力。
关于这首诗的写作时间,说法不一。管士光李白诗集新注》认为此诗当作于唐玄宗开元二十二年(734年)秋,当时李白应邀至嵩山元丹丘隐居之处,岑勋当时也在那里,三人置酒高会,席间李白写了此诗。郁贤皓《李白集》认为此诗约作于开元二十四年(736年)前后。黄锡珪《李太白编年诗集目录》系此诗于天宝十一载(752年)。不过,一般认为这是李白天宝年间离京后,漫游梁、宋,与友人岑勋、元丹丘相会时所作。
开元二十二年(公元734年),韩朝宗在襄阳任荆州长史兼东道采访史。李白往谒求官,不遂,随作《襄阳歌》以抒愤。此诗是李白创作的一首“醉歌”,诗中写道:“百年三万六千日,一日须倾三百杯。”足以看出他是多么地爱喝酒。
李白曾在《客中作》中写到:“兰陵美酒郁金香,玉碗盛来琥珀光。但使主人能醉客,不知何处是他乡。”这首诗是他进入长安之前所写,前两句以轻快、幽美的笔调,歌颂了兰陵美酒;后两句说因美酒而流连忘返,乃直抒胸臆之语,含意深长,耐人寻味。这个时期的李白还是一位意气风发的少年,虽身在他乡,但有美酒相伴,倒也不觉得有一丝乡愁了。此诗与别的抒写离别之愁不一样,它是以一种乐观向上的情感来写的,虽身在他乡,却无忧愁之感。充分体现出李白诗的浪漫与豪情,豪放不羁的个性,并从一个侧面反映出盛唐时期的时代气氛。
诗里提到的美酒散发着郁金香气,在古时候,郁金是一种香草,它的根块可以用来入药或者泡酒,带有香气,经久不散。用它泡出来的酒的颜色是金黄色的,很是漂亮,再加上用玉碗这样精致的器皿来盛这样的美酒,看起来就像是琥珀那样的漂亮。虽然这首诗描绘的是酒的香气与色泽,但是像李白这样爱酒的人,什么样的酒没喝过?这里让他忘记乡愁的不仅仅是美酒,还有盛情款待的主人家。
李白的《赠段七娘》中有“千杯绿酒何辞醉”,这里提到的绿酒其实就是米酒,它是通过大米加水再加酒曲,然后放入酒缸中密封起来,等它自己发酵,过一段时间之后,就形成了这种酒,但是由于酿造技术比较粗糙,所以酿出来的酒里面会有一些绿色的浮沫,看起来就像一只只绿色的蚂蚁一样(白乐天《问刘十九》:绿蚁新醅酒)。喝起来有点甜甜的,这味道大概就跟现在的“醪糟”一样吧。
在唐朝还有一种酒,就是葡萄酒,李白的《襄阳歌》里也有一定的描述:“遥看汉水鸭头绿,恰似葡萄初酦醅。”据《太平御览》记载,公元640年,唐太宗率领军队攻破高昌国后获得了葡萄酒的酿造之法后,随后,葡萄酒就慢慢开始在唐代兴起了。葡萄酒主要是由葡萄酿造而成,不仅颜色好看,味道也是带甜头的。但是这种酒虽然好喝,也不是人人都喝得起的,毕竟是从外邦流传过来,它的价格相对来说就要贵一些,这自然不是一般老百姓能够消费得起的。
李白的酒量到底有多大?杜甫曾在《饮中八仙歌》里提到“李白斗酒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大概意思就是李白喝一斗酒,就能写一百首诗。
那么一斗酒到底有多少呢?斗,古代最常见的粮食计量单位,一斗大约为十六斤左右,换算为升的话,大约为十升左右的酒。十升,换算为现在250ML的酒瓶的话,约有40瓶,四十瓶下肚,吹一瓶大概做两篇诗词,效率也不低,但问题是,李白确实能喝40瓶吗?
古人喝的酒,和现在不太一样,唐宋时期蒸馏技术还没有发明,因此这个时期的酿制酒,酒本身的度数不高,而且这些酒多是经过简单过滤的发酵酒,一般酒精度数大概在3%-10%之间,就跟现在的低度啤酒差不多。从武松的连喝十八碗来看,李白的四十瓶酒量或许也有可能,但从杜甫诗中其他人的表现来看,这个斗的单位应该也不太靠谱。
杜甫在《饮中八仙歌》中是这样描述其他人酒量的:汝阳三斗始朝天,焦遂五斗方卓然,左相日兴费万钱,饮如长鲸吸百川。其他人是三斗、五斗,如果说李白的一斗四十瓶还勉强,那一百二十瓶、一百五十瓶的量,明显不太可能。
古代还有一种被称为斗的酒器,这种斗有着很长的柄,也就是个盛酒的长勺子。《诗经大雅行苇》:酌以大斗,以祈黄考。朱熹对此有过批注:“大斗,柄长三尺。”古代的三尺,大约是七十厘米左右。这还是大斗的单位,而且从一些出土的青铜斗来看,一斗的容量也就是现在常用玻璃杯大小。
如果是这样也就好理解了,“汝阳三斗(喝了三杯)始朝天,焦遂五斗(喝了五杯)方卓然”,正常人喝了几杯都没事,更何况这两个整天喝酒的人。可轮到李白,却是“长安市上酒家眠”了,他竟然只喝了一杯就醉了,真可谓“杯酒方休”。
从上也可知李白爱喝酒的原因:一是酒能带来灵感。李白之所以嗜酒如命,不完全是因为他真有“一日须倾三百杯”的超常海量,而是因为酒激发了他的创作激情,为他的诗歌带来了灵动之气、飘逸之气、豪迈之气、狂傲之气,使他的诗歌意境升华到了一个无人可及的高度。二是唐朝酒文化发达。李白生于唐朝的鼎盛时期,饮酒是当时一种必不可少的娱乐活动。“诗者,根情,苗言,华声,实意。”不论是市井小民还是王公大臣,都会在闲暇时饮酒娱乐。
人们印象中的李白是天子呼唤却不予理睬的酒中仙人,而真实的他却是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说走就走,时刻准备着出发的大唐剑客。

第四章 任侠纵横

唐代本身的侠义之风十分盛行,其中不乏路见不平拔刀相助的侠义之举;任侠使气,逍遥自在,是唐代社会普遍存在的现象。唐朝是个崇尚武力的年代,唐高祖李渊本身就具有鲜卑的彪悍和好战的传统,《新唐书》中还记载唐太宗在准备出兵的时候“阴结豪杰”,可见当朝之主与任侠这种行为也有一定的联系,在民间形成了英雄气概的侠义形象。受唐代崇尚武力的国风影响,侠义之名必将为世人所推崇,侠义的豪迈与洒脱也必将为世人所欣赏,侠义中的“任侠使气”也必将为世人所认可与向往。
李白的侠义思想,在一定程度上受了当时社会风气和家庭环境的影响。安旗在其《李白纵横谈》中写道:“李白之父李客,乃侠义之士,因救苦救难或申冤雪恨,任侠杀戮,后来隐世于山野之中,”他把自己的豪迈与不羁遗传于李白,使李白多了几分侠义的刚烈与高傲
李白在政治上的雄心壮志,境界是非常高远的。他一生不求科举,不求官位,一心只想凭自己的聪明才智,一步登天,当上卿相,左右朝政,干出一番惊天动地的大事。他学的是纵横家的功夫,练的是剑,看的是百家经书,读的是书,练的是武,既保持了他纯粹的本性,又不失迂腐,还带着几分纵横肆意,放荡不羁的味道。他在《行行游且猎篇》里说:“士子不如侠客,白头到老又有何益?”他把自己的侠义气质与积极入世的精神融合在一起,想要建功立业,名垂青史。但这并不只是因为功名利禄,更多的是一种另类的追求。豪侠本色与超然物外的精神融合,既有建功立业的热忱,又有博大精深的胸襟气度,更蕴藏着崇高的道德情操和自尊自重的人格魅力。也是李白本人所具备的豪侠气概和不羁性格,使得他的行侠诗也充满了豪情壮志。
“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李白25岁时只身出川,寓居在安陆(今湖北省安陆市)、应山(今湖北省广水市),广泛漫游,曾东游维扬,西入秦海,南抵朱陵,北越白水,足迹遍布大半个中国。曾经有人统计说,李白走遍了中国18个省,206个县,登过80多座山,游览过60多条河,20多个湖潭。
可见李白“浪”起来,真的就没别的人啥事了,什么都不能阻挡他一颗浪迹天涯的心。他走遍大好河山,留下千古诗篇:“登高壮观天地间,大江茫茫去不还”;“黄河西来决昆仑,咆哮万里触龙门”;“泰山嵯峨夏云在,疑是白波涨东海”;“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他描写春夏秋冬,感悟四季变换:“燕草如碧丝,秦桑低绿枝”;“镜湖三百里,菡萏发荷花”;“人烟寒橘柚,秋色老梧桐”;“一条藤径绿,万点雪峰晴”。
李白到处游历,仗剑走天涯,希望结交朋友,拜谒社会名流,从而得到引荐,一举登上高位,去实现政治理想和抱负。可是,十年漫游,却大失所望,一事无成,他自嘲说“酒隐安陆,蹉跎十年”。他又继续北上太原、长安(今陕西西安),东到齐、鲁各地,并寓居山东任城(今山东济宁)。这时他已结交了不少名流,创作了大量优秀诗作。
李白现存的九百多首诗作中,有近百首是关于侠义的诗,比如《侠客行》《蜀道难》《观沧海》《凉州古意》《折桂令》……李白的侠义精神在这些诗作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以义为本,排忧解难,李白的侠义精神集中体现在他豪迈奔放的侠义性格上;二是个人的勇武和靖边守卫,这主要体现在对李白的教育和他的仕途追求上;三是功成身退,不自量力,这是李白理想的一部分,他想立下不朽功业,从此远离尘世,逍遥自在。李白的“任侠”诗,不仅是行侠仗义的一种方式,而且是飘逸潇洒,天马行空,逍遥自在的一种精神境界。
李白从少年时起,常去戴天山 (亦名大匡山、大康山,在今四川江油市西北)寻找道观的道士谈论道经。“犬吠水声中,桃花带露浓。树深时见鹿,溪午不闻钟。野竹分青霭,飞泉挂碧峰。无人知所去,愁依两三松。”这首李白早期的五律《访戴天山道士不遇》,虽是新硎初试,后人的仰慕已如滔滔江水,连绵不绝。《唐诗选脉会通评林》云:起联仙境,三四极幽野之致,通为秀骨玉映,丰神绝胜。
李白笃信道教,从他的很多作品中都能看出来,道家思想对他人生观、世界观有很大影响。由于唐朝的皇帝姓李,他们便自封是太上老君的后人。到了盛唐时期,道教的发展也进入到隆盛期。李白对道教感兴趣,也是受社会环境影响。
后来,他与一位号为东岩子的隐者隐居于岷山(中国西部大山,自中国甘肃省西南部延伸至四川省北部),潜心学习,多年不进城市。他们在自己居住的山林里,饲养了许多奇禽异鸟,做了动物饲养员。这些美丽而驯良的鸟儿,由于饲养惯了,定时飞来求食,好像能听懂人的语言似的,一声呼唤,便从四处飞落阶前,甚至可以在人的手里啄食谷粒,一点都不害怕。这件事被远近传作奇闻,最后竟使绵州(今四川绵阳东)刺史亲自到山中观看鸟儿们的就食情况。这位刺史见他们能指挥鸟类的行动,认定他们有道术,便想推荐二人去参加道科的考试。可是,二人都婉言拒绝了。当时有名的纵横家赵蕤(赵蕤和李白是唐代的“蜀中二杰”,以“赵蕤术数,李白文章”并称)也是李白的好友,此人于开元四年(公元716年)就著成了《长短经》十卷。那时李白才十六岁。赵蕤这部博考六经异同、分析天下形势、讲求兴亡治乱之道的纵横家式的著作引起了李白极大的兴趣。他以后一心要建功立业,喜谈王霸之道,也正是受到这部书的影响。
“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假令风歇时下来,犹能簸却沧溟水。时人见我恒殊调,闻余大言皆冷笑。宣父犹能畏后生,丈夫未可轻年少。”《上李邕》是李白青年时期的诗作。
李邕在唐玄宗开元七年(719)至九年(721)前后,曾任渝州(今重庆市)刺史。李白游渝州谒见李邕时,因为不拘俗礼,且谈论间放言高论,纵谈王霸,使李邕不悦。史称李邕“颇自矜”(《旧唐书·李邕传 》),为人自负好名,对年轻后进态度颇为矜持。李白对此不满,在临别时写了这首态度颇不客气的《上李邕》一诗,以示回敬。安旗李白年谱》将此诗系于开元十四年(726)。
此诗通过对大鹏形象的刻画与颂扬,表达了李白的凌云壮志和强烈的用世之心,对李邕瞧不起年轻人的态度非常不满,表现了李白勇于追求而且自信、自负、不畏流俗的精神。全诗语气直率不谦,充满了初生牛犊不怕虎的锐气。

第五章 辛酸婚姻

男大当婚,女大当嫁,古往今来,概莫能外。李白乃堂堂七尺身躯,心雄万夫,自然是有血有肉的大丈夫。他的一生,先后有过四次婚姻,娶妻续弦,添丁加口(三个孩子,两儿一女)。
第一次婚姻,是开元十五年(公元727年)在湖北安陆经过两个朋友胡紫阳和马正公的撮合,娶了前宰相许圉师的孙女,其实也谈不上娶,就是当了个倒插门女婿。由于在婚后长达十年的时间里,李白都生活在他老丈人家里,寄人篱下的滋味本来就使他非常的郁闷了,哪儿还有心思去琢磨其他的事情。不过,可能他还是抱着很负责的心态去对待的,并且从婚后得育一男一女两子这个情况来看,双方的婚姻生活还是十分和谐的。其子伯禽,乳名“明月奴”;女儿取名平阳。
伯禽一生从未踏入官场,有两女一子。李白在当涂去世后,他也定居于此,过起了布衣生活。其长子年轻时出游,后不知所踪。两个女儿都嫁给了当地农户,给人缝补衣服以补贴家用。公元792年,李伯禽去世。李平阳出生没多久,母亲就去世了。由于父亲一生爱浪漫,不太着调,所以她从小就在别人家长大,过着寄人篱下的生活。平阳的一生不算圆满,甚至可以说是坎坷,她在嫁人不久就离开了人世。
许氏于公元738年去世。李白在长安的政治生涯失败后,回到白兆山借酒消愁,甚至一度曾拿妻子许氏撒气,但许氏每次都曲意抚慰。后来,李白以愧谑口气写下《赠内》一诗:“三百六十日,日日醉如泥。虽为李白妇,何异太常妻。”以此来表达对许氏的愧疚之情。
天宝七载,李白还给子女写过一首诗,名叫《寄东鲁二稚子在金陵作》。诗的内容为:“娇女字平阳,折花倚桃边。折花不见我,泪下如流泉。小儿名伯禽,与姊亦齐肩。双行桃树下,抚背复谁怜。”从诗中可以看出,李白对子女的喜爱之情。但其后裔都没有继承他的才华,不是英年早逝,就是成了一介凡人。
第二次婚姻,开元二十七年(公元739年),也就是在距第一次结婚12年、距第一任妻子去世一年后,李白娶了一个姓刘的女人。刘氏是一个不浪漫的人,对李白的写的诗词完全不懂,也不感兴趣。对于李白整天饮酒作诗,不知道照顾家里,不知道升官,让刘氏很生气。李白身上无名无分,也没有钱财,因此当时刘氏也是瞧不起李白的,很快两个人就关系破裂,最终离开了。
刘氏也是李白在山东遇到的,对于这个妇人史册上的记载寥寥无几。二人是否已经结婚,并没有用娶这位女子的纪录,可能是一段非正式的婚姻,有点现代人“裸婚”加“闪婚”的意思,只是结识之后住在一起了。也有很多史书将刘氏写成一个情妇,李白与她只是交易关系,其实并没有领证结婚。总而言之,这个人在李白一生中留下的足迹不多。后来李白还写了一首诗《南陵别儿童入京》影射这位刘氏,“会稽愚妇轻买臣”。
第三次婚姻,天宝四载(公元745年),李白在山东任城,与一当地妇人结婚。这时候的李白刚从首都长安出来,背着一大布袋金银财宝和杜甫、高适一路取道河南豫东商丘,并在此逗留很久。与他二人分手之后,李白自己前往泰山考取道教的符箓,路过任城结识了这位妇人,两人情投意合。
李白的这个老婆为他生了一个儿子李天然,小名“颇黎”。颇黎(水晶)代表着稀有和珍贵,李白希望儿子能像它一样,拥有一个不平凡的人生,能够有所作为,实现自己的价值。李白在山东兖州置下了大批田产,在此后他云游在外的生活中,这些田产就交给了妻子。可见,李白对该妻子十分信任,可惜的是这个妻子在他们结婚五年后,不幸亡故,连姓氏都没有留下。在李翰林集序中有记载,仅是简单的一句“鲁一妇人”。从李白写的诗中可以感受到,他对这位女子是暗恋和苦恋,然后再去追求的一个过程,是李白的自由恋爱。
第四次婚姻,天宝九载(公元750年),李白在河南开封结识武则天时宰相宗楚客的孙女宗煜。说起两人的结识还颇有点浪漫的味道,说是李白酒醉梁园,诗兴大起,便挥笔在墙上写下了那首著名的《梁园吟》,写完了可能还找个墙角撒过尿,然后提起长衫歪歪倒倒的走了。走后不久,宗煜就和仆人来到了这里,看见这首诗,久久不能释怀。正好梁园的人看见了,马上就要擦掉,宗煜便要求不能擦,并花千金买下了这面墙壁。于是也就留下了这段“千金买壁”的佳话。
李白很喜欢宗煜,曾于天宝十二载(公元753年)做诗《自代内赠》表达对妻子的思念。诗中大量运用比喻手法,主要描述两人聚少离多,妻子怀念自己的情形,烘托妻子对自己的相思之情。正所谓:自古才子偏爱佳人,自古佳人倾慕才子。在很多史料记载中,都描述这个宗煜是一才貌俱全的大家闺秀,并且也是忠实的道教信仰者,可以说和李白是志同道合。宗煜凭借着家族帮助了李白很多次;在李白因李璘案下狱发配夜郎时,宗煜还多次施救。后来,她就进入寺庙修仙去了。
李白病危之际,他将许氏和宗氏用心血整理的诗集交给李阳冰,题名草堂集,请李阳冰作序。这时他已极度虚弱,他握住宗氏的手久久不肯松开,感激她伴他度过艰辛岁月……
人们通常以“酒仙”“诗仙”“剑仙”去形容李白,但不可否认他也是位风流人物,诗酒固然必不可少,风俗之外的如花美姬同样也不可或缺。你想想,李白长期游山玩水在外,与家里聚少离多,尤其是风情万种的大唐,文人雅士与妓为伴是再寻常不过的事情,风尘女子在文学圈有了更多的露脸镜头,那么文坛便留下了更多浪漫的故事。
李白在诗歌界引领风骚,在风月界亦不遑多让。他曾在一次酒席之上醉戏歌妓,出言之轻狂令人侧目,感情之奔放引人遐思。他还将此事记载下来,写出了一首极尽浓艳的调戏之作《赠段七娘》:“罗袜凌波生网尘,那能得计访情亲。千杯绿酒何辞醉,一面红妆恼杀人。”
席间相赠,李白盛夸段七娘:你拥有洛神般的凌波微步、罗袜生尘,我有什么办法才能和你亲近亲近呢?千杯烈酒都无法灌醉我,可见了你这漂亮的脸蛋就让我沦陷了!最后一句中的“恼”是“引逗,撩拨”之意。诗仙就是诗仙,连撩妹都可以这么浪漫,手法竟能如此高超,倘若鄙人是这位段七娘,恐怕早就掉入这温柔的陷阱了。然而如果你认为李白只是为了赞美七娘,那你也太不了解李白了,他的真实目的是占有,第二句“访情亲”就已经有所显示了。
虽然历史上没有留下段七娘的痕迹,但鄙人猜测她应该是歌舞伎。一席酒宴之上,李白大醉之间,七娘献上一曲绝唱,必定把李白迷得天花乱坠,所以李白才能写下如此娇艳的一首诗。
跳出诗仙的浪漫圈子之外,我们不难发现这首诗的“艳俗”,但同时却“艳俗”得十分高超,假如李白生活在现代,我们不妨设想这样一个场景:酒馆柜台,一群喝酒的人,李白为了要美女的电话号码,将其赞美为洛神;李白为形容美女漂亮,竟说千杯都不醉,却唯独醉了你的盛世美颜。多么中听!或许,这就是艺高人胆大吧。
可见,在李白的一方烟火中,儿女情长,七情六欲,甚至风花雪月,一样都不少。此刻,我的耳边忽然响起电视剧《人世间》主题曲的旋律:“草木会发芽,孩子会长大,岁月的列车不为谁停下,命运的站台,悲欢离合都是刹那……”。

第六章 仗剑远游

李白“五岁诵六甲,十岁观百家”,“十五观奇书,作赋凌相如”,而到了壮年,即开始浪迹天涯,出蜀“仗剑去国,辞亲远游”。他乘舟沿江出峡,渐行渐远,家乡的山峦逐渐隐没不可辨认了,只有从三峡流出的水仍跟随着他,推送着他的行舟,把他要送到一个陌生而又遥远的城市中去。
在江陵(今湖北省荆州市),李白没有想到会有一次不平凡的会见,他居然见到了受三代皇帝崇敬的天台道士司马承祯。司马承祯不仅学得一整套的道家法术,而且写得一手好篆,诗也飘逸如仙。玄宗对其非常尊敬,曾将他召至内殿,请教经法,还为他造了阳台观,并派胞妹玉真公主随她学道。李白能见到这个备受恩宠的道士,自然十分开心,还送上了自己的诗文供其审阅。
李白器宇轩昂,资质不凡,司马承祯一见十分欣赏,及至看了他的诗文,更是惊叹不已,称赞其“有仙风道骨,可与神游八极之表”。因为他看到李白不仅仪表气度非凡,而且才情文章也超人一等,又不汲汲于当世的荣禄仕宦,这是他几十年来在朝在野都没有遇见过的人才,所以他用道家最高褒奖的话赞美他。这也就是说他有“仙根”,即有先天成仙的因素,和后来贺知章赞美他是“谪仙人”的意思差不多,都是把他看做非凡之人。这便是李白的风度和诗文的风格给予人的总的印象。
李白为司马承祯如此高的评价欢欣鼓舞。他决心去追求“神游八极之表”这样一个永生的、不朽的世界。兴奋之余,他写成大赋《大鹏遇希有鸟赋》,以大鹏自喻,夸写大鹏的庞大迅猛。这是李白最早名扬天下的文章。从江陵起,他开始了他鹏程万里的飞翔。
李白自江陵南下,途经岳阳,再向南去,便到了此行的目的地之一。可是正当泛舟洞庭时,发生了一件不幸的事情,李白自蜀同来的旅伴吴指南暴病身亡(或被人殴打致死)。李白悲痛万分,他伏在朋友的身边,号陶大哭,“泣尽继之以血”。由于他哭得过于伤痛,路人听到都为之伤心落泪。旅途上遇到这样的不幸,真是无可奈何,李白只好把吴指南暂时殡葬于洞庭湖边,自己继续东游,决心在东南之游以后再来搬运朋友的尸骨。
李白来到了庐山,在此写下了脍炙人口的七言绝句《望庐山瀑布》:“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该诗紧扣题目中的“望”字,以庐山香炉峰入笔描写庐山瀑布之景,用“挂”字突出瀑布如珠帘垂空,以高度夸张的艺术手法,把瀑布勾画得传神入化。其前两句描绘了庐山瀑布的奇伟景象,既有朦胧美,又有雄壮美;后两句用夸张的比喻和浪漫的想象,进一步描绘瀑布的形象和气势,可谓字字珠玑。
李白来到了江南六代故都金陵。此地江山雄伟,虎踞龙盘,六朝宫阙历历在目。这既引起李白许多感慨,也引起了他对自己所处时代的自豪感。他认为往日之都,已呈一片衰颓之气,没有什么好观赏的了,根本不及当今皇帝垂拱而治,天下呈现出的一片太平景象。金陵的霸气虽己消亡,但金陵的儿女却饱含深情地接待李白。当李白告别金陵时,吴姬压酒,金陵子弟殷勤相送,频频举杯劝饮,惜别之情如东流的江水,流过了人们的心头,使人难以忘却。
李白告别金陵后,从江上前往广陵(今扬州)。广陵是当时的一个国际都市。李白从没有看到过如此热闹的城市,与同游诸人盘桓了一些时日。到了盛夏,李白与一些年轻的朋友“系马垂杨下,衔杯大道边。天边看绿水,海上见青山”(广陵赠别),好不惬意。到了秋天,他在淮南(治所在扬州)病倒了。卧病他乡,思绪很多,既感叹自己建功立业的希望渺茫,又深深地思念家乡,惟一能给他带来点安慰的,便是远地友人的书信。
李白在淮南病好之后,又到了姑苏(今苏州)。这里是当年吴王夫差与美女西施日夜酣歌醉舞的地方,李白怀古有感,写了一首咏史诗《乌栖曲》。全诗在形式上作了大胆的创新,借旧题的歌咏艳情转为讽刺宫廷淫靡生活,纯用客观叙写,不入一句贬辞,但讽刺却很尖锐、冷峻、深刻。这首诗后来得到了贺知章的赞赏,称其“可以泣鬼神矣”。由此看来,李白的乐府诗有时虽袭用旧题,却多别出新意。姑苏的历史遗迹固然引起了李白的怀古之情,美丽单纯的吴姬、越女更让李白赞美不己。在昔日西施浣纱的茑萝山下,李白以自己的生花妙笔为现今在浣纱石上的越女留下了一幅幅优美的速写。
李白由越西归,回到了荆门。在荆门他一呆就是三个月。虽然思乡心切,但功业没有一点成就,他自觉难于回转家园。最后,他决定再度漫游。
首先,他来到洞庭湖,把吴指南的尸骨移葬到江夏(今湖北武昌)。他在江夏结识了僧行融,又从他那里了解到孟浩然的为人,于是便去襄阳拜见孟浩然,由此写下了著名的五律诗《赠孟浩然》:“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红颜弃轩冕,白首卧松云。醉月频中圣,迷花不事君。高山安可仰,徒此揖清芬。”
此诗推崇孟浩然风雅潇洒的品格,表达作者的深切敬慕之情。首联点明题旨,抒发了对孟浩然的钦慕之情。中间两联描绘了孟浩然摒弃官职,白首归隐,醉月中酒,迷花不仕的高雅形象。尾联直接抒情,把孟氏的高雅比为高山巍峨峻拔,令人仰止。全诗直抒胸臆,情深词显,自然古朴,格调高雅;在结构上从抒情到描写又回到抒情,从爱最后归结到敬仰,意境浑成,感情率真,表现出李白诗歌的特有风格。
不久,李白到了安陆,在寿山中的道观住了下来。然而,隐居于此并非长久之计,他仍然想寻找机会,以求仕进。在隐居寿山时,李白以干谒游说的方式结交官吏,提高自己的声誉。他以安州妻家为根据地,又几次出游,结识了一些官吏和贵公子,并于开元二十二年(734年),谒见了荆州长史兼襄州刺史韩朝宗。

第七章 初闯长安

开创于唐朝的科举考试,是中国古代一项伟大的发明。无数寒门子弟,通过科举考试改变了自己,甚至整个家族的命运。就以唐朝而言,元稹、张九龄、上官仪、韦庄、韩愈、柳宗元、白居易、王维等人,都是通过科举考试步入官场,达到人生巅峰。
在唐朝灿若星辰的诗人群体里,李白是最耀眼的那颗。可是,从李白的生平事迹了解到,李白尽管天资聪颖,才高八斗,却从来没有去参加一次科举考试。这是什么原因呢?这与唐朝的一条规定有关。张九龄等人编撰的《大唐六典》里,白纸黑字规定得清清楚楚:“刑家之子,工贾殊类不预。”意思是说,唐朝的科举考试制度,要严格审核考生的籍贯、家庭出身、婚姻状况等信息,罪人、手工业者、商人的儿子,是严禁参加科举考试的。
李白的祖籍是甘肃天水,其父亲叫李客。陈寅恪先生在《李太白氏族之疑问》一文中认为,李白的祖上因为犯下罪行,被贬谪到西域一带。后来,李客逃回四川,潜居下来,“逃归于蜀”,并生下了李白。郭沫若先生则在《李白与杜甫》一书认为,李白的祖先并非因犯下罪行被贬谪到西域一带,而是“被某种社会环境所迫,自行流亡”。
无论李白的家族是哪一种情况,总之他的身份家世是存疑的。因此,李白不是不愿意应试做官,而是不允许。如果他去参加科举考试,禁不住官方的审核,一定会被关闭在科举考试的大门之外。所以,李白只能走另外的道路,去实现自己做官的愿望。
第一条道路,是结识达官贵人,请他们在皇帝面前美言。皇帝日理万机,向他献赋来谋取官职的做法,成功率太低。因此,唐朝时不少读书人更喜欢结识达官贵人,通过他们的推荐,来达到做官的目的。李白早年时,就四处交游。他在30岁前后,曾经去结交裴长史,由于被人毁谤,裴长史将他拒之门外。开元十八年(730年)夏天,李白又前往长安,求见宰相张说,并与张说次子张垍结识。后来,在别人的推荐下,李白结识了唐玄宗的御妹玉真公主,还在玉真公主的别馆里住过一段时间。李白进长安后结识了卫尉张卿,并通过他向玉真公主献了诗,最后两句说“几时入少室,王母应相逢”,是祝她入道成仙。李白还在送卫尉张卿的诗中陈述自己景况很苦,希望引荐,愿为朝廷效劳。由此,他一步步地接近了统治阶级的上层。
开元二十二年(734年),李白在襄阳给时任荆州长史兼襄州刺史、山南东道采访使韩荆州(韩朝宗)写了一篇《与韩荆州书》,他以此毛遂自荐,终未得到回复。李白这些结交,没有收到什么实质性效果。开元二十三年(735年),李白在长安紫极宫游玩时,遇见了贺知章,立即上前拜见,并呈献诗本。贺知章是唐朝著名诗人,《咏柳》《回乡偶书》等多篇诗歌脍炙人口,在民间传唱度很广。贺知章的官运比较亨通,考上进士后一路畅通无阻,官至工部侍郎,放到现在,是妥妥的副部级领导。“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贺知章作为诗人,非常清楚李白诗歌的厉害之处,赞口不绝。他看到李白至今没有一官半职,感叹万千地说他是“谪仙人”,“公非人世之人,可不是太白星精耶?”当时,贺知章没有直接回复李白。
第二条道路,是向皇帝献赋。唐朝文化繁荣昌盛,皇帝都爱好风雅。知识分子通过向皇帝献赋的方式,来展示自己的才华,不失为一条切实可行的“终南捷径”。开元二十二年(734年)正月,唐玄宗正居住在东都洛阳。李白来到洛阳,送上自己写的《明堂赋》。明堂是东都洛阳皇城紫微城的大朝正殿,属于洛阳的地标性建筑,是中国历史上体量最大的木质建筑,辉煌庞大。李白通过盛赞明堂的宏大壮丽,写出开元盛世的雄伟气象,进而表达了自己的政治抱负,说白了,就是要获得一份官职。不过,尽管李白这篇《明堂赋》写得气势滂沱,但唐玄宗似乎并不感冒,也没有像李白期许的那样,宣召他进宫。在李白那边看来,《明堂赋》如石沉大海,杳无音信。
第二年,开元二十三年(735年)冬天,唐玄宗像往常那样外出打猎,到了长安。碰巧李白也来到了长安。李白知道唐玄宗喜欢打猎,便投其所好写了一篇很长的《大猎赋》,献给唐玄宗。在《大猎赋》里,李白歌颂了唐玄宗打猎的盛事,说:“今圣朝园池遐荒,殚穷六合,以孟冬十月大猎于秦,亦将曜威讲武,扫天荡野,岂淫荒侈靡,非三驱之意耶?”在这里,李白夸耀唐朝土地辽阔,远胜前朝。然而,唐玄宗对李白的《大猎赋》还是无动于衷,没有召他做官。
干谒诗是唐代诗歌的一株奇葩。“干谒”二字的意思是“对人有所求而请见”。古代文人希望在科举或仕途上有所长进,希望权贵赏识、引荐,又不便直说,便写首诗给达官贵人,既展露自己的才华又婉转地表达自己的抱负。唐代诗人中许多都写过干谒诗,如杜甫、白居易、孟浩然、李商隐等。“跑官”也跑得如此优雅,真不失文人风采。
李白的干谒对象既有好人(贺知章)也有坏人(张垍),既有忠臣(李光弼)也有奸臣(杨国忠),既有真心帮他的(宋若思)也有嘴上夸他的(马正会)。但他统统不管,其干谒心态可一言以蔽之:谁对我好,我就对谁好。谁肯重用我,我就替谁卖命。曾经有人统计过说,李白一生中写过30多首干谒诗,从青年在蜀中神游到晚年在江南漂泊,一直在努力干谒,有向京城权贵的,有向地方要员的,甚而至于向公主干谒的,但终身郁郁不得志。这与他的自信狂傲不无关系,但也惟此才是真李白啊!
比如,《赠徐安宜》是李白30岁左右写的一首五言干谒诗,前十四句夸赞徐县令的政绩,最后说出请求推荐之意。再如他的《赠刘都使》另一首五言干谒诗,故极称刘都使好似汉朝东平的刘桢,不吝溢美之词对其大加称赞,希望获得刘都使的接见、举荐和收留。诗中运用夸张、对比等手法,表达了自己建功立业的渴望。语言行云流水,低回婉转,历来广泛传颂。但是前面吹捧一番,最后却说:我现在日子不好过了,如果你不救济救济,明天一早我就出发去浪迹江湖了。如此威胁,焉能遂愿?
李白作客长安,没有机会出任,他的心情有些沮丧。好友诚意相邀,希望他同去青山之阳的别业幽居,但李白无意前往。这次去长安,抱着建功立业的理想,却毫无着落,这使李白感到失望并有点愤懑。往王公大人门前干谒求告,也极不得意,只有发出“行路难,归去来”的感叹,黯然离开了长安。

第八章 赐金放还

李白素有远大的抱负,他立志要“申管晏之谈,谋帝王之术,奋其智能,愿为辅弼,使寰区大定,海县清一”(《代寿山答孟少府移文书》),但在很长时间里都没有得到实现的机会。
天宝元年(742年),李白已42岁,在唐玄宗的妹妹玉真公主的推荐及道士吴筠的引荐下,他得到唐玄宗召他入京的诏书。他异常兴奋,满以为实现政治理想的时机到了,立刻回到南陵家中,与儿女告别,并写下了激情洋溢的七言古诗《南陵别儿童入京》:“白酒新熟山中归,黄鸡啄黍秋正肥。呼童烹鸡酌白酒,儿女嬉笑牵人衣。高歌取醉欲自慰,起舞落日争光辉。游说万乘苦不早,著鞭跨马涉远道。会稽愚妇轻买臣,余亦辞家西入秦。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
这首诗因为描述了李白生活中的一件大事,对了解李白的生活经历和思想感情具有特殊的意义,而在艺术表现上也有其特色。诗人描写从归家到离家,有头有尾,用直陈其事的赋体,又兼采比兴,夹叙夹议。诗人匠心独运,不是一条大道直通到底,而是由表及里,有曲折,有起伏,一层层把感情推向顶点。犹如波澜起伏,一波未平,又生一波,使感情酝蓄得更为强烈,最后喷发而出。正面描写与侧面烘托相结合,在豪放跌宕的笔调中,洋溢着诗人积极奔放的生活热情和慷慨激越的进取精神,诗人求用心切、受宠忘形的神态跃然纸上。全诗充分表达了诗人实现抱负的极其喜悦的心情和豪迈自得的心境。
由于玉真公主和贺知章的交口称赞,玄宗看了李白的诗赋,对其才华很赏识,十分仰慕,便召李白进宫,且礼遇隆重。李阳冰《草堂集序》谓:“降辇步迎,如见绮皓”“以七宝床赐食,御手调羹以饭之”。什么意思呢?就是说李白进京见驾时,老板唐玄宗居然从步辇(类似现在的担架)上面下来,亲移龙步,就好像当年汉高祖刘邦迎接商山四皓一般,拉着新员工李白的手嘘寒问暖:“欢迎李老师来我们大唐翰林院工作,怎么样,一路上辛苦了吧?吃过饭没有?来,先吃点东西。”唐玄宗马上叫人搬来七宝床(类似现在的桌椅板凳),请李白坐了上去,然后自己亲自端起碗,亲手用勺子调好饭菜和汤,侍奉李白老师用餐。就这一点,我们可以知道,从礼遇上、待遇上、规格上来讲,唐玄宗是很器重李白的。李白受到唐玄宗这般恩宠,其幸福毋庸多言。
李白进宫朝见那天,玄宗问到一些当世事务,李白凭半生饱学及长期对社会的观察,胸有成竹,对答如流。玄宗大为赞赏,随即令李白供奉翰林,职务是草拟文告,陪侍皇帝左右。玄宗每有宴请或郊游, 必命李白侍从,利用他敏捷的诗才,赋诗纪实。虽非记功,也将其文字流传后世,以盛况向后人夸示。
李白的“翰林待诏”属于文官,相当于现在的一个有编制的艺术家,其工作就是专门写应制诗词歌赋(应制是由皇帝下诏命而作文赋诗的一种活动,主要功能在于娱帝王、颂升平、美风俗)。
据晚唐五代人的记载,唐玄宗天宝二年或三年春日,唐玄宗和杨妃在宫中沉香亭观赏牡丹花,伶人们正准备表演歌舞以助兴。唐玄宗却即兴说,赏名花,对妃子,不可用旧日乐词。因急召李白进宫写新乐章,李白奉诏进宫,即在金花笺上作了歌颂世纪美人杨玉环的《清平调词三首》。
其一:“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若非群玉山头见,会向瑶台月下逢。”其二:“一枝秾艳露凝香,云雨巫山枉断肠。借问汉宫谁得似,可怜飞燕倚新妆。”其三:“名花倾国两相欢,长得君王带笑看。解释春风无限恨,沉香亭北倚阑干。”
第一首从空间角度写,以牡丹花比杨贵妃的美艳;第二首从时间角度写,表现杨贵妃的受宠幸;第三首总承前两首,把牡丹和杨贵妃与君王糅合,融为一体。全诗构思精巧,辞藻艳丽,将花与人浑融在一起写,描绘出人花交映、迷离恍惚的景象,显示了诗人高超的艺术功力。这三首七言乐府诗也成为了当时的绝品。
在长安时,李白除了供奉翰林、陪侍君王之外,也经常在长安市上行走。他发现国家在繁荣的景象中,正蕴藏着深重的危机,那便是最能够接近皇帝的专横的宦官和骄纵的外戚。他们如乌云一般笼罩着长安,笼罩着中国,给李白以强烈的压抑感。近三年的长安生活,使李白对朝中种种腐败、黑暗有了更多的认识。
李白受到玄宗的宠信,同僚不胜艳羡,但也有人因此而产生了嫉恨之心。一次,李白酒醉应唐皇召集前去皇宫为杨玉环作诗。因衣着破烂,唐皇赐李白衣物。李白因醉酒无法更换,便唤高力士为其脱靴。高力士当着皇帝的面不好发作,但一直耿耿于怀,经常在杨贵妃面前诋毁李白。更有高力士借李白给杨贵妃写的诗“可怜飞燕倚新妆”是暗喻杨贵妃会有赵飞燕一样被打入冷宫的结果,进行挑拨,使得杨贵妃怨恨李白深入骨髓。贵妃仗着唐玄宗宠爱,在皇帝面前说李白失人臣礼,唐玄宗虽宠信李白,但无奈杨贵妃讨厌他,因此疏远李白,导致李白后来的贬谪。事实上,促使李白离去的原因,与高力士无关。历史上对高力士的评价,决不是戏剧和小说里描述的那样。真正的高力士是个作为行事端慎的人,一直好评如潮。有的史书称他“性和谨少过,善观时俯仰,不敢骄横,故天子终亲任之,士大夫亦不疾恶也”。
那么,真正导致李白离去的原因是什么?这里就要谈到一个以前在李白一入长安,隐居终南山时提到过的重要人物——张垍。李白一入长安时,曾借助老丈人许家的关系去拜访过时任宰相的张说,这张说是个热心举贤的人。可不巧的是,当时张说正病着,于是张说就让他的两个儿子张钧和张垍去接待李白。张垍是唐玄宗的女婿,也是皇帝宠信的大臣,按说他最有能力举荐李白,但是张垍都没有给他什么善意的帮助。把李白撂到终南山玉真公主的别馆里晾了起来,使李白错过一次被举荐的机会。而在李白通过自己的努力,千辛万苦地得以二进长安、供奉翰林后,张垍却在唐玄宗面前说了不少李白的坏话。
张垍为什么专门要给李白“穿小鞋”“下套子”呢?他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关键问题是李白这次交错了人。身为翰林学士的张垍就是一个嫉贤妒能、卑鄙无耻的小人(安史之乱长安陷落时,他不跟唐玄宗西逃,竟然投降了安禄山),李白的才气和桀骜不驯的性格都不为张垍所容。于是,他抓住李白放浪形骸的行为,竭尽全力去诽谤李白。而在那些规行矩步的馆阁诸臣眼里,李白掀天揭地的诗文,放荡不羁的作派,自然也是看不顺眼,无法相容的。于是,张垍则充当了这幕丑剧的领头者,组织这帮人,编造故事,罗织恶名,以求赶走李白了事。在这种情况下,唐玄宗顺水推舟就将李白“赐金放还”了。
此外,朝政的腐败,同僚的诋毁,使李白不胜感慨。他写了一首《翰林读书言怀呈集贤诸学士》表示有意归山。这首诗是作者在翰林院读书遣闷,有感而作,写给集贤院学士们的。此诗以名士的风度,与朋友谈心的方式,借翰林生活中的快事和烦恼,抒泄处境荣宠而理想落空的愁闷,表露“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的本志。全诗娓娓而谈,言辞清爽,多排偶句,流畅自然,结构属赋,立意于兴,婉而直,浅而深,绵里藏针,时露锋芒,在唐人言怀诗中别有情趣。
李白的诗才、文采是举世无双、无法否认的。但是作为一个统治者,真的需要心高气傲、才华天纵的文人在侧吗?统治者从来需要的是忠心、服从的办事人员,而不是满嘴牢骚,不服从工作分配的高级知识分子。加上李白藐视权贵,让贵妃磨墨,力士捧靴等因素,终不能为玄宗所用,被变相撵出了长安。
李白离开长安后不久,作出了组诗作品《行路难三首》,并在第一首中写下了“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 ”这样的疑问,感叹人生道路上的艰难险阻。这三首诗抒写了诗人在政治道路上遭遇艰难后的感慨,反映了诗人在思想上既不愿与权贵同流合污又不愿独善一身的矛盾。正是这种无法解决的矛盾所激起的感情波涛使这组诗气象非凡。诗中跌宕起伏的感情,跳跃式的思维,以及高昂的气势,又使作品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而成为后人广为传诵的千古名篇。
李白以不世之才自居,一生矢志不渝地追求实现“谈笑安黎元”“终与安社稷”的理想也即他后来常说的“济苍生”“安社稷”。李白为实现这一理想奋斗了终生。“赐金放还”是李白政治生涯的分水岭,弃官而去后,他在江淮一带盘桓,思想极度烦闷,又重新踏上了云游山川河流的漫漫旅途,继续他那流浪四方的仙人生活。

第九章 访道交友

天宝三年(744年)的夏天,李白到了东都洛阳。在这里,他遇到正在蹭蹬不遇的杜甫。中国文学史上最伟大的两位诗人见面了。此时,李白已名扬全国,而杜甫风华正茂,却困守洛城。李白比杜甫年长11岁,但他并没有以自己的才名在杜甫面前倨傲;而“性豪业嗜酒”“结交皆老苍”的杜甫,也没有在李白面前一味低头称颂。两人以平等的身份,建立了深厚的友情。在洛阳时,他们约好下次在梁宋(今开封商丘一带)会面,访道求仙。
同年秋天,两人如约到了梁宋。两人在此抒怀遣兴,借古评今。他们还在这里遇到了诗人高适,高适此时也还没有禄位。然而,三人各有大志,理想相同。三人畅游甚欢,评文论诗,纵谈天下大势,都为国家的隐患而担忧。这时的李杜都值壮年,此次两人在创作上的切磋对他们今后产生了积极影响。
这年的秋冬之际,李杜又一次分手,各自寻找道教的师承造真簏(道教的秘文)、授道簏去了。李白到齐州(今山东济南一带)紫极宫清道士高天师如贵授道簏,从此他算是正式履行了道教仪式,成为道士。其后李白又赴德州安陵县,遇见这一带善写符篆的盖寮,为他造了真寰。此次的求仙访道,李白得到了完满的结果。
天宝四载(745年)秋天,李白与杜甫第三次会见,有《戏赠杜甫》为证:“饭颗山头逢杜甫,顶戴笠子日卓午。借问别来太瘦生,总为从前作诗苦。”李白问杜甫:请问老弟自从分别以后为何如此消瘦?恐怕都是因为这一段时间作诗太费辛苦。诗的后两句一问一答,新颖别致,给人以亲切之感。全诗通俗易懂,言简意赅,生动诙谐地塑造了杜甫苦心作诗的形象;亦暗喻自已也“为作诗苦”,情深意浓,体现了李白与杜甫之间的真挚友谊。
此诗幽默诙谐,甚至滑稽梯突,类似于打油诗。其实这并不是李白嘲讽杜甫作诗拘束迟缓,更不能说李白看不起杜甫。而是朋友间的游戏文字,谑而不虐,体现了李白对杜甫的知己和关爱。一方面,杜甫“穷年忧黎元”,写作极认真,“语不惊人死不休”,正如宋人葛立方在《韵语阳秋》里说的那样,“杜诗思苦而语奇”(接下来的一句是“李诗思疾而语豪”)。另一方面,他又仕途坎坷,穷困潦倒,可能营养不良。因此,李白实际上是以此诗劝慰杜甫,诗歌当不了饭吃,不要为了写诗太苦了自己,太瘦了不好,要注意自己的健康。
短短一年多的时间,他们两次相约,三次会见,知交之情不断加深。他们一道寻访隐士高人,也偕同去齐州拜访过当时驰名天下的文章家、书法家李邕。就在这年冬天,两人分手,李白准备重访江东。
李白离开东鲁,便从任城乘船,沿运河到了扬州。由于急着去会稽会见元丹丘,也就没有多滞留。到了会稽,李白首先去凭吊过世的贺知章。不久,孔巢文也到了会稽,于是李白和元丹丘、孔巢文畅游禹穴、兰亭等历史遗迹,泛舟静湖,往来剡溪等处,徜徉山水之中,即兴描写了这一带的秀丽山川和美丽妇女。
在金陵,李白遇见了崔成甫(曾担任校书郎,后因事被贬湘阴),两人都是政治上的失意者,情怀更加相投。每次游玩时,都尽情畅游,不计早晚。他们泛舟秦淮河,通宵达旦地唱歌,引得两岸人家不胜惊异,拍手为他们助兴。两人由于性格相投、遭遇相似,所以比之一般朋友更为默契,友情更深厚,因而李白把崔成甫的诗系在衣服上,每当想念,便吟诵一番。
李白在吴越漫游了几年,漂泊不定。这时国家混乱,情况一年比一年差。在“以天下兴亡为己任”的心情引导下,他决计去幽燕(今北京一带),以探虚实。到了幽燕之后,李白亲眼看到安禄山秣马厉兵,形势己很危急,自己却无能为力。安史之乱前两三年,李白漫游于宣城、当涂、南陵、秋浦一带,仍然衣食依人,经常赋诗投赠地方官,以求帮助。
天宝十三载或十四载,当时李白自秋浦往泾县(今属安徽)漫游。汪伦是李白的友人。今人安徽学者汪光泽和李子龙先后研读了泾县《汪氏宗谱》《汪渐公谱》《汪氏续修支谱》,确知“汪伦又名凤林,为唐时知名士”,为汪华五世孙,与李白、王维等人关系很好,经常以诗文往来赠答。开元天宝年间,汪伦为泾县令,李白“往候之,款洽不忍别”(李子龙《关于汪伦其人》)。后汪伦任满辞官,居泾县之桃花潭。
汪伦闲居桃花潭时,李白到访离别写下了著名的《赠汪伦》:“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诗的前半是叙事,描写的是送别的场面。先写要离去者,继写送行者,展示了一幅离别的画面。诗的后半是抒情。潭水已“深千尺”,那么汪伦送李白的情谊必定更深,此句耐人寻味。这里妙就妙在“不及”二字,好就好在不用比喻而采用比物手法,变无形的情谊为生动的形象,空灵而有余味,自然而又情真。极力赞美了汪伦对诗人的敬佩和喜爱,也表达了李白对汪伦的深厚情谊。
此诗的表现特点是:坦率,直露,绝少含蓄。古人写诗,一般忌讳在诗中直呼姓名,以为无味。而《赠汪伦》从诗人直呼自己的姓名开始,又以称呼对方的名字作结,反而显得真率,亲切而洒脱,很有情味。此诗历代多有评论,例如,《批点唐诗正声》:好句好意,放之又放,达之又达。只“桃花”之情,千载无人可到,何云非诗之清者耶?再如,《唐诗解》:太白于景切情真处,信手拈来,所以调绝千古……
李白喜爱交友,朋友很多(据说有400多人),除了上述的《赠汪伦》外,有人统计说他的送(离)别诗有160首左右,约占李诗总数的六分之一,其中比较著名的如《送别》《劳劳亭》《送友人》《送友人入蜀》《渡荆门送别》《灞陵行送别》《赤壁歌送别》《金陵酒肆留别》《金乡送韦八之西京》《鲁郡东石门送杜二甫》《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宣州谢脁楼饯别校书叔云》《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等。
李白的送(离)别诗的对象有官宦、僧道、文人、学士、妻子、情人、亲戚、朋友等等,牵扯到各种社会关系;涉及到的社会生活有求学、谋仕、从军戍边、行旅交游等各方面。它不仅成为我们了解当时社会景况和诗人心态的一个重要依据,也是我们认识李白生命历程中各式体验和感受的一个重要方面。并且它突破传统送别诗“有别必怨有怨必盈”的情调,溶进了盛唐时代精神,以诗人独特的个性气质,呈现特定时间和特定场景下的情感氛围与境界,多能“感动激发人意”,具有与政治诗、饮酒诗、游侠诗所不同的美学意义。

第十章 应邀入幕

公元740年,也就是好友孟浩然去世那年,李白在岳阳遇到了王昌龄。王昌龄入仕十几年,在京城是数一数二的诗人,可是不幸被贬到小县城。他归劝李白,还是学孟浩然好,一生布衣,但到哪里都受人尊敬,还不用阿谀奉承。王昌龄还告诉李白,朝廷重心已经转移到选拔将才而不是文才上。这些归劝对李白并没起丝毫作用,相反,李白还冒出了一个新念头,他想既然国家需要将才,自己也许可以从军。因为从小他就熟读兵书、剑术高超,如果国家需要更多武将的话,他或许也是一块材料。李白意识到,参军,也许是他“干谒”失败后的另一种入仕之途。而他也确实等到了这样一个参军机会。
52岁那年,李白正准备携妻子住到朋友元丹丘那里去,突然收到何昌浩的来信,以前李白曾多次接济过何昌浩,现在何昌浩在幽州节度史下做一名判官,看起来混得不错,他邀请李白去幽州,认为李白在那里可以有所作为。
这些话在李白脑中挥之不去,入世的心又死灰复燃。“秋发已种种,所为竟无成”,自赐金还山以来,这种认为自己人生失去价值的自卑感一直折磨着李白的内心。李白渴望能再做一些扬名天下的事情,社稷苍生一直是他念念不忘的。他想起之前的参军念头,满脑子里开始幻想自己在战场上勇猛杀敌的戎马生涯。为什么不投笔从戎?现在参军,然后取得非凡业绩也不是完全不可能的事。
然而,残酷的现实让他十分惊恐。当时幽州属于安禄山的管辖范围。到那里后,种种迹象表明,安禄山有谋反之心,但又不能到皇帝那里去指控他,安禄山深得唐玄宗信任,凡是举报他的人都没有好下场。李白只能借故妻子生病回家了。他的参军之梦也就此破灭了。
天宝十四载(755年)冬,安史之乱爆发,李白为了避乱,举家隐居于庐山屏风叠。那时,他的胸中始终存在着退隐与济世两种矛盾的思想。永王李磷恰在此时出师东巡,李白应邀入幕。李白在长安的朋友韦子春找到了他,请他加入永王阵营。韦子春是永王的得力助手,他是代表永王来拜访李白。李白一听永王的部队就在九江,非常高兴。整晚和韦子春兴奋地谈论各种计划,全然忘记了现实。当时唐肃宗已经即位,永王再立新朝就属于国家的叛军,是会受到打压的。李白觉得终于等来了一个帮助皇家的机会,他幻想着辅佐永王,成就一番伟业。
李白把自己要去永玉幕府的决定,告诉宗氏夫人。宗氏因为跟随李白来南方,时间不长,不太想让他走。李白临出门的时候,宗氏拉着他的衣服说:“你这次外出,什么时候回来?”“看情况行事。”李白说,“如果事情并不理想,马上就回。如果事情顺利,等平叛之后,也就回来了。”韦子春是从江陵去请李白的,他本来也是要把李白请到江陵去的,但等李白同韦子春下庐山时李璘的军队已经到了寻阳(今江西九江)。韦子春就把李白领到寻阳去见永王。
  李白跟着韦子春到江边一看,啊!只见楼船林列,旌旗蔽空,好不威风!当中一艘最大的船上,在无数小旗之中,飘着一面大旗,上面写着“永王璘”三个大字。李璘在船头迎接李白。此人长相虽然难看,但对李白却表现得相当谦恭。
李白参加永王幕府,是想帮助李璘消灭安禄山的,他对李享和李磷之间的矛盾并不清楚。参加幕府之后,李白看到永王军中很有一股想平定安史叛乱的战斗气氛,心情很乐观。他于至德二载(757年)写出了《永王东巡歌》11首。这组诗创作,记录了永王李璘军队东下的情况,赞颂了永王的“功绩”,抒发了作者的“远大抱负”,表现出向往和平的愿望和爱国爱民的热情。全诗运用丰富奇特的想象和大胆的夸张手法,充分表现出豪放飘逸的浪漫主义诗风。
比如,第一首说:永王正月东出师,天子遥分龙虎旗。楼船一举风波静,江汉翻为雁骛池。第五首说:二帝巡游俱未回,五陵松柏使人衰。诸侯不救河南地,更喜贤王远道来。第十一首说:试借君王玉马鞭,指挥戎虏坐琼筵图。南风一扫胡尘静,西入长安到日边图。
李白对永王平定安史叛乱是抱着很大希望的。当时,两个皇帝都逃亡在外,长安和洛阳都落在敌人手里。李白自己很愿意帮助永王平定叛乱,收复长安,为国立功。就是在战争中为国捐躯,也在所不惜。但是,这种美好愿望,却随着形势的发展,出乎意料地破灭了。
兄弟之间争夺皇位,在中国历史上是屡见不鲜的。李亨没有得到唐玄宗的允许,就私自当了皇帝。但他却要求他的兄弟绝对服从自己。前面说过,李亨听到李璘带兵东下的消息,便认为是对自已皇位的威胁,下令让李璘回蜀,去服侍唐玄宗。李璘没有听命,这样,兄弟二人之间的矛盾,就变得非常尖锐了。
李白入幕后,力劝永王勤王灭贼,而对于政治上的无远见,他也作过自我检讨。同在江南的萧颖士、孔巢文、刘晏也曾被永王所邀而拒不参加,以此免祸,李白在这点上显然不及他们。
在当时,永王不肯归顺皇兄,招兵买马与肃宗作对,被人视为分裂国家的邪恶力量。如此清晰的政治形势,李白都看不清,他成为唯一出来支持永王的文化名人。
李白辅助的永王,根本没有领导能力。永王军队不堪一击,永王自己也被乱军处死,李白也被抓,投入到浔阳监狱里,他成了众人谴责的罪犯。一世英名,却晚节不保。这时崔涣宣慰江南,收罗人才。李白上诗求救,夫人宗氏也为他啼泣求援。将吴兵三千军驻扎在浔阳的宋若思,把李白从监牢中解救出来,并让他参加了幕府。
李白成为宋若思的幕僚,为宋写过一些文表,并跟随他到了武昌。李白在宋若思幕下很受重视,并以宋的名义再次向朝廷推荐,希望再度能得到朝廷的任用。但不知什么原因,后来不但未见任用,反被长流夜郎(今贵州桐梓),完全出乎意料。至德二载(757年)冬,李白由浔阳道前往流放之所——夜郎。李白行至巫山,朝廷因关中遭遇大旱,宣布大赦,规定死者从流,流以下完全赦免。这样,李白经过长期的辗转流离,遇赦得释,结束了长流夜郎的生活。行至江夏(今湖北武汉),老友太守韦良宰招待了他,李白便逗留了一阵。于是,他写诗《经乱离后天恩流夜郎忆旧游书怀赠江夏韦太守良宰》以赠。此诗是李白创作的一首自传体长诗,是李白集中最长的一首诗(诗的标题也比较长)。诗人回顾了自己的人生历程,开篇叙述了自己谪仙人的来历以及自己的遭遇,又讲述了与朋友结交的过程,表达了自己在政治上的清白主张以及积极入仕的愿望,抒发了自己的政治感慨。其中“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两句流传甚广,可看成李白诗风的写照。

第十一章 魂兮归去

乾元元年(758)三月,获得了自由的李白,顺着长江疾驶而下。他行至白帝城的时候,随即乘舟东下江陵。“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这首著名的七言绝句《早发白帝城》(白帝下江陵)最能反映他当时惊喜交加的心情。此诗意在描摹自白帝至江陵一段长江水急流速、舟行若飞的情况。首句写白帝城之高;次句写江陵路遥,舟行迅速;三句以山影猿声烘托行舟飞进;四句写行舟轻如无物,点明水势如泻。
全诗把诗人遇赦后愉快的心情和江山的壮丽多姿、顺水行舟的流畅轻快融为一体,运用夸张和奇想,写得流丽飘逸,惊世骇俗,又不假雕琢,随心所欲,自然天成,给人一种锋棱挺拔、空灵飞动之感。然而只看这首诗的气势的豪爽,笔姿的骏利,还不能完备地理解全诗。全诗洋溢的是诗人经过艰难岁月之后突然迸发的一种激情,所以在雄峻和迅疾中,又有豪情和欢悦。快船快意,给读者留下了广阔的想象余地。
明代文学家、学者、官员杨慎三才子之首)在《升庵诗话》中赞其曰:“白帝至江陵,春水盛时,行舟朝发夕至,云飞鸟逝,不是过也。太白述之为韵语,惊风雨而泣鬼神矣。”清代学者王士祯则认为《早发白帝城》是唐代七绝最好的四首作品之一(其它三首为王维《渭城曲》、王昌龄《长信秋词·奉帚平明金殿开》、王之涣《凉州词》),他说终唐一世,都没有超过这四首诗的七言绝句。
乾元二年(759年),李白应友人之邀,再次与被谪贬的贾至泛舟赏月于洞庭之上,发思古之幽情,赋诗抒怀。李白徘徊在洞庭湖边不愿离去,渴望朝廷召唤。直到看到那些流放贬谪官员,没有一个人能再回京城,他才死了心。
耳顺之年的人了,尚一无所有,李白觉得愧对妻子。他把妻子妥善安顿好后,又一次踏上旅程。李白听说李光弼将军治军有术,决定成为他的手下。只是走到半途,李白生病了,才断了参军的念头。
不久,李白又回到宣城、金陵旧游之地。他往来于两地之间,仍然依人为生。上元二年(761年),李白因病返回金陵。在金陵,他的生活相当窘迫,不得已只好投奔了在当涂(今安徽省马鞍山市)做县令的族叔李阳冰。次年,李白病情加重,在病榻上把手稿交给了李阳冰,赋《临终歌》而与世长辞,终年62岁。
唐朝是公认的中国最强盛的时代之一,物质文明丰富,百姓生活水准高,人的寿命超过了后世元明清。根据5100个墓志铭的统计,唐朝人均寿命59.3岁。婚后男性平均死亡年龄为62.3岁,婚后女性平均死亡年龄为64.2岁。李白活到了这份上,虽然算不上当时的长寿之人,但也死得其所!不是吗?盖棺论定,他强烈而执着的崇文精神至今已经传承了1260年(762-2022)。
“大鹏飞兮振八裔,中天摧兮力不济。馀风激兮万世,游扶桑兮挂石袂。后人得之传此,仲尼亡兮谁为出涕?”此诗是李白在疾亟之后精力不支情况下的最后作品,当是李白的绝笔,也可看作是他自撰的墓志铭。诗人以大鹏自比,浩叹一生壮志未酬的悲怆,流露出对人生的无比眷念和未能才尽其用的深沉惋惜之情。全诗塑造了大鹏展翅奋飞而半空摧折,馀风激荡而扶桑挂袂的艺术形象,格调激昂,想象丰富,含不尽之意于言外。
大鹏在李白的眼里是一个带着浪漫色彩的、非凡的英雄形象。李白常把它看作自己精神的化身。《李太白全集》开卷第一篇就是《大鹏赋》。这篇赋的初稿,写于青年时代。可能受了庄子逍遥游》中所描绘的大鹏形象的启发,李白在赋中以大鹏自比,抒发他要使“斗转而天动,山摇而海倾”的远大抱负。后来李白在长安,政治上虽遭到挫折,被唐玄宗“赐金还山”,但并没有因此志气消沉,大鹏的形象,仍然一直激励着他努力奋飞。他在《上李邕》诗中也是以大鹏自比的。他有时甚至觉得自己就真像一只大鹏正在奋飞,或正准备奋飞。但此时他觉得自己这样一只大鹏已经飞到不能再飞的时候了,他便要为大鹏唱一支悲壮的临终歌。
对于李白的死因,历史上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总体可以概括为三种:一是醉死,见诸《旧唐书》,说李白“以饮酒过度,醉死于宣城”;二是病死,亦见诸其正史或专家学者的考证之说。说当李光弼东镇临淮时,李白不顾61岁的高龄,闻讯前往请缨杀敌,希望在垂暮之年,为挽救国家危亡尽力,因病中途返回,次年病死于当涂县令、唐代最有名的篆书家李阳冰处;三是溺死,多见诸民间传说,极富浪漫色彩,说李白在当涂的江上饮酒,因醉跳入水中捉月而溺死,与诗人性格非常吻合。
世易时移,李白到底如何故去已无从考证,但不得不承认,不管哪一种死法,都因参与永王李璘谋反作乱有着直接的关系。因为李白流放夜郎,遇赦得还后不久,就结束了他浪漫而坎坷的一生,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
李白去世后,当涂县令李阳冰将他葬于城南龙山东麓。唐元和十二年(817年),李白生前的好友范作之子宣歙观察使范传正,与当涂县令诸葛纵合力迁葬李白于和龙山相对的青山(今安徽省马鞍山市当涂县太白镇太白行政村谷家自然村旁)。他的墓前当今还建有太白祠一座。李白墓1956年被评为安徽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被列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7年被评为安徽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江油是李白故里,李白在这里出生并生活了24年,留下18首诗歌、32处遗址遗迹以及20个民间故事等大量文化遗产,是李白文化积淀最为丰厚的地方,成就了“世界的李白、李白的江油”。40年前,邓小平同志为江油亲笔题写了“李白故里”。人们为了怀念李白,在四川江油市北郊,安徽马鞍山市雨山区,湖北安陆市白兆山,山东济宁市任城区等地建有李白纪念馆或博物馆、李白塑(雕)像、李白读书台、太白堂、李白诗文碑刻等,供世人凭吊、缅怀和纪念。
李白的诗气象万千,雄奇奔放,艺术成就不是一般的高,那是相当的高。他的很多诗句创造了“世界记录”,至今无人打破,无人超越!古风吟纪载,经典咏流传——
最爱酒的人:百年三万六千日, 一日须倾三百杯。最能笑的人:天公见玉女,大笑亿千场。最无奈的人:大道如青天,我独不得出。最有力气的人:我且为君槌碎黄鹤楼,君亦为吾倒却鹦鹉洲。最有傲骨的人: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最易衰老的人: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最高的山:天台四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最高的楼: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最快的船: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最长的头发: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最大的瀑布: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最大的雪花:燕山雪花大如席,片片吹落轩辕台。最厚的冰层: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最大的风浪:一风三日吹倒山,白浪高于瓦官阁。
最高调的辞别: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最磅礴的悲凉: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最孤独的感受: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最孤独的悲凉: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最狂傲的自信:天生我才必有用,千金散去还复来。最深的友情: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最难走的路: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最难解的愁: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最浪漫的深情: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最真挚的谢意:今日辞漂母,三谢不能餐。
最浩荡的风: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最吓人的风:狂风吹我心,西挂咸阳树。最恐怖的风:有长鲸白齿若雪山,公乎公乎挂罥于其间。最坚固的防御:一夫当关,万夫莫开。最厉害的轻功: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度镜湖月。最荒凉的地方: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通人烟。最细腻的景物:云青青兮欲雨,水澹澹兮生烟。
最色的:日照香炉生紫烟。最萧索的:拔剑四顾心茫然。最坚强的:人生达命岂暇愁,且饮美酒登高楼。最清纯的: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最幽怨的:当君怀归日,是妾断肠时。最苍凉的:西风残照,汉家陵阙。最无奈的: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最沉郁的:大鹏飞兮振八裔,中天摧兮力不济。最有意境的: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最血腥的:磨牙吮血,杀人如麻。最有杀气的:翔云列晓阵,杀气赫长虹。最有气魄的:十步杀一人,千里不留行!最有骨气的: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最豪迈乐观的: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最符合金庸设定的:三杯吐然诺,五岳倒为轻。最有白居易风格的: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最没有价值的:吟诗作赋北窗里,万言不直一杯水。最无实际意义的:噫吁唏!

第十二章 尾声袅袅

通过阅读、鉴赏、观察、研究李白的主要诗文,似乎李白的一生都在漂泊流浪,游历四方。但是,很少有人能像李白这样花钱的。根据李白写的《上安州裴长史书》一诗我们可以发现,他出蜀远游的这几年,花钱如流水。在扬州仅一年不到,就散金三十万,只要是和李白做朋友,他就给你撒钱。李白是唯一可与徐霞客相媲美的大旅游家,一生游转锦绣河山,领略大半个中国的旖旎风光,他的花费肯定不会少的。那么,就有人问了,李白的旅费究竟是从哪里来的呢?
首先,李白是个“富二代”。据传李白的家乡是剑南道绵州著名的盐铁产地,李白的爹是当时贩运盐铁的商人,他还有两个兄弟,兄长在九江,弟弟在三峡坐庄经营,他们常把巴蜀的物产倒卖到吴楚,又把吴楚的物产倒卖到巴蜀。生意红火的不行,可以说是当时富甲一方的商人了,家里这么富裕,李白的旅游经费算是小意思了吧!
其次,李白的婚姻可不简单,四次有三次都是娶了当时权贵人家的女儿,两次都是倒插门,新娘还是白富美。特别是入赘许家(许圉师官至宰辅,家境富庶)十余年,在他频频离行的时候许家给了他许多盘缠。在长安,李白的花销很大,不断让人回安陆取钱,许氏为了支持李白的生活,瞒着李白,偷偷地将家里的田产都卖掉了。
第三,李白有一个土豪朋友,那自然是当时的皇帝唐玄宗了。天宝元年李白当着一个小小的翰林供奉(注意:不是翰林学士),整日为宫廷乐舞填词赋诗。玄宗谴退李白时给了他一笔银子,美其名曰 “赐金还山”。这一次遣退他得了多少钱呢?五百金!此外,作为唐玄宗身边的御用文人呐,名震长安城,哪个人不想认识这位鼎鼎大名,潇洒肆意的大诗人呢!若是再让他题诗一首,更是人生幸事。邀请他写诗一首,自然少不了丰厚的“稿费”了,而且给地方官吏题诗也有不少收入。
第四,朋友们的支持少不了。比如,他的土豪朋友元丹丘,在河南石门山、嵩山等地都有山庄、别墅,邀请李白在那里宴游、隐居,白吃白住。那时李白过着不愁吃不吃穿的神仙日子,他甚至还考虑,把妻子、儿女也一起接过来住。因此即使他出门在外,四处游山玩水,也有不少一直资助、馈赠他的崇拜者和朋友。
贺知章可以说是李白“粉丝团”的团长,他非常仰慕李白的才气,每每读到李白的诗,不禁慷慨激昂,他认为如此有才华的人,只应天上才有,因此他给李白取名“谪仙人”。听说李白到达长安,贺知章欣喜若狂,就连皇帝的任命都来不及谢恩,就急匆匆跑去见“偶像”了,李白在长安的衣食住行他全包了,可以说是妥妥的忠爱粉一名。
李白和贺知章两个人的性格都是十分的潇洒,不拘小格,而且都是出了名的爱酒好饮之人。有一次两人见面,滔滔不绝,相聊甚欢,不知不觉已到黄昏。两人交谈意犹未尽,于是贺知章请李白到小酒馆喝酒,准备畅饮一番,边喝边聊。这一喝,便是酒逢知己千杯少,两个人推杯换盏,喝得痛快!喝完酒之后,贺知章一摸口袋才发现自己没有带钱,于是他一把扯下挂在腰间的金龟挂饰,毫不犹豫地给店小二抵作了酒钱。不过,他后来回家取钱又把这个挂件换了回来。
为啥?因为这个金龟挂饰可不是一般的饰品,它代表着贺知章的官阶品级。唐朝时期,人们极为崇拜龟类,认为龟是吉祥的动物,与鹤一样,都是长寿的象征。龟类图腾,常被用来象征皇权。那时,代表兵权的虎符,还被改成了龟符。因此,这个金龟挂饰对贺知章来说,是极为重要的,他却因与李白喝酒太尽兴,醉酒掷金龟,还差点儿因此获罪。一场酒喝得酣畅淋漓,两个一老一壮相差40多岁的男人,从此成了忘年之交、莫逆之交。从而也为文坛留下了一段有名的轶事佳话。
李白一生漫游各地,饱览祖国大好河山。在游历的过程中,他也同劳动人民交往,接触了大量下层百姓。劳动人民男耕女织的辛勤,忍饥挨冻的苦难,诚以待人的美德,慷慨无私的奉献,都使他深受感动。为此,李白写下了少数反映同情人民疾苦和表达对人民深情厚意的诗歌。
比如《丁督护歌》:“云阳上征去,两岸饶商贾。吴牛喘月时,拖船一何苦。水浊不可饮,壶浆半成土。一唱督护歌,心摧泪如雨。万人凿磐石,无由达江浒。君看石芒砀,掩泪悲千古。”作者怀着沉痛的心情,以朴质的语言描绘了一幅辛酸的河工拉纤图,描绘了劳动人民在炎热的季节里拖船的劳苦情景,揭露了统治阶级穷奢极欲、不顾人民死活的罪行,表现了诗人对劳动人民的苦难命运的深切同情,是一首风格沉郁的现实主义诗篇。透过诗句,我们仿佛看见了当时两岸冶游的富商,豪门子弟,瘦骨伶仃的船工;仿佛听到了河工的劳动号子,伤心的歌声,催人泪下的呻吟;也仿佛听到了正站在行舟上的年青诗人的发出肺腑的悲叹。
再如《宿五松山下荀媪家》:“我宿五松下,寂寥无所欢。田家秋作苦,邻女夜舂寒。跪进雕胡饭,月光明素盘。令人惭漂母,三谢不能餐。”此诗是李白游五松山时,借宿在一位贫苦妇女荀媪家,受到殷勤款待,亲眼目睹了农家的辛劳和贫苦,有感而作的。诉说了劳动的艰难,倾诉了自己的感激和惭愧,流露出感人的真挚之情。此诗纯属对农妇的讴歌,并真实朴素地写出了诗人在善良勤劳而又遭遇不幸的农妇面前的深刻复杂的内心感情活动。不仅在李白的诗中是不可多得的上乘之作,其美学价值之高,在整个唐诗中也是数得着的。李白的性格本来是很高傲的,他不肯“摧眉折腰事权贵”,常常“一醉累月轻王侯”,在王公大人面前是那样地桀骜不驯。可是,对一个普通的山村妇女却是如此谦恭,如此诚挚,充分显示了李白的可贵品质。
李白诗歌”被唐文宗诏书御封为唐代三绝之一(另外两绝是“裴旻剑舞”“张旭草书”)。李白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颁布的世界文化名人,是世界文坛上最受崇敬的伟大诗人之一。李白诗歌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既是是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遗产,也是全人类共同的精神财富,作为唐朝开元盛世文化输出的缩影,更是推动中国对外文化交流的重要资源。
读不尽的李白,道不完的诗仙。庙堂狂放人,江湖散淡客,天地一游仙。李白,就是唐诗最深刻的一个符号,是诗海里船帆扬得最高的那一方扁舟。他站在浪漫主义的云端,睥睨大千世界,不堪入目的金钱、权贵、腐肉像流水一般匆匆掠过他的身边,李白只想驻足在有酒的地方,然后将自己的故事化成点滴笔墨,沾染后世。
千百年来,纵观浪人李白之旅——他既谜团多疑,又富于传奇;既狂放不羁,又洒脱飘逸;既怀才不遇,又乐观叛逆……从而使世人惊叹不已,崇敬不已,佩服至极,击节赞许……尤其他的名片杰作,不仅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也是全人类的思想瑰宝,具有跨越时空、历久弥新的价值魅力。李白其人更是如他的佳作一般深沉瑰丽,他带着诗歌和美酒,眺望远方,浪漫不已!


作者介绍


卞士生,河南省新乡市卫辉市人,现居郑州市。中共党员,工程师,高级经济师。河南省作家协会会员,中国煤矿作家协会会员,鹤壁市作家协会会员,《青年文学家》杂志理事会无锡分会理事,《文学与艺术》签约作家(诗人),龙溪文学会会员,河南省姓氏文化研究会家谱委员会研究员。特别喜爱中国传统经典文化,三十多年来,在不同纸质、网络媒体发表有数百篇诗歌、散文、随笔、杂文、新闻、纪实文学等作品,并有数十篇作品获奖。出版发行有《乌金情愫》(诗歌、散文)一书,自编有《卑贱集》(散文)、《荧光尾闪》(诗词)、《飞架天路》(5万多字中篇报告文学)、《驻村第一书记扶贫掠影》(画册)等书稿,担任本家族族谱纂修主编。


特此声明





凡是作者投稿《智泉流韵》的各类文章都属原创首发,本刊严打剽窃,拒绝抄袭,文责自负。



主  办:  

   智泉流韵文化传媒

协  办       

平顶山市老区建设促进会;
河南省报告文学学会平顶山工作委员会;
平顶山市诗词楹联学会;

主创人员

总编辑:  郭进拴 

             王海水

顾    问:叶建华

主    编:李建设 

执行主编:郭方向

副 主 编: 郭向敏

责任编辑:张   瑞

               张婉琬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李白:有一种执着,叫我偏要当公务员
喝醉了,你更诗情画意。
诗仙李白及其创作成就
李太白
【长河星空】杨建平丨 李太白,一个心灵的漂泊者
唐宋才子的真实生活:杜甫篇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