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朱学军|大史诗【二】

朱学军|大史诗【二】



大史诗

——郭进拴之歌

朱学军 编著

朱学军,男,1967年5月生,天地之中商都绿城人,轩辕黄帝、水月洛神、美男潘安、诗圣子美老乡,儒圣始祖朱子后裔,中共党员,文明诗民,本科学历,毕业于河南教育学院、华中师范大学,河南省作家协会会员,全国百佳文化艺术工作者,发表文艺作品近万篇(首),获得各级奖励近百次;其爱妻王春芳为孝圣元公王祥后裔,全国优秀贤妻良母;其长女为优秀党员教师、全国十佳孝贤;其次女为优秀党员医师、博士生标兵典型;其家庭为全国最美书香家庭、首届中原最美家庭、河南省最美家庭、郑州市最美家庭。

5

庄子,先秦诸子中的文学冠军

屈原,中国第一个大诗人,整个先秦时期的文学冠军

《离騷》《九章》《九歌》《招魂》《天问》

为文脉输入强健诗魂连李白杜甫也顶礼膜拜

《诗经》是“平原小合唱”

《离騷》是“悬崖独吟曲”

这个悬崖独吟者出身贵族

但在文化姿态上比庄子还要“傻”

诸子百家都在大声地宣讲各种问题

连庄子也用寓言在启迪世人,屈原却不

他不回答不宣讲也不启迪他人

只是提问没完没了地提问而且似乎永远无解

从宣讲到提问从解答到无解

这就是诸子与屈原的区别

也是学者和诗人的区别教师和诗人的区别

谋士与诗人的区别

划出了这么多区别,也就有了诗人

从此,中华文脉出现重大变化

不再合唱不再聚众不再宣讲

在中华主脉地位

出现了行吟在江风草泽边那个衣饰奇特的身影

孤傲而天真凄楚而高贵离群而悯人

他不太像执掌文脉的人,但他执掌了

他被官场放逐,却被文学请回

他似乎无处可去,却终于无处不在

屈原自己没有想到

他给两千多年的中国历史开了一个大玩笑

玩笑的项目有这样两个方面——

大家都习惯于称他“爱国诗人”

但他明明把“离”国作为他的主题

他写的楚辞艰深而华赡

民众几乎都不能读懂

但他却具备了最高的普及性

每年端午节出现的全民欢庆

不分秦楚不分雅俗

这两大玩笑也可以说是两大误会

却对文脉意义重大

第一个误会说明

“政脉”试图拉拢文脉为自己加持

第二个误会说明

“世脉”也试图借文脉来自我提升

到了屈原,文脉已经健壮

被“政脉”“世脉”深深觊觎频频拉扯

说“绑架”太重,就说“强邀”吧

雅静的文脉

从此经常会被“政脉”“世脉”频频强邀

衍生出一个个庞大的政治仪式和世俗仪式

这种“静脉扩张”

对文脉而言有利有弊弊大利小

但在屈原身上发生的事

对文脉尚无大害

因为再扩大再热闹

屈原的作品并无损伤

在围绕着他的繁多“政脉”“世脉”中间

文脉仍然能够清晰找到并保持着主干地位

端午节划龙舟吃粽子的游戏

是否肢解了屈原?没有

屈原本人就重视民俗巫风中的祭祀仪式

后来,民众也把他当做了祭祀对象

屈原已经不仅仅是书房里的那个屈原

但是如果要找书房里的屈原也不难

《离騷》《天问》等自可细细去读

一动一静一祭一读皆屈原如此文脉

出入于文字内外游弋于山河之间

已经很成气象

6

屈原不想看到的事情终于发生了

秦国纵横宇内,完成了统一大业

几乎所有的文学史都在谴责秦始皇

为了集权统治而“焚书坑儒”的暴行

严重斫伤了中华文化

繁忙烟尘中的秦朝所留文迹不多

除了《吕氏春秋》,就是那位游士政治家李斯了

他写的《谏逐客书》不错

更佩服的是他书写的那些石刻

字并不多,但一想起就如直面泰山

秦始皇有意做了两件对不起文化的事

却又无意做了两件对得起文化的事

他统一中国为文学灌注了一种天下一统的宏伟气魄

李白写道:“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

王昌龄写道:“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秦始皇统一文字使中华文脉可以顺畅地流泻于九州大地

这种顺畅尤其是在极大空间中的顺畅

增添了中国文学对于三山五岳五湖四海的视野和责任

这就使工具意义和精神意义

产生了相辅相成的互哺关系

在世界上各个古文明的废墟间考察

总会一次次想到秦始皇

因为那些文明的割裂、分散、小化

都与文字语言的不统一有关

如果当年秦始皇不及时以强权统一文字

那么,中华文脉早就流逸不存了

由于秦始皇既统一了中国又统一了文字

此后两千多年,只要是中国文人

不管生长在如何偏僻的角落

一旦为文便是天下兴亡、炎黄子孙

不管面对着多么繁密的方言壁障

一旦落笔皆是汉字汉文,千里相通

统一中国和统一文字

为中华文脉提供了不可比拟的空间力量和技术力量

秦代匆匆,无心文事

却为中华文明的格局进行了重大奠基

7

很快就到汉代了

中华文脉有一种最表面最通俗的文体概括

叫做:楚辞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

在这个概括中,最弱的是汉赋

原因是缺少第一流的人物和作品

是枚乘?是司马相如?还是早一点的贾谊?

是《七发》、《子虚》、《上林》?

这无论如何有点拿不出手,因为前前后后一看,远远站着的

是屈原、李白、杜甫、苏东坡、关汉卿、曹雪芹啊

对汉赋,整体上不喜欢

不喜欢它的铺张不喜欢它的富丽

不喜欢它的雕琢不喜欢它的堆砌

不喜欢它的奇僻更不喜欢它的歌颂阿谀不见风骨

我的不喜欢,还有一个长久的心结

那就是从汉代以后二千年间

中国社会时时泛起的奉承文学,都以它为范本

汉赋的产生是有原因的

一个强大而富裕的王朝建立起来了

确实处处让人惊叹

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思想文化统治

使很多文人渐渐都成了“润色鸿业”的驯臣

再加上汉武帝自己的爱好

那些辞赋也就成了朝廷的主流文本

可称为“盛世宏文”

几重因素加在一起,汉赋也就志满意得恣肆挥洒

文句间那层层渲染的排比对偶连词

就怎么也挡不住了

这是文学史上的一种奇观

如此抑扬顿挫涌金叠银流光溢彩

确实也使汉语增添了不少词藻功能和节奏功能

从文学的角度来看,这些赋

毕竟那么缺少思想缺少个性缺少真切缺少诚恳

实在很难在中华文脉中占据太多正面地位

这就像我们见过的有些名流

在重要时段置身重要职位服饰考究器宇轩昂

但一看内涵,却是空泛呆滞言不由衷

那就怎么也不会真正入心入情,留于记忆

汉赋在我心中黯然失色还有一个尴尬因素

那就是,离它不远,出现了司马迁的《史记》

司马迁和《史记》是永远的太阳有着特殊的重量

是他第一次,通过对一个个重要人物的生动刻画

写出了中国历史的魂魄

他将中国历史拟人化、生命化了

更惊人的是,他在汉赋的包围中

居然不用整齐的形容排比对仗更不用词藻铺陈

只以从容真切的朴素笔触错落有致的自然文句

做到了这一切

于是,他也就告诉人们——

能把千钧历史撬动起来浸润到万民心中的

只有最本色的文学力量

大家说,他借用文学写好了历史

我则说,他借用历史印证了文学

除了虚构之外,其他文学要素他都酣畅地运用到了极致

但他又不露痕迹,高明得好像没有运用

不要说他同时的汉赋

即使是此后两千年的文学一旦陷入奢靡

不必训斥,只须一提司马迁

大多就会从梦魇中惊醒,吓出一身冷汗

除非,那些人没读过司马迁,或读不懂司马迁

就散文而言,司马迁是中国古代第一支笔

他超过“唐宋八大家”,更不要说其他什么派了

“唐宋八大家”中,也有几个不错

但与司马迁一比,格局小了,又有点“做”

这放到后面再说吧

8

由汉至唐世情纷乱而文脉健旺

魏晋文脉分为“三段论”——

第一个在战火硝烟中接续文脉的是曹操

曹操一心想做军事巨人和政治巨人而十分辛苦

却不太辛苦地成了文化巨人

任何一部《中国文学史》

遗漏了曹操都是难于想象的

而加入了诸葛亮也是难于想象的

曹操的军事权谋形象在中国民间早就凝固

却缺少他在文学中的身份

然而,当大家知道

那些早已成为中国熟语的诗句居然都出自他的手笔

常常会大吃一惊。哪些熟语?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

“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月明星稀,乌鹊南飞”

“山不厌高,海不厌深”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还有那些描写乱世景象的著名诗句:

“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在漫长的历史上,还有哪几个文学家

能让自己的文句变成千年通用?

可能举得出三四个,不多

而且渗入程度似乎也不如他广泛

更重要的是等级

诸葛亮的文句所写,是君臣之情;

曹操的文句所写,是宇宙人生。

不必说诸葛亮,即便在文学史上,

能用那么开阔的气势来写宇宙人生的,还有几个?

而且从文学本体来说

像他那么干净朴素凝炼的笔墨,又有几个?

曹操还有两个真正称得上文学家的儿子

曹丕、曹植。父子三人中

文学地位最低而终于做了皇帝的曹丕

就文笔论,在数千年中国帝王中也能排到第二

第一是李煜,以后的事了

在三国时代

哪一个军阀都少不了血腥谋略

中国文人历来对曹操的恶评

主要出于一个基点,那就是他要“断绝刘汉正统”

但是我们如果从宏观文化上看

在兵荒马乱的危局中真正把中华文脉强悍地接续下来的

是谁呢?

这是“三段论”的第一段

第二段,曹操的书记官阮瑀生了一个儿子叫阮籍

接过了文脉

还算直接,却已有了悬崖峭壁般的“代沟”

比阮籍小十余岁的嵇康,再加上一些文士

通称为“魏晋名士”

其实,真正得脉者,只有阮籍、嵇康两人

这是一个“后英雄时代”的文脉旋涡

史诗传奇结束,代之以恐怖腐败

文士们由离经之议忧生之嗟而走向虚无避世

生命边缘的挣扎和探询使文化感悟告别正统

向着更危险更深秘角落释放

奇人奇事奇行奇癖随处可见

中华文化看似主脉已散却四方奔溢气貌繁盛

东晋王羲之写的《兰亭序》

是玄谈中比较干净清新的一种

王羲之写《兰亭序》是在公元三五三年

地点在浙江绍兴,那年他正好五十岁

在写完《兰亭序》十二年之后

江西九江有一个孩子出生

他将开启魏晋南北朝文学“三段论”的第三段

这就是第三段的主角,陶渊明

就文脉而言,陶渊明又是一座时代最高峰了

自秦汉至魏晋,时代最高峰有三座:司马迁、曹操、陶渊明

若要对这三座高峰做排列

那么,司马迁第一,陶渊明第二,曹操第三

曹操们着迷功业

名士们着迷自己

而陶渊明则着迷自然

最高是谁,一目了然

陶渊明以自己的诗句展示了鲜明的文学主张

戒色彩戒夸饰戒繁复戒深奥戒典故戒精巧戒黏滞

几乎,把他前前后后一切看上去“最文学”的架势全推翻了

呈现出一种完整的审美系统

态度非常平静效果非常强烈

陶渊明创造了一种以“田园”为标帜的人生境界

成了一种千年不移的文化理想

他还在这种“此岸理想”之外

提供了一个“彼岸理想”——桃花源

在中华文化圈内无人不知

把一个如此缥渺的理想闹到无人不知,谁能及得?

陶渊明为中华文脉增添前所未有的

自然之气洁净之气淡远之气

而且,又让中华文脉跳开了非凡人物

而从凡人身上穿过,变得更普世了

9

眼前就是南北朝了

文脉一路下来,变化那么大

但基本上在一个近似的文明之内转悠

就在黄河和长江这两条河之间轮换

《诗经》和诸子是黄河流域,屈原是长江流域

司马迁是黄河流域,陶渊明是长江流域

公元五世纪,大机缘来了

孝文帝拓跋宏(元宏)

虔诚地拜汉文化为师

快速提升统治集团的文明等级

情况就发生了惊人的变化

他们既然善待汉文化

随之也就善待佛教文化

以及佛教文化背后的印度文化

这一来,已经在犍陀罗等地

相依相融的希腊文化波斯文化

乃至巴比伦文化也一起卷入

中国北方出现了前所未有的世界文明大会聚

从此,中华文化不再只是流转于黄河长江之间了

经由从大兴安岭出发的浩荡胡风

茫茫北漠千里西域都被裹卷

连恒河印度河幼发拉底河底格里斯河的波涛也隐约可见

显然,它因包容而更加强盛

山西大同云冈石窟可以作为这种文明大会聚的最好见证

在那里题一方石碑,上刻八字:“中国由此迈向大唐”

当苏格拉底亚里士多德的文脉被“北方蛮族”突然阻断

而且会阻断近千年的当口上,中国文脉

却突然被“北方蛮族”大幅提振

并注定要为全人类的文明进程

开辟一个值得永远仰望的“制高点”

阿基米德说:“给我一个支点,我能撬起整个地球”

北魏就是一个历史支点,它撬起了唐朝文化的唐朝

为此,长久地心仪北魏寄情北魏

即使不从“历史支点”的重大贡献着眼

当时北方的文化,也值得好好观赏

它们为中华文化提供了一种力度一种陌生

“敕勒川,陰山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

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

这里出现了中国文学中未曾见过的辽阔和平静

平静得让人不好意思再发什么感叹

但是,它显然闯入了中国文学的话语结构,不再离开

当然,直接撼动文脉的是那首北朝民歌《木兰诗》

“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

这么轻快、愉悦的语言节奏

以及前面站着的这位健康可爱的女英雄

带着北方大漠明丽的蓝天

带着战火离乱中的伦理情感

大踏步走进了中国文学的主体部位

你看,直到当代,国际电影界要找中国题材

首先找到的也还是花木兰

在文人圈子里,南朝文人才思翩翩

有一些理论作品为北方所不及

如刘勰的《文心雕龙》钟嵘的《诗品》

而且,他们还在忙着定音律编文选写宫体

相比之下,北朝文人没那么多才思

但是,他们拿出来的作品却别有一番重量

如郦道元的《水经注》和杨衒之的《洛陽伽蓝记》

这些作品的纪实性学术性,使一代散文走向厚实

也使一代学术亲近散文

郦道元和杨衒之,都是河北人

10

唐代是一场强大而壮丽的审美大爆发

人们习惯于从政治上的盛世

来看待文化上的繁荣

其实这又在以“政脉”解释“文脉”

政文两途,偶尔交错

然而,虽交错也未必同荣共衰

唐代倒是特例

原先酝酿于北方旷野上南方巷陌间的文化灵魂

已经积聚有时

其他文明的渗透发酵也到了一定地步

等到政局渐定民生安好西域通畅百方来朝

政治为文化的繁荣提供了极好的平台

这是机缘巧合天佑中华

而不是由政治带动文化的必然规律

其实,这种“政文俱旺”的现象

在历史上也仅此一次

有没有唐代的这次大爆发

对中华文化大不一样

试看天下万象:

一切准备,如果没有展现,那就等于没有准备

一切贮存,如果没有启用,那就等于没有贮存

一切内涵,如果没有表达,那就等于没有内涵

一切灿烂,如果没有迸发,那就没有灿烂

一切壮丽,如果没有会聚,那就没有壮丽

更重要的是,所有的展现迸发会聚

都因群体效应产生了新质

与各自原先的形态已经完全不同

大唐既是中华文化的平台又是中华文化的熔炉

既是一种集合又是一种冶炼

唐代还有一个好处

它的文化太强了

成了中国历史上唯一不以政治取代文化的朝代

说唐朝,就很难以宫廷争斗掩盖李白杜甫

而李白杜甫,也很难被曲解成政治人物

即使是真正的政治人物如颜真卿

主导了一系列响亮的政治行动

但人们对他的认知,仍然是书法家

唐代是一个文学自立的时代,并因自立而自觉

文学就是文学,只从人格出发,不从理念出发

只以形式为终点,不以教化为目的

为什么一个时代不能由文学走向深刻呢?

唐代文学,说起来太冗长

用投票方式为唐代诗人排一个次序

标准有两个:

一是诗人们真正抵达的文学高度

二是诗人们在后世被民众喜爱的广度

北大学生投票的结果是这样十名——

第一名:李白

第二名:杜甫

第三名:王维

第四名:白居易

第五名:李商隐

第六名:杜牧

第七名:王之涣

第八名:刘禹锡

第九名:王昌龄

第十名:孟浩然

大家没有多大犹豫,就投出了前四名:

李白、杜甫、王维、白居易

在一个琳琅满目的世界

学会排序是一种本事,不至于迷路

有的诗文,初读也很好

但通过排序比较,就会感知上下之别

日积月累,也就有可能深入文学最微妙的堂奥

很多人都会以最高的评价来推崇

初唐诗人王勃所写的《滕王阁序》

把其中“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说成是“全唐第一佳对”

这就是没有排序的结果

一排,发现这样的骈体文

在唐代文学中的地位不应该太高

可理解的是,王勃比李白、王维大了整整半个世纪

与唐代文学的黄金时代相比

是一种“隔代”存在

人们也常常对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赞之有过

连闻一多先生也曾说它是“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

当李白杜甫他们还远远没有出生的时候

唐诗的“顶峰”根本谈不上

更不要说“顶峰上的顶峰”了

但是,无论是王勃还是张若虚

已经表现出让人眼睛一亮的初唐气象

在他们之后,会有盛唐、中唐、晚唐

每一个时期各不相同,却都天才喷涌大家不绝

唐代,把文学的各个最佳可能

都轮番演绎了一遍。请看

从发轫到飞扬到悲哀到反观到个人到凄迷

各种文学意味都以最强烈的方式展现了

几乎没有重大缺漏

一个杰出时代的文学艺术史

很可能被看成了人类文学艺术史的浓缩版

如果时间有限,却要集中地感受一下中华文化的极端丰富

又不想跳来跳去,读什么呢?“读唐诗吧。”

唐诗具有全民性

唐诗让中国语文具有了普遍的附着力诱惑力渗透力

并让它们笼罩九州镌刻山河朗朗上口

有过了唐诗

中国大地已经不大有耐心来仔细倾听别的诗句了

有过了唐诗

倾听者的范围早就超过了文苑学界

拓展为一个漫无边际的不确定群落

他们粗糙,但很挑剔

两句听不进去,他们就转身而去

重新吟诵起李白杜甫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刘小革●研读《中国文脉》
当代最好的散文,没有之一!
中国十大文豪
重温余秋雨之《寻觅中华》(一)
中国文脉与古圣先贤——中华民族的幸运之魂
林泉:中国文脉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