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朱学军|大史诗【三】

朱学军|大史诗【三】


大史诗

——郭进拴之歌

朱学军  编著

       朱学军,男,1967年5月生,天地之中商都绿城人,轩辕黄帝、水月洛神、美男潘安、诗圣子美老乡,儒圣始祖朱子后裔,中共党员,文明市民,本科学历,毕业于河南教育学院、华中师范大学,河南省作家协会会员,全国百佳文化艺术工作者,发表文艺作品近万篇(首),获得各级奖励近百次;其爱妻王春芳为孝圣元公王祥后裔,全国优秀贤妻良母;其长女为优秀党员教师、全国十佳孝贤;其次女为优秀党员医师、博士生标兵典型;其家庭为全国最美书香家庭、首届中原最美家庭、河南省最美家庭、郑州市最美家庭

11

唐代的文章,首推韩愈柳宗元

自司马迁之后九百多年

中国散文写得最好的,也就是他们两位了

他们并不仅仅归属于唐代,也算是“千年一出”之人

他们两位,是后世所称“唐宋八大家”的领头者

他们两位,做了一件力挽狂澜的大事

改变了一代文风,清理了中华文脉

他们再也不能容忍从魏晋以来越来越盛炽的骈体文了

自南朝的宋齐梁陈到唐初

这种文风就像是藻荇藤蔓

已经缠得中国文学步履蹒跚

文坛和民众却不知其害

以为光彩夺目堆锦积绣

就是文学之胜,还在竞相趋附

面对这种风气,韩愈和柳宗元

重新接通从先秦诸子到屈原司马迁的气脉

为古人和古文“招魂”

他们发起了一个“古文运动”

按照韩愈的说法

汉代以后的文章,他已经不敢看了

这种主张,初看似乎是在“向后走”

但懂得维护文脉的人都知道

这是让中华文化有能力继续向前走的基本条件

他们两人,特别是韩愈,显然遇到了一个矛盾

他崇尚古文,又讨厌因袭

那么,对古人就能因袭了吗?

他几经深思,得出明确结论:

对古文,“师其意而不师其辞”

学习者必须“自树立,不因循”

他更透彻地说:“惟陈言之务去”

他的“古文运动”,其实不是模仿古文

而是寻找千年来未颓的“古意”

“古意”本身,就包含着创新

包含着不可重复的个性,即“词必己出”

他与柳宗元在这件事上有一个强项

那就是不停留在空论上

而是拿出了自己的一大批示范作品

韩愈的散文,气魄很大

从句式到词汇都充满了新鲜活力

但是相比之下,柳宗元的文章

写得更清雅更诚恳更隽永

韩愈在崇尚古文时

也崇尚古文里所包含的“道”

这使他的文章难免有一些说教气

柳宗元就没有这种毛病

他被贬于柳州永州时,离文坛很远

只让文章在偏僻而美丽的山水间

一笔笔写得更加情感化寓言化哲理化

因此也达到了更高的文学等级

与他一比,韩愈那几篇名文

像《原道》《原毁》《师说》《争臣论》……

道理盖过了审美,已经模糊了论文和文学的界限

韩愈柳宗元他们既有观念又有实践

“古文运动”展开得颇有声势

骈体文的地位很快被压下去了

但是,随之也带来了一些消极的后果

在骈体文盛行的魏晋南北朝

文学已经逐渐自觉,虽触目秾丽

也是文学里边的事

现在“古文运动”让文章重新载道

迎来了太多观念性因素

这些因素,与文学不亲

12

唐朝灭亡后

由藩镇割据而形成了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

一度曾经诗情充溢的北方已经很难寻到诗句

而南方却把诗文留存了

特别是,那个南唐的李后主李煜

本来从政远不及吟咏

当他终于成了俘虏被押解到汴京之后

一些重要的诗句穿过亡国之痛而飘向天际

使他成了一种新的文学形式——“词”的里程碑人物

李煜又一次充分证明了“政脉”与“文脉”是两件事

在那个受尽屈辱的俘居小楼

在他时时受到死亡威胁

而且确实也很快被毒死的生命余隙之中

明月夜风知道:中华文脉光顾此处

从此,“春花秋月”“一江春水”“不堪回首”

“流水落花”“天上人间”“仓皇辞庙”等等意绪

以及承载它们的“长短句”的节奏

将深深嵌入中华文化

而这个倒霉皇帝所奠定的那种文学样式“词”

将成为俘虏他的王朝的第一文学标帜

人类很多文化大事,都在俘虏营里发生

这一事实,在希腊罗马波斯巴比伦埃及的互相征战中

屡屡出现

在凉州到北魏的万里蹄声中,也被反复印证

这次,在李煜和宋词之间,又一次充分演绎

13

在唐代,政文俱旺

在宋代,政文贴近

宋代重视文官当政

有效地吸引了全国文人

让一些真正的文化大师

如范仲淹欧陽修王安石司马光等占居行政高位

使文化和政治出现了一种特殊的“高端联姻”

文化感悟和政治使命混为一体

表面上,既使文化增重,又使政治增色

其实,并不完全如此,有时反而各有损伤

宋代由于文人当政

又由于对手是游牧民族的浩荡铁骑

在军事上屡屡失利

致使朝廷危殆中原告急

这就激发了一批杰出文学家

心中的英雄气概、抗敌意志

并在笔下流泻成豪迈诗文

陆游辛弃疾就是其中最让人难忘的代表

还要包括最后写下《过零丁洋》和《正气歌》的文天祥

这确实也是中华文脉中最为慷慨激昂的正气所在

具有长久的感染力

但是,我们在钦佩之余也应该明白

一个历时三百余年的重要朝代的文脉

必然是一种多音部的交响

与民族社稷之间的军事征战相比

文化的范围要广泛得多深厚得多丰富得多

因此,文脉的首席,让给了苏东坡

苏东坡也曾经与政治有较密切关系

但终于在“乌台诗案”后两相放逐了:

政治放逐了他,他也放逐了政治

他的这个转变,使他一下子

远远地高过于王安石司马光

当然也高过于比他晚得多的陆游辛弃疾

说他“黄州突围”

不仅仅是指他突破文坛小人的围攻

更重要的是,突破了他自己沉溺已久的官场价值体系

因此,他的突围,也是文化本体的突围

有了他,宋代文化提升了好几个等级

在他被贬谪的黄州,在无人理会的彻底寂寞中

在他完全混同于渔夫樵农的时刻,中华文脉聚集到了那里

苏东坡是一个文化全才

诗、词、文、书法、音乐、佛理,都很精通

尤其是词作、散文、书法三项,皆可雄视千年

苏东坡更重要的贡献

是为中华文脉留下了一个快乐而可爱的人格形象

回顾我们前面说过的文化巨匠

大多可敬有余,可爱不足

从屈原、司马迁到陶渊明,都是如此

他们的可敬毋庸置疑,但他们可爱吗?

没有足够的资料可以证明

曹操太有威慑力,当然挨不到可爱的边儿

魏晋名士中有不少人应该是可爱的

但又过于怪异过于固执过于孤傲

我们可以欣赏他们的背影

却很难与他们随和地交朋友

到唐代,以李白为首的很多诗人一定可爱

但那时诗风浩荡,一切惊喜、感叹

都凝聚成了众人瞩目的审美典范

而典范总会少了可爱

即便到了晚唐只描摹幽雅的私人心怀

也还缺少寻常形态

谁知到宋代出了一个那么有体温有表情的苏东坡

构成了一系列对比

不管是久远的历史辽阔的天宇个人的苦恼

到他笔下都有了一种美好的诚实

让读到的每个人都能产生感应

他不仅可爱而且可亲成了人人心中的兄长老友

这种情况,在中国文学史上几乎绝无仅有

因此,苏东坡是珍罕的奇迹

把苏东坡首屈一指的地位安顿妥当之后

宋代文学的排序

第二名是辛弃疾

第三名是陆游

第四名是李清照

辛弃疾和陆游

除了前面所说的英雄主义气概之外

还表现出了一种品德高尚怀才不遇热爱生活的完整生命

这种生命,使兵荒马乱中的人心大地不至下堕

在孟子之后,他们又一次用自己的一生

创建了“大丈夫”的造型

李清照

则把东方女性在晚风细雨中的高雅憔悴写到了极致

而且已成为中华文脉中一种特殊格调,无人能敌

因她,中国文学有了一种贵族女性的气息

以前蔡琰曾写出过让人动容的女性呼号

但李清照不是呼号,只是气息

李清照的气息

又具有让中国女性文学扬眉吐气的厚度

在民族灾难的前沿

她写下了“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的诗句

就其金石般的坚硬度而言

还没有在其他文明的女诗人中找到可以比肩者

她既是中华文脉中的一种特殊格调,又没有离开基本格调

她离屈原,并不太远

14

在宋代几位一流的文学家中

辛弃疾是最后一个压阵之人

他在晚年曾勇敢地赶不少路去吊唁当时受贬的朱熹

朱熹比他大十岁,也算是同辈人

他在朱熹走后七年去世

一个时代的高层文化,就此垂暮

这也许是整个中国古典文脉的黄昏

朱熹算不上文学家

不喜欢他重道轻文的观念。但是,观念归观念

这位杰出的哲学家对文学的审美感觉却是不错

哲学讲究梳理脉络,他在无意之中也对文脉做了点化

让人印象深刻

朱熹说,学诗要从《诗经》和《离騷》开始

宋玉、司马相如等人“以浮华为尚,而无实之可言矣”

相比之下,汉魏之诗很好,但到了南朝的齐梁,就不对了

“齐梁间之诗,读之使人四肢皆懒慢不收拾。”

这种论断,切中要害

朱熹对古代乐府、陶渊明、李白、杜甫都有很好的评价

他认为陶渊明平淡中含豪放

而李白则有“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的自然美

对他自己所处的宋代,则肯定陆游的“诗人风致”

这些评价,都很到位

但是,他从理学家的思维出发

对韩愈柳宗元苏东坡欧陽修的文学指责

显然是不太公平

他认为他们道之不纯,又有太多文人习气

在他之后几十年

一个叫严羽的福建人写了一部《沧浪诗话》

正好与朱熹的观念完全对立

严羽认为诗歌的教化功能才学功能批判功能都不重要

重要的是吟咏性情达到妙语

他揭示的,其实就是文学超越理性和逻辑的特殊本质

由于他,中国文学在今后谈创作时

就会频频用到“不涉理路,不落言筌”“羚羊挂角,无迹可求”

“透彻玲珑,不可凑泊”“水中之月,镜中之像”等等词语

这是文学理论水准的一大提升

但是,他对同代文学家的评论,失度

从朱熹和严羽,不能不追溯到

前面提到过的《文心雕龙》、《诗品》等理论著作

那是七百多年前的事了

之所以没有认真介绍

是因为那是中国文论的起始状态

还在忙着为文学定位分类通论

当然这一切都是需要的

而《文心雕龙》在这方面确实也做得非常出色

但要建立一种需要对大量感性作品进行概括的理论

在唐朝开国之前八十多年就去世了的刘勰

毕竟还缺少宏观对比的时间和范例

何况,南朝文风也不能不对概念的裁定带来局限

影响了理论力度。这只要比一比七百多年后

那位玩遍了一切复杂概念的顶级哲学家朱熹

就会发现,真正高水准的理论表述,反倒是朴实而干净

15

李清照陆游辛弃疾文天祥他们都认为

中国文脉将会随着大宋灭亡而断绝

蒙古马队的铁骑是中华文明覆灭的丧葬鼓点

但是,实际情况并非如此

元代的诗歌散文,确实不值一提

但是,中华文脉在元代却突然超常发达

那就是,中华文明几千年的一个重大缺漏

在这个不到百年的短暂朝代获得了完满弥补

这个被弥补的重大缺漏,就是戏剧

不管是古希腊悲剧还是古印度梵剧

都在两千五百多年前已经充分成熟

而中国,不仅孔子没看到过戏剧

连屈原司马迁曹操李白杜甫苏东坡都没有看到过

这实在有点说不过去了

有趣的是,既然中国错过了两千多年

照理追赶起来会非常困难,岂能料

不知从哪里冒出来关汉卿王实甫马致远纪君祥等

一大批文化天才合力创作的元杂剧

结果,正如后来王国维先生所说

中国可以立即在戏剧上与其他文明并肩而“毫无愧色”

此时的中华文脉

在《窦娥冤》在《望江亭》在《救风尘》

在《西厢记》在《赵氏孤儿》在《汉宫秋》……

在这里,并不是从表演唱腔着眼

而只是从文学上评价元杂剧

那些形象那些故事那些冲突那些语言

以及它们的有机组合

在中国文学史和艺术史上几乎是空前的

是不是绝后呢?还不好说

但是如果与明代的传奇——昆曲相比

昆曲虽然也出现了汤显祖这样的作家

写出了《牡丹亭》这样的作品

但放在元杂剧面前,却会在整体张力上略逊一筹

多数昆曲作品过于冗长秾丽滞缓入套

缺少元杂剧那种活泼而爽利的悲欢

比《牡丹亭》低一等级的《桃花扇》《长生殿》

又过于拘泥历史,减损了作为一种民间艺术的生命力

至于清代后期勃发的京剧,唱腔很好

表演虽然没有戏迷们幻想的那么精彩,也算可以

而文学剧作,则完全不能细问

没有文学就只能展示演唱技能了

在整体上当然不能与元杂剧相提并论

因此,中国文脉之于中国戏剧

如果以十分计,那么,大概是六分归元杂剧

三分归昆曲一分归地方戏曲

京剧已经不是地方戏曲

如果不是从文学而是从音乐唱腔着眼

它的地位就会不低

由于元代的统治者是少数民族

一些本该退色的文化也就失去了官方支撑

因此比较彻底地挣脱了

文词间的道统气宫廷气阿谀气头巾气腐儒气

为贴近自然的天籁式创造留出了空间

这种空间看似边缘却很辽阔足以伸展手脚

由此联想到同样产生于元代的

那幅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富春山居图》

比之于宋代那些皇家画院里的宫廷画师

黄公望只是一个居无定所的流浪卜者

但是,即使把宋代所有宫廷画师的最好作品加在一起

也无法与他相比

元杂剧的情况也是如此

哪怕是把后来京剧从慈禧太后开始

给予的全部最高权力的扶持加在一起

也无法追赶元杂剧的依稀踪影

元杂剧即使衰落也像一个英雄

完成了生命过程便轰然倒下

拒绝有人以“振兴”的说法来做人工呼吸打强心针

一切需要刻意“振兴”的文化,都已经与文脉无关

而且,极有可能扰乱了文脉的自然进程

现在社会上经常有人忙着要把那些

该由博物馆保护的文化遗产折腾到现实生活中来

而且动静很大,我就很想让他们听听

元杂剧轰然倒地的壮美声响

16

明清两代五百四十余年

中华文脉严重衰弱

能与屈原司马迁陶渊明李白杜甫苏东坡关汉卿

可以并肩站立的文化巨人,只有两个

一是明代的哲学家王陽明

二是清代的小说家曹雪芹

今天所说的文脉即文学之脉

王陽明不应列入其中

因此只剩下曹雪芹

这真要顺着他说过的话,感叹一句:

白茫茫一片大地真干净

为什么会产生这么惊人的情况?

明清两代统治者实行的文化专制主义

已发展到了文化恐怖主义(如“文字狱”)

这就必然毁灭文化创新,培养出大量的

文化侍从文化鹰犬文化侏儒

当然也产生了一些文化叛逆者和思考者

但囿于时间和空间,叛逆和思考的程度都不深

有人把他们当做“启蒙主义者”,其实言之有过

因为并没有形成“被启蒙群体”

真是可称得上启蒙的,要等到近代的严复

中华文脉的各个条块,都已在风华耗尽之后自然老化

进入萧瑟晚景

这是人类一切文化壮举由盛而衰的必然规律,无可奈何

文脉,从来不是一马平川的直线

而是由一组组抛物线组成

要想继续往前,必须大力改革,重整重组

从另一条抛物线的起点开始

但是明清两代,都不可能提供这种契机

从今天的宏观视野看去,还有一个对比上的原因

那就是在中国明代,欧洲终于从中世纪的漫长梦魇中醒了

而且由于睡得太久,因此醒得特别深刻

一醒之后,他们重新打量自己

然后精力充沛地开始奔跑

而中华文化,却因创建过太久的辉煌而自以为是

欧洲文艺复兴发生在中国的什么时候?

只须提供一个概念:米开朗琪罗只比王陽明小三岁

明清两代五百年衰微中,只剩下两个光点

一是小说,二是戏剧

明清戏剧在前面已经作为元杂剧的对比者而约略提过

因此能说的只有小说了

小说,习惯说“四大名著”

即《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红楼梦》

中国人喜欢集体打包,其实这四部小说

完全没有理由以相同的等级放在一起

真正的杰作只有一部:《红楼梦》

其他三部,完全不能望其项背

《三国演义》气势恢宏故事密集

按照陈旧的正统观念来划分人物正邪,有脸谱化倾向

《水浒传》好得多有正义有性格

白话文生动漂亮叙事能力强

可惜众好汉上得梁山后便无法推进

成了一部无论在文学上还是精神上都是有头无尾的作品

《西游记》是一部具有精神格局的寓言小说

整体文学品质高于上两部,可惜重复过多套路过多

影响了精神力度

要把这三部小说排序

第一当是《西游记》

第二当是《水浒传》

第三当是《三国演义》

这些小说,因为有民间传闻垫底

又有说书人的描述辅佐流传极广

在流传过程中,《三国演义》的权谋哲学

和《水浒传》的暴力哲学对民间有严重的负面影响

于今犹烈

《红楼梦》则完全是另外一个天域的存在了

这部小说的高度也是世界性的,那就是:

全方位地探寻人性美的存在状态和幻灭过程

它为天地人生设置了一系列宏大而又残酷的悖论

最后都归之于具有哲思的巨大诗情

虽然达到了如此高度,但它的极具质感的白话叙事

竟能把一切不同水准不同感悟的读者深深吸引

这又是世界上寥寥几部千古杰作的共同特性

但它又中国得不能再中国

于是,一部《红楼梦》,慰抚了五百年的荒凉

也许,辽阔的荒凉,正是为它开辟的仰望空间?

中华文脉悚然一惊,猛然一抖

然后就在这片辽阔的空地上站住了,不再左顾右盼

明清两代,也有人关注千年文脉

关注文脉之人,也就是被周围的荒凉吓坏了的人

明代李梦陽、何景明等“前七子”提出过

“文必秦汉、诗必盛唐”的口号

他们还认为“今真诗乃在民间”

《西厢记》能与《离騷》相提并论

他们得出结论:各种文学的创建之初

虽不精致但精神弥满,可谓“高格”

必须追寻固守。这种观点,十分可喜

清代的金圣叹则睥睨历史,把他喜欢的戏剧小说

如《西厢记》《水浒传》

与《庄子》《离騷》《史记》和杜甫拉成一条线

构成了强烈的文脉意识

明清两代在文脉旁侧稍可一提的,是“晚明小品”

在刻板中追求个性舒展,在道统下寻找性灵自由

虽是小东西,却开发了中国散文的韵致和情趣

这种散文,对后来五四新文化运动中白话美文的建立

起到了正面的滋养作用

新时代的文学改革者们不会喜欢清代桐城派的正统

更不会喜欢乾嘉骈文的回潮,为了展示日常文笔之美

便找到了隔代老师。当然,在精神上并非如此

闲情逸致无法对应大时代的风云

与明代相比,清代倒有两位不错的诗人

一是前期的纳兰性德,以真切性灵写出很多佳句

让人想到即使李煜处于胜利时代也还会是一个伤感诗人

二是后期的龚自珍,让人惊讶在一个朝野破败的时代

站出来的一位思想家居然还能写出这么多诗歌精品

但是,这两位诗人都遇到了太大的变动:

纳兰性德脚下的民族土壤急速变动

龚自珍脚下的精神土壤急速变动

使他们的诗句一时找不到稳定的承载

他们的天分本该可以进入文脉,但文脉本身

却在那个找不到价值坐标的年月仓皇停步了

除了他们两位,还要顺便提一笔个人爱好

那就是十八世纪只活了三十几岁的年轻诗人黄景仁

二十世纪古体诗写得最好的郁达夫

就是受了他的影响

17

既然已经说到现代,那就顺着再说几句吧

中国近现代文学,成就较低

前面刚说明清两代五百多年只出了两个一流文人

哲学家王陽明和小说家曹雪芹

那么,我必须紧接着说一句伤心话了

从近代到现代,偌大中国

没出过一个近似于王陽明的哲学家

也没有出过一个近似于曹雪芹的小说家

感冒无药可治,因此世上感冒药最多

同样,中国近现代文学成果寥落

因此研究队伍最大

研究队伍一大就必然出现

夸张伪饰围诼把玩的风尚

结果只能在社会上大幅度贬损文学的形象

一般正常的读者

已经不愿意光顾这个喧闹不已的小树林了

说起来,中国现代文学的起点倒是可喜

那就是应顺中华文脉已经不能不转型的指令

成功示范并普及了白话文

由于几个主事者气格不俗

有效抵拒了中国文学中最能闻风而动见隙而钻的

骈俪虚靡炫学装扮等旧习

选了朴实通达一路,诚恳与国际接轨与当代对话

一时文脉大振。但是,由于

兵荒马乱国运危殆民生凋敝颠沛流离

本来迫于国际压力所产生的改革思维

很快又被救亡思维替代,精神哲学让位给现实血火

文学和文化都很难拓展自身的主体性

虽然大概念上的中华文明有幸免于崩溃

而文脉则散逸难寻

已经显出实力的鲁迅和沈从文都过早地结束了文学生涯

至于其他各种外来流派的匆忙试验,包括现实主义在内

即便流行,一时也没有抵达真正的“高格”

现代作家之中,真正懂文脉的也是鲁迅

这倒不是从他的小说史,而是从他

对屈原司马迁和魏晋人物的评价中可以窥探

郭沫若应该也懂,但天生的诗人气质

常常使他轻重失度投情偏仄,影响了整体平正

在学者中,对中华文脉的梳理做出明显贡献的

有梁启超、王国维和陈寅恪三人

他那么成功地考证了《红楼梦》

却不知道这部小说的真正魅力在何

因此对文脉总有一些隔阂

梁启超具有宏观的感悟能力

又留下了大量提纲挈领的表述

王国维对甲骨文戏曲史《红楼梦》的研究

和《人间词话》的写作,处处高标独立

陈寅恪文史互证,对佛教文学

唐代和明清之际文学的研究十分精到

对陈先生的最高评价,在他对唐中期分界为

中国全部古代历史分界的论定

这三位中,成就最大的是王国维

可惜,这位真正的大学者只活到五十岁

就自沉于北京颐和园昆明湖

其他人文学者,即使学贯中西记忆惊人

也都没有来得及对中华文化做出什么实质性的推动

须知,记忆性学问和创造性学问,毕竟是两回事

现代既是如此荒瘠,那就不要在那里流浪太久了

如何重新推进中华文脉?

首先领略两种伟大——古代的伟大和国际的伟大

然后重建自己的人格,创造未来

每个试图把中华文脉接通到自己身上的年轻人

首先要从当代文化圈的吵嚷和装扮中逃出

滤净心胸,腾空而起,静静地遨游于

从神话(上古)到《诗经》(周朝)、屈原(战国)、

司马迁(西汉)、陶渊明(东晋)、李白(盛唐)、

杜甫(盛唐)、苏东坡(北宋)、关汉卿(元朝)、

曹雪芹(清朝),以及其他文学星座的苍穹之中

然后,你就有可能成为这些星座的受光者寄托者企盼者

中华文脉在今天,只有等待……

18

笔墨是用来书写历史的

但它自己也有历史

中华文化千变万化

中国文人千奇百怪

却都有一个共同的载体

那就是笔墨

这笔墨肯定是人类奇迹

一片黑黝黝的流动线条

既实用又审美

既具体又抽象

居然把全世界人口最多的族群联结起来了

千百年来,在这块辽阔的土地上

什么都可以分裂诀别遗佚湮灭

唯一断不了挣不脱的

就是这些黑黝黝的流动线条

那么今天,就让它们停止说别人

让别人说说它们

19

在山水萧瑟岁月荒寒的家乡

我度过了非常美丽的童年

千般美丽中,有一半

竟与笔墨有关

那个冬天太冷了

河结了冰湖结了冰

连家里的水缸也结了冰

就在这样的日子

小学要进行期末考试了

破旧的教室里

每个孩子都在用心磨墨

磨得快的,已经把毛笔

在砚石上舔来舔去

准备答卷

那年月,铅笔、钢笔

都还没有传到这个僻远的山村

磨墨要水

教室门口有一个小水桶

孩子们平日上课时要天天取用

但今天,那水桶也结了冰

刚刚还是用半块碎砖砸开了冰

才抖抖索索舀到砚台上的

孩子们都在担心,考试到一半

如果砚台结冰了,怎么办?

这时,一位乐呵呵的男老师

走进了教室。他从棉衣襟下取出一瓶白酒

给每个孩子的砚台上都倒几滴,说:

“这就不会结冰了,放心写吧!”

于是,教室里酒香阵阵

答卷上也酒香阵阵

毛笔字,从一开始就有了李白余韵

其实岂止是李白

长大后才知道

就在小学的西面

比李白早四百年

一群人已经在蘸酒写字了

领头那个人叫王羲之

写出的答卷叫《兰亭序》

上小学时只有四岁

自然成了老师们的重点保护对象

上课时都用毛笔记录,我太小了

弄得两手都是墨,又沾到了脸上

每次下课,老师就会快速抱起我

冲到校门口的小河边

把我的脸和手都洗干净

再快速抱着我回到座位

让下一节课的老师看着舒服一点

下一节课的老师又会重复做这样的事

那些奔跑的脚步,那些抱持的手臂

那些清亮的河水,加在一起

成了我最隆重的书法入门课

如果我写不好毛笔字,天理不容

后来,学校里有了一个图书馆

由于书很少,老师规定

用一页小楷,借一本书

不久又加码,提高为两页小楷借一本书

就在那时,我初次听到老师把毛笔字说成“书法”

因此立即产生误会

以为“书法”就是“借书的方法”

这个误会,倒是不错

学校外面,识字的人很少

但毕竟是王陽明黄宗羲的家乡

民间有一个规矩

路上见到一片写过字的纸

哪怕只是小小一角

哪怕已经污损

也万不可踩踏

过路的农夫见了

都必须弯下腰去

恭恭敬敬捡起来

用手掌捧着,向吴山庙走去

庙门边上,有一个石炉

上刻四个字:“敬惜字纸”

石炉里还有余烬,把字纸放下去

有时有一朵小火,有时没有火

只见字纸慢慢焦黄,熔入灰烬

连土匪下山,见到路上字纸,也这样做

家乡近海,有不少渔民

哪一季节,如果发心要到远海打鱼

船主一定会步行几里地,找到一个读书人

用一篮鸡蛋一捆鱼干,换得一叠字纸

他们相信,天下最重的

是这些黑森森的毛笔字

只有把一叠字纸压在船舱中间底部

才敢破浪远航

那些在路上捡字纸的农夫

以及把字纸压在船舱的渔民

都不识字

不识字的人尊重文字

就像我们崇拜从未谋面的神明

是为世间之礼天地之敬

这是我的起点

20

很多事,即使参与了,也未必懂得

我到很久之后才知道,那些黑森森的文字

正是中华文化的生命基元

这些文字证明,中国人和中华文化

已经彻底摆脱了蒙昧时代结绳时代传说时代

终于找到了可以快速攀援的麻石台阶

有了这个台阶,可以进入哲思进入诗情

可以上下传承

此后几千年,远远超过了此前几十万年几百万年

这些文字展现了一种几乎不可能的可能

辽阔的山河诸多的方言纷繁的习俗

都可以凭借着这些小小的密码而获得统一

由统一而共生由统一而互补

由统一而流动由统一而伟大

这些文字一旦被书写,便进入一种集体人格程序

有风范有意态有表情又协和四方对话众人

书写过程既是文化流通过程又是人格修炼过程

一个个汉字

千年百年书写着一种九州共仰的人格理想

这些文字一旦被书写,也进入一种集体审美程序

有造型有节奏有徐疾有韵致

永恒的线条永恒的黑色至简至朴至深至厚

推进了中华文化的美学品格……

考察人类其他重大的古文明的废墟

特别注重那里的文字遗存

与中国汉字相比,它们有的未脱原始象形

有的未脱简陋单调有的未脱狭小神秘

在北非的沙漠边在中东的烟尘中

在南亚的泥污间,我明白了

那些文明中断和湮灭的技术原因

在中国的很多考古现场

我也见到不少原始符号

它们有可能向文字过渡,但更有可能结束过渡

就像地球上大量文化遗址一样,符号只是符号

没有找到文明的洞口,终于在黑暗中消亡

文字,因刻刻画画而刻画出了一个民族永久的生命线

人类的诸多奇迹中,中国文字,独占鳌头

中国文字在苦风凄雨的近代,曾受到远方列强的嘲笑

那些由字母拼接的西方语言,与槍炮、毒品和科技一起

包围住了汉字的大地,汉字一度不知回应

就在大地即将沉沦的时刻,甲骨文突然出土

而且很快被读懂,告知天下:

何谓文明的年轮何谓历史的底气何谓时间的尊严

为什么这个地球上人口最多的族群

临近灭亡时最后抖搂出来的,不是深藏的财宝

不是隐伏的健勇不是惊天的谋略而只是一种古文字?

终于,我有点懂了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中国文脉》中国文学几千年发展中最高等级的生命潜流和审美潜流
妙!这些你看得懂但是读不出的古文,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头条网
【历史典籍荐读】 高度繁荣的宋元文化
探究韩愈在宣城的生活和对宣城韩愈文化研究开发的建议(下)
《中国文脉》——国人要有文化自信
想要读懂古文,学好中华文化,你一定要知道的“训诂学”!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