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总第576期】《特别推荐》【智泉流韵】主编郭进拴最新原创文学评论:何建明和他的《忠诚与背叛》

【郭进拴原创】何建明和他的《忠诚与背叛》


      《忠诚与背叛:告诉你一个真实的红岩》一书,主题鲜明,导向正确,史料丰富,以生动纪实的笔法,大量可信的档案史料,鲜为人知的细节、情节和故事,真实感人地讲述了小说《红岩》中众多人物的真实生活原型,通过这些真实的历史人物,再现了一大批共产党人在极其险恶的环境下真实的斗争和生活,深刻地揭示了共产党人保持坚定理想信念的重要意义,对深入了解那一段革命历史、对今天广大党员干部群众和青少年进行革命理想教育,都有重要意义,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比小说《红岩》更具震撼力,更有可读性。  

      《忠诚与背叛:告诉你一个真实的红岩》一书通过采访大屠杀中幸存的革命者及其后代,查阅大量解密的历史档案,以数十幅珍贵历史照片,图文并茂地还原了真实的历史细节,再现了革命者为迎接解放、挫败敌人的垂死挣扎而进行的斗争。作品包括“血染红岩”“背叛的代价”“女人无叛徒”“另一种背叛”“忠诚之忠诚”“以革命的名义,让真实的‘红岩’永存”等章节,诠释了“忠诚与背叛”的命题,表现了共产党人和革命志士的人格魅力和精神信仰。

      《忠诚与背叛》唱响时代主旋律,迸发文化凝聚力,其独树一帜之处在哪里?

       凝聚信仰的力量。在社会急剧转型的今天,随着物质的高度丰富和生活的多元化,人们进入了一个思想大活跃、观念大碰撞、文化大交融时期,一些人信仰迷失产生焦虑,面对崇高敬而远之,一定程度上弱化了主流意识和社会认同。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忠诚与背叛》深入探讨信念理想坚守,正契合了人们的思想关注点。在书中讲述的真实红岩故事里,共产党人面对生死考验,为革命献身之悲壮,催人泪下;当个体的追寻汇聚成共同的坚守,信仰的力量是如此撼人心弦;凝聚当年红岩革命志士血泪嘱托的“狱中八条”昭示了历史,揭露了背叛者卑鄙的灵魂;警示着今天每个共产党员特别是党的领导干部,鞭挞着党内腐败堕落分子。《忠诚与背叛》奏响了信仰之歌,启迪人们懂得如何坚定理想信念,指导人们悟出应该怎样去追求、生活、奋斗,以及个人价值同社会价值应该怎样结合,从而汇聚理想信仰,精神气质回归大众的时代潮流。

       真诚创作的感染力。真诚,是艺术的真谛。在创作中,作者高扬时代主旋律,将自己的责任感和使命感,通过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淋漓尽致地体现出来,从而赋予作品强大的生命力。作者通过查阅大量第一手资料和采访相关人士,精心打捞红岩历史上每一个有价值的细节;在创作构思中,与300多位先烈的灵魂展开对话,走进了人物的精神内核、精神世界,赋予作品丰满的血肉。作者以心执笔,倾注了大量笔力真实立体表现人物,故事情节曲折动人。“江姐”、“双枪老太婆”、“华疯子”等为人们所熟知的人物原型还原后令人耳目一新;“红色电台案”等惊心动魄的真实故事悬念迭出……在为个体生命的“小历史”还原真貌的同时,也唤起了读者对大历史的命运的深沉思考和深入理解,使作品走进读者的心灵。

       内容形式富有亲和力。在今天,“高大全式”的表现手法以及居高临下的说服灌输教育,已难以达到应有的效果。寓教于乐,使作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真正满足群众阅读需要,是改变一些作品“叫好不叫座”尴尬局面的重要途径。在内容形式上,《忠诚与背叛》突破了《红岩》的时代和小说艺术局限,运用纪实文学体裁还原真实红岩历史,诠释了“忠诚与背叛”这一宏大主题,历史思辨和现实思考贯穿全书,使作品富有强烈的时代气息。

       传播富有影响力辐射力。列为中宣部、新闻出版总署庆祝建党90周年重点出版物的《忠诚与背叛》,出版后迅速畅销全国。颇有声势和规模的宣传活动,在图书市场上掀起了强劲的“红色旋风”。

       总之,是深厚的红岩精神文化底蕴、对历史负责的强烈使命感,激发了作者创作的灵感,造就了红色力作《忠诚与背叛》。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忠诚与背叛》正迸发出强大的文化凝聚力和引领力。我们相信,只要坚持深入挖掘历史和现实素材,从中深入思考、汲取营养,以饱满的激情投入创作,精心打磨,必将涌现更多像《忠诚与背叛》这样的优秀作品!

         1962年,罗广斌、杨益言所著小说《红岩》出版。该书以惊心动魄的斗争画面和崇高的革命精神塑造了许云峰、江姐等英雄群像,教育、感奋了一代又一代读者,被誉为“共产主义的奇书”“具有共产主义精神和革命气节的教科书”。如今,何建明(执笔)、厉华著纪实文学《忠诚与背叛》以大量更为翔实生动的故事和“百倍警惕的现实”忧思,以历史烛照当下,并“以革命的名义,让真实的‘红岩’永存”。

  在当下,就弘扬红岩精神而言,纪实文学《忠诚与背叛》是小说《红岩》相传之薪火、相应之和歌。情随势迁,纪实文学在当下的文艺创作中具有了其他文艺形式难以取代的独特作用。相较而言,小说可以将历史环境中的特定人物进行加工、提炼,塑造出较之现实生活中更高、更集中、更具普遍意义的人物形象。纪实文学则既能“出乎其外”,或由当事人“口述历史”,或及时表达作者的个人感悟,又能“入乎其内”,探究彼时彼地彼人的内心世界,进行“不必是曾有的事实,但必须是会有的实情”的描写。《红岩》小说中的人物姓名,现实中没有一个是真实的,书中“许云峰”,是由罗世文、车耀先、许建业、许晓轩等事迹糅合而成,叛徒“甫志高”则以刘国定、冉益智、蒲华辅、李文祥等叛徒为原型加以重塑。随着读者鉴赏水平的日益提高, 人们除了在《红岩》中受到精神的洗礼,更需要通过《红岩》了解真实。《忠诚与背叛》在真相中传递真理,对红岩英雄、红岩故事作全方位史诗般解读,无疑令当下读者在真相中获知真理,因此更具独特的感染力。

  《忠诚与背叛》的文化自觉性在于在当下信仰危机中重新书写“忠诚是一种扣人心弦的气节。”“物必自腐,而后虫生”,如果丧失对革命文化传承的自觉性,势必使许多人尤其是党员同志在当下丰富的物质财富中享受着软绵绵的幸福,而没有扶正祛邪的精气神,正如此书所说:“我们亲爱的党越来越面临着一个必须百倍警惕的现实:8000多万党员中,党员的纯洁性、党员的信仰感,似乎不得不引起我们高度的重视和警惕……”《忠诚与背叛》以史诗般的笔触对英雄先辈们做出崇高的礼赞,必将让崇尚高尚的人流下眼泪:敌人从蓝蒂裕烈士口中得不到半句话,就将他的白发苍苍的母亲带进刑室,让她看着敌人用烙铁煎熬爱子的胸膛;“小萝卜头”宋振中年仅9岁,可是他坐了8年的监狱,他看到父母躺在血泊中,又在“爸爸”“妈妈”的呼喊中被敌人刺死,这就是中国乃至全世界年龄最小的烈士;青年学生王朴烈士的家庭富甲一方,他动员母亲金永华变卖家产折合黄金1000多两作为川东地下党活动经费,几十年后,这位84岁的伟大母亲加入中国共产党,她称儿子王朴“是我解放道路上的第一个最重要的老师”……

  《忠诚与背叛》的文化自信力足以给当下文化建设以启示。文化建设理所当然包含理想建设、信仰建设,理想建设不能吞吞吐吐,信仰建设岂容畏畏缩缩。“一定的文化是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在观念形态上的反映。”今天人们大力提倡长征精神、红岩精神、雷锋精神等,就是因为这些伟大精神实为当下的政治、经济、文化建设的时代所需。中华民族的革命精神正是靠这些精神作为根根支柱支撑起来的,倘若任凭构筑中华民族精神大厦之支柱被锈蚀甚至遭到拆卸,大厦势必坍塌。现在,有的人以所谓重新评价为名,搞历史虚无主义,认为革命文化是“过去时”,今天讲革命文化没什么意义。这是对历史的歪曲,也是对文化的亵渎。应当看到,在中国人民艰辛革命历程中形成的革命文化,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的凝聚升华,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伟大创造精神的生动体现。建设和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一定要用好用足党领导人民创造的丰富革命文化资源,使之深深融入人们的精神世界,不断汇聚新的精神力量。而这,也许正是《忠诚与背叛》现实意义之所在。

  

      《忠诚与背叛》中牺牲的烈士大都是二三十岁的青年,他们用生命追逐理想,他们也曾写过壮丽的诗行:“黑暗,吞噬着有为的躯体/镣铐,锁着了自由的双翅/这森严的铁门,囚禁着多少国士……”《忠诚与背叛》以高度的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唱彻对英雄的颂歌,这是一种忠诚,因为“欲知大道,必先为史,灭人之国,必先去其史”,忘记历史也是一种背叛!小说《红岩》被誉为“黎明时刻的一首悲壮史诗”,红岩精神激励了一代又一代人。最近,著名作家何建明与厉华联袂创作完成了报告文学《忠诚与背叛——— 告诉你一个真实的红岩》(重庆出版社2011年6月)。作者采访了大屠杀中幸存的革命者及其后代,查阅大量解密的历史档案,以数十幅珍贵历史照片,图文并茂地告诉你一个真实的红岩。

  《忠诚与背叛》以生动纪实的笔法,大量可信的档案史料,真实感人地讲述了小说《红岩》中众多人物的真实生活原型。通过这些真实的历史人物,再现了一大批共产党人,在极其险恶的环境下真实的斗争和生活,揭示了共产党人保持坚定理想信念的重要意义。随着白公馆与渣滓洞历史档案越来越多地被公布于世,真实的“红岩”革命斗争史里所发生的故事,远远超过小说《红岩》的精彩与深刻、生动与悲壮,意义也更加深远。

  在书中,何建明用了整整一章共十万字来写屠杀,真实目的就是为了再现共产党员对革命事业的坚定信念。根据从白公馆脱险的郭德贤老人的回忆和相关材料,何建明向我们讲述了革命烈士王振华一家四口的故事。王振华的小儿子在1949年11月26日晚上,还因为饥饿向爸妈要吃的,无助的父母只好骗他“明天弄好吃的”。然而可怜的孩子哪知天亮后连发霉的稀粥都不可能再有了,等待他的只有惨遭杀害的命运。作为报告文学,以细节填充历史的骨架,更便于让记忆得以饱满地复原,其意义不亚于小说。小说《红岩》中,江姐带着姐妹们绣红旗的情节生动细致,感人至深。但《忠诚与背叛》中却提出,小说中江姐绣红旗的情节是虚构的,是把男囚“绣红旗”的情节移接到了江姐的身上。得知新中国成立后,罗广斌提出做一面五星红旗。于是,他扯下他的红花被面,陈然拿出一件旧白布衬衫。当时大家并不知道五星的颜色以及排列方式,认为星光是白色的,五星也应该是白色,并一致认为应当把五星放在国旗中央,形成圆圈。由于牢房条件极差,狱友们只能靠用铁片磨成的小雕刀当剪刀,剩饭当糨糊,经过通宵奋战,完成了这面珍贵的五星红旗。这面红旗被罗广斌偷偷塞到了地板缝里,新中国成立后才被人发现。

  

    “双枪老太婆”双枪并用,击毙叛徒甫志高的经典画面永远定格在一代又一代读者的心中。“双枪老太婆”的原型是邓惠中。在“11·27”大屠杀中,与儿子邓诚一起遇难。邓诚就是《红岩》小说中华为的原型。《忠诚与背叛》通过采访“双枪老太婆”的生前战友和她的女儿,给读者还原了一位真实的、充满传奇色彩的女英雄人物。

  此外,书中还还原了一些反面人物的真实形象,让读者从另一面了解真实的红岩。小说《红岩》中的叛徒甫志高,是革命阵营里最令人痛恨的人物。甫志高原型蒲华辅在狱中叛变后,经受着良心的拷问和内心的挣扎,他比江姐的原型江竹筠还早十几天时间被敌人杀害。

  掩卷沉思,越发感觉信仰能超越生死,也能超越时空;信仰可以凝聚力量,也可以传递力量。红岩精神给人最大的启迪就是如何坚定理想信念,指导我们去追求、去生活、去奋斗。现在,我们仍然需要这种精神。
    红岩故事曾经通过小说、电影、戏剧等各种艺术形式,感动了无数人,整整陪伴了一代人的成长。江姐、许云峰、双枪老太婆、“疯子”华子良等英雄人物形象,成为与共和国一同成长的无数有志青年的人生榜样;一首《红梅赞》作为“红色经典”,无论是在挫折中还是在胜利时,曾经一次次地唱响神州大地;而叛徒“甫志高”,则成了万人唾骂,被永世钉在耻辱柱上的一切背叛者邪恶的化身和缩影。人们在被红岩故事感动之余,大多会为革命烈士牺牲在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而扼腕叹息不已,却因为某种局限、出于政治或其他利益的需要,少有人会去对这一切发生前后的深层次原因作深入的探究——恰恰这一点是至关重要的!在人民共和国成立六十余年、中国共产党成立九十周年之时,《忠诚与背叛》的作者在采访了红岩幸存的革命者及其后代,查阅大量解密的历史档案,本着对历史和未来负责的精神,终于把“一个真实的红岩”呈献在我们面前。

        二十世纪中国的历史充满了艰难和痛苦,也充满着付出和牺牲,这些都是一个民族面临的前所未有的衰败,面临三千年未有的大变局中的探寻和选择的过程的一部分,也是中国在自己迈向现代的旅程中的最悲壮和惊心动魄的故事。因此,《忠诚与背叛》对于红岩故事的历史的再次寻访和探究,具有着极为深刻的现实意义。作者在“写在前头的话”中,告诉了我们这样一个现实,他们问过无数白公馆、渣滓洞监狱旧址的参观者:“假如处在那个年代,你会作出怎样的选择?大多数人脱口而出:我可能没有勇气像烈士一样面对死亡考验,说不准……我可能也会叛变!”这样的并不加掩饰(也无必要掩饰)的回答,让作者感到揪心,他们不无焦虑地说:“八千多万党员中,党员的纯洁性、党员的信仰感,似乎不得不引起我们高度的重视和警惕。”是的,忠诚与背叛——每个革命者、每个共产党人都无法回避的选择,然而,又会有多少人经得起这样的严峻拷问?

      《忠诚与背叛》最可贵的是还原了当时的许多具体的细节,而这些细节所具有的震撼力量来源于真实;真实的叙述,再现了一个个有着坚定信仰的革命者的尊严和力量,也再现了背叛者的怯懦、无耻和失魂落魄。白公馆和渣滓洞的那些牺牲的共产党人的故事,其实是二十世纪中国的艰难和付出的一种象征,所以我们总可以从中获得感悟,受到启发和得到激励。这部作品讲述了以往人们所不知的大量翔实的红岩故事,而每个故事后面都有一个“为什么”:为什么“甫志高”的原型之一蒲华辅这样的叛徒,最后是喊着“中国共产党万岁”的口号,比江竹筠还早十几天时间就被敌人杀害了?为什么当时的重庆地下党中职务越高的领导干部,在被敌人被捕后当叛徒比谁都当得快,而且好几个后来都成为了丧心病狂残害革命者的特务?为什么在许多普通党员印象中那些平时“唱马列主义调子”比谁都高、大道理一套一套的“最革命者”,到了敌人的监狱和老虎凳面前时,却经不起一顿酷刑严打而当了叛徒?为什么一个已经经受住了敌人酷刑严打,没有叛变的共产党干部,在狱中被囚禁了八个月之后又主动投敌?……在阅读过程中,诸如此类的大小问题太多太多,作者尝试着解答了一些问题,而把更多的“为什么”留给了读者,留给了党的各级领导干部,留给了中共党史的研究专家和学者们。

        红岩烈士留给后人的还有《关于重庆组织破坏经过和狱中情形的报告》,这是一份“带血的报告”。读到这份《报告》“第七部分”中的核心内容,既被称作“狱中八条”时,人们读到的就不仅仅是革命烈士用血和泪的惨痛教训凝结而成的嘱托,而应是那些对党最忠诚的战士们在生命最后一刻,向自己的组织和同志们发出的生命呐喊。我们读到的是一颗颗忠诚的心!“狱中八条”的主要内容是这样的——

       一、防止领导成员的腐化;二、加强党内教育和实际斗争锻炼;三、不要理想主义,对上级也不要迷信;四、注意路线问题,不要从右跳到左;五、切勿轻视敌人;六、注意党员,特别是领导干部的经济、恋爱和生活作风问题;七、严格整党整风;八、严惩叛徒、特务。

        这些文字形成于一九四九年十二月,都曾经是狱中共产党员们思考最多、最深的问题,也是“江姐”等一大批忠诚的共产党员在牺牲之前最想向组织反映的问题。时隔六十年,今天我们读来竟不难发现这段文字如此鲜活——具有强烈的现实性和针对性,不能不让人的内心感到震撼!当年的“狱中八条”远比时下一些部门连篇累牍出台的这“规定”那“条例”更实际。《报告》的执笔者是小说《红岩》的作者之一罗广斌,他是在创作《红岩》之前向党组织秘密上交了《报告》,这也足以看出,在罗广斌的心中《报告》的价值远比小说《红岩》要重要得多得多。

        一个政党组织,有了这样一批具有清醒头脑的忠诚党员,不可能不坚强;一个政党组织,有了重视和按“狱中八条”去做的领导人,亦不可能不强大。这让我想起了建国前夕,毛泽东主席有关“进京赶考”的那次谈话。“进京赶考”不但是共产党即将成为执政党所面临的一个重大课题,而且是执政后必须长久去做的、必须做好的重大课题。这绝不是唱唱“红歌”、跳跳“红舞”,组织党员像模像样地在党旗面前重温一下“入党誓词”,热热闹闹走一走形式便能完成的严肃课题。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进京赶考”只有不断答题而没有“交卷”“金榜题名”的时候。反观现实,无论是“狱中八条”还是“进京赶考”,我们究竟做得如何?红岩故事是一面镜子。

        在红岩烈士被血腥屠杀前二十六天的一九四九年十一月一日,著名诗人臧克家为纪念鲁迅先生写了《有的人》,这首脍炙人口的诗歌常常被人引用:“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前者活着的是躯壳,死的是灵魂;后者倒下的是身躯,活着的是精神。忠诚者虽死,精神犹在;背叛者虽活,灵魂已死。两者天壤之别的分水岭在哪里?在于有无共产党人坚定的信仰。当一个人面对党旗,举起拳头宣誓的时候,他的内心一定是充满荣耀的,但是仅仅只有荣耀是不够的,还应有沉掂掂的责任。这个责任就来自于信仰。我一度对贪腐官员落马持有这样一种观点,认为他们年轻时一定也是积极上进的,也一定为党的事业努力工作的,入党那天也一定是感到无比光荣的,问题是后来……合上《忠诚与背叛》,我产生了新的想法。除了组织上疏于管理、制度上存在某些漏洞等客观因素而外,其个人在跨入党的队伍那天就没有意识到应该担当的责任,而在此后也没有自觉地完成信仰的树立。一旦有了条件,在诱惑面前便经受不起考验,便会动摇,个人私欲便会膨胀,以至最终背叛当初的誓言,自己把自己钉上了“背叛者”的耻辱柱。

      《忠诚与背叛》是一部走进今天中国人心灵的著作,它要告诉人们,先辈付出了一切,这些付出始终需要新的高度给予新的回应;提示今天的我们应该如何做,才能使得历史的传承得以延续,历史的要求得以回答,历史的期望得以实现。忘记了这些,无疑就是背叛!

《智泉流韵》微信平台

 原创版权声明

         凡是作者投稿《智泉流韵》的各类文章都属原创首发,因不是原创而造成平台封号的,后果作者自负,并赔偿平台相应的费用。本刊严打剽窃,拒绝抄袭,若有侵权行为,文责自负,《智泉流韵》公众平台概不负责。刊发文章的图片来源于网络,部分相关图片由作者提供给平台。

(3)     投稿者除了文章正文以外,必须随邮件附上作者简介和生活照一张。投稿者专用邮箱1493061055@qq.com 。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缅怀革命先烈 铸就忠诚之魂——读《忠诚与背叛:告诉你一个真实的红岩》有感
生活的真实远比文学更精彩
信仰的力量——纪念红岩英烈殉难71周年
【清明节,缅怀英雄】余祖胜:让信仰的火焰永远燃烧
【缅红岩】清明前夕,缅怀先烈!蒙牛·别提多美不曾忘记!
《忠诚与背叛》:解密红岩真相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