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总第661期】郭进拴|我读周大新《天黑得很慢》
首届南丁文学奖于2018年9月29日在河南省文学院揭晓,周大新以其长篇新作《天黑得很慢》从10部候选作品中脱颖而出。
评委会的授奖词称:周大新秉承中原作家群关注现实的优秀传统,致力于对社会、人性、生命的种种问题进行深入探索和文学表达,在乡土、历史、都市、生命等题材领域都取得了突出成就,成为中原作家群的重要代表性作家。《天黑得很慢》以直击现实的勇气和切身的独特体验,逼近生命本质;以“拟纪实”的晓畅文学表达,反映老龄化带来的种种社会问题及由此带来的老年人精神上的刻骨之痛,对生命的思考臻于哲学高度。
南丁文学奖是为纪念已故著名作家、河南省文联原主席南丁在中原作家群建设和文学创作方面的成就,推动新时代中原作家群创作繁荣而设立的。
首届南丁文学奖共有10部作品提名进入终评。分别是:梁鸿《梁光正的光》、刘震云《吃瓜时代的儿女们》、张鲜明《寐语》、冯杰《午夜异语》、刘庆邦《我就是我母亲》、周大新《天黑得很慢》、谷禾《坐一辆拖拉机去耶路撒冷》、孔会侠《李佩甫评传》、南飞雁《天蝎》、赵富海《南丁与文学豫军》。
冯唐说,“活着活着就老了”,透着一丝对青春的留恋和对老去的无奈。无论古今中外,无论贫富官民,对衰老的思考和对寿命的追求从来就没有停止过。
人民文学奖,茅盾文学奖、老舍散文奖的获得者周大新老师的新作《天黑的很慢》。以北京万寿公园的七个黄昏串联而成,讲述了一位老法官晚年生活的故事,这故事当中涵盖了很多老人在生命的最后阶段可能遇到的各种可能。从写作的题材上说,《天黑得很慢》所描写的退休老人余生晚景的生活故事,是当下的小说写作里较少反映的,带有一定的弥补空白的性质。但周大新的这次小说写作,用心比较狠,手法也比较辣,他把人到老年之后从心理状态到生活情态的种种无奈情景、无常情状,描写得彰明较著,入木三分,犹如放大镜一般历历在目,纤细无遗,让人看得有些心有戚戚,更心有余悸。
作品在真实揭示退休老人萧成彬变着花样的“抗老”斗争以及与小保姆钟笑漾的别样情感中,既蕴含了一定的批判的成分,也释发出了不少温暖的气息。这样的一个冷热的相互“对冲”,使得作品弥漫着一种氤氲乃至浑象的意蕴,从而既引人深省,又耐人寻味。
退休多年已年过七旬的老法官萧成彬,步入老年之后,越来越“恐老”,为别人把自己“看老”而不安和不服,为自己身体的日渐衰老的而焦躁和焦虑,因而想方设法地“抗老”,并不遗余力地寻求各种长寿方法:练延寿操、学龟龄功、吃千岁膏等,结果,无论是采自民间的,还是来自网上的,都被证明是乘伪行诈的伎俩与以售其奸的骗术,他既花了钱,受了累,还上了当,受了骗。只有去到远近闻名的长寿村——元阳村与一些高龄老人接触之后,才由他们的无欲无求的自然生存方式得到触动,心态逐渐回归自然,“精神状态好了不少”。在他的这些纷至沓来的“抗老”战术的背后,深藏着的,是萧成彬“不认老,总觉得自己还年轻”的心态,是一直“努力消除自己身上‘老’的痕迹”的企图。但一场意料之外的口角引发的脑溢血,却使从不服老的萧成彬接连遭遇了耳聋、失明的剧烈病变,乃至患上阿尔茨海默病,在86岁上完全变为了一个失去记忆力,没有了认知力的痴呆者。
一心“防老”、“抗老”,老境依然如期而至;力求长寿、高龄,却使余生缺少了原本该有的质量。怕什么,来什么,求什么,缺什么,一切都朝着萧成彬个人意愿的相反方向发展。不能说萧成彬自己是自己悲剧的制造者,但他的“不认老”,不服老,在一定程度上加重了悲戚的成分,加快了走向悲剧的节奏,却是显而易见的。
人要走向老年,是人生历程的一个自然阶段。在这样的人生后半程里,既要干好自己该干的,做好自己可做的,也要学习在人生舞台上的“退场”,在事业打拼中的“收尾”,在人们视线中的“淡出”,善始善终地做好人生最后阶段的“谢幕”工作。但有些人并不这样去想问题,更不这样去看自己。他们在年龄上已迈入老年,心态却不情不愿,总是不甘,甚至以违背自然规律的方式去对抗“老年”,进入一种自欺欺人的“瞎折腾”的恶性循环。萧成彬的晚年悲剧,是作者笔下虚构的一例个案,但却带有极大的社会普遍意义,在某种意义上是许多老人晚年人生真实写照的一个缩影。作者把萧成彬的悲情故事告诉人们,是给更多可能进入这种状态的人们以警策。捷克著名作家米兰昆德拉说过,老人是对于老年一无所有的孩子!本以为这是一本老年之书,想一想岂止是老人,对即将变老或者是终将变老的年轻人,你们对于老年又认识了多少呢?台湾作家简媜在描写老年的时候这样写道“像脚底的厚茧,怎么避就是避不了那股针刺之感,年轻时有多少的洒脱与豪情,都不免有一天要面对白头吊古风霜里,老木沧波无限悲!”同样,著名作家周大新老师对于已经走进的老年生活,起初是一样的恐惧与不安!日本著名导演是枝裕和在《步履不停》当中写到“我知道他们迟早有一天会走,但那也只是迟早。我还无法具体想象失去父母到底是怎样的状况。我隐隐约约地感觉到许多事情已经在水下面悄悄地酝酿,但即便如此,我却故意装作什么都不知道。直到我真的搞清楚的时候,我的人生已经往后翻了好几页,再也无法回头挽救什么。”所以《天黑的很慢》,不仅仅是老年之书,也是一本年轻人之书。
2020年中国将会有2.48亿老年人口,和老有关的一切问题,都应该进入到我们考量的范围。周大新老师的新作《天黑的很慢》是对于人生最后阶段冷静的描述,并不是恐吓与残忍,而正是对于生命的尊重和脉脉的温情。文学就是人学,人自然也包括老人,在老龄化时代,老年问题也引发了文学的关注。衰老诗学、文学老年学、叙事老年学等在西方不断兴起,然而如何客观书写老人形象以及老人晚年的营造等问题仍处于探索阶段,值得深入探讨。中国老龄化时代已经到来,老年文学话题自然也相应出现,不过与西方“衰老即创痛”、“衰老即死亡”的文化不同,中国是一个讲究伦理孝道的国度,在文学表达上也是一种尊老文化的呈现。
周大新的最新长篇《天黑得很慢》就是时下聚焦老年问题的作品,特别是很好地体现了中国尊老文化传统。小说关注老年人的生存现状,理性透析生命与死亡,采用“非虚构”的方式进行叙述。小说使用了万寿公园的黄昏纳凉活动这一场域和视角来安排结构,通过陪护员用亲身经历讲述陪护老人的故事,由此反映中国老龄社会的种种问题,比如养老、医疗、再婚、儿女等等,涉及老人的科学治疗、健康养生、老年陪护等现实问题。小说讲述了有关老年问题的多个层面,既写出了人到老年之后身体逐渐衰老,慢慢接近死亡的过程,也写了老年人精神上刻骨的孤独,同时更写出了人间的温情与关怀。小说通过老年问题探讨了中国式的家庭关系以及社会伦理,彰显了一种中国式的老年观。周大新的书写一直都在思考中国的社会伦常,比如《第二十幕》是基于历史对家族伦理以及伦常畸变的考察;《安魂》是探讨中国式父子伦常的佳作。
虽然老龄化必然带来赡养、代沟等现实问题,但是在中国式伦理的影响下,各方力量都在努力解决,小说对此也有很好表现。小说描写了老年的困境,也在探询和解之道,探讨出路。在小说中,老年人的晚年最终都接近美好,这并非是强加光明的尾巴,而是遵循了中国的传统与现实的文化规律。现实主义的书写就是要进入生活的内部,聚焦现实问题,并以艺术审美的样式呈现出来。《天黑得很慢》可谓提供了一种新的尝试,小说没有陷入社会学文本的模式,用艺术的夸张与变形塑造了鲜活的人物形象,对敏感的现实问题予以深切的关怀和理性的思索。
《天黑得很慢》还通过老年问题这一切入点对社会生存百态进行了多方面书写。不过,小说还具有超越现实的一面,那就是对生命本质的探询,对生与死的深度透析,周大新的很多小说都对这一问题进行了讨论,比如《安魂》是一部悼亡之作和自我安慰之书,更是关于生命意义讨论的哲思之书。《天黑得很慢》也是如此,透过老年问题,作者也探讨了生命的意义,是一部有长度、宽度和厚度的作品,这种超越性的书写除了与作家经历有关,更多的还是创作风格的延续与继承。纵览周大新的创作,一直具有一种超越性书写,他出身农村,对农村题材的小说情有独钟,但他不光对故乡的风情人物反复沉淀过滤并一一展现,也深层关注农村生产关系的变革,农村人际关系的变化以及农民心态行为的变异和思想观念的嬗变。比如《湖光山色》对乡村的艰难变革做出了深刻描绘。同时,他的书写也反映城市化进程带给人的困扰,对城乡空间的书写贡献了新的样式,比如《曲终人在》对官场的书写和人性的探讨。这次又以老年问题切入,仍然深刻描摹现实,对现实的把握独到而深刻。
老年关怀的写作在近几年的创作中已有所表现,薛忆沩《空巢》也讲述了一个安享晚年“空巢”生活的独居老人的故事,在老人即将迎来八十岁生日时,遭遇了一道分水岭,她遭到了电信诈骗,而她本人并不知道,她以自己的“正确”行为不断纠正读者的“错误”意识。在对与错,真与假的拉锯战中,故事得以顺利展开。这部小说通过一个具体的诈骗案件将两个社会“热点”巧妙地结合在一起。陈河的中篇《爷爷有条魔幻船》也讲述了关于老人做遗嘱公证的故事,涉及老年写作。不过,总体而言这样的书写还很少,在老年人口比重日益加大的当下,文学或许还可以向老人投去更多关怀的目光。 我国早已进入老龄化社会,严重的老龄化对国民经济与民众生活产生了巨大影响。如此时代背景之下,作家周大新定位为“中国首部全面关注老龄化社会的长篇小说”——《天黑得很慢》,近期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作品通过一位退休老法官的晚年生活际遇,直面“老龄困局”,所揭示出来的种种问题发人深省。甫一出版,便引起热烈关注,其剧本改编已然签订。
周大新曾获茅盾文学奖、人民文学奖、冯牧文学奖等诸多奖项,今年已66岁。他觉得自己正渐渐老去,坦言“不安与恐惧”,而母亲患上老年痴呆那两年最后的岁月,更让他切身地感受到“衰老的可怕”。他想起米兰·昆德拉说的“老人是对老年一无所知的孩子”,觉得非常准确,因为确实有太多当种种晚年问题来袭却只能抱怨、痛苦、挣扎的无助的老人。这,便是他写作《天黑得很慢》的原由。
这部作品的目录,是一张“万寿公园黄昏纳凉本周主要活动安排表”,列出了周一至周日针对老年群体的推介、讲座等活动,这实际上就是作品的七章。前四章全是“公益机构”为老人设计的主题活动资料及过程实录,“陪护机器人薇薇小姐推介会”、“灵奇长寿丸发售”,等。这四章甚至不像文学作品,仅占全书1/9篇幅,犹如几组素描,勾勒出老龄社会中商业利益与违法犯罪对老年人展开围剿的现实图景。
后三章讲述退休法官萧成衫的故事,写法手法是由家庭陪护人员钟笑漾做《陪护老人经验谈》主题发言,台下听众全为持“北京陪护证”的陪护人员。
以钟笑漾的视角,读者可以看到,老年群体所能遭遇的心理、生理及各种社会问题,都集中体现在了萧成衫这个典型人物身上:他想留住原来的地位和优越感,但越来越没人理;他渴望抱孙子,但一直未能如愿,且与子女间有隔膜,彼此难以理解;他丧偶,内心非常孤独;终于放下身段相亲,但“办事”时已毫无能力;羞恼之下,他不惜导演一出“嫖娼案”以证明自己宝刀未老;智力水平大幅下降,轻信各种离谱的健康长寿产品……
即便是雇主即老人独女出国前,钟笑漾已承担着老人所有的陪护工作,当雇主遭遇婚变并抑郁症自杀后,她与老人之间微妙的情感又更加深厚。在怀孕却被男友抛弃后,老人提出结婚,仅仅是为帮她的孩子解决户口,之后又主动离婚,并悄悄立下遗嘱将自己的房产和存款全留给了她。
就在萧成衫已完全痴呆且全瘫、读者以为故事即将结束时,出人意料的高潮却出现了:仍不肯放弃的钟笑漾寻访到一位出家修道的心理学博士,被告知可尝试让病人噙含年轻女性乳头,促使其逐渐恢复生命活力。作家为这个看似荒诞的奇方给出了理论依据:吃奶是每个人学会的第一个动作,蕴含着人对活着和延续生命的全部向往。男人一生中先在母亲那里,后在情人或妻子那里,对于乳头和吮吸动作的记忆深入骨髓。一旦唤醒病人的这份记忆,就可能使其产生连带记忆,强化丝丝缕缕的健康神经。
尽管将信将疑,善良的钟笑漾还是决定尝试以自己青春的乳房来拯救老人。在持续“喂奶”三个月后,奇迹出现了,老人渐渐开始恢复知觉、恢复记忆。整个作品到此便戛然而止,可以说是一个充满了希望的很温暖的结局。
著名 作家周大新说,创作这部《天黑得很慢》的目的,是为了让全社会都来更好地关爱老年人,尤其重要的则是政府的养老制度必须更加完善,“天可以黑得很慢,只要全社会一起努力。”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首届南丁文学奖揭晓
见证中原作家群新时代的新成就
周大新长篇小说《天黑得很慢》: 现实主义的新的美学探索
周大新:天黑之前(《天黑得很慢》创作谈)
人生的“警告”
《天黑得很慢》:一份世界等待多时的中国礼物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