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总第708期】【郭进拴原创】报告文学《大山作证》【之三】

第4章      虎头山上

一时人物风尘外,

千古英雄草莽间。

日暮鹧鸪啼更急,

荒台丛竹雨斑斑。

         ——元·萨都刺

    2001年4月11日上午,平顶山市老促会会长段松会、常务理事王翠萍风尘仆仆来到了舞钢市老促会。

     刚刚落座,段松会就说出了此行的来意,老人说:“前些时,我到广东探望原广东省副省长李建安同志,他说他当年曾率领新四军在舞钢虎头山上打过仗,那一仗打得很激烈,牺牲了不少我们的战士。老人现在重病在床,他希望我们能在虎头山修一座烈士墓,再建一所新四军小学。怎么样?咱们今天先上山看看?”

   段松会不顾自己77岁的高龄,在舞钢市委副书记于玲、老促会领导聂登成、杜乔祥、于合群、苏穆森等陪同下,沿山间小径攀上此为中心,开辟出了漯河以南、确山以北方圆100公里的豫中抗日根据地。李先念率领的新四军五师豫中挺进兵团,开辟豫中根据地之初,曾在这里举行了著名的母猪峡战斗、虎头山战斗和尹集战斗,痛歼了盘踞在此的日伪军,并通过母猪峡地带向西、向北进军方城、舞阳、叶县一带。

  舞钢市老促会的同志向段松会老人介绍了1945年2月的那场激战:2月7日,新四军河南挺进兵团在司令员黄林率领下,歼灭了盘踞在尹集南母猪峡山谷中的国民党舞阳县顽固武装势力史聘候部。战斗结束后,新四军一边组织群众搬运战利品,一边在苇子园、唐寺沟村休整。并在唐寺沟北面陈场村南一个山头上设立了班哨,日夜警戒,以防驻尹集日军袭击。

此时,刚占领尹集不久的日军一部如芒刺在背,十分不安,十里以内驻着新四军,远比史聘候部可怕得多。因此,想趁新四军立足未稳,搞一次突然袭击。

    2月9日清晨,前沿哨所班长亲自上岗,他看天已黎明,前方无什动静,加以数日战斗疲劳,一时失去警觉。恰在此时鬼子悄悄摸了上来,在懵懂中这个班长牺牲于敌人的刺刀之下。日军接近唐寺沟时,被村头岗哨发现,鸣枪还击。住在村内的新四军急忙往虎头岭上转移,占领制高点。日军在村北边架起两挺重机枪和一门钢炮,对准虎头岭。此时天已渐亮,日军队长举起战刀往地上一扎,炮声、机枪声、步枪声一齐向新四军开火,新四军自北面一面奋力还击,一面往山坡上爬行。时值隆冬,叶落待尽,山坡向东倾斜,接近巅顶处,横带悬崖,长达三百多米,陡不可攀,战士们又没有找到中间那条羊肠小路,地形对他们十分不利。日军紧紧追赶,有十二名新四军战士牺牲在山坡上,眼看日军已经追上,战士们毫不畏惧,迎上前去,与日军短距离作战,面对面与日军拼搏,一名新四军战士与敌人滚打在一起,身受重伤,转移到老鹰沟牺牲,另一名战士牺牲在仓房沟。新四军边打边向仓房东南和水盆沟撤去,同时组织队伍准备反攻。

这时,从蜘蛛山东坡又过来一股日军,翻庙岗到茅芽沟,出纸坊街,走蜘蛛山下的黄湾,妄图迂回包剿新四军。由于新四军没有顺沟转移,他们摸了个空。

    日本兵追到老虎爬时,新四军已在水盆沟准备好了反击工作,开始向日军大反攻。只见日军指挥官头戴长沿猪耳朵帽,瘦削脸庞的鼻孔下留着一小撮山羊胡子,喘着粗气,瞪着三角眼,将手中的战刀猛地高高举起,声嘶力竭地高叫着:“啊几哩!”日军挺着胸膛向新四军蜂拥而来。新四军待日军越来越近时,黄林看战机已到,一声令下,新四军枪炮齐射。二团长林国平光着上身向敌人冲杀过去,战士们齐杀共喊,日军措不及防,一名军官被打死,另一名士兵重伤,一匹高头大马被击中,日军官摔倒在地,其阵容顿时大乱。溃散着慌忙掉头北逃。兵团一营也乘机发起冲锋,愤怒的火焰在战士们心中燃烧,个个勇猛无比,打得日军丢盔弃甲。唐寺沟北河沟里一名日军正在大便,追杀过来的林团长一开枪,另两名日军哇哇地喊叫,这名日军提着裤子狼狈逃窜。日军抬着死尸回到尹集寨。第二天上午,朱兰店日军也到尹集,在寨东北角为两名死者烧尸,给死去的长官招魂、吊丧,还用一匹马陪葬,连马带尸体一并焚烧了。直到下午烧完后用盒子装些骨灰弄回朱兰司令部。

       到2月11日上午,日军重新集结了一千多人,向唐寺沟扑来。

    此刻,新四军已主动转移离开了,日军搜索一天也没见新四军的人影。将农民张云家蜂箱内的蜂蜜抢吃个精光,张云的父亲上前保护,被日军痛打一顿,十几天后便含恨而死。日军将缸窑村鲁尽才家一匹马强行拉走。家境贫寒的鲁尽才全靠这匹马耕种田地,从此,便失去了半个家当。

   黄林兵团转移离开唐寺沟一带时,把班长以下十五名牺牲将士的遗体收拢在一起,委托农民陈苟嗪、张山、陈国志、张从云、陈德银、张书锦、张书芳等十几个,将他们的忠骨埋在了虎头山上。

   在虎头山上的英雄石边,舞钢市老促会的同志向段松会、王翠萍讲起了它的来历:

    还是那场战斗。经过了一夜激战,日伪军如潮水般涌向虎头山顶,满山遍野的白雪,被炮火涂炭,被鲜血浸红,一堆堆,一簇簇,犹如片片山茶灿烂荒原。一名身负重伤的新四军战士以山顶一块巨石作掩护,左右拼杀,击倒了一名敌军指挥官。击毙了两名敌兵,子弹打光后,他从大石后面跳出来,又用刺刀与敌军对峙,最终战死疆场。

    硝烟散尽,寂静的战场上,只剩下那块大石立在风里哭泣,它就这样与英雄的事迹连在了一起。

   年年岁岁,山崖上开满殷红的杜鹃,岁岁年年,英雄殉难地的百姓总在清明时节将敬仰和哀思的小花,遍插这掩埋英烈忠骨的坟茔,英雄的赞歌也在这青年忠贞不渝的守护中越唱越响。

    陈国志、张从云、张书锦、张书芳、余赖孩、刘建坤、张亭、杨赖孩、陈德艮、刘全义、陈黑孩、张欣、李大群这13位老人,是这一带拥军的先锋。他们年年自发上山给烈士添坟扫墓,给孩子们讲述那场伟大的战斗。他们中的陈国志、张从云、李大群、余赖孩、张书锦在当时年龄稍大一点,都参加过挑送弹药、转运缴获物资、抬送伤员的工作。李大群抬送新四军伤员时曾遭遇日军,差一点被日军打死:刘全义当时只有19岁,一次他背着一位新四军重伤员,从2月11日下午到12日上午,将近一天一夜在九头崖的大山里走,踩着没膝的大雪,翻过十多座大山,爬行100多里山路,将伤员交给军区大部队。

    听着他们的述说,段松会的眼前闪动着许多熟悉的身影。老人想象着在萧萧的白杨树下,在密密的深山老林中,在霭霭的白雪地里,他们用不屈的臂膀,背负着身受重伤和战士追向大部队,那身影渐行渐远,渐渐地不见,那份凄凉而悲壮的情景,就那样永远地铭刻进了老人的脑海。

    那场战斗结束后,新四军组织当地老乡掩埋了烈士。一位新四军首长找到了在村中较有威信的村民陈苟秦,秘密将15名死难烈士名单交给了他,并叮嘱他等到抗战胜利后,再将名单交给当地政府。这个陈苟秦就是陈国志的叔叔。抗战结束后,国民党反动派又回来了,他们对革命群众残酷镇压。1946年,陈苟秦身患重病,23岁的陈国志从叔叔手中接过这个包裹着烈士名单的小布包,也像叔叔那样把它糊进了自家的土墙里。后来解放了,因为陈国志不识字,又无人向他问及此事,这份名单在陈家的土墙里一呆就是50余年。

     2001年清明节前,有关同志找到他问及相关情况时,他从墙洞里取出了那个小布包。老人说,多少年了,他就这样日日守望!

    段松会听了舞钢市老促会的介绍,心潮澎湃,感慨万端。他提议为长眠于此的烈士修一座陵园,建设虎头山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新四军小学。

从此,段松会又接连几次上虎头山,多次到舞钢市协调建烈士陵园有关事宜,还和省委组织部、平顶山市委组织部的有关领导打招呼寻求支持。

2001个4月19日,似火的骄阳里,舞钢市委常委、组织部长韩德怀、市人大副主任郭玉良、副市长杨森和老促会会长聂登成等领导,带领有关单位负责人再次登上虎头山,考察新四军墓地。经过商定,舞钢市市委、市政府激情拍板,在当年新四军英烈与日军血战、痛歼日寇的虎头山上,兴建新四军烈士陵园,辟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以此向建党八十周年献礼!

这是舞钢市委、市政府领导在新形势下进一步抓好共产主义、爱国主义思想教育的英明决策和重大举措。是全市32万人民敬仰先烈的意愿,是曾经参与过虎头山战役的一些老前辈、老领导的心声。

   4月30日,舞钢市委办下发通知,批转了市委组织部《关于筹建尹集镇虎头山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实施方案》,要求各部门、各单位高度重视,通力协作,认真组织实施,积极关心支持虎头山陵园建设,使之早日成为舞钢市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据规划设想,该教育基地总建筑面积5000多平方米,既是一个庄严肃穆、供人凭吊、缅怀先烈的革命传统教育基地,又是一个集奇景、险景、游玩、休闲于一体的历史战场游览区c一期工程主要完成烈士墓、雕塑平台及雕塑、广场、简易主干道、双龙桥、大门及行人登山道、平台的部分护坡及绿化。总投资约需70多万,修建资金主要靠全市共产党员、共青团员和社会各界自愿捐资。

    金色的五月,一封封倡义书,一个个座谈会,一次次捐款高潮,成了五月灼人的亮点。英雄的精神陶冶着人们的爱国主义情操,净化着人们的灵魂。

  金色的五月,沉睡于酣梦之中的虎头山上响起了炮声、人声和机器轰鸣声。

     闰廷玉,垭口村支部书记,在率先捐款1010元后,又带领他的土石方施工队伍开赴深山,为建设打前战,修公路,平山头,整个5月,他们就在虎头山跌打滚爬。白天烈日烤,夜晚蚊虫叮,还有水土不服等因素带来的困难。但他们始终以最顽强的毅力坚持着,奋斗着;

   朱兰街道办副主任杨建东,为过世多年、参加过革命的老党员、老八路的父亲捐款150元,实现了父亲“为革命烈士做点事、怀念老战友”的遗愿;

寺坡党员刘国林个人捐款500元,老领导郝歧敏亲自将200元捐款送到政协办公室……

四大班子领导在盛国民的带领下,个人捐款累计2850元;

舞钢公司党员、团员捐款累计71186.5元;

舞钢集团捐资40万元;

省委组织部了资5万元:

平顶山市委组织部拨款5万元:

安钢集团舞钢矿业公司共捐款10000元:

各级党委组织发动党员捐款2526021元:

团市委组织捐款32977.49元:

王店乡党委在党员捐款5000元的同时,又义务捐赠了许多大理石,用以修砌雕塑平台和步道石阶。

顶着酷暑,市领导多方努力,几番周折找中央军委副主席张万年,题写了:“新四军革命烈士陵园”几个大字;市领导泼墨挥毫,为新四军烈士纪念碑题字;

清明时节雨纷纷,钢城儿女悼英魂。抗日顽青山有幸埋忠骨,悼先烈前赴后继为革命。6月9日,在纷飞的细雨中,舞钢市四大班子领导韩德怀、郭玉良、杨森、吕耀亭和市老促会领导为虎头山新四军烈士陵园奠基。

   就在工程紧锣密鼓开始的同时,寻访当年参战新四军人员,征集母猪峡、虎头山战斗有关史料、文物的工作也在紧张进行当中。尹集镇党委政府抽掉组宣委员陈瑞奇带领白东亮、韩强、许杰等人驱车数千里,奔赴遂平、泌阳、西平、舞阳等周边县的张台、酒店、出山、芦庙、喳岈山、槐树、下板寺等8个乡镇及舞钢市10个乡镇,走村串户踏访寻找,征集调查。在近一个月的时间里,他们共寻访到新四军老战士80多人,找到当年参加母猪峡和虎头山战斗的新四军老战士6人。

    在这场建设战中,建设局规划科的张书献也曾被很多人提到。他今年国庆节没给自己放假,别人都出去旅游了,他却始终坚守在虎头山上。基地的整体规划、设计、质量的监督几乎集于他一身,同时,还担着一份创建办的任务,他说,他大部分时间在山上,需要动笔动纸的活,他就等到晚上再做。有时候就在山脚下那所只有七个孩子的新四军小学校里,借着孩子们的桌凳办公。

   张国安是新四军小学的老师,为了虎头山的工程,他每天和苇子园村支部书记于保国、60多岁的老人杨赖孩、陈黑孩等一起上山,默默地做着义务呼吁、清理场地、路障,人工平整上山道路、义务监督等工作。

    学校七个学生,一二两个年级。年龄最大的15岁,最小的只有5岁,分住在七个自然村组,而老师只有张国安自己。当初张国安上山时,学校正在放假,如今开学了,山上又走不开,怎么办呢?

他刚刚高中毕业的儿子张朝辉替父亲解了围,他说:“爸,您只管上山,这里还有我呢!”

为了赶工期,苇子园村的许多人都上了虎头山,他们放弃了地里已经熟透的大豆、玉米,忘记了天黑后下山的艰难……就是这样,每一个人都从行动上、资金上、精神上给予工程极大的关注与支持。

这是一份情感,这情感源于人们对今天幸福生活的满足,这是一种精神,这精神来自于对英雄壮举的一种感染。因为有了对明天的渴望,有了对英雄的敬仰,工程进展十分顺利。

在建设虎头山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日子里,段松会又几次带着老促会的同志到现场视察、指导,给参战人员以极大的鼓舞的鞭策。

    2003年9月28日,我在平顶山市老促会秘书长杨明言的陪同下,出舞钢市区,过石漫滩水库,沿着新修的柏油马路,驱车来到了虎头山下,在上书“虎头山烈士陵园”七个大字的山门前,舞钢市老促会办公室的同志告诉我们:“从这里踏着将近500级的水泥台阶,即可攀上山顶。段书记第一次从这里上山时,山上根本没有路。而是由我们搀扶着沿着林中的空地,深一脚、浅一脚地硬坚持攀上了山顶。以后段书记又来了几次,都是从这里上山的。”

    小伙子又指着山门右侧的的几间破房子介绍道:“这里就是原来的新四军小学,基本上是多年失修,成了危房。现已根据段书记的指示,我们多方筹资,在左前方的一片开阔地,建了两层教学楼,去年已投入使用。”

    我们沿着弯弯曲曲的盘山公路,驱车来到了虎头山上,首先映入眼帘的是时任中央军委副主席张万年手书的“虎头山革命烈士陵园”纪念碑,纪念碑的背面是捐款单位和个人的名单。。一座东西走向的石板桥连接着陵园的广场与上山的路。走在这座不足10米多长的小桥上,心情格外不一样。桥的栏杆中段各有两个小孔,附耳细听,铃声悠扬悦耳,清脆有如天籁。这座桥原定叫双龙桥,也许只是一种像征,而当地老百姓在建桥的时候,就按自己的意愿称它为响铃桥,他们说这铃声是为了纪念烈士们而唱响的。

   此时此刻,这桥的名字已不重要,而重要的是,人们对烈士的美好祝福。

沿花岗岩步道步向广场,再上25踏花岗岩的台阶,就来到了汉白玉雕成的新四军冲锋陷阵、前赴后继的塑像前。塑像高8米多,三名新四军战士各俱神态,镇定自若,一个钢枪在手,一个正向前冲,司号员正在振臂高呼……蓝天下英雄的神韵就这样凝成。

以雕塑为碑,基座上镌刻着“新四军烈士纪念碑”八个大字。

    烈士的“家”洁白整齐,在苍山之间,那一座座雪白的墓冢英气逼人。秋阳把灿烂的金辉打在坟茔上,亮亮的闪着光,中间一座最大的墓冢直径3米,高16米,里面葬着7位烈士的尸骨,两旁各纵向排列4座,再两旁又是各四座,直径2米,高0.9米。墓冢的造型是比照许世友将军墓而设计建成的,一共掩埋23名烈士。

   每座坟茔前立着黑色的大理石碑,烈士的名字是金色的碑刻:班长王文明、副班长李桂亭、战士王天义、王新和、李进有、吕天佑、黄建功、江洪伟、杨新上、刘福星、度清山、余松山、赵金亭、武青林、高季平,另外几名无名烈士是从附近的山上刚刚迁徙至此。

   徜徉在墓冢前,怀想着英烈们抛头颅洒热血无怨无悔的爱国情感,万千思绪激满胸膛:当年小米加步枪的革命是今天和平年代突飞猛进的建设多么重要的铺垫!凭栏远眺,感觉这原本清秀的虎头山,因了这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建设多了几许豪迈和壮美。

   山风蹑着足,来出悄悄,去也轻轻,唯恐惊扰了英烈忠魂。斜阳里,田野上到处弥漫着花粉似的光辉,树林、农田、山岗、小河、村舍都浸泡在夕阳的红晕里,那散发着柴草气味的炊烟,夹在晚风中轻轻飘逸,水一样柔,云一样轻,梦一样甜……

这是秋天里最美的黄昏,是英雄们昨天的故事留给我们的诗和画,山河作证,我们今天的故事也一定会融进这历史的长卷。

舞钢市老促会的同志告诉我:“自从虎头山烈士陵园建成后,每年的五四青年节、六一儿童节、八一建军节、十一国庆节、元旦、春节等,附近厂矿、学校、机关、部队都有成千上万的人前来悼念先烈,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就连远在郑州、许昌、漯河的有关单位,也不断组团参观。收到了很好的社会效益。尤其是去年清明节,数万舞钢市民冒雨前来为烈士扫墓,那场面激动人心,催人泪下,也催人奋进,壮观极了!”

   杨明言秘书长告诉我:“这只是一期工程,舞钢市老促会几位会长前些时到外地参观、考察了几个烈士陵园,准备上二期工程,即拓宽上山路面,三期工程建烈士事迹陈列室,建纪念碑等。”

第5章    长祭英烈

山河破碎风飘絮,

身世浮沉雨打萍。

人生自古谁无死,

留取丹心照汗青。

         ——宋·文天祥《过零丁洋》

    在段松会的协调、帮助下,鲁山县先后修建了烈士陵园中的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董周乡烈士陵园,还帮助叶县遵化店镇修复了中共黄柏山大革命时期支部原址。

    金秋九月,正是层林尽染、黄花遍地的时节,我和平顶山市老促会秘书长杨明言以及办公室的小郑一起来到了黄柏山参观。

       在新修的早期的中共黄柏山支部地址纪念碑上,雕刻着这样的文字:

        二战时期的中共黄柏山支部

       (1931的秋——1934年春)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建立中共黄柏山支部,叶县北部唯一存在的红色战斗堡垒,她孤悬敌中能够存在和发展与隐蔽在道教活动场地有直接的关系。支部建立前,息身该地道观的早期党员石嘉云就利用各种场合、职业接受穷人和下层知识分子,从事革命活动。“九一八”事件发生,他带领其他党员和革命人民宣传抗日救国,开展抵制日货斗争,在叶县北部尤其在龚店小学成效甚大。

1931年,李子健到黄柏山小学教书,以教师职业为掩护,从事革命活动,豫中中心县城领导农运的杨宗白也来此指导工作,和石嘉云一起筹建了黄柏山党支部,李子健任书记,这时,适逢国民党县政府动员农民修筑沙河大堤和许南公路,以工代赈,救济灾民,党支部领导民工散发传单,张贴标语,揭露赈灾机构贪污和克扣民工口粮,实行怠工、罢工,延缓修路期限,迟滞国民党对鄂皖苏区的兵力运输。

1932年2月,李子健调离,石嘉云接任书记,党支部按县委统一部署,展开夺枪斗争,准备建立革命武装,先后在龚店寨,在国民党军队筹集武器。五月,石嘉云同赤色群众黄运到任店镇调换枪支被反动民团发现,黄运当场牺牲,石嘉云被捕。六月魏铁统继任党支部书记,这时党支部一边开展对石嘉云的营救工作,一边做配合许昌士兵暴动的准备工作,直到1934年春,县委内部出现叛徙,叶县县委主要人员或被捕、或外出躲避,党组织停止活动。中共黄柏山支部在叶县北部秘密发展党员,播散革命种子,党员人数发展到10余人,散布在龚店、遵化、大营一带,为革命事业做出了很大贡献。

中共叶县县委党史研究室撰文,陈清水书丹,陈军刻。纪念碑在左、右两侧还分别刻上了李子健、石嘉云两任支部书.记的事迹:

         李子健简介

      李子健本名胡跃华,生于1906年,祖籍连村街姚王村,幼年上学,师从进步人士,接受民主革命思想,求学中加入共青团,1931年转为共产党员,、是年秋,他到黄柏山小学任教,担任此地党支部书记,他肩负使命,对党员群众同样传道授业解惑,启导贫穷农户提高阶级觉悟,阐述“工农团结紧,一起闹翻身”的道理,他抓准机会,组织领导党员和民工同官府抗争,取得了修堤修路中以经济斗争掩护政治斗争的重大胜利。

李子健调离后,分别战斗在许昌、郑州、豫南、延安和祖国大西南,历任鄂豫边省委豫南特委宣传部长等重要职务。1979年为重庆市政协常委,1983年离休,享受副省级待遇。

李子健为革命奋斗了半个多世纪,曾代表鄂豫边省委三上北平、天津,向刘少奇汇报工作,在延安受到周恩来的表扬,功劳卓著。同时,他也同左倾路线进行严酷的斗争,以致坎坷半生。晚年,他精神矍烁,活跃在党史和革命根据地史编纂战线上,老骥伏枥,继续为党奉献余热。1996年夏,因病辞世,享年91岁,骨灰安放于此。

壮哉先贤,青史留名!

       石嘉云简介

     石嘉云小名铁蛋,生于1909年,幼年父母逃荒至叶县,双亲早逝。随孤身乞讨,为黄柏山庙主胡智慧收为道徒,指石为姓,取名嘉云。嘉云得庙观资助,先后在小学和蚕桑职业学校读书,其间接受先进思想,参加学生运动,于1929年加入共产党,历任团县委委员、县委委员兼任黄柏山党支部书记。

石嘉云借道场之便宣传革命道理,抨击社会黑暗,团结赤色群众,壮大党的组织,开展武装斗争。他身膺重任,多次犯险,不幸被捕。

石嘉云面对刑讯,侃侃讲真理,凛凛显傲骨,如猛虎啸谷,叛徒、特务和党棍个个震惶,不敢争锋,他遍遭酷刑,身罹重病,仍坚贞不屈,用鲜血和生命诠释了共产党人的高尚情操和大无畏战斗精神。1935年,石嘉云为党的事业光荣捐躯,年仅26岁。

1984年河南省人民政府追认石嘉云为烈士,烈士墓移并叶县烈士陵园。

雄哉烈士,永垂不朽!

     遵化镇热情干练的女镇党委副书记王亚萍告诉我:“2001年春上,段会长带着平顶山市和叶县老促会的同志来黄柏山指导工作,我汇报工作时谈到这里曾是早期黄柏山支部的旧址,段书记一听来了劲,他说等散会后咱们再谈谈。座谈会结束后,段书记又让我汇报了详细情况,当即拍板要在这里建一个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作为向建党80周年献上的一份厚礼。接着,段书记又找到县委领导,让他们给予支持,中间又多次亲自来指导、检查我们的工作。由于段书记的大力支持,由中共遵化镇委员会、中共桑庄村党支部于2001年7月1日,正是党的80岁生日那天重立了早期中共黄柏山支部地址纪念碑,成了平顶山市区和叶县一带有名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每年都有大批的青少年来参观学习,接受教育。这里也成了周围有名的旅游景区。”

时至金秋,天高气爽,正是游览名胜、凭吊古人、发思古之幽情的最佳季节。我们在这里漫步,满院苍松翠柏,鸟语花香;院前沙河环绕,绿水悠悠,山坡上开满了清雅高洁、缤纷烂漫的山菊花,有的似彩带飞舞,纤细窈窕;有的如龙爪挺伸,娇艳潇洒;有的似圆盘平托,丰腴饱满…

游子是母亲心头的风筝,感情的线缕,把故乡和李子健、石嘉云永远联系在一起。不用叩问历史的门环,不用翻阅发黄的书页,故乡的每寸泥土里,也都蕴藏着思念他们的乡情。说不清黄柏山人为他们开了多少次纪念会了,而纪念碑的修建,更说明故乡人民对他们的厚爱。也许不久的将来,故乡的文学艺术工作者,还将会把他们的音容笑貌,展现在电视屏幕和戏曲舞台上,让后人一睹他们的风彩。

    我终于从遥远的历史和海阔天空的思绪中回到了现实,在这里这片红色的土地上漫步,眼前是一片历史悠久的、引人沉思的土地。'清悠悠的沙河水,像往常一样汩汩地流着,李子健、石嘉云还活着,他们活在人们的心里,故乡思念他们的深情凝固了,凝固成了一座规模巍然的黄柏山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院内一幢幢仿古的建筑,飞檐挑角,朱栋曲栏,依山而建,错落有致,精工雕刻的石栏,花砖铺砌的平台,名家的题字刻碑,更为基地增光添彩,一字字,一行行,对先贤的推崇、仰慕和怀念之情,溢于言表。他们的生命虽然短暂,但他们的业绩,他们对历史的贡献,对党的忠诚,却流芳百世,永垂不朽!

    段松会在鲁山考察时,听到了农民陈金太年年为烈士扫墓的故事,老人感动得热泪直流,他协调鲁山县有关部门,将烈士移葬到了山外陵园,并立碑纪念。

   1945年6月3日,中共河南区委员会和河南军区、河南人民抗日军司令部及其一支队、三支队、六支队、进驻鲁山县西部山区,开辟抗日根据地。同时,在此建立了县、区抗日民主政权;并从部队中抽调一批干部、战士深入农村,宣传发动群众,开展“减租减息”与“回地”运动,在短短的时间内即与当地群众结下了深厚的友谊。

六月下旬,国民党反共顽固派破坏抗日统一战线,调集重兵围攻河南人民抗日军。在极其严峻的形势下,一支队和六支队撤往登封,留下三支队和县、区干部坚持活动。

7月下旬,三支队九团一个排长带6名战士在赵村北上寺配合县区干部做群众工作。一天上午,他们突遭胡宗南部袭击,战斗中这位排长为掩护其它同志转移,迅速登上一座山崖,顽强阻击敌人,不幸壮烈牺牲。

战斗打响后,当地农民陈金太担心这些曾帮他担过水、打过柴、干过农活的子弟兵的安全,跟踪藏在树丛中察看。他亲眼目睹这个排长被敌人的子弹射中,从陡坡上滚到乱石笼里。敌人撤离后,陈金太急忙跑过去,抱起排长连声呼唤。然而,这个排长再也没有应声。陈金太含泪将烈士的就地草草地埋葬。此后,陈金太总觉得把烈士埋在乱石笼里不够意思,越想起感到内疚。1978年清明,陈金太卖掉家里的鸡子和鸡蛋,凑钱做了一个棺木匣子,在当时下寺大队党支部的支持下,选择一个背风向阳的地方,将烈士重新安葬。

58年来,每逢农历二月二日,陈金太都带领家人给这个烈士上香、烧纸、扫墓,像对待自己的祖先一样,年年如此,从不间断。如今,80多岁的陈金太因病瘫痪在床上,他嘱咐儿子陈小宝:“我不能动啦!你记住,不要忘了给'八路'上坟。”

2002年清明节,因这个烈士墓地偏僻,又常遭山水冲刷,根据群众的要求,县老区建设促进会和县委党史研究室及赵村乡党委、政府与县民政局研究,将这位烈士又移葬到了山外陵园,并立碑、开追悼会纪念。

在追悼会上,县老促会、赵村乡党委领导人和当地群众、学生代表发了言。学生代表在发言中说:“……虽然我们不知道你的家乡在哪里?鲁山就是你的家;虽然我们不知道你的名字,但你永远铭记在我们的心中;虽然你没有儿女,我们就是你的儿女。”参加追悼会的人,听了这些发自肺腑的言语,止不住都落下了眼泪。

2002年12月,鲁山县老促会出资700元,又联系县民政局拿出2000元,于董周乡后王庄为1945年八路军南下支队在此与日军作战中牺牲的严正祥、杨正春等18名烈士树立了纪念碑。

     这些年来,段松会协调、帮助舞钢、叶县、鲁山等革命老区建立了4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建设这些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也是建设我们灵魂和精神的家园。当战争年代的刀光剑影和鼓角争鸣都已渐渐远去,老区儿女再次把建设队伍开上烈士流血牺牲的战场,为了明天,他们要围绕那一场场惊天地、泣鬼神的战斗,为自己、为后人,为所有的人建一方精神的家园,与山河共存。

    感谢他们成为英雄,他们的荣誉与勇敢将在这里永存,他们的光辉事迹也将随着前来凭悼的人们越来越远,他们的精神更会激励我们永往直前!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河南挺进兵团:舞钢虎头山之战痛击日军
平顶山舞钢市旅游景点介绍
舞钢市二郎山首届灯光艺术节图文直播|轻快直播
舞钢市:馒头山隧道单向贯通 沈舞线舞钢段进度提速
杨天定丨烈士英灵照汗青(叙事诗)
舞钢市的来历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