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丘头、武丘地名演变

丘头、武丘地名演变
韩士民
丘头地名是自秦汉时期逐渐形成的,因地处陶(yáo)丘乡之首或高地,谓之丘头。三国时期,魏国在扬豫两州之间开荒垦田,积蓄粮谷,为征讨敌人作准备。于是司马懿派邓艾到陈县(淮阳)、项县(沈丘)以东,经汝阴(阜阳)至寿春一带巡视,考察屯田事宜。邓艾根据自己考察结果,拟定的屯田之策得到司马懿的肯定,奏请魏齐王后开始实施邓艾屯田之策。
公元241,邓艾在淮北沿沙颍河两岸设营屯田时,于颍水之滨丘头(今田营)置营六十人负责屯田戍边,因地处与陈寿、汝项中心颍水之滨,又设屯田营管理机构于此,此后丘头沿沙颍河两岸经过几年的努力,谷栗阡陌相望,从许都沿沙颍河到汝阴军屯、民屯,屯屯相连,营营相望,出现了一派繁荣富庶的景象。为防止东吴破坏芍陂那样,邓艾派重兵驻丘头防止东吴的偷袭。充分发挥了军屯亦军亦农的优势。史载:“所在积粟,仓廪皆满。”丘头成为魏国守备东南地区的粮秣供给地之一,为以后司马氏父子平淮南三叛的兵变两次驻扎丘头奠定了扎实基础。
嘉平三年(251)五月初七,司马懿平淮南王凌,兵屯丘头,以致王凌白布蒙面请罪于此。四年后正元二年(255年)春,邓艾与叛军首领文钦战于丘头,文钦兵败逃往吴国。
甘露二年(257)七月初五,司马昭携魏帝郭太后同行东征平叛淮南,因丘头居颍水之滨,所积粮草又足军人所食,符合平贼之需。率诸军二十六万人进驻丘头。因安营扎寨丘头,地处许都至寿春之中,军民亦称丘头为田中(众仲冢)营。魏帝曹髦(高贵乡公)筑城郭与郭太后居之,俗称高乡郭城(郭路口村)。魏帝曹髦留下:“赫赫东伐,悠悠远征,泛舟万艘,屯卫千营。”和“干戈随风靡,武骑齐雁行”的诗句。
甘露三年(公元258)此战获胜,四月,魏帝曹髦下诏更改丘头的名称为武丘,以表扬司马昭这次的武略和功绩。
古者克敌,收其尸以为京观,所以惩昏逆而章武功也。汉孝武元鼎中,改桐乡为闻喜,新乡为获嘉,以著南越之亡。大将军亲总六戎,营据丘头,内夷群凶,外殄寇虏,功济兆民,声振四海。克敌之地,宜有令名,其改丘头为武丘,明以武平乱,后世不忘,亦京观二邑之义也。至此丘头改为武丘,军民刻石勒记埋于丘头建庙供奉。此后官方称武丘,军民习称武丘为田中(众仲冢)营。
改武丘以后的事件
东晋太()和五年(370年),袁真病死,部将拥立其子袁瑾继续作乱,与此同时,前秦、前燕先后派军增援袁瑾,桓温命水军都护竺瑶率军迎战。燕军先至,四月辛未双方在武丘(田营)大战,燕军大败而归。
孝武帝太元八年(383年)十月,前秦与东晋淝水战前,苻坚从项地带领八千轻装骑兵过境武丘,日夜兼程,赶赴寿陽与苻融汇合。
又依据《三国志·王凌传》所引干宝《晋纪》等文献资料可知:司马懿命步骑六百押王凌回京城洛阳,乘舟航行,从丘头逆流颍水向西,当船行至贾逵祠,王凌饮鸩而死。诸史料互证,丘头(武丘)于项城或者说沈丘东南的颍水之滨,即今天的田营。
成书于唐宪宗贞元十七年(801年)《通典·卷一百七十七》“汝阴县”词条,有魏置汝阴司马宣王使邓艾屯田於此。沈丘县词条载,隋置沈州。神龙初,分汝阴县置。魏王凌欲兴兵讨司马宣王,宣王觉,自往袭,凌惧,面缚丘头,因曰武丘(有误),即此。唐宪宗元和八年(813)成书的《元和郡县志》汝阴县词条载,百尺堰在县西北一百里司马景王讨王凌至百尺堰即此。
综合以上史料:丘头,魏时属汝阴邓艾屯田于此,神龙初,分汝阴县置沈丘县,丘头(武丘)改属沈丘县,但并非一直隶属沈丘县。不但丘头(武丘)沿革有误,而且丘头改称武丘事件有误,前文已介绍,不再赘述。

资料整理:韩士民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淮南三叛发生在淮南是巧合吗?为什么三次都失败了?
《玄菟郡》小说
一生做尽缺德之事的司马懿,除了会装,却也有如此过人之处
邓艾与屯田的不解之缘
曹操靠着这一点统一北方
三国时期杰出军事家邓艾——初露锋芒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