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雷纳·韦斯:耗尽半生追逐宇宙引力波的人

2017年10月3日,诺贝尔奖物理学奖揭晓,三位得主是来自美国的雷纳·韦斯(Rainer Weiss)、基普·索恩(Kip Stephen Thorne)巴里·巴里什(Barry Clark Barish),他们通过 LIGO科学合作组织首次探测到宇宙引力波。

其中,现年85岁雷纳·韦斯为这一重大发现作出了卓越贡献。诺贝尔奖评选委员会说,LIGO的创始者之一、麻省理工学院物理学教授雷纳·韦斯在约40年前提出了探测引力波的方法,“在将理论及实验物理学应用于宇宙研究领域,韦斯教授卓有成效的工作,为‘捕捉’到引力波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纽约曼哈顿长大的调皮生

雷纳·韦斯1932年出生于德国柏林一个犹太家庭在二战前夕,为逃避德国的政治动荡,他的父亲做出了一个明智的决定——逃离德国举家搬往布拉格,继而在1938年搬迁到了美国。

韦斯在纽约曼哈顿上西区长大,是一个拥有工匠天赋和街头智慧的孩子。韦斯的父母一个是医生,一个是演员,虽然也算书香门第,但是在少年时代小韦斯并没有展现出对科研的特殊天赋。这个时候的韦斯酷爱古典音乐和电子产品“一个快乐的喜欢摆弄小机械的人”。

小韦斯之所以修理工作吸引,部分原因在于他的家庭弥漫着凭理智行事的氛围。“这是一个来自德国的难民儿童,父母则有着极高的修养。他会通过做一些手工劳动反抗他们。”韦斯的儿子、历史学家本杰明·韦斯几十年后回忆说。不过,作为家里唯一的儿子,在某种程度上他仍是家里的王子。比如,无论何时全家搬到新的公寓,韦斯总是能为自己争取到最大的房间。

在学校里,韦斯并不是一名差生。“他很聪明,并且对所有事情都感兴趣。”韦斯在哥伦比亚语法和预科学校的同学、如今已从杜克大学退休的心理学家迈克尔·华莱契(Michael Wallach对此表示赞同。韦斯的科学能力在学校受到广泛认可。华莱契尽管他看上去确实像个街头小混混,并且曾在街头争斗中自己的腿被打折过。不过,韦斯偶尔会逃课。如果韦斯真的逃课了,他肯定不会在街角闲逛“他会到市政厅听钢琴独奏会。”

韦斯走上科研道路有着不少机缘巧合。韦斯展现出过人的实验动手能力是来自纽约电影院的一场火灾。这场突如其来的火灾使得纽约电影院的扬声器等设备成了无主之物,而小韦斯会把这些无主之物“搬运”到自己的家里摆弄。

此时,正值二战结束后不久,许多原来军用管控的变压器、真空管等物资一下子堆积成山。这些电子器件都成了他的“囊中之物”。会购买一些军队剩余的配件,搭配着满大街找来的器材,然后在卧室“修理。令人吃惊的是,他居然捣鼓出了不少质量初中的无线电收音机,以及在高保真音响“设备”——高保真音响这个概念也许还没出线的时候,韦斯就捣鼓出了这么一个玩意。

凭借着自己的手艺,韦斯在纽约的犹太人圈子里渐渐小有名气,因为常常有人会慕名而来,围坐在他的收音机旁收听纽约爱乐乐团的演奏。小韦斯甚至一度同当地恶棍达成协议:如果他们在他往返于地铁站搬运收音机时能置之不管,他便会帮其修理收音机。

长大后的韦斯有时候会开玩笑,说,“年少时,如果没有选择科学,也许我会成长为一个音响业大贾。”事实证明,驱使他走进大学,并走进科学殿堂的,正是这段DIY(修理设备时不请专家,自己动手,居家制作)的经历。

不过,小韦斯发现靠他半吊子的数学水平,总是无法解决自制留声机的刺耳噪声问题。这是他决心报考麻省理工学院(MIT)的一个直接动因。“直到进入麻省理工的理工科学习的时候才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

韦斯的大学生活并非一帆风顺。年轻气盛的韦斯在大学期间坠入了爱河,并为了爱情冲动地选择退学。不过,他很快又重返麻省理工学院。23岁这一年,韦斯获得麻省理工学院学士学位,不久,他又获得学院博士学位。在塔夫茲大学(Tufts University)普林斯坦大学工作一段时间后,1964年雷纳·韦斯担任MIT物理学教授,一直延续今日。

    一项来自韦斯教授设计的课堂练习

在此后长达近半个世纪的科研道路上,韦斯为自己赢得了全球著名物理学家的声誉,并且为了寻找引力波,长期致力于LIGO研究。这是曾经尝试过的最大胆的试验之一。

引力波是一种时空涟漪,如同石头丢进水里产生的波纹,早在1915年,爱因斯坦在广义相对论中预言了引力波的存在。爱因斯坦认为,时间和空间在质量面前会弯曲,时空在伸展和压缩的过程中,会产生振动传播开来,这些振动就是引力波。爱因斯坦预言强引力场事件可产生引力波,比如黑洞合并、脉冲星自转以及超新星爆发等。爱因斯坦指出,引力波以光速传播,并且在宇宙中无处不在。它们总是来自于有质量物体的加速过程,例如当两个黑洞绕着彼此旋转的过程。

就人类居住的地球来说,随时随地都可能遭遇来自宇宙中各种源头的引力波:两个黑洞合并、中子星自转、超新星核塌缩等。然而,即使是像黑洞这样巨大质量的系统相互碰撞、合并,产生的引力波信号传递到地球的时候也是很微弱的。就连爱因斯坦本人也想象不到,能通过什么样的方法探测到引力波。

尽管爱因斯坦预言了引力波的存在,但科学界长期没能探测到它。爱因斯坦曾一度确信,“引力波永远不可能被测量出来”。当年,爱因斯坦曾指着他的引力公式说道:“我们所研究的数字和维度都太小了,小到不会对任何事物造成影响,也没有人能够测量。”对此,韦斯后来指出,“当你回想1916年的技术条件时,爱因斯坦可能是正确的。

LIGO的故事始于20世纪60年代。当时马里兰大学的约瑟夫·韦伯(Joseph Weber)认为,“如今,寻找引力波需要的技术条件可能已经具备,并发明了一种探测方法。他想象有一种具有极大质量类似木琴的东西,称为谐振棒(韦伯棒)当有引力波穿过时,谐振棒会在不同方向上被拉伸和压缩,同时产生一个脉冲信号。当引力波的频率恰好和谐振棒本身的特征频率相符的时候,则会产生可被探测到的声音。这是寻找引力波的第一个实践,韦伯当时宣称发现了引力波。

此时,雷纳·韦斯正在麻省理工学院任教。“我在教授课程时,学生也很有兴趣去了解这方面的知识。说实话,当时我觉得可能一辈子都弄不明白韦伯在做什么,这就是问题所在。”“因为这与我当时对广义相对论所有的认知相左,所以我也无法向学生解释。”这就是雷纳·韦斯一开始研究引力波时的窘境。

直到一年后,韦斯教授意识到韦伯的实验可能“有些问题”,因为其他人都没有得出他的结论。或许是他的实验方法有问题,甚至是整个理论体系都出了问题。

雷纳·韦斯教授思索:用什么方式才能够最简单地向学生展示引力波的影响呢?一个很显然的方案是:对在太空自由飘动的物体,测量光线在它们之间往返所需的时间。如果存在引力波,光传递的时间会有变化。通过对传递时间差异的观察,可以测量引力波的振幅。“这一过程的公式很容易编写,班里的绝大多数学生都能做到——请忽略当时并没有精密仪器去做测量,而仅仅停留在脑力实验这一事实。”韦斯教授补充道。

一个夏天,韦斯教授坐在被称为“胶合板宫殿”、位于瓦萨大街(Vassar Street)20号楼的一个小房间内,花了一整个夏天研究的想法我想到了激光,我们是否真能用它来探测引力波?答案是肯定的,激光绝对是一种比韦伯的方式更有力的验证手段!对此,韦斯教授坚信不疑。很快,韦斯教授发明了干涉引力波探测器,并联合创立了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LIGO项目。

LIGO项目很快由理论变成了实践。“捕获”引力波,美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会于上世纪90年代在路易斯安娜州利文斯顿和华盛顿州汉福德各建造了一个“激光干涉引力波天文台”(Laser Interferometer Gravitational-Wave Observatory,LIGO)。LIGO系统由两个相距1865英里,且完全相同的探测器组成。在利文斯顿的干涉仪有一对封闭在1.2米直径真空管中的4公里长的臂,而在汉福德的干涉仪则稍小,只有一对2公里长的臂。这两台LIGO干涉仪在一起工作构成一个观测所。

LIGO激光干涉引力波探测仪的基本思路是这样的:两条长度相同的探测臂呈L型放置,在L中间的拐点处放置激光源,沿两条管子各发射一束激光,而在两臂的末端放置一面镜子来反射激光。在真空中,两条同时发射的光束应该同时返回中间拐点相逢,在干涉作用下,光束不会抵达光电探测器。但如果有引力波穿过探测仪,两条真空管中的空间会出现微小的拉伸与压缩,两条光束就会出现光程差。根据爱因斯坦100年前的预测,引力波会使两个真空管中的空间出现及其微小的拉伸与压缩,从而破坏了原有的完美平衡,使光线外泄到光电探测器上。

迄今为止,LIGO已汇集了来自美国本土的大学,如麻省理工学院,以及来自全球15个国家、超过950位科学家。但很难想象,在50前,LIGO仅仅是麻省理工学院物理学教授雷纳·韦斯设计的一项课堂练习。

    天文学终于有了自己的耳朵

自上个世纪60年代开始,科学家们花了近半个世纪搜寻引力波,但是一直没能找到。引力波成为世界自然科学中最大的一块缺失的拼图。但是科学家们相信引力波的存在。在物理学圈内,人们普遍认为,谁能发现他,谁就一定能够得到诺贝尔物理奖。

2015年,百年前曾被阿尔伯特·爱因斯坦所预言的宇宙引力波第一次被探测到了。9月14日,据当地媒体报道,美国位于华盛顿州和路易斯安那州的两台LIGO探测器完成升级,刚刚开始运行的几分钟时间内就幸运地探测到了第一例编号为GW150914的引力波”。这一发现被称作“上帝的礼物”。

当时,1000名利用激光干涉引力波天文台(LIGO)开展研究的物理学家在两个星级质量的黑洞位于距地球差不多10亿光年的地方相互围绕着旋转时,探测到其辐射出的脉冲波。“两个黑洞在数千万年间相互绕转,不断地释放出引力波。它们之间的距离越来越近,最终在短短零点几秒的时间里猛烈碰撞,融合在一起,形成一个新的黑洞。融合瞬间释放的能量增强了引力波。”“宇宙中这两个黑洞发生碰撞之后,所产生的引力波跨越漫长时空,它们经过13亿年的长途跋涉才到达了美国的LIGO探测器。”科学家们在接受采访时如是描述。“我们在地球上听到的,就像是宇宙的啁啾信号在一瞬间的增强之后,戛然而止。

2016年2月,LIGO团队向全世界宣布,成功探测到来自于两个黑洞合并的引力波信号雷纳·韦斯是当时参与新闻发布会宣布上述消息的四位科学家之一。韦斯说:“引力波的发现漂亮地印证了爱因斯坦在100年前的预言。如果我们有机会告诉他这件事,我真想看看他脸上的表情。”韦斯感慨道:“爱因斯坦是对的,这是多么了不起的洞察力和直觉。”

尽管经过长途跋涉,到达地球时引力波信号已极其微弱,但足以有希望掀起一场天体物理学的革命。“引力波是人类观测宇宙中最剧烈事件(黑洞融合)的全新方法,也是检验人类知识极限的新途径。”在哥伦比亚大学物理学教授绍博尔齐·马尔卡看来,人类此前的天文学发现都好似“眼睛”,而引力波的发现意味着人类长了“耳朵”。他表示,引力波携带大量信息,它的发现可帮助科研人员更好地了解黑洞。

就在媒体纷纷为雷纳·韦斯等人的发现弹冠相庆的时候,不少人注意到,为了探测到引力波,在长期研究过程中,雷纳·韦斯教授付出了顽强和不懈的努力。实际上,当韦斯获知引力波终于被探测的消息时,第一反应并不是欣喜若狂,而是长出了一口气:“用激光干涉测量引力波的方案是我一手策划的,万一在哪里出了什么差错,就是上千人,上十亿美元跟着我瞎折腾了一回啊!”在

上个世纪90年代初期,美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投重金开工建造LIGO的时候,与之相伴而来的是不停质疑声音,不少人怀疑这么多经费投入进去,究竟能否获得科学上的成功?”“LIGO项目使用巨大的激光干涉仪,在引力波通过地球时,要探测到比原子核还要小很多的变化,这的确有点匪夷所思!”在一片反对声中,1993年,美国自然科学基金甚至一度暂停了原计划的4300万美元的巨额投资。

1994年,科学家巴里接手LIGO时,LIGO项目由于内部离心而岌岌可危。然而,这一切都不能动摇雷纳·韦斯对于探测宇宙引力波的信心。雷纳·韦斯和基普·索恩都坚信,引力波可以被检测出来,并终将带来一场人类对宇宙认识的革命。

雷纳·韦斯等人的努力和坚守,终于有了2015年引力波的首度被发现。

2016年9月27日,邵逸夫天文学奖授予雷纳·韦斯罗奈尔特·德雷弗、基普·索恩,以表彰他们LIGO的构思和设计”。2017年10月3日,雷纳·韦斯教授摘取201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学界普遍认为,引力波的发现是物理学和天文学的一项重大突破。LIGO直接观测到力波,为天文探索开创了一个新方法,而它首先侦测到的非凡事例,开启了人类探索宇宙的一扇大门,甚至可能揭开宇宙诞生早期的奥秘。诺贝尔物理学奖评选委员会成员安德斯·伊勒贝克说,引力波为人类探索宇宙提供了全新的观察方法,未来可能会有更多新的发现。“到目前为止,各种各样的电磁辐射和粒子——例如宇宙射线或中微子——都已经被用来探索宇宙。然而,引力波直接证明了时空自身的扰动。这是完全崭新而且不同的东西,打开了以往无法看到的世界。”

当获知自己获奖的消息时,韦斯说:“我感到一种巨大的解脱和喜悦,但其实更多是解脱。一直以来,有一只猴子坐在我的肩上长达40年,他一直在我耳边唠叨,说:嗯,你怎么知道这真的能够成功吗?你已经把一大堆人拉了进来,但如果它是错误的呢?突然,他跳走了,这实在是巨大的解脱。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引力波终于被捕获
诺奖得主基普索恩:15年内有望解开宇宙诞生的秘密
引力波——来自太空的声音
为什么引力波探测立即获得诺贝尔奖
LIGO早期三位发起人的故事
2017诺奖物理奖得主:发现引力波 一场40年的“打赌”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