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明朝国防建设的特点

明太祖朱元璋从一个平民百姓起家,通过广泛的收揽人才,起用各方面的力量,南征北战、东征西讨,终于在1368年农历正月初四正式建国称帝,国号大明,定都南京。明朝自公元1368年立国到公元1644年为清所灭,在中国历史上共经历了276年。明朝的国防事业,概括起来讲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实行职业兵役制,讲究养兵、练兵和用兵

明朝军队实行的是职业兵役制,即一朝当兵,终生为伍,父去子替,世代沿袭的袭替制度。军人的家庭叫军户,军户的户籍归兵部管理(民、匠、灶户的户籍分别归州县、工部和盐课司管理)。在军户中,一般情况下一户有三男的,一男从军、一男替补、一男持家;有两男的,一男从军、一男持家;有一男的,不从军,该家庭转为民籍(民籍,后来演化成“户口”的专用名词),其军户户籍则由其他的符合条件的家庭取代。这种以职别划分管理权限的办法一直沿用到明朝灭亡。

朱元璋非常讲究养兵、练兵和用兵,他为军队建设钦定的四十字指导方针就是:“神威精勇猛,强壮毅英雄。克胜兼超捷,奇功奋锐锋。智谋宣妙略,刚烈效忠诚。果敢能安定,扬名显大勋”。突出了勇猛、果敢、智谋、效忠的治军原则。 

洪武六年,朱元璋命中书省、大都督府、御史台、六部联合议定军队大练兵的管理办法,例如考核弩兵有两个项目:射程和命中距离。射程,带队军官必须达到一百六十步,士兵必须达到一百二十步,以射十二箭六箭达标为合格;命中距离五十步,以射十二箭六箭命中为合格;其他各军兵种各有规定。

为了检查练兵效果,每年必须抽调各卫所兵员的五分之一进京进行御前验试,距离京城较远的各卫所由兵部派员到都司所在地集中监督进行,逐年轮番更替,五年为一个周期。在验试考核过程中,以卫为单位各项指标都达到规定的,军官逐次分别记功,士兵赏六百钱。达不到规定的,将领自指挥使以下次第夺俸;七份以上,次第降官直至降到军士为止;明年再验试仍不合格的,士兵发配云南戍边,军官带罪从征,总旗和小旗降为军士。从中可以看出,对军官的降职能大刀阔斧,对士兵的提升却非常吝啬。

二、迁都北京,实行“天子守边”

明朝建国后,与北元蒙古连年作战,明廷始终视蒙古为头号大敌。蒙元残余势力败退塞北,但卷土重来之心未泯,北京因此也成为国防前线的哨所。明初以应天府(今南京)为京师,明成祖永乐十九年(1421年)朱棣决心迁都北京,南京应天府改为留都。

历史上王朝建都,一般都选中间位置,是“天子居中,诸侯守边”。而到了明朝,边患主要来自北方蒙古,明朝廷必须在北部边防屯驻重兵,以防止蒙古骑兵南下。朱元璋在《皇明祖训》中告诫子孙:“胡戎与中国边境密迩,累世战争,必选将练兵,时谨备之。”

太祖朱元璋为了避免重蹈边将拥兵自重的历史覆辙,大肆屠杀功臣,将北部边防的立足点放在了诸亲王身上,实行以藩王御边的政策。朱元璋对自己的设计非常满意,因而才对孙子朱允炆得意地说:“朕以御虏付诸王,可令边尘不动,贻汝以安。”他认为这样便不会对皇权造成威胁。

燕王朱棣手中兵权最重,且为明军精锐。正是依靠这样的军事实力,朱棣通过“靖难之役”打到南京,夺取了帝位。至此,显然朱元璋那一套儿子守边的办法也不可靠,朱棣必须想出新的办法。明朝天下精兵良将,尽在九边。但在没有现代通讯、交通工具的古代,定都南京的明廷与其他任何一个定都腹心地区的王朝都面临相同的两难:如果放手赋予戍边重兵集团主将足够的自主权,他们向安禄山看齐的风险,很可能上升到令人无法承受的地步;如果仿效宋朝奉行“守内虚外”政策、束缚戍边重兵集团主将手脚,军队的作战能力将遭到严重削弱。“靖康之变”和崖山的悲惨结局永远铭刻在明人心头。

既要安边,又不能兵权旁落,于是朱棣做出大胆举动,把国都定在他曾经的封地——北京,这样,边防的军政大权就都握在了他自己手里,大大减少了边镇将帅割据称雄的可能。明成祖选择了迁都北京,“天子守边”,充分显示了大明王朝前期朝气蓬勃、迎难而上的精神风貌。而真正的积极之处在于:天子守边,如果能居安思危,以身守塞,则天下安宁。

明王朝军队的精锐,都集中在京师附近。明成祖朱棣迁都北京,因首都置于国防前线,遂成立了“五军”、“三千”、“神机”三大营,合称京军,设“七十二卫,军士不下百万”、“京营劲旅不减七、八十万”。“天子守边”不仅有其政治上的意义,也在经济上构成了一条联结南北的连锁轴线。这一格局对整个中原的生产和经济产生了重大影响,尤其对促进江南地区的经济繁荣有着极为重大的意义。大后方长期的安宁,直接促使了江南手工业的发达,江南地区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

    三、设置卫所,更新国防守备制度

朱元璋刚起兵时的主要兵员是以凤阳为中心,辐射苏皖北部各县的家乡子弟,后来在征战过程中源源不断的接收、吸纳和改造降兵,并在攻占的领地征发罪犯从军以及通过民间征兵,使队伍不断扩大。正是依靠这支力量,最后问鼎中原。

明朝建立以前的军事活动在战略上主要以军事进攻为主,为了部队易于集结和调动,他仍然沿袭元朝旧制,采用直线式的的管理模式,即枢密、平章、元帅、总管、万户等军队制式和官号。

明朝建国后,由于武装力量的总体战略由进攻变为防御的重大改变,这种直线式的统领部队的军事建制显然不能适应国防守备的需要,于是由朱元璋发明的能够满足国家防御需要的军队建制——“卫、所”制度便应运而生。

卫所制度是明太祖朱元璋创立的一项新的军事制度,它是以都司为地方最高军事领导机构,率领所属卫所隶于中央五军都督府,并听命于兵部。

明朝建国初期,即洪武七年(公元1374),便下诏实行卫所制。一般以5000人为一卫,长官为指挥使;1120人为一个千户所,长官为千户;下辖10个百户所,长官为百户,百户之下,有总旗2,小旗10。每总旗辖5小旗,每小旗领军士10人。洪武年间,全国陆续设置了17个都司,3个行都司和1个留守司。全国共设内外卫所约329个,守卫千户所65个。

国家一旦遇有战争,由兵部秉承皇帝旨意,委派都督府官或侯伯出任总兵官。总兵是由中央派出的,官爵较高,职权较专。永乐时总兵官的职掌为:“整饬兵备,申严号令,练抚士卒,振作军威。务要衣甲整齐,器械锋利。城堡墩台坍塌以时修治坚完,官军骑操马匹责令饲养膘壮。仍督屯田粮草,并一应钱粮不许侵欺。遇有贼寇,相机战守”。

卫所制度最大的特点就是“全民皆兵”。卫所制度主要的作用还是保卫国家,提供兵员,这一点在前期是很有效的,明朝前期,包括太祖朱元璋和成祖朱棣四处征伐,开疆拓土。军队的来源,主要是卫所提供的。尤其是朱棣,他五征蒙古,深入大漠,平定东北,建立奴儿干都司,南下平定越南。甚至郑和的下西洋的壮举,都和完善的卫所制度源源不断提供合格的士兵分不开的。

    四、改良火器,注重发展和引进武器的仿制与改进

    把冶铁技术和火药运用于军事,军队普遍装备了火枪、火铳,以及悬挂腰间、举手可放的千里铳等,是明朝国防建设的一大特色。

明朝当局还注意对外来技术的汲取和引进武器的仿制与改进。明成祖朱棣时,将从西方引进的“神机枪炮”,配备给“神机营”,一边训练,一边仿制。“每一营(5000),其用霹雳炮3600合用药9000重八钱铅子90 万个。步枪、大连珠炮计200 合用药675 斤。”日本的丰臣秀吉学习织田信长使用只占日正规军1/10的火枪队统一全国后以为这样的装备天下无敌立刻攻入朝鲜结果遇上了上述编制的明军时才发现日军的火器太小儿科了。

明代火器的发展,达到了我国古代火器发展史上的高峰,军队中冷兵器和火器的比例,不断发生变化。至明中叶,已是“京军十万,火器手居其六”了。

明朝兵器制造业的崛起和发展,使明朝军队的武器装备得到相当程度的改善,编制发生了明显的变化,除了拥有传统的步、骑两个兵种外,出现了战车和炮兵两个新兴的兵种。公元1521年,又引进佛朗机炮;万历年间再引进红夷大炮。这些枪炮与中国传统的枪炮相结合,性能有了改进。工部与和地方相继开设枪炮生产场地,生产了数十种上千万件火枪、火铳和部分大炮。火枪、火铳普遍装备给步兵营。火炮装备给神机营,成为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炮兵营。

明朝造船业是当时的一个重要工业部门,明初的造船业,居于世界的先进水平。永乐年,当局命福建都司造海船137艘,可见当时造船规模之大。

郑和“下西洋”的庞大船队,集中反映出当时中国造船业的先进水平。郑和最后一次出海共乘坐大船63艘,其中最大的船只长444丈宽18丈,可容2000人,其它各船也可容纳四、五百人。船上有船海图、罗盘等。郑和“下西洋”,虽非执行作战任务,但反映了明造造船业的发展和明代水军海上作战能力。

五、抵御倭寇,竖立一道坚固的沿海长城

明朝初年,因为朝贡贸易厚往薄来,造成许多日本人冒充朝贡使者到明朝这里来骗取财物。日本当时实际上是处于割据状态,没有统一的中央政权,很多到中国来冒充朝贡使者的日本人没有日本政府的管辖,朝贡完了以后他们滞留在中国沿海抢劫,这就是明初的倭寇。

为防止倭寇,朱元璋就颁布了海禁政策。从此之后,如果要来中国做生意,必需朝贡兼贸易,否则不予,这就是所谓的“朝贡贸易”,兼具有怀柔拉拢周围国家的用途。

为抵御倭寇,洪武年间就开始在沿海设置卫所,建立水军。

     洪武二十三年,由于倭寇对沿海一带的不断袭扰,朱元璋下令从北起环渤海湾,南到福建沿海建立了天津卫、威海卫、金山卫等一大批卫所,形成了一道坚固的沿海长城。

连同内陆每个行政郡必须建立一个守御卫的规定,到洪武三十八年全国共建立守御卫329个,守御千户所65个,正规军总兵力达到200万。又建立军民指挥使司,下辖地方民团,使守御卫所总数达到547个,总兵力达到310万人。至明中期,在我国漫长的海岸线上,已分别建立卫所54个,千户所127个,巡检司230个,烽堠墩1338座,有效地防御了倭寇对我国东南沿海的入侵和骚扰。

六、加修长城,构成一道巍峨森严的防御屏障

  明朝疆域在嘉靖以前大体上是“东起朝鲜西据吐番。南包安南北距大碛,东西一万一千七百五十里,南北一万零九百四里。”1000万平方公里。南海的“千里长沙,万里石溏”尽入版图。“其声教所讫,岁时纳贡,而非命吏置籍,侯尉羁縻者,不在此数。呜呼盛矣!”(《明史·地理志》)

广阔的疆域不断受到鞑靼、瓦剌等北方部族的南犯,明先后18次重新加修长城。它东起山海关,西到嘉峪关,全长12700多里,横过千山万水,组成了一道巍峨森严的防御屏障。其工程规模之大,建筑技巧之高,超过了秦始皇以后的任何一个朝代。 

明代长城不仅集历代长城之大成,而且具有自己的特色。一是工程体系完整。明代长城一般分为镇城、路城、卫城、关城、堡城、城墙、敌台、烟墩等不同等级、不同形式和不同用途的建筑。主要地段的墙上,增筑垛口、守墙、敌台(有空心和实心),与墙外的偏坡、挡马墙、堑壕、烽墩和扼制路口、关口的塞堡连为一体。有的墙段还筑有支墙,便于策应和出击。这样,就形成了一个以墙身为主体的完整的防御工程体系。二是墙身更加巩固。除板筑(土墙)、木墙(少量)外,还有石砌墙和砖墙,用石灰色缝。砖墙为明长城特有,主要在张家口至山海关段,辽东地区也有一些这样的砖墙。明代长城的特点是,战斗设施完善;管理体系严密;情报系统简便适用。就情报而言,敌人来犯时,烽火台(烟墩)白天烧烟,夜间放炮:11炮为100人左右,22炮为500人左右,33炮为500人以上。千里之外,几小时便可以把敌人来的情报送到京师。

七、设重镇于边陲,点、线、面构成有机布防

   明王朝根据敌骑活动的特点,在敌人必犯的要道、要地设镇驻重兵,将帅可机动用兵,全线设防,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九镇”(又叫“边堡九镇”)。如果万里长城是防御外敌侵略的线,则“九镇”就是点。

“九镇”设置始于洪武时期,完成于嘉靖年间。“九镇”作为一个整体,前有外三卫:大宁卫,治宁城;开平卫,治多伦;东胜卫,治托克托。外三卫为九镇中坚部的外围要地。“九镇”后有内外三关:内三关为居庸关、紫荆关、倒马关,屏障京师,防维边塞;外三关为雁门关、宁武关、偏关,固山西而联全陕,以卫京师。“九镇”分地防御,各负责一个防区。以“九镇”为重点,重点设防,重点守备,点、线、面有机布防的结果。

朱元璋建立明朝后,总结元朝对外政策的教训,认为“四方诸夷皆限山隔海,僻在一隅,得其地不足以供给,得其民不足以使令”,故制定了既不“倚中国富强,无故兴兵”,也坚决反对外国扰边、侵略的睦邻自固政策。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明朝的国防建设
明朝军事体制及军队建制
胡惟庸通倭案新考
论朱元璋经略洮州
以胶东半岛海阳所为例谈胶东方言与江淮方言的渊源
朱元璋是如何对待日本倭寇的?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