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读书岛札记115:艺术的哲思
userphoto

2022.10.07 浙江

关注


2022年9月25日,秋阳高照,金风和煦。在浙江图书馆集体视听室,文澜读书岛书友聆听了一场别开生面的阅读分享会。这次分享的是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的孙善春新作《见东坡:读<黄州寒食诗帖>》。

虽然这已经是文澜读书岛宋韵阅读系列的第10场活动,也是关于苏东坡的第3次分享,但依然非常独特,很有新意。

独特之一,这是第一次关于书法作品的解读分享。众所周知,苏东坡是诗、文、书、画全能的天才,他的《黄州寒食诗帖》被书法界公认为“天下第三行书帖”,但过去从书法作品入手分析苏东坡的著作少之又少。

独特之二,艺术欣赏难以言传,尤其是书法作品的优劣,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外人往往难辨高下。于是,以西方现代艺术理论和哲学思维来讲述艺术欣赏的真谛,便难能可贵。怪不得浙江图书馆古籍部主任陈谊博士竭力推荐这部《见东坡》,并把它定义为一本“关于书法教育、书法欣赏的谈艺录”。

于是,在这个秋日午后,文澜读书岛书友欣赏到了一场妙语连珠、金句频出的思想盛宴。

缘起与价值

《见东坡》的作者是中国美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孙善春。他长期从事艺术哲学、美学与视觉文化研究与教学,近年致力于中国传统书法绘画思想研究与实践。他认为,如今时代变了,阅读的习惯,阅读的环境,阅读的技术条件都在变。现在喜欢看书的年轻人并不是很多,这不是说年轻人不好,而是因为时代变了,读书的文化变了,文化本身也变了。他没有写非常纯粹的学术著作,而通过这幅《黄州寒食诗帖》,想让年轻人能愿意去了解中国的书法,引导年轻人认识中国的传统文化。作为出身于哲学专业的教师,孙善春在书里更多呈现的是问题与困惑。他希望通过解读苏东坡的《黄州寒食诗帖》,提高我们自己的修养,希望把这个解读做成接近中国传统艺术的一个小入门。

《黄州寒食诗帖》是苏冬坡被贬黄州期间写的一幅行书帖,录了他的两首寒食诗:“自我来黄州,已过三寒食。年年欲惜春,春去不容惜。今年又苦雨,两月秋萧瑟。卧闻海棠花,泥污燕支雪。暗中偷负去,夜半真有力。何殊病少年,病起须已白。”“春江欲入户,雨势来不已。小屋如渔舟,蒙蒙水云里。空庖煮寒菜,破灶烧湿苇。那知是寒食,但见乌衔纸。君门深九重,坟墓在万里。也拟哭途穷,死灰吹不起。”。

《见东坡》从诗、书、文三个方面对《黄州寒食诗帖》进行了深刻剖析。这两首诗表面上写的是一种非常苦闷、困顿、凄惨、萧瑟的生活,但在每一个点上都能感受到苏东坡对生活的挚爱、留恋、深情以及那种浓到化不开的对艺术的体验。

陈谊博士认为,哲学家和艺术家会给梦找到一个合理表达的出口,使之符合人类的道德情感。所以,是压抑、苦闷、困顿、孤寂和孤独成就了这本书。他借用了佛学用语“文字般若”,告诉我们文字是可以见真佛的。通过文字的阅读,通过文字背后的精神力量的再吸收和拓展,走进艺术世界,这是一种传承。孙善春老师将两首诗以谈艺录的方式漫谈出来,比很多大师讲唐宋诗词鉴赏更具可信力。

孙教授对陈博士的话深有共鸣。他认为,读诗能读到陈博士所说的“你看完觉得很打动人,他好像又什么都没讲”的层面,才是真读懂了诗。借用苏轼的诗句“晓来雨过,遗踪何在?一池萍碎。春色三分,二分尘土,一分流水。细看来,不是杨花,点点是离人泪”,每一个字都像一个钩子一样挂着你的悲欢离合。哀愁苦痛,不能轻易滑脱,这就是生命感。

他又引用陶渊明四言诗《荣木》中的“念将老也”,进一步阐释“有与无”的辩证关系。什么叫快要老了?当你认识到快老的时候你就已经老了,意识到你的每一刻都直接跟死连在一起。死的背景让你生活中的五彩斑斓都出来了。好的诗,语言像画一样,似乎跟你说了很多,但又什么都没说,能让你直接进入对生命的感受。这个感受是不能替代的,也不能通过语言文字来作假。这两首寒食诗那么用情,那么动人,但其实他什么都没讲。为什么?因为“也拟哭途穷,死灰吹不起”之后,生活尘埃落地了。生命在死的基础上重新开始,等于是一个闭环。什么都没说,因为他已经完成了。

诗的大与小

陈谊博士认为,这本书里很重要的一个命题是“读诗不易”。诗很大,但诗也很小。苏东坡的两首寒食小诗,写的都是很细腻、很小的情景,怎么读出大的东西来?这就需要读诗的素养以及经验的积累。

孙善春回应了陈博士抛出的“诗是个大东西”的问题。他认为,诗人是懂得语言秘密的人,他要能胸怀世界,才能写诗,同时兼顾诗的语言。诗里包含着先天的音乐成分,其中的每一个声调都属于天地,属于人生的大音乐,是天籁地籁人籁。一个诗人要懂得那么多东西,胸怀得大。从这个角度讲,诗是大东西。

他指出,一个真正的艺术作品,它的体量大小与它的完成度无关,而与它的动人程度有关。所有动人的东西都要建立在一个具体的人生中来展开。当认识到自己真挚的情感是一种如此鲜明生动的生命感时,这种感觉是可以通到别人身上的。你会理解别人为什么在平凡的黯淡的日子里头,会在某些瞬间爆发出时代的光亮或者孤独的光亮,那个时候你就能读懂古人了。这是对“诗是个大东西”的第一个理解。

孙善春接着谈到,因为诗是言志的,志可以通古今,可以通人我,可以把自己跟世界联系在一起,所以必然是个大东西。诗是一个世界,是跟人生一样的世界。如果它能跟我们的人生有一个充分的循环,那就是一个艺术家的人生,艺术家的世界。

他从宋朝郭熙提出“山水大物也”为切入口,谈诗是“大物”。作为一个语言和思想作品,好诗的重要特点是空灵。“灵”是活,“活”对理解艺术非常重要。从陶渊明的《荣木》,到鲁迅的《朝花夕拾》,“活着”就是你认识到,你活着时的每一瞬间都在走向死亡。认识到这一点,生活就会进入空灵的境界。人是空的,因为生就是死,但它又可以很灵动。这种生死一体的鲜明感触,会让你的生活焕发生机,能够随时体会到人生的种种滋味。

“诗是大东西”隐含的意思,是每一个人的人生在生死的意义上是平等的,不但在受苦受难的意义上平等,在求解脱的意义上也是平等的,在面对艺术、面对诗的时候更是平等的。在这个意义上讲人的感情,一个小的人生也可以有大的情感。这是对“诗是个大东西”的第二个理解。

在读到“空庖煮寒菜,破灶烧湿苇”时,陈谊博士很动情地说,哪怕整个寒食帖你都读不懂,但苏东坡写到的这个细节立即会让你破防、泪目。他指出,《见东坡》的价值在于,作者把苏东坡创作过程中所构建的细节和阅读者能体验到的细节,一一给予发掘,并且阐释清楚,上升到艺术的体验和鉴赏的高度。“大”是个相对的概念,“其小无内兮,其大无垠”。从文学的角度来看,只要是完整的情感,真诚的表达,都不应该是个小问题,因为它直指人最真诚的那一部分。他认为,“诗言志”的志不是我们今天所谓的志向,而是心之所思。《见东坡》构建了自己完整的内心世界,别人通过某种渠道可以进入进来,获得滋养和传承,然后继续发扬光大。所以,孙善春老师是真正走进了苏东坡内心世界的人。

孙教授接着说,艺术鉴赏建立在寻找自我的基础上。我们的目的不是为了崇拜古人或者崇拜大人物,相反,是希望从他们那里带来力量,让我们能勇敢地活下去,更好地活下去。中国语言的每一个字都包含着丰富的意义,让你来思考。走进语言给你打开的世界后,你读到“死灰吹不起”时,就不得不去做更多的思考。一个诗人写诗,再澎湃的情感到最后都会让你平复,再伟大的情感都得归于生活。生活像大海一样,既藏污纳垢,又足以让你扬帆远航。这是对“诗是个大东西”的第三个理解。

陈谊博士认为,苏东坡晚年时并未写多少高光时刻的东西,反而写了他流放的黄州、惠州、儋州,印证了一个道理,只有苦难才是活着。只有你感觉到痛了,你才有曾经的拥有感。他每时每刻都在用自己超凡的艺术手段表达他的生存。

孙善春教授更是借用诗句“莫信诗人竟平淡,二分梁甫一分骚”,指出苏东坡就是一个活着的生动真实的人。从平淡人生里,能看到大的东西,就像陶渊明、龚自珍一样。他问书友们,人生的历程里是幸福快乐给人的影响大还是痛苦给人的影响大?是什么占据了人生最多的时光?人生总体而言是苦还是乐?如果好好想一下,人生就会走向新的维度。他指出,人类迄今为止所有的宗教都是建立在人生苦难的基础上的。否认人生苦难,就跟所有的宗教没有关联了。

他总结说,诗是有道理的,是通大道的。善于读诗的人能从里面读到道理,读到哲学与思想。读到那个时候,就是天地人都有了,自己也有了。那个时候就可以说,你活在诗的世界里,一个艺术家的生活就此展开。无论你是搞学术,搞书法,还是搞教育,最后你变成什么?只是一个活人而已。所有的东西都活在你的世界里,都为你而活。你可以为了追求它而活,或者活得更好一点,更勇敢一点,更轻松一点。

艺术的奥秘

《见东坡》的写法渗透了大量西方式的研究,这是作者的一个尝试。一个学习西方哲学的学者,面对中国传统文化时怎么办?孙善春教授用自己的人生经历和哲学专业知识告诉我们,人应该学会轻装上阵,回到自己的人生,回到自己的内心生活,而不是听别人怎么讲。

他反复强调一个道理,什么叫看?怎么看?按照传统来讲,你的修养到哪里,你就只能看到哪里,这叫见仁见智。我们只有接受这个现实,才能更好地开启艺术之路。从文学来讲,你才能更好地进入文学,进入文字的世界。生活里也是这样。

人要留给自己足够的时间和空间,帮助自己来了解自己,你才能看懂别人,这就是人生的奥秘,也是看世界和看艺术的奥秘。

艺术作品逼着我们想一个问题,“人生一世,草木一秋”,人能留下什么?人生重要的是什么?是留下来的东西重要,还是不能留下来的东西重要?有没有什么东西又是留下来的,又是留不下来的?那是什么?是艺术。当你知道语言是有限的时候,开始走向不想再通过语言来建立跟别人联系的时候,艺术就开始了。

人有看得见的部分,有看不见的部分,而艺术就是在看见和看不见之间产生的。艺术被看懂意味着什么?一个伟大的心灵怎么能轻易被看懂?因为伟大,才写出这样的作品。我们要去羡慕他的伟大,要知道他的伟大从哪里来,他如何能跟我们的生活不一样?但你说他的生活不一样,他又很一样,他吃喝拉撒就是跟我们一样。

这就是哲学。怎么看艺术?孙善春教授给我们上了一堂精彩的艺术哲学课。

交流与互动

两位嘉宾精彩的分享之后,文澜读书岛发起人劳月老师分享了他的三点感受:

第一,微观和宏观的结合才是我们认识历史的一个正确方式。孙善春老师从很短的两首诗组成的一幅字入手,解剖苏东坡的人生,讲述艺术欣赏的真谛,这是一种手术刀式的微观历史研究,是学习宏观历史的非常好的补充。

第二,《见东坡》从苏东坡的字和诗进行研究,是非常直观的历史研究,更接近历史本源,与当前历史研究的主流田园考古有异曲同工之妙。

第三,《见东坡》并未就东坡说东坡,而是发散式地深入、交互研究,让深奥的哲学理念和艺术欣赏规律以通俗易懂的方式展现出来。

劳月老师指出,今天这样启发式的对谈,对我们如何读书,如何欣赏艺术作品,很有启发意义。读书和欣赏作品一样,关键并不在于人家怎么看,而在于自己怎么看。阅读者、欣赏者只有通过文字和作品,和作者相通了,走进了作者的内心世界,才是真正读懂了文字和作品。

接下来的嘉宾与书友互动环节,孙善春教授更是侃侃而谈,于不经意间,以哲学的智慧与思辨,解答了书友的疑问。

《黄州寒食诗帖》是否全部为苏东坡所写?是否苏东坡的最好书法作品?孙善春:面对一个艺术作品,我们应该关注什么?能关注什么?这是由你个人来决定的。我们关注它和我们的生活有什么关系?它精不精彩而不是真假,这是面对艺术的两条完全不同的路。你想走哪条路,每个人都可以来选择,这是由个人来决定的。真情实感是最重要的。一个作品有了真情实感,就没有必要来区分好坏,都是独一无二的。当你说艺术作品很了不起的时候,你不是跟它接近,而是把它推远了。让一个好的东西进入自己的生活不容易,得搞清楚如何让艺术作品成为你人生的一部分。这才是真实的。也只有在这个时候,艺术才跟你有关系。

对于苏东坡姓名的解读。孙善春:名字非常重要。一个人的名字起成什么,对他的一生是会有影响的。名字的丰富含义,只会因为这个人增加而不会减少。就比如看“苏”字,喜欢苏东坡,你再看“苏”这个字感觉就会不一样,会有心动的感觉。这就是艺术道路的开始。

关于“文无第一武无第二”问题。孙善春:我们首先要看怎么比?跟谁比?比是为什么?诗写到真情实感,跟他的人生密不可分,无可替代,所以所有的诗都是好的。跟他们比,谁是第一没有意义。因为诗追求的是精神、感情、思想,是生命本身的东西。每一个艺术作品都是一个具体的人生,在这个现实生活的土壤里开出来的花朵,哪怕土壤是贫瘠的,是盐碱地,哪怕它只能长成仙人掌,在生命的意义上,它都是完美具足的。

什么是武无第二?“武”要追求可见,两个高手过招一定要有输赢。但正因为可见,我们往往容易被迷惑。你以为你看见了,但是你看见真相了吗?艺术思考给人带来巨大的解放。很多人理解的艺术只是理解到可见的层面,不能深入到不可见的层面。因为不可见的层面要通过你的个人真情实感来代入,就像我们通过阅读走进苏东坡的寒食诗帖里的世界一样。这个道理不是一般人可以懂的。

在中国古人的思想里,“比”是靠近的意思。在一起,肩并肩,叫比。比的用意不是让你给人比较高下,恰恰相反,是让你靠近你爱的东西,不分离。比是为了更好,不是为了分高下。比的行为是你自己去看,自己订立规则,自己寻找标准。所有的学习都是为了这个目的。我们辛辛苦苦学这个学那个,就是为了自己能够看到这个世界,而不是听别人讲。各人有各人的生命,各人有各人的生活,是不可能替代的。父子不传,就是艺术的孤独,也是艺术的真实。 

从每个人生命的不可替代性来讲,书法是不可以作为的。书法是生活,你的生活成为一个半虚拟的形象,就是字。这个问题很大,但是能知道这一点,基本上你就会慢慢减少一些干扰。因为生活中某些耳熟能详的话,不经过自己的演绎、判断,它给你带来的更多的是干扰,而不是帮助。一个人想在生活里能迅速找到对自己有意义的东西,不是一般人所能做到的。所以人需要学习,就是这个道理。

关于如何寻找自己的标准。孙善春:写这本书只想告诉大家一个简单的道理,看书法能相信的只有自己。不需要任何人,谁都帮不了你。当你明白并真的相信这点的时候,你才能去补足知识,听别人讲才有用。当大家都认识到这是一种基于自身的阅读的时候,我们所有的艺术问题便都解决了。只有当我们把它当成一种人生的阅读时,才开始真正的阅读。

一点感念

在两位嘉宾老师充满哲思的对话中,时间飞快地溜走。这逝去的三个小时,因为有了哲学与艺术的启蒙,变得意义非凡。每一个线上线下的书友都在聆听和思考中,对苏东坡,对艺术的看法,有了自己与众不同的维度。有的书友甚至把直播视频来回看了三遍。

孙善春教授最后说,什么是日常生活?日常生活就是天天这样,仿佛都是一样的。其实你真的以为你每天都一样吗?关键是,对不一样的地方你有没有觉悟?你有没有认识到?

我想,有幸聆听过这堂艺术启蒙课的书友们,以后的每一天可能都会因为有所觉悟,而过得与众不同吧?

正如劳月老师的总结:看画也好,看书法也好,看人也好,读书也好,就靠我们自己。老师当然是需要的,但最终需要靠我们自己来读懂这本书,来看懂这幅字。

感谢文澜读书岛,给予我们不一样的读书体验!

本文摄影:尹初

文首题字:沈强民

文末篆刻:孙新龙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卧山湖间,一蓑烟雨任平生
苏轼也“拟哭途穷”——寒食节后说《寒食帖》
谈苏轼的人格与书画艺术
壹学者
苏轼的《黄州寒食帖》黄山谷题下精妙跋文,是要和老师打擂台吗!
【明月几时有】书法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