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读书岛札记154:遇见风雅敦煌,感知艺术神韵
userphoto

2024.04.30 浙江

关注

敦煌,一生必去之地。遇见敦煌,就是遇见风雅。看见敦煌,就是看见活着的历史。

4月20日,一个典型的春日周末,杭州灵隐景区照旧人潮汹涌。在熙来攘往的游客中,一位头发花白的老教授,带着一群人,在永福寺大雄宝殿前和法净寺圆通殿里,指指点点,说着什么。

这些人是浙江图书馆文澜读书岛阅读沙龙和浙江云林书院读书会的书友。讲解的老教授是中国美术学院客座教授、南京师范大学兼职教授、杭州佛学院艺术学院教师谢成水。永福寺大雄宝殿一佛二弟子的青铜像和法净寺圆通殿左右墙上的壁画是他运用敦煌艺术的技法创作的作品。

正如文澜读书岛发起人劳月老师在阅读分享会开始时说的,他们这些人不是来看庙拜佛的,而是通过谢成水教授创作的这些恢弘神秘的东方艺术画卷,来找寻活着的敦煌艺术魅力的。

在杭州看见敦煌

这次阅读分享活动缘起于去年12月30日的文澜读书岛年终阅读分享会。那天,书友风信子用短短15分钟时间推荐了谢成水教授写的《看见敦煌》。她的两句话让人印象深刻,那就是“在杭州看见敦煌,看见活着的敦煌艺术。”

于是,书友一致票选风信子在今年一季度专门分享一次《看见敦煌》。风信子向劳月建议,到永福寺、法净寺现场领略活着的敦煌艺术,效果会更好。劳月不仅采纳了这个建议,而且通过浙江云林书院,辗转找到了本书的作者谢成水教授。谢教授很支持文澜读书岛的设想,自告奋勇带领大家参观永福寺和法净寺,并为大家分享自己的创作体会。

在永福寺大雄宝殿门口,谢教授告诉大家这个佛像的由来。2000年,敦煌学国际学术研讨会上,当时的法净寺住持光泉大和尚找到谢成水,希望他帮助法净寺修改佛像,使其具备唐代神韵。因了这个因缘,谢成水来到杭州。灵隐寺附近的永福寺重建,住持月真大和尚邀请他为永福寺大雄宝殿塑佛像。为了区别于灵隐寺佛像的老成持重,他把三个朝代的佛像艺术风格与塑造手法融合在一起,创作了一个具有现代感的年轻活泼的佛像:用北魏的表现手法起稿,按隋代秀美像的手法塑造脸部侧面,按唐代丰满壮美风格塑造脸部正面。同时,他还加强衣纹刻画,让佛像的衣服部分有风动潮涌的感觉,从而产生强烈的视觉冲击力。

在法净寺圆通殿达150平方米的巨大壁画前,谢教授又详细地向书友介绍了他当时的创作思路。壁画研究曾是谢成水教授去敦煌工作的终极目的。1984年,他应聘敦煌时,就曾梦想用敦煌壁画的技法去南方画壁画。如今,这个梦想终于有机会实现了。他先后化了六年多时间,把敦煌莫高窟第220窟的唐代壁画《阿弥陀经变》《药师经变》《维摩诘经变》,用敦煌技法画上了法净寺圆通殿的墙面。他还研发了获得国家发明专利的“古代壁画制作新工艺”,确保壁画在杭州的梅雨季节不会因潮湿霉变而损坏。

谢成水与常沙娜在永福寺合影

著名敦煌艺术家常沙娜参观永福寺和法净寺后,感慨地说:“初见中天竺壁画就很兴奋,再看到永福寺大佛后,更觉得是一种震撼。”

站在比敦煌原作大四倍的清晰壁画前,所有的书友和常沙娜一样,感到了心灵的震撼。在家门口,看到活着的敦煌艺术,那是多大的福分!

敦煌的魅力

在法净寺,和僧人一起按照寺庙习俗用过素斋以后,书友们聆听了谢成水教授对这本《看见敦煌》的介绍。

谢教授是福建人,从福建师范大学艺术系毕业后,又到浙江美术学院(现为中国美术学院)进修油画。期间,他看到了敦煌文物研究所(今敦煌研究院)招聘研究人员的信息,便报了名。经过面试以后,他被录取了。来到敦煌之后,他才知道,他是34个被录取的美术人员中唯一一个前来报到并留下来的人。

接下来,那个荒凉的西北大漠给了身体羸弱的南方人谢成水一个下马威:因为当地饮用水含氟量太高,谢成水天天拉肚子。他请教当地人,当地人笑着说:“别管它,一直拉,拉到后面自然就好了。”于是,谢成水用坚强的毅力硬挺了15天,终于适应了那里的高含氟水。

就是在那15天里,谢成水把莫高窟最有价值和代表性的洞窟都看了一遍,看到了各个时代清晰的艺术风貌在莫高窟的交融、演变,成就了汉民族的绘画艺术风格。从此,他爱上了敦煌,并以此作为自己毕生的事业。

此后的几十年,谢成水认认真真地在莫高窟临摹和研究敦煌艺术。2002年,他应伦敦大学邀请,到大英博物馆临摹、研究流失在英国的敦煌藏经洞绢画一年。同时临摹了珍藏在大英博物馆的东晋顾恺之《女史箴图》原作。

谢成水教授以幽默又诙谐的讲述,让大家详细了解了以丰富卓越的艺术造诣闻名遐迩的敦煌壁画,是怎样在历经岁月的洗礼中得以恒久地保护和传承下来的。他从自己多年临摹敦煌壁画的亲身经历和艺术思考出发,与书友们分享了敦煌艺术再创作背后不为人知的历史传说和有趣故事,吸引了在场书友的认真聆听和频频发问。

大家不禁感慨,原来敦煌艺术不只是在敦煌千古留存,在离敦煌几千里之外的杭州,它也同样以其独特的魅力和风雅的神韵,鲜活地存在着。

艺术与宗教的关系

主持阅读分享会的劳月老师谈了他阅读《看见敦煌》的体会。他认为,这本书让我们看到了艺术与宗教之间的密切联系。他指出,人类发展早期,因为对未知世界的恐惧,产生了神话,进而发展成宗教和宗教艺术。西方艺术的源头在古希腊、古罗马,文艺复兴的最经典作品都在意大利的教堂里。而中国最经典的艺术作品则都在敦煌。这说明,人类文明的发展都是遵循着同一规律的。最早的艺术作品都来源于宗教、神话。宗教不是迷信,而是一种人生哲学,是一种深奥的艺术。今天到永福寺、法净寺参观,不是来祈愿拜佛,而是从这些佛像和壁画中体味敦煌艺术魅力的。

劳月还谈到艺术的生命力和传承。他说,敦煌莫高窟在千里之外、千年之前,和今天身处杭州的我们关系不大。但是,谢成水教授的《看见敦煌》刷新了我们对敦煌艺术的认知,翻开了敦煌艺术传承的新的一页。在杭州的寺庙建筑上,璀璨的敦煌艺术依然展现出强大的生命力,焕发出炫目的光彩。他强调,任何艺术都有生命力,都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衰落、消亡。要避免一种艺术的衰亡,必须让它能在当代存活下来,生存下去,而不仅仅保存在博物馆里。谢成水教授把一辈子临摹研究敦煌艺术的心得融化在创作中,创造出具有敦煌意蕴的全新的佛像和壁画,让我们看到,千年敦煌艺术,依旧具有强大的生命力。这就是阅读《看见敦煌》的意义之所在。

学会欣赏敦煌的美

推荐了《看见敦煌》的书友风信子第一个发言。她的发言代表了书友对谢成水教授的钦佩感激之情。她说,很多人都去过敦煌,在莫高窟跟着导游的手电筒东看西看。除了模模糊糊的佛像之外,根本就是一头雾水,体味不到敦煌的美究竟在哪里。直到读了《看见敦煌》,才恍然大悟。谢教授用通俗易懂的大白话,让我们真真切切明白了敦煌艺术的奥妙之处。今天在永福寺和法净寺的现场讲解,更是加深了对敦煌意蕴、对中国传统艺术手法和理念的认识。她说,一定要带着这本书再来细细品味壁画和佛像,带着这本书再去敦煌,去谢教授推荐的290窟,好好领会敦煌的美妙。

书友小苏借用了莫言的话“读书就是在别人的故事里历经沧桑。这是文学的美妙之处,也是读书的美妙之处”,认为谢教授通过分享自己的敦煌经历和创作经验,所体现出来的对艺术的热忱追求,是鲜少有人能达到的境界。这让她非常感动。要让跨越千年的壁画和佛像活灵活现,每一个笔画,每一个线条,都需要用毕生的精力去参悟、模仿、创作。我们去不了敦煌,也不会有谢教授这样的生活体验,但《看见敦煌》让每一位读者都间接体验了谢教授对敦煌艺术的认知过程,这是一种极大的享受。

书友郑炜炜曾经留学英国。留学期间也曾去大英博物馆参观,在当时的一个中国特展中看到过几小块敦煌绢画。她说,作为一个没有美术基础和造诣的普通观者来说,能从这样的活动中感受敦煌艺术的大美,是一种缘分和幸运。她希望敦煌莫高窟这样的传统艺术文化瑰宝能得到更好的保护和传承。

为什么是敦煌?为什么是北周?

书友寿葛平请教谢成水教授,为何在河西走廊那么荒凉的地方会密集地出现敦煌莫高窟那么多的艺术宝藏?谢教授说,敦煌的兴盛和丝绸之路有密切关系。当年的丝绸之路是像现在的北上广深一样热闹的。那时海上不通商路,丝绸之路是与西域通商的唯一通道。隋炀帝杨广就曾亲自到张掖开过27个国家的商品交易会,接待这些国家的大使。那时河西走廊上贸易驼队非常多。很多画工就像如今到深圳打工一样,到河西走廊谋生。商人在敦煌歇脚的时候,会去许愿,在山崖上开个窟祈愿一路平安。做完生意回来还要还愿,又开一个窟。这样慢慢垒起了越来越多的石窟,形成了蔚为大观的艺术景观。

来自云林书院读书会的赵建华请教谢成水教授,为什么特别偏好北周的艺术风格?谢教授说,他刚到敦煌,就是从临摹北周洞窟开始的。临摹中他发现,北周洞窟的画看上去很丑,都是抽象色块,和西方的抽象画很相似。突然间,学西洋油画的他,顿时来了兴趣,开始了细致的研究。莫高窟的早期作品来自于印度,北周正好处于莫高窟艺术风格的转折点上。那个时期的绘画几乎是充满着线条语言的艺术世界,完全采用了汉字书写的笔法线法,色彩表现退居其次。这是外来艺术中国化转型时期的一个代表作,是敦煌艺术史上的一朵奇葩。而莫高窟290窟则是其中的典型代表,谢教授在《看见敦煌》里设专章作了介绍。

应赵建华的请求,谢成水教授推荐了他认为莫高窟最值得看的5个洞窟,除了290窟之外,还有220窟、45窟、158窟、328窟。他认为,看完这5个窟,基本上就清楚敦煌的艺术风格了。榆林窟也有4个洞窟最值得看,2、3、4、25窟,集中了榆林窟的精华。

请点击识别上图小程序码收听文澜读书岛播客

看见敦煌,也看见自己

有人说,读懂敦煌艺术,就能读懂中国千年来波澜壮阔的文化图景。这也是近些年关于敦煌的各种艺术展览和当地旅游无比火爆的原因。所以,去往敦煌路上的人群,永远盛况空前。

回想起多年前自己去西北游历时,亲自领略了敦煌莫高窟的神秘和伟大,体会了艺术敦煌飞天的精妙和广博。漫漫黄沙之中,竟有着如此辉煌的石窟艺术。大美敦煌,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今天,通过对近在身边的敦煌艺术的认真赏析,好像也使我看到了中华民族对艺术瑰宝魅力的无尚追求。《天才在左疯子在右》中有这样一句话:你看到的世界,其实就是你自己的样子。我想,谢成水教授在书写《看见敦煌》的过程中,一定也看见了他自己。

现场所有的书友都认真聆听并做着笔记,希望今后能有机会去敦煌仔细地看一看谢教授推荐的这些洞窟,去遇见和铭记那尘封于中华历史岁月中恒久的璀璨。

本文摄影:姚亚萍、尹健玲

本文短视频拍摄制作:沉言静思

本文播客制作:周婷

文首题字:沈强民

文末篆刻:孙新龙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敦煌莫高窟艺术佛像壁画
张大千笔下的敦煌莫高窟佛像壁画
敦煌莫高窟彩塑飞天艺术动图欣赏
张大千_临摹敦煌莫高窟佛像艺术
敦煌莫高窟千年艺术 敦煌夜市美味佳肴
历史为敦煌莫高窟写解说词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