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被吐槽的“泡泡袖”、“小雏菊”、、、错在哪里了?
点 蓝字 关注,并 星标 ,不错过每期精华推送

(F先生第 253 篇原创文章)


开篇一张图:

来源社群交流


讲真,上面这个段子笑到我了:


泡泡袖=金刚芭比?



这里就不得不提2020年,被“时尚圈”广为跟风流行的“四大天王”:



就拿夸张的泡泡袖来说吧,显宽显壮的问题也非常明显:

图片来源公众号:十三行壹號
问题是,这阵同质又不好驾驭的“风潮”,已经让大部分服装二批商和零售商叫苦不迭了......





同质化跟风,可以说是国内服装市场一直以来最大的问题。

不论是批发,甚至品牌,大多数依旧是建立在“模仿”上。品牌呢,从风格、外观到品牌模式、营销手法等各个方面都互相模仿,同质化现象可以说是非常严重。
走在商场里,相同品类的门店,风格相近、款式相似,用色差不多,就连店铺设计也格外雷同……面对这些相似的面孔,越是“挑剔”、活的精致的人,越难提得起精神来。

批发呢,更离谱咯,基本上一个批发市场转下来都像是一个母亲的孩子。要找同款简直比找不同款还简单。

这也难怪网购可以快速占据我们的消费重心,因为除了价格之外,你可以有更多的选择,能够在同质化浪潮中,淘到一些不一样的个性单品。


  

这也就解释了,为什么这些年国内涌现了那么多设计师品牌......

因为过度同质化,以及逐渐成熟的服装时尚行业和消费者,也促成了设计师品牌。近两年,中国设计师品牌不断涌现,选择设计师品牌的消费者也越来越多。
但是,同质化这一现象,在设计师品牌身上,同样明显......

一段时间里流行棉麻风,棉麻风品牌便扎堆出现......

大家都在高喊国潮,一堆的品牌开始玩中国风、讲中国文化。这其中,有玩的好、让人眼前一亮的,也不乏过度脱离实穿性的……

而前几年流行的街头风,也进入了许许多多的设计师品牌门店……


当然,有人要说:“市场流行什么,消费者想要什么,我们就给他们什么……”

比如下面这位设计师的留言:

图片来源公众号留言:十三行壹號


这话乍听确实没毛病,但所有问题还是得细看。




“到底是什么跟风?”

“跟风” 反映的是一种从众心理,心理学和经济学中又名 “花车效应” 和 “羊群效应”。

“羊群效应”  是个体盲目追从头羊的现象,羊群平日散乱,但头羊行动起来后,其他的羊也会不假思索地一哄而上,并不会去思考前方有没有草料或捕食者。

而 “花车效应” 则是指当花车游行时,单独的个人只要登上花车,就可以得到瞩目满足虚荣,并且不需要思考花车将其带去哪里,或花车风格如何。

所以在我看来,时尚圈的 “跟风” 现象大多是 “花车效应”,像游行的花车一样,当一种潮流得到足够多的曝光和热度后,有的人会认为,当我拥有这些,我就不会脱离时尚,我也能 “进入主流”。



图片来源公众号留言:十三行壹號


那么,市场同质化跟风,到底是什么惹的祸?

是跟风模仿?还是对个性化需求不想承担风险?还是品牌缺乏识别个性化需求的能力,一季好一季坏?还是你认为老板娘的眼光过时了、或设计师水平不行?

抄版可以说是服装行业最难避免的问题,一定程度上这也是同质化的原因。

其实就连快时尚巨头ZARA的成功关键,也在于每年从各大时装周上“抄”下来的设计创意……当然,不断轮回的时尚界,有时候抄袭、跟风也很难界定,尤其是某一种元素流行起来后,想要追潮流的后来者也很难跳出圈子。

所以从根本上来看,是大众审美的市场基础在作怪。

大众审美由于是跟风随大流的消费群,这种需求共性又是规模庞大的,所以容易形成规模、出现爆款。

发现这个领域的市场机会,就在于洞察大众消费需求、跟随流行趋势,品牌的策略是迎合他们的需求。

但是,但是,当你发现了这块肥肉,难道别人是呆瓜??



以快时尚为例,早前快时尚品牌进入中国并快速风靡后,中国市场也涌现了一批大喊“快时尚”模式的品牌,但真正能够做到符合“快时尚”三大要素的品牌,却寥寥无几。

你的更新速度够不够快?时尚程度高不高?价格是否有优势……

跟风之前,先这样问自己。

举个例子,陈乔恩的这款泡泡袖,是廓肩的设计,实在有点显壮,她本人身材不是特别纤细,属于胖瘦均匀的身材吧,但是穿上这款泡泡袖,立马穿出了女壮士的感觉


泡泡袖是今年夏天的大火的单品。但是显然这款单品对于骨架大的妹子、丰满一点的妹子不太友好的。

即使陈乔恩颜值这么高,但是穿上这款泡泡袖,也会有一种显壮的感觉,右边的造型风格才是适合自己的。

所以说,同样都是女性化特质,能不能也出一些不同的类型,将自己的产品系列拉宽,适合更多的人群?

比如下面这个思路:




那,服装市场为什么会跟风?有没有想过?

我想过,跟风的根本原因是:出爆款的概率大!

但是,模仿有风险,跟风需谨慎!同样是在“追流行”,有人成功,有人失败。

设计来讲,就拿今年流行的“四大天王”为例,当你在第1个品牌(特别是秀场)身上看到时,你会觉得惊艳。

第2个、第3个,你会感慨说“哇!今年的流行元素”。

可等到第99个、第100个……时,你只会说一句:“烂大街”了!

所以,什么时候把消费者想要的流行元素给他们,你得花点心思。

比如这“四大天王”的流行元素,批发设计的今年3月做、今年4月做,和今年5月仍然还在做,就是截然不同的命运嘛!

做不到第1个吃螃蟹的那个引领潮流的人,那就做前几个跟风的。

最忌讳成为最后一波一拥而上的浪潮里的一员,因为你身上注定被贴上同质化、被淘汰的标签:


社群交流截图


但是,即使跟风到爆款就一定赚钱?

明明出了爆款,一个季度下来却没赚钱,正常!

做服装的人每天都在唠叨爆款,然而出现爆款不一定能赚钱,是因为做服装销售想赚钱,不光是看卖了多少,更要看库存是多少,还要附加上商品周转率。

即使你卖的多,但库存比卖的还多,怎么赚钱??

一个季度即使有爆款,如果你雷同的款多,爆款顶多就几个。

怕就怕在只有几个款畅销,因为畅销款通常翻单补货非常难,其他不畅销款的款,又没有人要拼命压货,那个难受谁做谁知道。

所以说,从分摊风险的角度来看,无谓的跟风也没有必要。极端流行的东西做一点,再多做几条不同的产品线,比一味的“追爆款”靠谱的多。




最后的话:

说起“跟风”,最近几个月身边的经历最能说明问题。


从年初的口罩,到后来的网络直播,再到后来的头盔,直到现在的“地摊经济”。

“跟风”这个词,似乎成了2020年上半年的主流名词。

就说前段时间“大炒”的地摊经济,就连自媒体的文章,沾的到边和沾不到边的,都要跟风在标题里加个“地摊”、“摆地摊了!”,有利于阅读量嘛!没办法,公众号小编也要看绩效的。

就说跟风“摆地摊”这个事,我在网上看的一个真事儿:

因为地摊经济的爆火,看着新闻上别人摆地摊赚的盆栽满钵,一位小白领眼红得不得了,再想想自己每个月朝九晚五上班,顶多就拿4000块钱工资,还要受上司和同事的气,索性辞职摆地摊算了。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妹子我也来畅谈摆地摊经验
新焦虑症来袭,有餐饮老板说:不跟风摆地摊我都睡不好......
和平精英中也能摆地摊?卖这个绝对没错
致富千万条,地摊第一条!纳尼?摆地摊也要懂知识产权?
​斌哥说说摆地摊卖服装的生意经(五)
摆地摊卖生活日用品,地摊爆款之一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