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根据中医治疗卒中后吞咽障碍的临床研究,谈谈中医头针的作用原理

脑卒中(Stroke)是一类由各种因素造成的脑内血管狭窄、阻塞或破裂,进而导致颅内血液循环障碍的临床常见神经系统疾病。

包括缺血性卒中和出血性卒中,属于祖国医学“中风”病范畴。本病在发展中国家发病率较高,近年来的流行病学调查显示我国脑卒中发病率有明显上升的趋势。

约有75%的患者遗留不同程度的并发症和后遗症,主要包括运动、感觉、记忆等多种功能障碍。其中卒中后吞咽障碍(Post-strokedysphagia)是脑卒中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

卒中后吞咽障碍的危害

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容易发生误吸并导致吸入性肺炎甚至窒息,致死率较高,患者因饮食饮水困难,又可继发营养障碍,阻碍患者康复的进度,给患者及其家庭带来严重的生活和经济负担。

据最新统计显示卒中后吞咽障碍的发病率约为27%~64%,且约有11%~50%的患者发病半年以上仍存在吞咽障碍,说明了对于卒中后吞咽障碍的治疗方法的研究还有较大的进步空间。

卒中后吞咽障碍发生的原因多由于卒中导致的脑损伤影响运动、感觉皮质、皮质脑干束、脑干吞咽神经核等吞咽神经通路的相关部位,继而导致吞咽相关肌群的运动、感觉障碍,主要影响吞咽的口腔期和咽期。

目前,针对卒中后吞咽障碍的治疗尚无特效治疗药物,现代医学对卒中后吞咽障碍的治疗主要采用鼻饲流食防止营养不良的发生,并配合吞咽康复训练,能够一定程度上预防营养不良对康复治疗的影响。

但鼻饲管对消化道具有一定的刺激性,且需要定期更换,降低了患者的生活质量。

吞咽康复训练是目前吞咽障碍的主要治疗方法,对康复医师的要求较高,需要康复医师熟悉吞咽的生理过程,并准确评价患者的吞咽问题和分期。

采用针对性较强的个性化治疗方案,然而临床目前大都采用固定的治疗方案,因此单纯应用康复训练治疗的临床疗效参差不齐。

近年来一些新型无创神经刺激治疗方法逐渐被开发和应用,但一系列的问题也相伴产生,如治疗的最佳介入时间、最佳刺激量、最适刺激部位等都还需要进一步的深入研究。

部分新技术会造成一定的治疗风险和不适,治疗仪器的价格较高等,同时这些新型疗法的临床疗效还需要更多的研究证据验证。

因此,寻找脑卒中后吞咽障碍简便、经济、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具有重要的意义。脑卒中后吞咽障碍属中医学“中风”“喑痱”“风懿”“喉痹”等疾病范畴,为“本虚标实”之证。

其中“虚”为肝肾阴虚,脏腑虚衰,而实为风、火、痰、瘀阻滞经络,邪入脏腑,致使脑络受阻,喉机不利,针灸是治疗这类疾病的有效手段。

近年来的研究更是不断证实针灸治疗本病的独特优势,和现代医学治疗本病的方法相比较,针灸具有更显著的疗效和更少的副作用其作用机制主要通过改善脑血管微循环、激活吞咽神经通路、促进吞咽肌肉活动能力、抑制神经元细胞凋亡等发挥治疗作用。

经过多年临床实践发现于氏头穴丛刺治疗卒中后吞咽功能障碍具有明确的临床疗效,中医认为卒中后吞咽障碍其病位在“脑”,为“本虚标实”之证。

治疗应以着重对受损脑区进行针刺手法操作,祛除脑络瘀阻,恢复相关脑区功能,并重视辨证取穴,补益脏腑经络气血,疏通口舌咽喉之窍,恢复患者吞咽功能。

于氏头穴丛刺将头项分为七个针刺区域,其中“顶前区”下方为中央前回,是运动中枢所在,其中包括舌骨上肌群运动皮质代表区;

“顶区”下方为中央后回,是感觉中枢所在,同样包括了口腔、咽喉的感觉代表区,针刺这两个区域能够有效提高吞咽相关肌群的运动功能并恢复相关感觉障碍,提高吞咽动作的协调性。

“项区”内部为延髓所在部位,针刺该区域能够改善延髓血液供应,调控延髓吞咽运动神经核,对软腭、舌根、咽喉肌肉麻痹或痉挛导致的吞咽障碍和言语不利都有较好的治疗作用。

多区合用能够有效激活吞咽神经通路,提高吞咽过程中的神经传入和感觉反馈,增强吞咽相关肌群的运动功能,防止吞咽相关肌肉麻痹或痉挛,发挥对卒中后吞咽障碍的治疗作用。

研究显示,于氏头穴丛刺对脑出血、脑梗死等因素导致的吞咽、构音障碍都有显著的治疗效果。

卒中后吞咽障碍的中医病名

中医很早就对卒中后吞咽障碍有一定的认识,在《素问·脉解篇》便有“喑痱”的记载,指出了本病“舌喑不能语,足废不能用”的主证。

中医对本病并无特定的病名,主要根据患者的临床表现命名本病。可将其归属为中医学“中风”“喑痱”“风懿”“喉痹”“中风舌本病”等疾病范畴。

《黄帝内经》最早记载了“中风”的各类并发症,其中偏身瘫痪称为“偏枯”,甚至异常称为“薄厥”而不能言语、肢体活动不利则称为“喑痱”。

《备急千金要方》中有“风懿者,奄忽不知人,咽中塞,窒窒然,舌强不能言”形象地描述了中风急性期,风中脏腑,痰火郁积,患者喉中阻塞不能饮食,舌体活动不能,言语受限的临床表现。

《针灸甲乙经》中又记载了“暴喑气哽,喉痹咽痛不得息,食饮不下”之症,指出了其由于邪气客于会厌,导致了患者吞咽、呼吸障碍,不能饮食的症状。

近现代医家提出“中风舌本病”的病名,专指卒中导致的延髓麻痹,概括了患者中风后舌本经络瘀阻,口、舌、咽喉肌肉功能障碍的临床特点。

中医对卒中后吞咽障碍病因病机的认识

中医认为卒中后吞咽障碍病位在脑及舌咽,并与心、肝、脾、肺、肾密切相关,汉代张仲景《金匮要略·中风历节病》中总结道“邪入于脏,舌即难言,口吐涎”。

心、肝、脾、肾四脏的经络都循行经过舌咽,心为君主之官,舌为心之苗,其经络“系舌本”;肝主疏泄,其经脉“循喉咙之后,上入颃颡”;脾主运化,其经脉“上隔,挟咽,连舌本,散舌下”;

肾主骨生髓,其经脉“循喉咙,挟舌本”,这些经络的通畅与否决定着口、舌、咽喉能否发挥正常的功能。

卒中后吞咽障碍的发生由于风、火、痰、瘀密切相关。巢元方在《诸病源候论》中“脾脉络胃挟咽,连舌本,散舌下,今心脾二脏受风邪,故舌强不得语也”指出了风邪是卒中吞咽障碍的治病因素之一。

《金匮要略》提出“火逆上气,咽喉不利”指出了火性向上,导致咽喉气机不利,影响咽喉功能。

《类证治裁》中指出了痰邪与卒中后吞咽障碍的关系即“邪中真经,则痰迷闭气道,舌机不掉”。王清任在《医林改错》中创制“会厌逐瘀汤”主治“血凝不能盖严气门,饮水即呛”认为瘀血阻滞亦是本病的重要病机之一。

因此,风、火、痰、瘀阻滞经脉,脉中精血不能濡养口、舌、咽喉则会出现吞咽困难。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提出“脑为元神之府……清阳不升,则头为之倾,九窍为之不利”最早认识到脑窍失养会导致关窍不通的表现。

脑为精明之官,若外邪阻滞于脑络,导致脑脉瘀阻,气血不通,或肾精亏虚,髓海失养,气血不荣,风、火、痰、瘀等就会阻滞脑窍,致使窍闭神损,精气不通,以致于咽中塞窒不通,发为吞咽障碍。

综观本病的发生,往往是多种病因合而所致,具有“本虚标实”的特点,其中脏腑虚衰、营养失调、脑络失养,继而外邪侵袭中于经脉脑络,经脉不通、脑络闭阻,最终形成本病。

中医对卒中后吞咽障碍的治疗

针灸治疗是中医治疗卒中后吞咽障碍的最主要方法,其疗效也得到了广泛的认可,同时中药方剂也开展了一系列卒中后吞咽障碍治疗的研究,利用其辨证论治的优势,以及剂型的创新逐渐被越来越多临床医生所采用。

尽管中药治疗卒中后吞咽障碍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如吞咽障碍患者对服用中药具有一定的困难,服用经过鼻饲还是经过口腔可能具有一定的疗效差异,但研究者们考虑到这样的问题,开发了多种新的剂型,这些疗法未来可能会有效辅助康复治疗和针灸治疗提高卒中后吞咽障碍的临床疗效。

针灸是祖国医学治疗神经系统疾病的重要手段之一,其中早在《针灸甲乙经》中就有针灸治疗卒中后吞咽障碍的记载“暴喑不能言,喉嗌痛,刺风府”,《类经图翼》中又载“风池治中风不语,牙关紧闭,汤水不能入口”。

近现代,针灸治疗卒中后吞咽障碍取得了大量的临床证据,证明了针灸是卒中吞咽障碍的有效治疗方法,在2017年发布的中国吞咽障碍评估与治疗专家共识中针灸已经被纳入本病的康复治疗中,这代表着医学界对针灸治疗卒中后吞咽障碍的肯定,也为针灸治疗本病的临床推广提供了重要依据。

针灸治疗卒中后吞咽障碍百家争鸣,针刺手法和选穴丰富多样,其中包括头针、项针、舌针、眼针及其他针法等,各种针灸治疗方法都具有各自的理论依据,大大丰富了卒中后吞咽障碍的治疗方法,提高了本病的临床疗效。

一、头针治疗

头针是治疗脑卒中最为常用的针灸方法,根据脑卒中的发病部位,选择对应的大脑皮质代表区,能够有效激活脑神经网络传导,恢复受损脑区功能,在卒中后吞咽障碍的治疗应用广泛。

“于氏头针”是治疗卒中相关疾病的有效疗法,具有一穴带多穴、一经带多经的整体治疗作用,其采用的丛刺方法以点成面,具有覆盖面积广,治疗范围大的特点。

其中顶区、顶前区分别覆盖了中央前回和中央后回,对患者肢体及吞咽相关肌肉的运动和感觉功能都有明显的提升作用,对存在意识障碍的患者适当增加额区针刺,能够提高患者治疗的配合度,对脑出血导致的难治性吞咽障碍临床总有效率可达84.9%。

认为头针能够建立脑血管侧支循环,提高大脑皮质的兴奋性,促进患者吞咽功能的恢复,而认知功能同样对患者的恢复具有积极的意义。

认为卒中起病是由脑血管循环障碍引起的,因此卒中后后吞咽障碍患者的治疗也应以改善脑部血液循环,继而促进神经功能恢复,头针能够改善微循环、提高大脑皮层血液循环。

通过比较头针顶颞前、后斜线联合吞咽训练与单纯吞咽训练治疗8周发现,CT检测显示头针治疗后患者单位时间内脑血流量、脑血容量、脑组织血液通畅程度均较未进行头针治疗的对照组明显改善,证实了头针能够扭转脑缺血缺氧状态,促进吞咽功能的恢复。

认为脑为元神之府,卒中后吞咽障碍病位在脑,因此采用头针刺激吞咽相关脑区可促进神经冲动传导,重塑吞咽相关反射通路。

采用头针联合吞咽治疗仪与单纯吞咽治疗仪进行疗效对比,发现头针疗法能够更有效的修复受损的神经并逆行性的恢复吞咽相关肌群的生理功能。

二、项针治疗

项针疗法是我院治疗延髓麻痹的经典治疗方案,包括于致顺教授创立的“于氏项针”和高维滨教授创立的“高氏项针”。

“高氏项针”以神经解剖学为基础,根据吞咽相关肌肉神经血管走行,创立吞咽多穴,其中“供血穴”位于风池下一寸,能够增强风池穴对椎动脉血流的改善作用,增加大脑的血流应;

“吞咽穴”位于舌骨与喉结之间,正中线旁开0.5寸凹陷中,其下方为咽缩肌,内有喉上神经支配,能够改善患者误吞误咽的症状;“治呛穴”位于喉结与舌骨之间的凹陷中,对患者饮水呛咳的症状尤其有效;

“发音穴”位于喉结下0.5寸,正中线旁开0.3寸,内有迷走神经的分支喉返神经,能够恢复患者由于神经损伤导致的构音障碍。

“于氏项针”是“于氏头穴丛刺”法中的一部分,是于氏头穴七区中的“项区”,该区位于风池穴及其左右各1寸,其下为延髓,能够调控延髓吞咽运动神经核,并恢复延髓与大脑皮层之间的联系。

对于由延髓麻痹及假性延髓麻痹导致的饮水呛咳、声音嘶哑、构音障碍、吞咽障碍等具有很好的疗效,由于针刺部位均位于后项部,因此操作简便、安全性较高。

在传统针刺结合康复治疗的基础上增加“于氏项针”治疗脑出血后吞咽障碍,发现该疗法能够明显提高患者的吞咽功能,提高吞咽障碍量表评分,既能改善脑部经络气血的运行,又能醒脑开窍,恢复脑神。

认为针对卒中后吞咽障碍的治疗应同时重视改善吞咽功能,并针对卒中的发病原因改善患者脑部血流。

进而促进侧支循环的建立和中枢神经的恢复,发现颈项针联合电刺激较常规治疗联合康复治疗能更好的针对发病原因,改善椎动脉和基底动脉的血流动力学指标,进而促进吞咽功能的恢复。

三、舌针治疗

舌与脏腑经络关系密切、多条经络均循行经过舌本,舌又位于头部,与脑位置靠近,同时舌部的神经血管丰富。

因此舌针治疗中风的应用也颇为广泛,吞咽障碍与舌的运动关系密切,近年来针对舌针治疗卒中后吞咽障碍的研究也获得了一些令人信服的证据。

认为对于卒中后吞咽功能的恢复应努力唤醒麻痹的口咽神经,针刺舌部能够达到这一效果,同时舌针将舌分成不同部位并与脏腑相对应。

四、眼针治疗

眼针是将“观眼识病”与眼部经穴相结合,基于“目系”入脑理论,在脑病的治疗中取得了较好的治疗作用。

眼针能够将针刺产生的神经元兴奋传导至相应的脑区,改善脑部血液供应,提高神经元兴奋性,帮助患者吞咽功能恢复。

并分别与经颅直流电刺激和神经肌肉电刺激联合应用,结果显示该疗法能够有效提高卒中后吞咽障碍的临床疗效,其成本更低,效果更佳,具有更好的经济价值。

眼针选取双侧上焦区、下焦区、心区、肾区,增加眼针治疗后患者吞咽相关评分、生活质量评分、VFSS均有显著改善,优于单纯体针治疗,其作用机制可能与改善脑组织血流、抑制脑组织细胞凋亡、阻断脑组织损伤、降低血管堵塞风险等相关。

生物反馈治疗是一种卒中后吞咽障碍的新型治疗方法,通过视觉或听觉信号指导患者修正提高吞咽过程中相关的意识或潜意识进而恢复患者的吞咽功能,弥补了患者对自身吞咽问题无法准确评估,导致康复进展缓慢的问题。

治疗吞咽障碍的生物反馈技术一般以吞咽相关肌群表面肌电图作为评价指标,以可视化图形显示在屏幕上,医患通过观察屏幕上的生物电信号。

了解吞咽相关肌群的运动问题,同时屏幕上有一个随机运动的正方形目标框,患者在医生指导下尽量使肌电图的峰值落在目标框内,以掌握如何精确控制自己的吞咽动作。

这一治疗对于尚未掌握吞咽动作的早期患者具有明显的益处,能够有效改善患者吞咽的协调性。而随着患者熟练掌握了吞咽动作,治疗的效果就不再显著。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钱宝延教授:脑卒中的中西医结合康复治疗
十三鬼穴之“鬼封穴”
【科普世界语】针灸如何治疗脑卒中后“失语症”
李晓宁教授运用“透刺吞咽针法”治疗脑卒中后吞咽障碍经验撷箐
项丛刺疗法结合吞咽功能训练治疗脑卒中吞咽障碍疗效观察
「脑卒中宣教」卒中失语后还能恢复吗?康复过程中需要注意什么?权志叶 山西省中西医结合医院神经外科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