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道德经》37章:道常无为而无不为

原文:道常无为而无不为。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化。化而欲作,吾将镇之以无名之朴。无名之朴,夫亦将无欲。不欲以静,天下将自定

第一部分:道常无为而无不为

道常无为,道的本身是无为的,所以后来佛学进入中国,对于涅槃的境界,有时候在文字翻译上,常常译成无为,后来怕与老圣的思想产生误解或冲突,改译为无余依;涅槃有无余依涅槃和有余依涅槃之别,所以无为就是道,也就是涅槃,也就是菩提,后来因为要把佛道两家的界限划分清楚,佛经的翻译才不用无为一词

这里老圣说道体永远是无为,它的用则是无不为,意思是无所不起作用,处处起作用,道常无为,是讲道的体,无不为是讲道的用,宇宙万有就是道的用,所以它无所不为,到了最后归于静,归于空,所以是无为

懂了道家老庄的这个道理,我们做人做事,就要懂得无为而无不为的道理,也就是要有先见之明,要有远见,对于未来可能出问题的地方,须尽可能的先做好防范措施,使问题不致发生,所以懂得这个道理的话,做起事来,就感觉和没做什么事一样

如果不懂得这个道理,凡事不晓得预先安排,观察得又不仔细,到临时急急忙忙拼命赶、乱忙,看起来好像很勤快,很努力,其实就是愚笨,所以做事的时候,要有远见,有计划,事先准备妥当,才能临危不乱

我们可以从陶侃运砖,藏竹的故事中体会一二,当时陶侃已身居高官,位高权重,但他仍然每天去搬砖头,晚上把外面的砖头搬进房子里,早上又搬出去,他说一个人不锻炼身体,一旦天下有事,体能就会跟不上,其实他早已看到天下会有变乱,所以提前就做出这样的应对,始终保持良好的体能,临事的时候自然就能应付变乱,同时他又叫部下把砍下来的零碎竹子、木头等,都收集起来好好地藏放着,后来时局果真变动,这时需要建立水军,要造船,并且要在很短的时间内完成,但是造船所需用的钉子,一时无处可得,他就把那些被人看成不值钱的竹头木块劈开,做成了钉子,解决了钉子问题,船也很快地就造起来了,这也是因为他早就看到天下将变,而且变乱必定需要造船,所以预作了准备,这其中所体现的就是“无为而无不为”的道理,所以道家真正的“无为之治”与“无为之道”,是“无所不为”的

第二部分: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化

做大事业的人,能够懂得这个道理,并把握住这个道理,不但能够成就功业,而且还可以用之修道,比如很多人修道打坐,都是想成佛往生极乐,想长生不老,又要有智慧,又要有神通,即使达不到佛的境界,那至少也要与佛差不多才行

这不是在修道学成空,而是执“有”,以这样的欲望来学一个空的道,只会背道而驰,道是空,是一切放下,万缘皆空,如果我们懂了这个道理,就晓得为什么“万物将自化”,这在佛学上说得最具体,如佛说人生有八苦,像“求不得苦”,你越想得到的,越是到不到,其实只要你能觉悟到人生的道理,抓住无为,真正放下,那你所希望得到的,自然就能得到,这个就是万物的自化

第三部分:化而欲作,吾将镇之以无名之朴;无名之朴,夫亦将无欲

如果在这个清净无为之中,想起作用,就要晓得“用”的道理,也就是我们经常引用禅宗临济祖师的一句话,“吹毛用了急须磨”,就像一把利刀或利剑,只要拿出来用过,不管是裁纸或者是剖金削玉,都要再磨,保持它的锋利,所以在用的时候,如果要想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就要“镇之以无名之朴”,要永远保持原始的状态

无名之朴,夫亦将无欲,就是自己没有欲望,无欲无依,如佛家所说的“空”,即无所求,没有任何的欲望,即无所依,一切成空

第四部分:不欲以静,天下将自定

不欲以静可以做两种解释,第一种解释是完全无欲,自然静定,第二种解释是如何做到不欲,那就必须先做到静,才能真正做到无欲,不论那种解释,其根本就是只有做到清净无为,才能天下自定

为人处事也是同样的道理,如果一直急急燥燥,忙忙碌碌,天天像打了鸡血,发了疯似的,心里始终执念于成功,到最后往往事与愿违,所以为人处事不要好高骛远,心有杂念,想着走捷径,想着一步登天,而是要踏踏实实,心无执念,不断地努力,不断地积累,到最后一定会成功的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珍藏】帛书版《道德经》全文
道德经第37章
老子《道德经》第三十七章 学习笔记
(76)【老子道德经】第三十七章
道德经第37章解读
《道德经》第三十七章 道常无为而无不为——做事的方法(拆解法)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