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加快山区现代农业发展的若干思考

山区农业在福建区域经济发展中占有重要位置。福建是一个多山的省份,全省土地面积12.14万平方公里,山地、丘陵占80%以上,其中山地9.1万平方公里,占75%,素有“八山一水一分田”之称。全省58个县(市)中有44个是山区县(市),占75.9%,山区县(市)土地面积共9.3万平方公里,占76.6%。其中南平、三明、龙岩、宁德4个设区市所辖的33个县(市)除个别外,基本为山区县(市)。山区多属农业产区,经济发展相对滞后,农业基础相对薄弱。如何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推进山区生态建设,提升农业经济综合竞争力,统筹城乡发展,是加快发展现代农业面临的重大现实课题。

一、山区农业发展现状、成效与特色

南平是典型的山区,俗称闽北,地处海峡西岸腹地,是著名的农业产区,区域土地面积2.63万平方公里,占福建省的五分之一。闽北是福建重要的“粮仓”,有8个省级商品粮基地县,每年向国家提供商品粮3亿多公斤。2010年全市农村劳动力128万人,农作物播种面积637.3万亩,其中粮食作物占59.1%,农业产值为262.2亿元。近年来,圣农实业、长富乳业、元隆食品等20家省级农业龙头企业呈现较好发展态势,食品、畜牧业等已成为农业结构调整中重点产业。闽北资源丰富,素有“绿色金库”之称,是“中国竹乡”和“南方林海”,森林覆盖率达75%,林产品生产具有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农业开发的自然条件、生产基础和区位优势得天独厚,开发的潜力很大,有条件大力发展优质、高效、外向、生态、安全的现代农业,建成国家重要的商品粮基地、农产品生产加工和出口基地、农业观光休闲基地。

1.特色农业逐渐发展成型近年来,闽北着力打造畜牧、林产、水产等产业,发展“一户一专”、“一村一品”、“一乡一特”和“一县一业”,各地特色产业逐渐发展成型。延平区畜牧业发展已成气候,2011年上半年出栏60.6万头,肉产量4.5万吨,能繁母猪存栏8.4万头,炉下镇母猪基地是全省最大的母猪生产乡镇。光泽农业龙头企业规划年屠宰一亿羽活鸡,发展为百亿元产值企业。建阳食用菌、蛋品,建瓯笋干、板鸭,在区域内颇具知名度,占有一定市场份额。浦城竹业产业、丹桂产业、油茶产业等特色产业发展势头良好。武夷山岩茶、红茶享誉海内外,上半年茶叶产量达到了0.83万吨。顺昌的食用菌、笋干产业不断壮大,2009年被列入省现代农业(竹业)生产发展资金项目县,是闽北唯一获得竹业资金扶持的县市。闽北还是全省最大的库湾养殖区,水产品具有进一步做大的潜力。

2.产业化经营水平稳步提升。全区拥有规模农业龙头企业155家,其中省级重点龙头企业20家。农业龙头企业从业人员达3.23万人,实现销售收入113.1亿元,带动农户数76.58万,其中订单联系农户数41.52万,农户从产业化组织得到22.1亿元。2011年上半年,20家省级重点龙头企业实现销售收入33亿元,带动农户数29.4万户,农户从产业化组织得到的收入5.8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26%。今后几年,将加快推进产加销、贸工农一体化经营。

3.品牌创建助推区域优高特色农业发展步伐。创建品牌是发展现代农业的要素之一,是提高农产品市场竞争力的必然要求。为了推进商标品牌战略的实施,鼓励南平市企业争创中国驰名商标、福建省著名商标,促进南平市经济跨越发展,南平市人民政府于20117月实施《南平市知名商标认定、管理和保护办法》。近年来,闽北农业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组织等积极创建品牌,并以品牌为主导,增强市场开拓能力,实现跨区域发展,增加品牌效益。据统计,闽北拥有农产品商标1255件,拥有农产品“福建省著名商标”26件,拥有农产品“闽北知名商标”105件,拥有“武夷山大红袍”地理标志证明商标和“金瓯水煮笋”集体商标各1件,注册“政和白茶”、“建瓯矮脚乌龙”地理标志证明商标2件。“享通”建立蔬菜“品牌连锁”经营模式。“王台”农副产品集体商标获国家工商总局批准,取得进入一线城市超市的市场通行证。一批福建省著名商标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圣农”肉制品市场份额在扩大、“戏球”、“武夷”、“正岩”、“武夷星”、“元正”等茶叶品牌知名度逐步提高,“长富”、“大乘”牌鲜奶荣获绿色食品标志,成为福建畅销品牌,“大禾”、“丕哥”牌种猪品质优良,“建瓯锥栗”、 “明良”等省著名商标正在积极争创中国驰名商标。

4.“南平机制”促进现代农业持续发展。发端于闽北山区的“南平机制”被推向全国,这个以向农村派遣“科技特派员”、“驻村支书”、 “乡镇长流通助理”为代表的农村工作机制,为农村农业发展带来报希望,大量科技、资金、项目的引进,加快了农村经济的发展,这个工作机制甚至引起了联合国开发计划署的关注。南平机制为农村带来了积极因素。一是科技特派员沉到农村基层,与农民同生活、共生产,把科技知识与先进的种植养殖方法手把手地传授给农民种植、特色养殖、农产加工等,提升了农业的科技含量,在科技特派员的努力下,涌现出产值达数亿元的葡萄等产业群;二是为农村带来技术、资金、项目。下派人员依托原工作单位优势,更有条件争取到资金项目,从而增加了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及农业生产的投入;一些人员本身在下派时就带来项目作为嫁妆。据统计,仅2008年,全省由科技特派员实施的科技开发项目685项,总投资超过5000万元,安置农村劳动力就业约22万人,辐射带动56万人,实现人均纯收入6347.33元,增幅达10.77%

5.传统农业向生态农业延伸,农业发展空间得到拓展。南平被誉为地球上同一纬度生态环境保护最好的地区,2008年,南平市成为福建省唯一一个以设区市为单位的国家级生态示范区。南平不断谋划传统农业在生态保护、休闲观光、文化传承等方面的功能拓展,探索走生态保护与向生态效益协调发展的经济转型之路。截至2010年底,南平有国家级生态乡镇3个、生态村3个;省级生态乡镇25个、生态村29个今年,力争新建国家级生态乡镇2个,生态村2个;省级生态乡镇10个以上,生态村10个以 上,市级生态村200个以上。良好的乡村生态这为观光农业发展提供了得天独厚条件,一批以养生、休闲、观光为主题的农业观光园正在涌现。

6.高效农业的发展潜力增强。闽北作为我省的粮食基地,是红茶的发源地,通过校企合作模式,优质水稻选育及茶树种质资源的筛选不断开展:一是培育更加适合闽北自然条件的优质、高产水稻品种,其中一些品种已在所辖县(市)区示范种植,预计水稻单产可增产10%;二是对现有武夷山的茶树品种进行功能成分含量的测定与筛选,筛选功能成分含量高的茶资源品种,进行培植推广。同时,在营养高效种质资源、抗旱种质资源的筛选、抗病种质资源和高光能利用率种质资源的筛选的基础上,开展高标准茶园生态建设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茶叶精深加工技术和茶叶加工工艺创新技术的研究,1000亩高标准生态示范茶园项目正在建设中。目前,生猪、肉禽、肉兔、和奶牛的规模化养殖达到较高水平。

二、制约山区现代农业发展的不利因素

闽北山区农业经济的发展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从现代农业发展的要求来看,还存在着较大的差距,一些深层次的矛盾开始暴露出来,不利制约因素增多,尚需进一步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增强农业发展后劲,现代农业发展仍面临着较多的困难和问题:

 1.龙头企业规模偏小,带动能力不强。目前南平农业龙头企业虽然在数量上不断增加,但总体来说,规模小,有较大影响力的龙头企业不多,全市年销售超10亿元以上的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只有1家,超5亿元以上也只有1家。作为森林覆盖率达75%,竹木、竹笋、锥粟等林产资源丰富的林业大市,仅有5家省级重点农业龙头企业,且仅有建瓯明良食品一家产值超过4亿,其余产值多在亿元以内,竹木加工企业平均产值仅为3474万元。企业与基地、农户联系不紧密,利益关系比较脆弱,带动能力不强,制约了农业产业的发展,延缓了农业大市向农业强市跨越的进程。

2.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滞后。近年农业基础设施已有一定发展和改善,但在抗击自然灾害和保障农业生产上,还是不能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需要。由于工业和道路施工等影响,农田水利设施建设存在不配套现象;部分设施年久失修,导致农业抗旱防涝防旱减弱;山区的水利、道路等设施条件更差。当前基础设施建设和区域特色农业的发展存在较大矛盾。由于水利等基础设施差,配套设施不足,抵御自然灾害能力弱,加上山区交通不便,运输困难,有些地方存在着 “生产靠天,运输靠肩”, 耕作还是以手工为主的落后状况,严重影响产量与效益,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生产的发展。2010年,农业机耕面积略超16万公项,占农作物播种面积的38.7%,机播面积3881公项,仅占全部播种面积的0.9%

3.农产品科技含量较低,产品后续深加工不足。总体上看,精深加工的农产品还比较少,除“长富”、“圣农”等少数品牌具有较高知名度和较大市场份额外,其余的品牌数量虽多,但有影响力品牌却很少,众多品牌主要分布在茶叶上,总体知名度还不高,拥有这些品牌的企业产值规模不大。另外,由于缺少支柱企业、龙头企业的带动,当前农产品加工尤其是精深加工、实现特色农产品增值方面严重不足,大部分地区对特色农产品以鲜销和粗加工为主。产品科技含量和附加值有待提高,农副产品生产还处于以量取胜的阶段。

4.农村劳动力现代意识不强,素质有待提高。随着农业科技的不断进步及其在生产上的推广应用,要求劳动者必须具备一定的文化知识和科学技术素养,劳动者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农业经济的发展水平。农业劳动力呈现劳动强度不足、年龄老化、文化层次低、综合素质不高的特征。据统计闽北农村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为8.3年,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比重高达82.6%;受过专业技能培训的农民仅占21.3%。较多劳动者缺乏维持生存的劳动技能,文化素质普遍偏低。此外,农民现代意识欠强,阻碍区域特色农业发展,多年养成的习惯使农民观念上仍然注重产量不求质量,“小富即安”,缺乏风险投资意识和竞争意识。发展现代农业还要依赖于各级地方政府及专业合作机构开展科普宣传,增强文化教育,引导农民和农村基层干部的风险投资和竞争意识,现代农业才能进一步发展。

5.农业服务体系还不够完善。闽北虽然注册了一批名牌产品,涌现出一些专业批发市场,但对市场动态和区域优势研究不够,对具有地方特色的名、优、特、稀、珍、缺产品的开发力度不大,开拓销售市场不力,服务体系不完备,农业生产甚至还出现结构性过剩和季节性卖难。一方面是千家万户的小生产者缺技术,要服务,另一方面是传统的农业服务体系弱化,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尚未建立,致使农业“三新”技术推广难,到位难,造成农药、化肥等生产资料浪费,效率不高。

6.外部因素制约生产规模的扩大。从现代农业中取得实惠的农民及农产品加工企业虽有扩大生产的意愿,但土地、资金等外部因素严重制约着优特色农业生产规模的扩大。一是土地的流转困难。土地是区域特色农业及相关产业生产的最基本条件,种植农作物,生产厂房,发展乡村休闲旅游业等需要一定的土地配套,但由于历史原因造成农民对土地产生的特殊情感以及目前尚不健全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使农民把土地看成自己赖以生存的生活来源,目前种田不但没有税收,还有许多惠农的补贴政策,农民爱地惜地,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土地流转要价高,意愿低、难度大。流转的土地也存在流转随意性大、纠纷多、稳定性差等问题,也使土地集中连片程度低,不利于推进适度规模经营。二是受资金短缺的制约。首先优特色农业产品基本上是以生产大户规模经营为主,没有注册为企业,融资也还停留在个人的层面,难以取得大额贷款,扩大经营规模也就相对困难;其次对专业合作社来说,自有资金不足,又缺少担保和抵押,从金融部门获得信贷不易,运作比较困难。

三、山区现代农业的发展方向

农业现代化是在人地关系趋紧的资源约束条件下,以高效、可持续发展为目标,在农业领域广泛采用现代科学技术、工业设备和科学管理方法,使落后的传统农业转变为现代农业,建立高产优质高效的农业生产体系,把农业建成具有显著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过程。当前发展闽北现代农业的主要方向是:

一是发展绿色生态型农业。以生态学原理为指导,遵循农业循环经济“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的基本原则和理念,大力发展绿色生态农业,因地制宜地推广不同类型的绿色生态农业模式建设,建立节地、节水、节肥、节药的农业生产方式,广泛使用有机肥、生物农药,重点发展种养结合的农业循环经济,使有限的农业资源得到循环利用和多次增值,形成资源循环利用、产品优质安全的绿色生态农业生产模式。

二是发展休闲观光型农业。闽北有极为丰富的山区旅游资源,发展休闲观光农业是旅游业是向现代农业自然延伸的有效途径,是发展都市型现代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依托丰富的山水资源和底蕴深厚的农业文化,有计划地建设一批集度假、餐饮、观赏、娱乐为一体,融现代农业、娱乐休闲、文化教育和农事体验于一身的休闲观光农业景区

三是发展特色精品型农业。发展优特色精品农业主要是针对区域内优特色农业资源进行深度开发,如武夷山茶叶、顺昌山茶油、建瓯竹笋、蒲城丹桂以以及畜禽肉类农产品,同时大力引入和发展外来特色农产品品种,培育新优势;要充分利用现代高新技术和生产方式,做强做精产品,重在质量、重在特色、重在形成精品。做好特色品牌打造及保护,产出一批在国内外有一定知名度的代表性产品。

  四是发展高质高效型农业。以服务城市、提升农业为目标,遵循价值规律,依靠科技进步,按照农业标准化生产的要求和无公害、绿色、有机农产品生产的技术规程,从生产、加工、包装、运输到销售实行全程质量监控,以大农业的观点,充分合理开发利用各种农业资源,围绕农业主导产业,全面提高农产品质量,从整体上提高农业综合效益。

五是发展科技设施型农业。设施农业是都市型现代农业的一种主要形式。随着现代工业和科学技术的高度发展,特别是以工程技术、生物技术、信息技术、新材料、新能源技术等为代表的高新技术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极大地提高了农业生产的可控程度。实现农业生产的标准化、可控化、自动化、智能化,使高端生产力、高端生产要素得到很好的释放。

 

四、加快山区现代农业发展的举措

闽北山区农业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效,但与现代农业发展要求还存在较大差距,必须加快农业发展,稳步提高农民收入,促进新农村建设,使农业大市转变为农业强市。作为建设中的海西经济区绿色腹地,应立足本地实际,以实现农民持续增收为中心,从资源环境、现代产业体系、基础设施、农村职业教育体系、农业服务体系、经营理念、政策扶持等方面着手探索。跳出农业抓农业,走出农业抓农村,转变农业发展模式,增强农业整体素质,走出一条具有闽北特色的现代农业发展之路。

1. 现代农业发展要与工业化进程及生态资源保护相协调,强化农业基础意识。山区要从根本上缩小与沿海地区的差距,加快工业化进程固然是关键,但是农业稳定发展是推进工业化进程的前提。农业是基础,应强化农业基础地位。一是在工业农业发展的同时,注意保护闽北最大的优势,即山区的绿色生态资源,为后续的发展保留空间和资源,高消耗、高排放的项目坚决不能上。二是要正确处理好发展农业与工业的关系,树立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思想。工业发展不能过多挤占农业发展的空间和资源。工业发展环境脆弱的地区则应该把现代农业作为工作的重中之重,全力以赴抓好。三是激发农民的投资创业意识,提高其发展农业的积极性。在宣传落实国家惠农政策的同时,要坚持以市场为导向,引导农民发展优特色农业,提高比较效益。四是提高涉农部门对农业的服务意识。随着农民大量外出打工,落后山区发展农业缺少高素质劳动力、缺少技术问题日趋严重。对此,涉农部门要树立服务“三农”的强烈意识,创新服务方式方法,推广普及农业新技术,推动农业快速健康发展。

2.用现代工业化发展理念指导农业。一是要树立用现代工业推动农业发展的理念,把推进农业产业化作为重要目标,借鉴新型工业化理念指导高效生态农业发展,走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农业工业化发展路子,把工业化的设施装备、质量控制、标准生产、经营管理贯穿于农业再生产的全过程,实行农业生产集约化经营、企业化管理、区域化布局、市场化运作,逐步实现农村工业化、农民工人化、农业现代化。二是要树立标准化意识,制定和完善种养生产标准及操作规程,积极推广农产品的技术和质量标准,不断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以促进生产和消费的高效对接,更好地应对农产品市场的激烈竞争。三是要树立品牌化意识,努力打造农产品知名品牌,以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增强农产品的竞争力,促进优势农产品出口,推动农业对外开放。四是农业与旅游开发相结合,依托资源优势,规划发展农业项目,充分考虑到旅游观光、采摘、休闲等内容,开发延伸产业链条,提高现代农业项目的附加值,真正体现发展现代农业的潜在价值。

3.进一步改善农业基础设施。一是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提高农田水利设施标准,建立良好的水利保障体系。同时,根据基地、园区、项目的不同需要,提供相应的配套基础设施,促进现代农业发展。二是要大力发展设施农业。闽北设施农业虽有一定发展,但总量及比重偏小,各地发展不平衡,需要继续强化土地流转与设施农业项目对接,推动高效设施农业产业规模快速扩张。畜禽养殖业突出发展养殖小区,提高规模化饲养水平。三是要继续推进土地整理和标准农田建设。实施沃土工程,鼓励农民发展绿肥、秸杆还田和施用农家肥,加快农业综合开发步伐,切实提高耕地质量。

4. 引进推广先进农用科学技术。用先进科技逐步替代传统资源投入是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特征。一是要加大科研投入,集中科研力量,重点解决优势农产品的提质增效和果蔬多发病防治等问题。二要加快完善农技推广体系加强各级农(林)技推广中心在引进推广新品种、新技术方面的示范带头作用。引进种养新品种、新技术,提高主要农产品优种化率,扩大机耕、机播、机收农机作业服务,逐步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三要建立科技成果产业化的良好机制。扩大农业科技产业化园区建设,提升特色农业基地农产品的科技含量,充分发挥示范引领作用。

5.加强农村职业教育,提高农民整体素质,培养新型农民。农村劳动力的科技文化素质、农业科技水平和从业技能普遍较低,竞争意识、自我提高意识、团队精神等较薄弱,对新技术、新成果、新信息的吸收消化能力还远远不能适应发展现代农业的需要。应整合现有涉农部门和农村各类教育资源,改革和创新农村教育体制,充分利用农校、农广校以及广播、电视、远程教学、专家下乡、田间演示等多种形式开展经常性的培训,提高农民的文化素质和职业技能,为农业现代化培养更多的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

6.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一是加快体制创新。大力培育和完善“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如专业农民协会、商品协会、“公司+基地+农户”经营组织,制订农业专业合作组织的在信贷、信息和技术服务等方面的优惠配套政策,为发展农业专业合作组织创造良好的环境。二是创新组织形式。大力推广涉农部门领办型、基层组织创办型、能人牵头型、龙头企业带动型等四种类型的农民专业合作社。三是建立与效用并重。要真正按照市场化、社会化和中介组织的性质要求,推行市场化运作机制,推进工作制度的建设和工作机制的健全,提高自我管理能力。四是加强典型引路。对已建立的各种中介组织要加强指导和帮助,培育一批先进典型,引导整体上档次,使农业中介组织真正成为农民利益的代表者,成为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推手。

7.创新农业经营形式,提高农业产业化形营水平。一是深化以土地流转为重点的农村土地使用制度改革。在保护农民利益的前提下,按照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鼓励多种方式的土地经营权流转。二是加快农业招商引资。以农民创业区、农产品加工集中区、现代农业示范区和农产品批发市场为平台,努力引进一批规模大、投资多、高科技、带动力强的农业龙头企业。三是扶持培育农业龙头企业。发展农业龙头企业是推进农业产业化的关键,培育一批经济实力和带动力强的农业龙头企业,鼓励和支持农业龙头企业发挥区位、资金、技术、信息等方面的优势,积极发展外延农业。四是大力发展优特色农产品生产基地。根据闽北资源特点和区位优势,按照“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新、均衡上市”的原则,选准和开发具有地方特色、市场前景好的主导产业和产品,建成区域性的优势农产品生产基地。此外,大力扶持农产品加工业,通过发展农产品保鲜、包装、加工,提高农产品加工率,延长农业产业链;努力创立优质品牌、绿色品牌,建立加工、销售与优势农产品生产的联结机制,形成产业化生产基地,进一步提高农产品质量档次和农业的经济效益。

8. 深化“南平机制”,引导农业多元投入。下派干部不仅要在提高农村劳动力素质、传播科技上发挥重要作用,还要在农业投资引导上发挥桥梁作用。一是要充分利用政府扶持资金。在购置农机具、设施农业建设、服务组织建设等方面,要充分利用政府扶持资金的杠杆作用,吸引各种社会资金向农业投入;二是要调动农民投资积极性。在发展设施农业、高效农业等过程中,通过典型示范、参观学习、效益对比等各种方式,调动农民发展的积极性,以此带动农民自己向农业的投入,盘活农民手中的闲置资金;三是要积极争取信贷支持。加强农村信用体系建设,探索发展农业担保新机制,加强与各金融部门的联系、沟通与合作,鼓励金融部门加大对农业的信贷投放,支持农民发展现代农业项目。

 

 

 

 

题指导:       

课题负责人:何连   

      笔:林启煊  

课题成员:何连 林启煊 林 

 

 

 

 

 

发送:福建调查总队,市委办信息科、市政府办信息科,有关单位,本队领导,存档(2)。

国家统计局南平调查队              2011年10月13印发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西部贫困山区农村经济发展问题与对策
调研报告:山区农业现代化道路探索现状、存在问题及建议
生态涵养区农民增收问题研究
【聚焦民生】​一柚牵万民,献策表我心!关于平和蜜柚产业的思考
什么是新农人
农村不仅实行“禁养”和“禁烧”,其实还有“三禁止”,你咋看?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