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03 卫夫人的一部《笔阵图》 教出了千古奇才王羲之

魏晋南北朝〉南帖北碑读书之旅          

CONTENTS

目录

01    枭雄辈出的三国  钟繇打响书法作品第一枪

02    一份真迹《平复帖》  道尽西晋文人伤心事

03   卫夫人的《笔阵图》   教出千古奇才王羲之

04   《万岁通天帖》奠定了王氏上百年魅力(上)

05 《万岁通天帖》奠定了王氏上百年魅力(下)

 06  王羲之《十七帖》 手帖还原真实南朝生活

07   宋《淳化阁帖》有二祖 清 “三希堂”藏三王

 08    雄浑北碑  妍美南帖 都是中华艺术的瑰宝





艺术,是一场步履不停的旅程

 Art, never stopping it's Journey

WAIT FOR 

第三集

历史时间:

中国:西晋(265-316);五胡十六国(304-439);东晋(317-420)

提起中国书法史上最重要的书法家王羲之,不得不说说他杰出的女老师,也是历史上最早的女书法家之一——卫铄,又称卫夫人。

夫人是典型的白富美。

夫人的祖父卫觊是曹魏时期杰出政治家族叔卫瓘(读贯)、族兄卫恒都是著名的书法家,夫人是卫觊宗族中人而非家门中人。

卫氏家族不仅在政治上颇有建树而且在文化上也远近闻名。

卫铄后来嫁给了汝阴太守李矩,所以又被尊称为卫夫人。

卫夫人十分崇拜钟繇,但年少时钟繇就已去世,但卫夫人时常练习其楷书并自行研习,“妙传其法”,被视为钟氏传人。

卫夫人嫁给李矩后,据说给李家带来了“卫氏书法秘籍”,李家的书法水平才进步飞速。

卫夫人的妹妹就是王羲之的母亲经过卫夫人的精心培育,王羲之成为了旷古奇才的书法大家。

王羲之究竟得了卫夫人的什么真传呢?前辈都在循规蹈矩地书写,卫夫人教授羲之书法却如此行云流水、荡气回肠?

这就得好好说说卫夫人的《笔阵图》了。

卫夫人不但在书法上巾帼不让须眉书法理论也是佼佼使然,在参考了前人的书法理论后,她结出了自己的看法。

卫铄提倡学习书法要追本溯源师法古人反对纸上谈兵;在学习和创作时又提出强调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注意笔、墨、纸、砚的选材和质地。

卫夫人撰写的《笔阵图》成了类似书法的教科书,是民间流传久远的“永字八法”的前身,是直至今日还流传甚广的练书法的基本功。

第一课 [点],高峰坠石

▲高峰坠石

笔阵图》之“点”

“高峰坠石”是卫夫人《笔阵图》中的第一课。

透过《笔阵图》你仿佛看到了这样一组画面,卫夫人似乎并没打算教王羲之一个个字写过去,她在纸上落了一个“点”,并要童年的王羲之看着毛笔沾墨以后接触纸面所留下的痕迹,顺便她在边上注解了四个字:“高峰坠石”。

卫夫人要羲之去感觉这个“点”的存在,就像感觉悬崖上有块石头坠落下来,那个“点”,正是一块从高处坠落的石头的力量。

一定有人很疑惑:卫夫人,到底是在教书法,还是在教物理学的自由落体?

要知道,从山峰上让一块石头坠落下去,石头坠落时会有速度,而速度本身在“坠落”过程中又有物理学上的加速度;落在地上,会有与地面碰撞的力量——这些都是一个小孩子吸收到的极为丰富的画面感觉。

我们发现,卫夫人教的,似乎不只是书法了。

她教给王羲之的,是“感觉”的丰富,这正是“审美”的开始。

如果童年时期的老师们也带我们从课堂里“溜”出去,到山上玩,让我们扔石头,感觉石头掉落的方向、速度,重量,我们大概也是会很开心的,开心的事情大体都会记得很牢。

这么看卫夫人已经是教育家的改革先锋了。

《兰亭序》是王羲之最有名的作品,许多人说里面“之”字的点,每个都不一样。

这是他醉酒后写的一篇草稿,所以有错字,也有涂改。

王羲之酒醒之后,大概也吓了一跳,自己怎么会写出这么美的书法,之后也可能尝试再写,却怎样都不能比“草稿”更满意。

在刻意、有意识、有目的时,书法会有很多拘谨和做作了。

还有一个趣事:王羲之成名后,儿子王献之一直想赶上老爸,每天勤于练字。

有一次,他临摹了爸爸的字,觉得很像,有点得意,就拿给老爸看。

羲之看了笑着说:写得很好,跟自己写的差不多一样了。

然后又说:怎么漏了一个点啊?就拿毛笔帮他点上了。

王献之得意洋洋,就把作品拿去给母亲看,并说:这是父亲写的。

母亲只看了一眼,便笑着说:只有这个点,是你父亲写的吧!

从“点”里面看出速度、力量、重量、质感,还有字与字连接的“行气”,如果去临摹,“行气”会断掉。

临摹,无论如何“像”,也只是皮毛的模仿而已。

卫夫人教给王羲之这个“点”的基本功,似乎对这个大书法家影响十分深远。

第二课 [一],千里阵云

▲千里阵云

笔阵图》之 “一”

卫夫人的第二课是带领王羲之认识汉字的另一个元素,就是“一”。

“一”是文字,也可以说是一根线条。

同样的“一”,唐朝颜真卿的“一”很稳重,北宋宋徽宗的“一”在结尾时带勾;明末董其昌的“一”清淡如游丝;晚清何绍基的“一”有顽强的纠结。

“一”和“点”一样,都是汉字组成的基本元素。西方近代的设计美术常“点”、“线”、“面”,王羲之的第一课是“点”,第二课正是“线”的训练。

卫夫人教王羲之写字的时候,前朝并没有太多可以学习的前辈大师,所以王羲之不是从前人写过的“一”开始认识水平线条的。

为了让王羲之体会“一”,卫夫人把王羲之带到广阔的户外,让他在广大的平原上站着,凝视着地平线的上方,看着排列的云层缓慢地向两边扩张。

卫夫人轻声说:“千里阵云”。

云低低的在地平线上布置、排列、滚动,这就是“千里阵云”。

为什么是“阵云”两字呢?

云排开阵势时有一种很缓慢的运动,很像毛笔的水分在宣纸上慢慢晕染渗透开来,像是自然浸染拓印达到的漫古朴,特别内敛含蓄。

因此,“千里阵云”是毛笔、水墨,与吸水性强的纸绢的关系,硬笔很难体会“千里阵云”。

在写水平线条时,如何让它形成水与墨在纸上交互律动的关系,是对生命广阔、安静、伸张的领悟,以后书写“一”的时候,也才能有天地对话的向往。

这是王羲之的第二课。

第三课 [竖],万岁枯藤

▲万岁枯藤

笔阵图》之 “竖”

“竖”就是“中”字中间拉长的一笔。

万岁枯藤比喻顽强的生命线条,即使一切看来枯老,但好似竹木内在充满弹性不易拉断,毫不妥协地向坚强的生命致敬。

卫夫人教王羲之看“万岁枯藤”,去登山时攀援一枝老藤,孩子借着藤的力量,把身体吊上去,借着藤的力量,悬宕在空中。

悬宕空中的身体,可以感觉到一枝藤的强韧——拉扯不开的坚硬顽固的力量。

“竖”这个线条,要写到拉不断,写到强韧,写到有弹性,就如老藤有坚韧的力量

“万岁枯藤”不再只是自然界的植物,“万岁枯藤”成为汉字书法里一根比喻顽强生命的线条。

卫夫人通过“万岁枯藤”使王羲之在漫长的生命路途上有了强韧力量的体会,也才有书法上的进境。

“高峰坠石”理解了重量与速度;“千里阵云”学习了开阔的胸怀;“万岁枯藤”知道了强韧的坚持。

第四课 [撇],陆断犀象

▲陆断犀象

笔阵图》之 “撇”

“高峰坠石”、“千里阵云”、“万岁枯藤”,这三堂课是让他感受大自然里的各种形状、重量、质感、状态,从而联想书法线条与自然的连接,这对儿童而言,不难体会。

但这节课的“陆断犀象”,讲的是汉字结构里向左去的一“撇”,例如匕首的“匕”最后一笔,从右往左斜向切入。

这一“撇”是“逆笔”,笔锋逆势而行,要像切断的犀牛尖角,要像截断的大象弯曲长牙,有锐利而又坚硬的质感。

犀牛角与象牙,是不容易接触到的东西,就算现在小孩在动物园看到,可能体会也不深。

“陆断犀象”这一课,是要从动物身上理解书法中的“撇”线条,如同“万岁枯藤”是从植物现象中学习“竖”这根线条一样。

《笔阵图》一方面教习书法,另一方面开启了孩子极其丰富的想像力和感觉世界。

在陈朝、隋朝之间开始流传于民间的书法教科书“永字八法”,是在《笔阵图》的基础上发展的,作为认识汉字结构的基本功课。其进步地方是更多的细节展示出来,但是在教育上缺少了想像力,也容易使书法教育少了美学的感悟,走向刻板的形式临摹。

当我们回看《笔阵图》的现代意义,它是建立在“审美”基础上的教学法,不只是教形式,更是侧重孩子自己的体会与感悟过程。

“审美”必须是跟自己生命息息相关的活动,失去了回归自身的感受,艺术与美都只是徒具形式而已。

第五课 [弋],百钧弩发

▲百钧弩发

笔阵图》之 “弋”

许多前辈认为书法像一种养生,或许是因为书法的运动极似太极拳,是在调整自己内在呼吸。

讲到拳术功夫,这节课的“百钧弩发”及下节的“劲弩筋节”,恰好与武艺中的射箭有关。

先秦“六艺”是读书人必修的六种课程——礼、乐、射、御、书、数。

其中“射”是练习射箭,“书”是练习书法。

读书人习“书”习“射”,也很自然会将书法线条结构与射箭的弓弩连接在一起。

《笔阵图》里的“百钧弩发”,讲的是“弋”这个字的斜竖笔画,尾端带钩,把“斜竖”与“钩”连在一起,更强调的是线条联结通向自然界万事万物的感觉。

卫夫人在教王羲之练习写“弋”或“戈”这一类字的时候,提醒王羲之,笔画里有一股巨大的弹性,就像力量非常大(百钧)的弓弩,要把一支箭弹射出去。

在拉动弓弩时臂膀与弓弦之间形成张力,力道的强弱也只有自己能够体会。卫夫人正是要王羲之体会箭射出去的那一刻弹性的力量,把这种感觉用到书写“弋”这根线条上。

这是彻底而完全的“美学教育”,不是在教技巧,不是在教写字,而是通过写字,回归到自身的感觉去体悟生命。

第六课 [力],劲弩筋节

▲劲弩筋节

笔阵图》之 “力”

卫夫人第二次用到射箭的比喻是“劲弩筋节”,讲的却不再是“弹性”、“张力”,而是希望孩子注意到一把弓弩,如何把“弓”与“弦”紧紧缠结在一起。

一张好的弓弩,在弓体与连接动物筋皮制成的弓弦之间,需要用胶用线缠绕固定,如果弓弦联结不好,弦就会松脱,无法感受到力度。

“劲弩筋节”讲的是写“力”这个字的转折。从水平的力量过渡到垂直书写,要让两个不同方向、不同力度的线条之间,找到最好的“筋节”。

弦一拉开,紧绷的力量使人觉得“劲道”十足。卫夫人在拉弓射箭这同一件生活现实中,为王羲之讲了两堂书法课,讲解了汉字两种不同线条的领悟。

“劲弩筋节”也是汉隶向唐代楷书过渡的一种变化。

汉代隶书中,水平线条向垂直线条转折,中间没有明显的停顿。

但唐代楷书里,这个“停顿”成为风格,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的正楷,转折处都有“提”、“顿”。

正如两个金属直角的转折处不会绝对九十度,而是有一个延展的转角。如“力”字的转折,就不会只是两笔,加上了“停顿”,形成三次转折的线条。

卫夫人的“劲弩筋节”,正是体会了转折的力度,预告了日后汉字书写过渡到唐代楷书的一些笔法变化。

“百钧弩发”、“劲弩筋节”对今天的孩子来说,体会一定没有古代人深刻,古代士族子弟没有不学射箭的,卫夫人的书法美学教育有现实生活的基础。

第七课 [辶](读绰),崩浪雷奔

▲崩浪雷奔

笔阵图》之 “辶”

《笔阵图》里有一个笔画,是“接近”的“近”最后那一笔,用毛笔书写这一根线条时,会有不断拖出、拉长的感觉,好像那条线一直拖下去,力量再带出力量。

关于这一根线条,卫夫人写了四个字:“崩浪雷奔”。

“崩浪”是河或海的波浪,一层一层,往前或往上涌动,层层不穷。

王羲之住在靠海的南方,所以他看的到河海的潮汐汹涌,感觉得到“崩浪”。

想象一下,卫夫人与王羲之一同站在了河海的岸边,一起聆听着潮汐的涨退,体会着“崩浪”震撼人心的沉着力量。

所有的浪撞击崩散,像惊涛裂岸,崩起一片浪花。这力量和“百钧弩发”的爆发力不一样,“崩浪”更内敛、也更含蕴于内在的力量,源源不绝,生生不息,奔向最后宿命的一击。

春夏之交的雷,像是从很远的地方滚来,由很小的声音慢慢变大声,一波一波,有连续不断的力量,这就叫做“雷奔”,是我们写“远”写“近”最后的一笔。

“千里阵云”是站在大地之上,身体感知着辽阔的空间,触动了触觉;“万岁枯藤”有拉不断的顽强力量,亦是触觉的感受;“百钧弩发”“劲弩筋节”中的“发”与“劲”,也都与触觉中的弹性力度有关。

而“崩浪”、“雷奔”,则明显统合了视觉、触觉、听觉各方面的活动。

《笔阵图》是美学上很基本的感觉教育,使从事任何创作途径的人,不管是书法、绘画、音乐、舞蹈,都可以互通

先回归自身,开发了自己的视觉、听觉、触觉,丰富了身体的感觉,创作的能量自然源源不绝。

我们都知道晋有这么一位大书法家王羲之,我们也应该要知道他有一位善于启发心灵、引领生命的老师——卫夫人。

有人会问我,什么是改变的最好时候?

讲真,读书,就是最好的时机。改变需从现在开始。

魏晋风度

Wei Jing  Demeanour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王羲之的老师竟然是她?卫夫人
西晋 卫铄《笔阵图》
怎样写好书法中的笔画?掌握这7条法则,方能领会书法真谛
卫夫人:作为王羲之的老师是一种怎样的感受?
《笔阵图》的“真传”
如何有气势的夸一个人书法写得好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