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让学生体验语文学习的快乐


(本文转自:风铃声声——安福严田小学曾小玲工作室)

[摘要]:教育是培育生命的事业。当孩子走进校园,开始他生命的体验时,教育给予他们的是快乐还是痛苦,是提升还是压抑,是创造还是束缚?这取决于教师的职业素养和职业行为,更取决于教师全新的适应未来的教育观念。21世纪的今天,我们应该怎样当教师?我们的语文教育应该如何让学生体验到学习的快乐?反思传统教学的种种弊端,我们的思考和实践是——构建新课程背景下的语文“绿色课堂",努力为学生开辟一片纯天然、无污染,能让他们快乐学习、快乐成长的土壤环境。本文将从“绿色课堂”是充满爱意、包含情意、富有诗意、体现创意、带有写意等几方面来阐述“绿色课堂”的构建,让学生体验语文学习的快乐。
  [关键词]:绿色课堂   体验   快乐
  一 、研究的缘起:从一则读来的事例谈起
  去年的十月,我有幸读了莫小米的一篇文章,虽然时隔多日,我已记不清文章的题目,文章中的一些词句也有些模糊了。但作者在文章开头讲的一个很平常的事例却还记忆犹新,令人思考,事例大概如下:
  在一所学校里,作者拿着一个苹果,对第一个走过来的孩子说:“这个苹果送给你吃吧!”
  第一个孩子不知所措地摇了摇头,走了。
  第二个孩子走来,她又对第二个孩子说了同样的话,第二个孩子小声地说了声谢谢,也走了。
  ……
  一连问了好几个孩子,孩子们要么很害羞地一声不吭,要么都很“懂事”或“有礼貌”地拒绝了。
  最后来了一个小女孩,小女孩接过苹果,情不自禁地欢呼起来:“啊,多么美丽、多么鲜艳的苹果!”
  作者被打动了,不是因为那些“懂事”、“有礼貌”的孩子,而是因为这个小女孩发自情感深处最由衷、最真诚的赞叹!在下文中谈到中国孩子与外国孩子、中国教育和外国教育的不同时,作者不无遗憾地表示:在长期的传统教育的影响下,中国的孩子太循规蹈矩了,他们比外国孩子更懂得怎样压抑自己的个性,他们不会尽情地欢呼,大声地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是啊,传统的语文课堂上教学,抹杀了多少孩子的个性,浇灭了多少孩子创新的火花,好多孩子不知道学习是为了什么,他们每天关心的是学到了多少知识,考试得了几分,却从没问自己每天享受到了多少学习的快乐,当学习被蒙上了一层功利的色彩时,孩子们情感世界也变成了一个荒芜而缺少生机的沙漠。
  在孩子们情感的熏陶、性灵的激发上,语文教学担负着最主要的功能,孩子们情感的匮乏和心灵的麻木,我们的语文教学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这则事例看似平常,却从另一个侧面揭示了我们语文课堂教学长期以来存在的一个弊端——重知识,轻情感和态度的培养。回顾我们的传统教学,我们似乎都很会把学生当作一个简单的容器,不管学生愿不愿意,接受不接受得了,无私的“园丁们”都会毫不保留很慷慨地把书本上的知识往这个容器里倾倒,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体会到情感的震撼了吗?体会到性灵的启迪了吗?享受到语文学习的快乐吗?在真正主动地学习吗?多少年来,我们的语文学习总是与勤奋、刻苦这样的词语紧紧相连的,教师总是在强调“学海无涯苦作舟”,突出学习的“苦”,实际上,这种提法本身就给学生造成一种心理上的压力,这种现象是很糟糕的。在欧美国家的语言当中,“知识”一词的原义中包含欣赏、享受的意思,这就是说,学习知识对他们而言,是一个愉快的过程,是一个享受的过程。我们是否可以从中获得一点启示呢?
  今天,我们沐浴在课改的春风里,我们才意识到语文绝不是一本本教科书,它是一个最具开放性、最具立体性、最能开发学生性灵的学科。广袤美丽的自然,多姿多彩的生活中处处都有语文的影子。语文是茫茫宇宙里的日夜星辰,是浩瀚南海中的碧涛银河;语文是大自然的蜂飞蝶舞,是秦砖汉瓦上岁月的印痕;语文是锁进日记、深藏心里的小秘密,语文是母亲手中递来的温热的奶茶;语文是体坛赛场上矫健的身姿……面对如此生动丰富的语文,我们怎能不欣喜若狂呢?我们怎么会无动于衷呢?我们呼唤着、实践着一种全新的语文课堂教学——“绿色课堂” ,让学生体验语文学习的快乐。
  我们到超市购买食品,总要看是否有“绿色食品”的标志,因为在大家的眼里,绿色食品意味着纯天然、无污染的食品。今天,“绿色”充盈着我们的生活,我们似乎进入了一个“绿色时代”。在人们心目中,绿色不仅是由树木花草构成的风景,而且是安全、健康、清洁以至优质服务等美好事物的象征。而在各种媒体中,“绿色产品”、“绿色照明”、“绿色电脑”等以绿为冠的新鲜名词更是时不时扑入眼帘。绿色的含义得到如此深广的延伸,显然与人们的知识领域和生存环境有关。随着20世纪70年代“绿色革命”的到来,世界范围内“绿色”风暴此起彼伏。一个个绿色概念也应运而生。
  绿色象征着春天,象征着生机与活力,更象征着未来。受绿色食品的启发,我忽然觉得新课程背景下,我们的语文课堂也应该是一个“绿色的课堂”,我们所实施的教育也应该是一个“绿色的教育”。
  什么是“绿色课堂”呢?《语文课程标准》的制定引发了我们对传统语文课堂的反思,课堂应是怎样的课堂,说教、传授?还是“稻花香里说词句,听得书声一片?”是不顾学生的感受,让他们做考试的机器?还是致力于让他们体验语文学习的快乐,从而爱上语文?语文,本应以其特有的精致的语言、鲜明的形象、丰富的内涵、广阔的视野,使孩子们产生强烈的兴趣。如果他一旦沦为应付考试的工具,只有机械的操练、乏味的“分析”,就会成为孩子们沉重的包袱、令他们黯然伤神。因此,我们试图构建一种与“新课标”最为合拍的课堂,我们试图对传统课堂教学汲取精华,去其糟粕,让学生最大限度地体验语文学习的快乐。我们将这种理想中的课堂称为“绿色课堂”。本文试就什么是理想的语文课堂——“绿色课堂”,作一些粗浅的思考。
  二、理论依据:
  1、苏霍姆林斯基的“成功教育”理论
  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成功的欢乐就是一种巨大的精神力量,它足以促进儿童好好学习的愿望。”而“学习兴趣是学习活动的主要动力。”绿色课堂不仅重知识的传授,更重视对学生良好情感和态度的培养,强调让每个学生都体验到成功的乐趣,从而对学习充满兴趣。
  2、波兰尼的知识与学习理论
  英国物理化学家和思想家波兰尼首次提出知识分为“显形知识”和“隐性知识”,“显形知识”是指能通过教材、大众媒体进行传递;能同进为不同的人们所分享,具有一种“公共性”和“主体际性”,能通过逻辑进行批判性反思的知识。通常学校教育中所说的书本知识就是显形知识,也叫“可表达性知识”。“隐性知识”不能通过语言、文字符号等方式进行逻辑的表达,拥有者和使用者都不能清晰表达,不能在社会上以正规的形式加以传递,明显缺乏显形知识的“公共性”和“主体际性”等特征,它不是通过理性进行反思,而是在感受中进行反思。与此相对的有两种学习,即“接受性学习”和“感受性学习”,接受性学习是可表达知识的学习,学习必须通过语言、文字、或符号系统来实现;学习的是前人对自然与社会的描述解释和经验,所以不需要学习者事事亲身所为,传统的语文课堂教学以接受性学习为主。感受性学习是指只能意会的学习,它可分为体验性学习和发现性学习,体验性学习是学习者在社会、生活实践活动或具体案例的分析中通过学习者亲身参与和互动,对情感、行为、事物和策略的内省体察,掌握某些技能、策略、形成某些行为习惯,建立某些情感、态度、观念的过程,体验是对知识的理解和情感共鸣,绿色课堂提倡感受性学习。
  三、构建“绿色课堂”的几个出发点:
  1、“爱意浓浓”——绿色课堂让学生拥有一份学习语文的快乐心境
  苏霍姆林斯基说:“要像对待荷叶上的露珠一样,小心翼翼地保护孩子幼小的心灵。”你看,晶莹透亮的露珠是美丽可爱的,却是十分脆弱的,一不小心露珠滚落,就会破碎,不复存在。让我们来到孩子们的身边,用赞许的眼神去鼓舞他们,用热情的言语去激励他们,这时,孩子即使失败了,他们也会很快走出失败的阴影,沉睡的自信和潜能被唤醒,孩子天性中最优美、最灵性的东西会发挥到及至。因为,此时此刻,孩子们感受到了老师给予自己满怀的爱。这种爱寄予老师的期待之中,包含着尊重与信任,包含着宽容与乐观,包含着善待与感动,闪烁着人文的光辉……课堂上有了“爱意”,师生间才会尊重与理解,学生不必小心翼翼地“揣摩”教师的想法,教师也不必将自己的观点强塞给学生;课堂上有了“爱意”,教师才不会将目光仅仅局限于知识的传授上,而是更多地关注学生作为一个生命体的存在;课堂上有了“爱意”,学生才会觉得课堂是如此温馨,学习是如此快乐;课堂上有了“爱意”,我们的耳边才会不断听到充满人文关怀的新用语,让人如沐春风,请听:
  “请说出你自己的……”
  “请说出你自己的感受。”“请说出你自己的看法和观点。”这是新课程背景下很多教师喜欢用的言语。它体现了对学生独特体验的尊重。传统教学中过分强调“统一性”,忽视个体的差异、严重束缚了学生的个性,学生哪有快乐可言?绿色课堂关注所有学生,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注重发展个性。“你观察的角度很新,你很出色!”这样的激励性评价可以进一步激发学生的乐学精神,让学生敢想、敢说、敢做,个性尽情展现。
  “让我们来一起分享你的……”
  “让我们来一起分享你的发现。”“让我们一起来分享你的收获。”“让我们一起来分享你写作的快乐。”绿色课堂应是教师、学生、文本之间精神上相遇、心灵上碰撞的过程,教师引导学生怀着浓厚的兴趣与文本对话,与作者沟通,并联系生活加以体验。在分享交流的过程中,学生有体验、有感悟、有思考……教师和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见解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观念与理解,在此过程中,师生其乐融融,享受到交流沟通带来的快乐,才得以共同发展。
  “试一试,再试一试”“相信你,你能行……”
  新课标要求“培养学生语文学习的信心”。自信是成功的一半,教师要尊重学生,为每个学生创造民主宽松的学习环境和学习氛围,创造成功的机会, 让学生不断体验成功的快乐,“试一试,再试一试……”“相信你,你能行!”充盈着老师的信任,这种信任通过教师的言行、态度、表情、行动等微妙地传递给学生,对学生产生积极的心理暗示,从而促使学生产生爱学的意识,朝着新的目标前进。
  绿色课堂中,这样的用语举不胜举,它体现了一种爱意和关怀,一种平等和尊重,一种期待和激励。为了让学生永远保持乐学上进的精神状态,上课时,教师的口袋中要舍得多给学生带些“高帽子”,舍得多说几句赞美的话,表扬的词,学生会给你意外的惊喜!课堂中教师要舍得放下架子,走进学生的心灵,“蹲下来和学生交流”,尊重学生的见解,用充满期待的眼神去浇灌“千年的铁树开花”。
  2、“情意切切”——绿色课堂让学生在情感碰撞中擦出快乐火花
  在语文教学中,感知的主要对象是语文教材中的那些情文并茂,文质兼美的典型文章。情感是文章的灵魂,刘勰在《文心雕龙》中说:“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文章不是无情物”,就其思想内容讲,既有对真理的追求、对未来的向往、对英雄的赞颂、对祖国的爱恋,也有对谬误的批判、对现实的针砭、对邪恶的诅咒、对敌人的愤恨,师生共同浸润其中,心灵必然会受到程度不同的感染,并相应地作出或爱或憎、或喜或忧、或褒或贬的情感体验,语文课堂远离了“情感”只能是“一潭死水”。因此,绿色的语文课堂教学总是沉浸在一片深情的海洋中。情感是语文教学的灵魂,是学生心灵的催化剂和主动学习的原动力。白居易说:“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莫始乎言,莫切乎声,莫深乎义。”这就是说语文课堂教学首先要通过“言”、“声”的分析来激情感人,教师要披文入情,进入角色,把学生领进作者创设的角色中,以激动人心的情感魅力,把学生的情感“煽动”起来,使他们投入忘我的学境界,使学习始终保持自主能动的积极状态。
  让学生走进课文,在与主人公共命运中体会快乐
  如《丑小鸭》一文语言优美,富有情感,并蕴涵着深刻的人文内涵,在教学中我打破以往教学中过分注重理性分析的教学设计,而是让感性教育去呼唤孩子们心灵深处最美好的情感,让学生把自己当做文中的那只丑小鸭,随着故事情节,一起去体验丑小鸭的种种遭遇,与他同悲喜,同命运。文中丑小鸭经历了几次不幸的磨难,由于学生把自己溶入了课文,他们很快对丑小鸭充满了无限同情,在读到“哥哥姐姐欺侮他,小伙伴们嘲笑他,连妈妈也不喜欢他”时,有些学生的眼睛湿润了。我引导孩子们设身处地地去体验当时的情景,去体验丑小鸭的心情,去体验丑小鸭当时那种孤独的境遇,孩子们的心与丑小鸭产生了共鸣。在读完第五自然段时,我动情地说:“面对昏到在冰湖上的丑小鸭,如果你就在他身边,你会怎么说,又会怎么做呢?”孩子们的心显然被深深打动了,他们有的大声鼓励丑小鸭要坚强,有的说要把丑小鸭抱在怀里带回家去,有的替丑小鸭表达愤慨和不平。在学习课文的结尾时,我紧紧抓住丑小鸭变成天鹅后从心底里发出欢乐的呼喊:“我做梦也没想到会有这么幸福的一天!”这一句,让学生也尽情地发自内心地呼喊体会一下,再与前面不幸的遭遇相对比,当他们在经历了几次情感起伏的跌宕,与丑小鸭一起从心底里发出快乐的呼喊时,丑小鸭的形象、丑小鸭的感情、丑小鸭的精神真正走进了孩子们的心灵,孩子们也真正享受到了语文带给他们的欢乐。
  让学生与文本对话,在言行感动中体会快乐
  学生与文本对话是学生与作者的间接对话,作者是躲在文本背后不出面的,以文本的书面文字为其代言。教师要引导学生以认真虚心的态度去研读文本,从中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正确把握文本的人文精神,通过字里行间感受文本情感跳动的脉搏,并且产生情感的共鸣。如《伞花》这一课,通过描写同学为老师送伞,老师送同学回家的这一事例,表达了同学爱老师,老师爱同学的浓浓师生情。怎样让学生深刻体会这份师生情谊呢?我摒弃繁文琐碎的情节分析,而是让学生花大量的时间自己去读课文,反复读,反复悟;一边读,一边把感动自己的词句划下来,并想想自己为什么会被感动,从中说明了什么?由于充分地让学生们研读文本,学生们大都感悟得比较丰富而深刻,课堂踊跃发言者很多:
  生:“张老师,给你伞!”“杨老师,给你伞!”同学们说的这些话很令人感动。
  师:为什么呢?
  生:因为来给老师送伞的同学很多,大家都很急切地想把自己的伞送给老师。同学们这么说,可以看出他们很爱老师。
  师:“急切”这个词说得好,你能用很急切的心情读读这句话吗?
  生:(很急切地读)“张老师,给你伞!”“杨老师,给你伞!”
  生:老师,我有补充。我觉得读这句话,不光要急切地读,而且还要大声地读,因为送伞的同学多,要说得响,才能让老师们听得见。
  (我也请这位学生急切又大声地读这句话,他的朗读赢得了大家的阵阵掌声。)
  师:其他还有那些词句让你感动吗?
  生;(迫不及待地)老师,我觉得“伞已经塞到了老师们的手里”这个“塞”也看出同学爱老师,因为他们怕老师不收他们的伞,所以用“塞”,而不是用“放”或“给”。
  生:还有“同学们呢?有的顶着塑料布跑了,有的两个人合着一把小雨伞跑了。”这里也令人感动,同学们把自己的伞送给老师,自己却宁可和同学挤在一把小雨伞里,宁可自己被雨淋湿。这太让人感动了。
  生:我觉得老师也很爱同学,课文里说“老师们高兴地抚摸着同学们的头。”显然,老师们被同学们的行为感动了,他们用这个动作表达对学生的喜爱。
  生:对,我也找到了一句:老师们急忙追上去,大声喊着:“小心摔跤,老师送你们回家!”这句更令人感动,我觉得老师就像自己的妈妈,她为同学们担心,而且还要送同学回家,用实际行动表达对同学们的爱。
  ……
  花儿被春雨感动,于是开得更加鲜艳;小草被大地感动,于是长得更加茁壮;小鸟被天空感动,于是更加勇敢地飞翔;学生被课文感动,他们变得更加快乐。“孩子的心不应是真理的仓库,我们要极力防止的是冷漠和缺乏热情。”(苏霍姆林斯基),让我们在绿色的课堂中努力让学生感动吧,这会使他们更加健康快乐地成长。
  3、“诗意绵绵”——绿色课堂让学生因教者高超的教学艺术而快乐
  课堂应该富有“诗意”,绿色的语文课堂更应如此。什么是诗意?怎样的课堂才是诗意的课堂?这真可有些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味道。我想,只有那种将课文作为一个载体,师生的思想时而在上面栖息,时而在畅游四方的课堂才是诗意的课堂;只有那种充满了“心有灵犀一点通”“此时无声胜有声”的境界的课堂才是诗意的课堂,只有那种师生于“山穷水尽疑无路”的困境中忽然发现了“柳暗花明又一村”的课堂;也只有那种学生在教师的引领下在字里行间“悟读”出独特感受的课堂才是诗意的课堂。在诗情画意的课堂中,学生才能享受到诗意般的快乐。
  “此时无声胜有声”
  这是一堂作文指导课,教学内容是“写对话”,课堂上老师请一个同学上来一起表演了一个哑剧,剧情大致如下:同学拿着作业本上台让老师批改,老师接过作业本,一页一页仔细地查看。他时而在作业本上打钩,并树起大拇指不停地夸奖;时而拍拍同学的肩膀,用手指指作业本上的某几处,那个同学心领神会;时而又连续在作业本上打钩,树起大拇指不住地夸奖。最后,老师举起同学的作业本,让全班学生欣赏。课堂上静得出奇,学生们个个屏息凝视,有的在位子上伸长脖子张望,有的干脆站起来观看,生怕错过一个细节。
  不过,听课者中有人不解,有人担忧,要指导学生写好“对话”,教者怎么表演了一个没有“对话”的哑剧呢?学生能写好吗?有人请教授课者。
  他说:要给儿童留下想象和创造的空间,讲解一多,则把天性束缚。
  他说:师生表演,使孩子们轻松愉快,思维兴奋。表演内容贴近学生实际,学生会根据个人的体验,对哑剧作出不同的解读。
  他说:模糊有时胜于精细,孩子们看老师表演会有所感有悟。
  后来,学生写的作文出奇地好,赢得大家阵阵掌声。
  后来,我忽然明白了“此时无声胜有声”的道理。
  ……
  感谢那个授课的老师,他的名字叫——于永正。
  柳暗花明又一村
  新的课程理念认为,课堂教学不是简单学习的过程,它是师生共同成长的生命历程,它五彩斑斓,生机勃勃,活力无限,因此我们应当从关注生命的高度,用变化的、动态的、生成的而非静止的、僵化的观点来看待课堂教学。在绿色的课堂教学中,教师不再完全按预定的“教案”进行上课,他可以打破预设的“计划”,依据学生学习中的实际情况,根据学生心理情感的、知识的需要随时作出富有创意的调整。在很多情况下,我们的教学可能并不一帆风顺,也许会进入“山穷水尽疑无路”的困境中:有时学生无所适从,启而不发,致使教学停滞不前;有时,学生在阅读、思考教材中,会提出教师也尚未思考到的疑难问题;但是,语文课堂教学又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课堂上出现的一些暂时性的困境促使着教师更加积极主动地与学生、文本“对话”,在与学生进一步的情与情的沟通中、思维与思维的碰撞中,在与教材更深一步的钻研学习中,教师很有可能找到解决“困境”的办法,打开学生思维的大门,解决学生学习上的困难,把学生带入一个更为广阔的“语文学习新天地”,感受到学习中“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无限惊喜。
  心有灵犀一点通
  语文学习与数学学习有很大不同,它非理性成分多,有些语言文字所蕴涵的意境只能意会不能言传,学生也只能靠多读、多悟,达到心有灵犀一点通,才能深入地理解课文。例如《瀑布》一课,短短几句诗,却绘声绘色地描绘出瀑布之如此美,那“如烟、如雾、如尘”的美,讲是讲不出来的。只有让学生反复吟诵后,使学生闭上眼睛就会出现那瀑布,用全部的感觉去体验语言情景,虽然学生一时说不出瀑布到底有多美,但他们的脑中却分明已感受到,在这过程中他们体会到了语言文字的朦胧美,美让他们心情愉悦。再如于永正老师在指导学生读童话《小稻秧脱险记》中杂草被化学除草剂喷洒过后有气无力地说“完了,我们都喘不过气来了”这句时,一学生读得声音很大,于老师笑着说:“要么你的抗药性强,要么这化学除草剂是假冒伪劣产品。”说完,朝学生做了个喷洒动作,全班学生哈哈大笑,在笑声中,学生们放松紧张的心情,在笑声中,那个学生心领神会,第二次读时,声音明显小了很多,把小稻秧有气无力的样子很形象地读了出来,学生们不仅深刻理解了课文,也体验到了学习的快乐。
  4、“创意不断”——绿色课堂让学生在放飞心灵中体验语文学习的快乐
  绿色课堂是体现“创意”的课堂,主要包含两层意思:一是作为教师,他不再是传统课堂教学中那个教科书的照本宣读者,也不再扮演知识的机械传播者。在绿色的课堂中,教师是智慧的替身,他灵活地设计着教学过程、教学方法;他根据课堂上出现的新情况,随时随地随机应变地调整着原定的教学步骤。因此,绿色的课堂由于教者的智慧,呈现出不同的带有创意的“教学个性”和“教学艺术”。二是作为学生,他们是充满智慧的不同个体,使他们的智慧得到充分地挖掘,培养他们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个性的儿童,也是我们绿色课堂所致力于要达到的重要目标之一。陈鹤琴先生曾非常形象地描述儿童的潜在创造力为“沉睡在儿童大脑中的小狮子。”教育就是要创造条件让它苏醒过来,成长起来,活跃起来,把它的创造活动“狮威”发挥出来。在教学中,我们要让学生的想象力在广阔的语文天地中自由地驰骋,让学生敢于质疑,提出新的见解,不在考试的标准答案面前“俯首称臣”,不循规蹈矩,墨守成规,敢于打破“一江春水只能向东流”的惯例,在放飞心灵中,让学生感受到语文学习的快乐无处不在。
  给想象插上翅膀
  想象是创新的翅膀,更是发展的需要。人的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小学生想象力的发展需要执教者提供适当的时间和空间,正如一粒种子的发芽过程需要适宜的气候,水分等条件一样。
  想起了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的一两件事例:他很爱孩子,他很注重孩子想象力的培养。野外,他兴致勃勃地和孩子们构建“幻想角”——在离学校不远的树木丛生的峡谷里,他们砌起火炉,傍晚时燃起篝火,孩子们把遍布沟坡的树木想象成夜里降到地上来休息的云朵……他们欣赏那串串绛红色的野果,悬挂在树枝上的闪着银光的蛛丝,想象着蛛网捉住了晶莹的露珠。在教室里,苏霍姆林斯基则和孩子们一起布置了“童话室”:有支在鸡腿上的神奇小屋,空中有天鹅在飞翔,翅膀上坐着一个小男孩;有隆冬的森林、雪堆,一个小女孩在雪地里蹒跚而行……孩子们在这里产生了无穷无尽的幻想,感到了幻想带给他们的无限快乐,写出了一篇又一篇优美的童话。
  又想起了前不久我上的一堂说话课《吹泡泡》,和以往的教法不同,我把想象和儿歌有机地融合在一起。课上,我先指导孩子们欣赏了两首具有丰富想象力的儿歌,接着分给每个小组一瓶泡泡,在小组长的有序指挥下,在轻柔的音乐声中,教室里顿时飘满了五彩的小泡泡,宛如童话世界。孩子们轮流吹着,议论着,欢笑着,欣赏着……一会儿,一首首儿歌从孩子们稚嫩的心田流淌出来:
  沾沾泡泡水?把那泡泡吹?泡泡跳出门?空中飞啊飞。
  吹泡泡,吹泡泡?五颜六色满天飘?飘啊飘,飘上天?去向白云问个好。
  语文课上吹泡泡?好象彩球天上飘?飘得低,飘得高?飘到地上?不见了。
  ……
  多么富有情趣的想象啊!这时,我突然觉得课堂不再是冷冰冰的书本和黑板的世界,孩子们的心灵因为语文而变得更加丰富多彩,他们的想象驰骋在无限广阔的空间,绿色的课堂成了他们播撒梦想与激情的快乐园地。
  向“传统”发起挑战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有利于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教材不是完美无缺的,教学参考书也并不是标准答案,而教师个人的见解更不可能是无懈可击的,因此,在绿色的课堂教学中,我们应引导学生敢于否定教材中的有些内容,敢于怀疑老师的“正确讲解”,敢于推翻公认的“标准答案”,创造性地提出自己的新观点、新思路、新设计、新方法,在创造中体验成功的快乐。
  课堂上,我正在上《乌鸦喝水》,孩子们在我的启发下,绝大部分都形成了“乌鸦真聪明,他通过往瓶子里投小石子,终于喝到了水”的共识!可唯有一学生站起来提出了异议——“老师,乌鸦不一定能喝到水!”我定睛一看:原来是我们班鼎鼎有名的调皮大王沈迪卿,他脑子倒挺聪明的,就是爱玩,课堂上也爱插嘴。这时的他一扫往日的淘气样,稚嫩的脸上满是执着,我好奇地问:“为什么这样说?”“因为石子会把水淹没!”他忽闪着大眼睛认真地回答。教室里有点躁动,好象有几个学生在窃窃私语,有几个在旁低声应和。我满腹狐疑:“石子怎么会淹没水呢?” 沈迪卿振振有辞地说:“昨天我和××玩的时候,我们往瓶子里扔石子,他的瓶子里装的的水多,投进石子后,水满到了瓶口;而我的瓶子里装的水少,石子反而被水淹没了。”原来是这样,讲得确实有道理!不过我还是不动声色地继续追问:“那你怎么这么肯定乌鸦喝不着水呢?有什么依据吗”“有”,沈迪卿不慌不忙地说:“只有当瓶子里有大半瓶水时,乌鸦才能喝到水,可是书中说瓶子里的水不多,若是小半瓶或是更少的话,乌鸦就不能喝到水了。”原来他不光能在游戏中做个有心人,而且还能对课文“咬文嚼字”呢,多么富有创意的学生!我摸着他圆圆的小脑袋,由衷地赞道:“今天你使我学到了许多知识,谢谢你,小老师!”这孩子听了,先是一愣,而后咧开嘴笑了。
  5、“写意之画”——绿色课堂让学生在广阔的语文学习空间中体验快乐
  “写意”是中国国画的一种画法,画者用笔不求工细,只粗线条勾勒,寥寥几笔,就使画面上景物的神态和情感得到了淋漓尽致地抒发。与“工笔”画的精雕细琢相反,“写意”画虽然不够精致,但他却带给人们更多想象的空间和一种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心灵震撼。因此,它的画面更加生动,更加充满灵性,也更加受大家的喜爱。绿色课堂在这方面也与“写意”画有着异曲同工之处,即教师不再以权威者的姿态来主导教学过程,更多地是担任起组织者、帮助者的角色。教学中教师不必面面俱到,也不必自己一讲到底,而更应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他们根据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去读、去悟,去以大观小、由小窥大,进而掌握文章精髓,领略课文的美妙。此外,教师还应有意识地将课堂教学向社会生活延伸,为学生进一步学习留下空间,学生们浸润其间,其乐融融。
  课堂内,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
  “学习犹如有机的种子,本身具有萌发生长的机能,只要给他以适宜的培育和护理,就能自然而然地长成佳谷、美蔬、好树、好花。”(叶圣陶)在绿色课堂中,教师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焕发了学生的学习激情,使他们体验到了学习的快乐。教师“放手”但并不“放羊”,只在学生感到迷茫时为他指路,在学生感到黑暗时为他点灯,在学生过河时为他搭桥,在学生攀登时为他架梯。
  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当学生产生了个体无法解决的问题时,教师可鼓励学生选择“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在集体内探究个体无法解决的疑难问题,在优势互补中使个体对问题的理解更加深刻全面,从而感受到与人合作共事和分享成果的愉快。
  但由于不同的学生存在着不同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因而绿色的课堂教学更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比如,偏爱独立学习的学生,觉得自己在独立学习时,更能集中注意进行记忆、思维等认知活动,如果与他人一起结伴学习,他们却可能因认知过程受到干扰而降低学习效率。而有些喜欢小组学习的学生,觉得与其他学生学习时,能相互激励、相互启发,而取得较好的学习效果。因此,对于学习方式不同的学生,教师要采用相应的策略,以使每一类学生均有机会按自己偏爱的方式开展学习。眼下在很多课堂中,一些教师不管学生愿不愿意,适合不适合,在探究阶段,统统采用四人小组讨论,这种一刀切的方法也欠妥当。
  课堂外,引导学生主动地摄取丰富的知识营养
  毋庸讳言,长期以来,由于种种原因,我们的语文教学还处于一种相对封闭的状态。课本是学生唯一的知识源,教师是学生唯一的知识发布者,教室是学生唯一的知识场所。在全球知识经济的背景下,这种封闭状态的语文课堂教学应该被另一种更富时代感的课堂教学所代替,那就是——绿色课堂。因为绿色课堂倡导“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这一理念。所以我们要引导学生走进现实世界,让他们投身于大自然,在火热的生活中去学习。人际间的言语交谈、思想交流、书信交往,大自然的日月星辰、风霜雨雪、江河湖泊、花草树木,国内外的重要事件、学生的家庭生活,还有形形色色的标语、广告、题联、题诗以及小品、相声磁带、vcd等,这些生活状态的语文,都是最生动、最形象、最有活力的知识源泉。倘佯在五彩斑斓的生活课堂中,美丽的山水让他们赞叹不已,独特的民俗风景让他们念念不忘,古朴的文物古迹勾起他们深深的遐思。当他们感到有一滴纯洁的水滴落在灵魂深处的时候,当他们被没膝的风划过所震撼的时候,当他们被蜻蜓的薄弱而感动的时候,通过符号和语言,自然与生灵,真诚与热情播撒的种子,就已经在一颗幼小的生命里生根,发芽。当他们通过语文体验到生命的幸福时,我们也可以说,教育的目的达到了。
  “春草年年绿”,走进绿色课堂,关注绿芽发展,绿色课堂是理想中的课堂,也是语文教学的新境界,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我们要带领学生真正走进绿色课堂,在绿色课堂中倘徉,这样我们才能让学生享受到语文学习的诗意和快乐。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悦读| 我是一个笨笨的老师(走心好文)
关爱语文生命 成就绿色课堂
储晋,引领孩子快乐作文
给新教师的20条贴心建议
绿意在课堂生长——我欣赏这样的语文课
新课程下语文教师的新观念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