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听课有感

                 听课有感

 

    听组内一位年轻教师的随堂课《最小公倍数》,在学生认识了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后,教师出示例题:求812的最小公倍数。

    学生独立思考并解答,然后进行汇报。

    第一名学生汇报的方法是用短除法,最后得出812的最小公倍数是2×2×2×3=24

    这名学生汇报后,老师问大家听明白了吗?有一名学生提出自己的困惑:为什么要把这几个数相乘?求最大公因数时,只需把22相乘,现在为什么要把这几个数都相乘呢?(这位老师在教学求最大公因数时,教了短除法)

    很显然,这个问题老师备课时并没有考虑,也没有预设,所以,老师在片刻的沉默后,微笑着对学生说:“这个问题我先想想,等会儿再告诉你们。”

    老师让学生汇报完不同的方法后,返回到刚才的问题。虽然老师进行了讲解,但学生还是不明白,此时老师也有些迷惑,不知怎样才能让学生真正理解。

    我建议:为什么不把这个问题抛给学生?让学生思考、讨论、交流,在这个过程中,可能他们就会渐渐明白其中的道理,而老师也会在这个过程中弄清楚学生出现问题的根源在哪里,从而采取相应的措施调整教学。

    于是,老师开始组织学生讨论这个问题,第一个学生汇报说:“8=2×2×2,12=2×2×3,它们的最小公倍数一定要有公共的部分2×2=4,因为最小公倍数它既是4的倍数,也是2 的倍数,还是3的倍数,所以要用2×2×2×3=24。”

    此时,老师质疑:既然是4的倍数,那就一定也是2的倍数,所以应该是12,不是24呀。可12它不是8的倍数。

    其实,这个学生已经明白了是怎么回事,只是它的语言叙述出了些问题,但老师却没有读懂学生的语言,没有读懂学生的思维,老师的质疑让学生本已有些清晰的思维又变得模糊起来。

    下课的铃声响了,学生的汇报只好就此终止。

    下课后,我对那位用短除法的孩子进行了访谈,我问他怎么想到了这种方法。他告诉我,他上了辅导班,辅导班的老师告诉他求最小公倍数就要乘一圈(把一圈的数都相乘),至于为什么这么做,他也不知道。又问了几个孩子,他们都说好像有些明白了。因大课间的音乐已经响起,我未再细问离开了教室。

    年轻的老师有些沮丧,有些不好意思,说没想到课会上成这样。

    我笑着安慰他:“感谢你上了一节有价值的研究课,相信今天课堂上出现的情况会引起每一位听课老师的思考,而且从你的这节课中可以看出你和学生的师生关系是平等的、和谐的,你在努力把课堂还给学生,如果用陈旧的满堂灌,学生定然是不会提出问题,进行质疑的。

    作为教师,针对课堂中出现的我们没有预设到的问题,但又必须当堂解决的问题,就像今天的问题,又该怎么办呢?我们不妨把问题抛给学生,让学生通过讨论、交流,从而明白:把812分解质因数是8=2×2×2,12=2×2×3812的最小公倍数中,既要有8的所有质因数,又要有12的所有质因数。学生都已明白要有2×2,那就让他们接着想,如果不乘2,行吗?不行,不乘2就不是8的倍数了,不乘3行吗?也不行,不乘3就不是12的倍数了,所有它们的最小公倍数中除了有它们两个共有的质因数乘积2×2=4外,还要有它们独有的质因数23,所有812的最小公倍数是2×2×2×3=24

    叶澜教授曾指出:“课堂应是向未知挺进的旅程,随时都有可能发现意外的通道和美丽的图景,而不是一切都必须遵循固定线路而没有激情的行程。”这就告诉我们,课堂教学既需要预设,也需要生成。在课堂上,面对学生提出的各种问题,要想游刃有余地轻松应对,不仅需要我们在备课时,要真正的读懂学生,要读出学生会怎样想,它们会有怎样的困惑?更需要我们在从教的道路上勤奋学习、不懈追求!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最小公倍数2
数学概念教学的三注重
5-3-1约数与倍数_题库学生版
人教版五年级下册数学教师教学计划
约数与倍数
小学生必知必会,小升初重点——因数和倍数(3)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