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小学语文教学目标的确定
编者按
   小学语文教学目标的确定关系到教学活动的导向、教学内容的取舍、教学方法的运用和教学的实际效果,明晰、合理的目标,是实现有效教学的前提和保证。近期,江苏省小学语文特级教师高级研修班在扬州大学召开,会上学员就此问题展开研讨,这些老师的发言,既有理性的思考,又有案例的剖析。现遴选三位老师的发言,与读者分享。

教学目标:在转换中生成
魏 星

   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在《理想国》中认为,一类事物有一类事物的本质,亦即事物的“理念”。理念是完满的,事物则是完满的理念“原型”的不完满的“摹本”。存在着三张桌子,一是桌子的理念,一是画家画出来的桌子,一是现实中的桌子。
   类比到语文教学目标的设计,“第一张桌子”应是课程标准,第二张是写在教案中的教学目标,第三张是课堂教学中的实际生成。理念是美好的。然而在进入程序之后,由于教师缺乏专业精神和智慧,课程标准不能转换成教学目标,教学目标不能转换为教学任务,教学任务不能转换为学习活动,“第三张桌子”也就发生异化、变形了。教师每天都在写教案,教案上的目标只是装点门面的摆设、教师随心所欲的编造、课堂教学可有可无的点缀。
   教学目标是“一切教育现象、教育过程得以形成的最高基准点”。上好一节语文课,我们必须站在学生的立场,根据课程标准及具体学情,从教材中淘出最值得教的“学科知识”,凭借专业精神把它情景化、活动化,这样就把学科知识转化成了“学科教学知识”,在课堂活动中最后内化为学生的“主体知识”。在这样的过程中,这个“最高基准点”在演变着、发展着、生成着。教师的专业智慧就体现在这样的“转换”上。当然,这里说的“知识”自然包括默会知识,它应是“一体三维”(徐林祥),核心任务指向“语言文字运用”,文字、文章、文学等综合效益整合在语文实践过程之中。
   教学《三打白骨精》,我把教学目标聚焦在“三与古典小说的故事性”上。在古典小说当中,有很多带“三”字的故事,如三借芭蕉扇、三请诸葛亮、三气周瑜、三打祝家庄、三进大观园等。这一规律性的言语现象就是“学科知识”。站在学生的立场,我把这一知识学习化、活动化,通过文本细读把学生带到一个冲突的环境:白骨精一出现,在唐僧师徒人的眼里,各是怎样的形象呢?白骨精在猪八戒的眼里是美的,在唐僧的眼里是善良的,在悟空的眼里是邪恶的妖精。同一个白骨精,不一样的感觉,矛盾冲突爆发了。之后通过“唐僧念紧箍咒的时候,师徒内心的情感各是怎样的呢”“悟空含泪而去,又会发生怎样的故事呢”这样的问题,学生参与文本的体验、创作,进入到特定的语境之中,看到了人物的性格,领悟到作者为什么要写“三打”,最终将“一波三折,反复叙事”这一学科知识,转换成了学生自己的“主体知识”。
   教学目标大体上有两个层次:必须教的,可以和可能教的。必须教的就是确定性的内容,它有三个含义:一是统一,二是明确,三是规范。尽管语文课程理解是多元的,但是核心任务和目标不能变,那就是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这是语文教育的基点、原点,也是叶圣陶、张志公等前辈强调的语文课程“独当其任”的“任”,是其他课程无法完成的。面对一篇篇课文,我们要从中“剥”出语文知识,连续性地教,整体性地教,系统性地教。同时,语文教学又是一种可能性,它更需要从实际出发,针对性地教,选择性地教,创造性地教。语文教学就是发生在“确定性”和“不确定性”的转换之间。在课堂教学中,要根据学情在教学对话中动态生成目标。为了有效完成教学的生成,我们要做到三点:
   ——以最接近学生的起点走向最远的终点。学生在语文课上最大的痛苦在于,对于自己早已经知道的东西,老师绕来绕去地讲个不休;而最需要老师指导的内容,教师却又视而不见。要让课程知识转换为学生的主体知识,一定要学会学习分析:学生在这堂课上将会学到什么?为什么教学目标是适合这些学生的?这些目标是怎样来支持课程标准的?学生面对的主要困难是什么?你打算怎样去克服这些困难?学生的兴奋点会在哪儿?怎样调动学生参与到教学中,你怎样做?学生怎样做?你打算怎样去评价学生?从学生的学情出发确定教学目标和内容,学生不喜欢的让他喜欢,学生感悟肤浅的让他感受深刻,这样才会让学习增值。
   ——以最主要的活动带动最丰富的活动空间。设置的目标和活动不要多,要找到最佳的“生长点”。这个支点非常重要,它使整堂课的教学形成一条在内容上贯穿全文、在教学上贯穿始终的动态发展的主线,同时也形成了一条言语的理解、生成、生长的主线,能给学生充分的语言空间、情感空间和智慧空间。
   ——以最轻松的方式让学生获得最有分量的收获。语文课还是浅近一点、感性一点、亲切一点好。教师的本事,就是让学生觉得知识的亲切、美好。如果不能把教学目标转化为饶有情趣的活动,那么,学生思维的触须就不会摆动,或者摆动的幅度很小,学生就无法完成知识的自我建构。
   如此,教学目标才能在不断“转换”中动态生成!
   (作者单位:江苏省无锡市崇安区教研室)

教学目标:在“放下”中上升
杨永彬

   我们知道,教学目标是教学的依据,是一篇课文教学的起点和归宿,是教学活动的核心和灵魂。今天要谈的例子是一次磨课时关于教学目标确定的经历,是《爱如茉莉》第二课时的三次教学目标确定。
   基于个人经验的教学目标(一)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认读生字新词,并能借助工具书或联系上下文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通过具体的语句理解课文内容,联系具体的细节描写感受文中人物的内心世界,读懂文中主人公之间如茉莉般的真爱。
   3.在品读课文的过程中真切体会人物的内心世界,培养语感;真切体会“如茉莉一般的爱”是让人回味绵长的爱、是了无痕迹的爱、是心有灵犀的爱。
   基于专家指导的教学目标(二)
   1.抓住文章的细节描写,潜心读书,感受父母之间平淡却深厚的情感,从而理解“爱如茉莉”。
   2.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的细节,感悟爱的真谛。
   3.品读关键字词,引导掌握品词析句的方法。
   基于教学实践的教学目标(三)
   1.体会细节描写的表达效果,进一步感受父母之间平淡却深厚的情感。
   2.学习抓住细节描写的方法进行阅读。
   细细分析三次的教学目标,不难看出第一次基于个人经验的教学目标是过于关注课文内容理解的教学目标,如“认读生字新词,并能借助工具书或联系上下文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这是知识目标,应是第一课时的教学目标,而“通过具体的语句理解课文内容……读懂文中主人公之间如茉莉般的真爱。再有“真切体会‘如茉莉一般的爱’是让人回味绵长的爱、是了无痕迹的爱、是心有灵犀的爱”。这仅仅关注的是对课文的理解,目标的设定仅仅是在“教课文”,而不是在“教语文”。何为“教课文”,还是“教语文”?吴忠豪教授认为:“教学时间主要花费在课文分段解读讨论上;课文上完,学生的主要收获是加深了些对课文故事情节或人物思想情感的理解,而‘语文’能力方面似乎没有明显的长进。这样的语文课可以认定是‘教课文’。反之,如果学生通过课文学习,能够明确课文学习,能够明确地说出这堂课‘学会’了什么语文知识或语文学习方法,在听说读写能力方面接受了哪些训练,有哪些新的收获,这样的语文课大致可以认定教师是在‘教语文’。”所以我们认为基于个人经验的教学目标制定是在“教课文”,离“教语文”目标甚远。
   基于专家指导下的教学目标,有了明显的不同,第一条关注细节描写,感受父母之间平淡却深厚的情感,从而理解“爱如茉莉”,第三条“品读关键字词,引导掌握品词析句的方法”,这还都是认知目标,缺少能力目标,一堂课学习完了学生对某一点的语文能力还难以形成。第二条“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的细节,感悟爱的真谛”,有点重复,可以和第一条目标合并。
   经过专家的再次指导和行动小组的商讨,最后我们确定了两条教学目标,就是上面的基于教学实践的教学目标(三),大家一致认为这两条教学目标有以下几个优点:一是目标整合优化。把抓住细节描写体会课文情感与学会运用细节描写的方法去阅读课文有机地结合起来,把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学生的智能活动有机地结合起来,使认知目标和情感目标的整合,知识和技能目标的整合。二是目标的表达准确和明确。毫无疑问,只有高度明确的教学目标才有现实的可操作性和可评价性。一堂课一、两个目标足已,要一堂课一得或一课一得。三是教学目标的设计具有可测量性。“学习抓住细节描写的方法进行阅读”这条目标对学生的学习行为及学生学习结果有明确的界定。四是教学目标体现了发展性。教学的关键是要通过教学使学生的思维和能力得到发展,应该说学生通过这一课的学习抓住细节描写去阅读文章的语文能力已初步形成。
   因而,一篇课文的内容很多,课时目标也不止一个,一项项目标列出来,往往平分秋色,没有重点,没有主次,目标与目标之间缺乏联系,工具性目标与人文性也常常油水分离,于是就出现目标多、花时多而效率低的情况。为此,要分清主次,合理分配,整合重点目标。因为面面俱到其实是面面不到,是“蜻蜓点水”,是“水过地皮湿”,要勇于放下。因为暂时的放下,是为了长远的取得。古语说“伤其十指,不如断其一指”,“千鸟在林,不如一鸟在手”。作为语文教师,要有“弱水三千,只取一瓢饮”的气魄,当目标精了,重点准了,教学效率自然就高了。所以,教学目标的确立,必须建立在科学的教学理念上,建立在对学生学习需要的科学分析上,建立在对教材的准确把握上,做到明确、具体,可操作,可检测。
   (作者单位:江苏省淮安市富士康实验小学)

教学目标制定“四步走”
——以《七嘴八舌话环保》为例
倪玲

     教学目标是通过教学使学生发生情智变化、态度变化和行为变化的期望。
   《七嘴八舌话环保》是苏教版教材五年级语文(下册)练习7口语交际训练的一个话题。这一课教学目标如何制定,我的思考过程经历以下四步:
   第一步:把握《语文课程标准》口语交际的总目标
   《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口语交际教学的总目标是“具有日常口语交际的基本能力,学会倾听、表达与交流,初步学会运用口头语言文明地进行人际沟通和社会交往”。
   从总目标中我提炼出这样几个关键词“倾听”“表达”“交流”及“文明”。
   第二步:梳理学段口语交际目标
   第三学段口语交际目标有六条:1.与人交流能尊重和理解对方。2.乐于参与讨论,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3.听人说话认真、耐心,能抓住要点,并能简要转述。4.表达有条理,语气、语调适当。5.能根据对象和场合,稍作准备,作简单的发言。6.注意语言美,抵制不文明的语言。
   结合三个学段目标之间的承接,考虑三个维度教学目标的整合,我将《语文课程标准》第三学段口语交际目标作如下梳理:
   交际态度:有自信心,自然大方,有礼貌,乐于参与;与人交流能尊重和理解对方;注意语言美,抵制不文明的语言。
   学会倾听:听人说话认真、耐心,能了解、把握说话的主要内容,逐步做到“抓住要点”。
   学会表达:用普通话交谈;逐步做到表达完整、清楚明白,表达有条理,语气、语调适当;能简要转述。
   学会交流:逐步做到能顺利地进行日常交流;能根据对象和场合,稍作准备,作简单的发言。
   以上目标在一节口语交际课中不可能全部落实,能落实几条就足以了。每一节口语交际课,在确定目标时,必须体现交际态度、学会倾听、学会表达、学会交流四个方面部分要求的落实。
   第三步:研读教材,领会编者意图
   每一篇教材所承载的教学目标都应该带有该教材特有的标记。仔细研读《七嘴八舌话环保》教材的文本内容和插图,我发现关注生活环境、增强环保意识是教材取向,而教材要求是在调查、了解、作记录的基础上,回到课堂与同学们议一议,归纳整理后再对家乡的环保工作提出建议。课前调查、了解、收集环保方面的资料,填写调查表,可以使“七嘴八舌”言之有据。学生有话说,才能积极参与,大胆发表意见。
   第四步:分析学情,了解学生学习基础和教学需求
   对于五年级学生来说,把话说完整、说清楚明白不难做到。听人说话认真、耐心需持续训练。能抓住要点、有条理的表达有难度,需要加强训练。另外,口语交际课不同于说话课,不光要说得好,还要学会交流、应对,学生这方面的能力也需加强训练。
   通过以上思考,《七嘴八舌话环保》一课的教学目标,我是这样预设的:
   1.通过调查了解,交流生活当中的一些环保污染问题及其危害,能用比较具体、清晰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想法,学会有条理地提出合理可行的建议。
   2.在交际情境中学会倾听、理解、应对,能抓住说话人表达的要点;乐于参加讨论,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做到礼貌诚恳、亲切自然。
   3.关注生活环境,增强环保意识。
   考虑到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学目标首先是学生学的目标,所以目标描述的是学生的行为,而不是教师的行为。
   以上教学目标中,既有口语交际教学的一般的或者叫共性的目标,又有针对教材的个性目标。比如:“(表达)有条理”,这是对小学高年级学生表达的共性要求;“(建议)合理可行”,这是针对话题提出的个性要求。
   教学目标如何呈现给学生,有两种方法:一是目标呈现在先,练习在后,让学生有目的、有意识地进行学习、交流;二是在教学过程中,在组织评价中生成目标。像《七嘴八舌话环保》一课,在交际情境中自然生成表达、倾听方面的目标,学生在有所体验的基础上更容易接受。
   所要注意的是教学目标一旦确定,教学过程就要与之对应,而不能跑偏了。
   (作者单位:江苏省连云港市东海县教研室)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2020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教材分析
九年级上学期语文教学计划_各类工作小结_计划与小结_教师频道_树人教育网
小学一年级语文下册(下学期)教学计划 ,学科教学方案大全
小学语文教学基本方法和教学设计
六年级下册语文教学计划
落实语文要素,达成学段目标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