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儿童中心”教学的实践表达

最近我市在课堂教学中推进“学进去  讲出来”的教学方式(简称“学讲方式”),这是我市为深化新一轮的课程改革所采取的重要举措。“学进去  讲出来”不是什么教育理念,是教学的具体操作,也就是说它是一个教学实践要求,但是这个教学实践却包含有一系列的先进又深刻的教育理念。

“学生中心”的教学基本理念

首先我们从“学进去  讲出来”的字面上看,它关注的不是教师的教,而是学生的学,它所反映出的教学观是“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观。在基础教育阶段“以学生为中心”就是“以儿童为中心”。“以学生为中心”是“学进去  讲出来”教学方式基本出发点,基本理念。

美国著名哲学家、教育家、“儿童中心主义”的主要代表人物J·杜威指出:教育是儿童的生活过程,不应当把儿童的生活看成是为未来的准备,儿童生活的本身就是儿童的成长、发展。“儿童中心主义”的核心思想是要尊重儿童独立存在的事实,儿童自身的成长和发展就是儿童自己的生活。虽然儿童在自己成长和发展过程中需要成年人的引导和帮助,但在这里的引导和帮助并不是包办代替,成人更不是儿童成长和发展的主宰者。也就是说,成人在儿童教育中必须树立起尊重和服务于儿童利益的理念和观点。儿童的生活是儿童的活动,活动是儿童发展、成长的本能。J·杜威认为儿童的这些本能是语言和交往的本能;制作的本能;探索的本能以及艺术的本能,儿童的这些本能归根到底是儿童的学习本能。儿童具备着与生具有的学习本能,这是儿童天赋的潜能。但是儿童的这个潜能的表达不是自发的,它需要外部环境的刺激和激发,这就是说儿童要与外部环境相互作用,这个相互作用现实的表现为儿童的活动。儿童在这些活动中实现了与外部环境的相互作用,在相互作用中实现了学习,从而获得了自己的成长和发展。所以没有儿童的活动就不能激发起儿童的学习潜能,也就不能有儿童的成长和发展。儿童的活动不是成人强制性的活动,而应当是来自儿童自身的,自发的、自愿的活动。也就是说,只有当儿童自发的、自愿的参与到学习的活动中时,或者说当儿童是主动地学习时,这个学习对儿童的成长和发展才是有意义的。学校教学的意义在于:在教学中必须设置一定的情境,激发儿童自发的、自愿的学习活动,实现儿童主动的学习,这样的教学是“儿童为中心”的教学,在“儿童为中心”的教学中儿童才能获得真正成长和发展,这才是真正的“有效教学”。

“学进去  讲出来”教学方式追求的是真正的“有效教学”。

十分关注学生学习中的“学习情绪”

我们先来看看“学进去”,实现“学进去”并不是只要给学生一个“学案”,或者一个自学提纲,让学生自己阅读、学习就可以实现了的,学生面对着要学习的知识“学进去”是有条件的。“学进去”的条件首要的是要“尚学”。尚学就是学生要崇尚学习、热爱学习、喜欢学习,也就是学生要对学习要具有积极、热情的学习情绪。

美国当代著名的心理学家R·E·梅耶从认知心理学研究成果出发指出儿童的学习活动有两个维度,即认知活动维度和行为活动维度。儿童的认知活动是儿童头脑内部的活动,如注意、精制、组织、整合等,偏重于对知识内部心理加工的活动。行为活动是儿童外显的、可以观察到的活动,其操作性活动占主要位置。在这里,梅耶忽略了儿童学习活动中重要活动,就是儿童学习活动中的情感活动,它的主要表现是儿童对周围世界的好奇心,对知识和学习的需求、热爱和向往,以及学习的快感、获得的成就感。儿童学习活动中的情感活动会直接影响儿童的认知活动及行为活动,它是儿童学习活动的内在动力。儿童学习活动的内在动力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儿童对认识外部世界的需求;一是儿童好奇、好动、喜爱探究和丰富想象的天性;一是儿童的精神追求,一种对疑惑的求解,成就的追求。

我们可以看到儿童从一出生就有着学习和探究的要求。儿童出生后就抱着好奇的心态,通过观察、触摸去了解、认识周围的世界。随着年龄的增长,仅仅观察和触摸就不够了,他们开始尝试着自己动手去模仿、去探索事情的发生和过程,直到知道了事情的原因、结果,或学会了某种本事。这就是儿童与生具有的好奇、探究、好动的天性,是儿童可贵的学习内在动力。好奇心激发了儿童发生出这是怎么回事?为什么是这样?还会怎么样?这样的一系列问题和对这些问题探究的要求,这些要求促使儿童亲白动手去做、去实践、去发现。一旦儿童对有兴趣的问题有了自己的发现、自己的回答,他的成就感就油然而生,会十分高兴、自豪,并急于向同伴和他人宣示,并且希望获得同伴、他人的赞赏,这些赞赏又会成为儿童发现和探究下一个问题大动力。儿童学习说话就是这样的一个过程,儿童成长过程中听到大人说话的声音,有了说话的兴趣和要求,开始观察并模仿大人的口型,学习说话,当儿童发出相似的声音后,大人鼓掌并发出了“真能”的赞赏语言,儿童受到鼓励很高兴,会去进一步学习语言直到学会。这个儿童学习过程的内在动

力可以表示如下图:

 

兴趣、好奇心、价值、意义

兴趣、好奇心、价值、意义

自我探索、发现

发表、表达、(成就感)

就是成人的好奇心、兴趣也往往是促使他们学习、探究的内在动力,而成就感则会更加深兴趣,增强他们学习、探究的动力。许多获得诺贝尔奖的科学家之所以坚持不懈的在科学领域探索并取得成就,与他们对科学未知世界的好奇心和兴趣是分不开的。在学校学习的儿童应是学习的主人,必须启动儿童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学习才能有效的发生和进行,才能真正实现学习的目标。儿童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来源于儿童学习的内在动力,因此学校教学中教师特别要注意启动和激发儿童学习的内在动力。实际上一些教师一直在教学中关注调动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但是问题在于这个兴趣的调动和激发仅只停留在学习的开始阶段,简单地认为儿童的兴趣来了就可以一直保持下去,以后就可以不再关注这个问题了。许多研究表明儿童的兴趣往往是多变的和短暂的,如果教师教学中在引起学生学习兴趣后不能运用鼓励学生自我发现、探索,及时搭建平台,让孩子们表达自己的学习成就这些继续引导儿童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的教学策略的话,儿童的学习热情就会消失。就一个学习过程来说,儿童学习内在动力三个方面是连续的、不可分割的整体。在教学中要实现儿童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就要在教学设计中从学生具体情况出发按照这三方面组织教学活动。当然,这三方面不是固定的程序,也不是机械地组合,要按自己所教的学生情况,按照教学内容、目标,教学进程进行恰当、合理的排列、组合,在教学的某一段落顺序可以变换、取舍。另外,每一方面如何在教学中实现,采取何种具体活动形式,或者说每个方面在教学实践中如何表达,可以有不同的做法。“学讲计划”中的具体表达是“自主先学、小组讨论、交流展示、质疑拓展、检测反馈、小结反思”其第一步就是要学生带着疑问开始学习,从而激起学生学习的要求。第二、三、四步是教师组织学生不断地探索和发现并且不断地引导学生在讨论、交流中表达、展示自己的学习。第五、六步则是在检测和总结的基础上进一步领悟学习的成果和成功,这又会进一步促进学习对学习的热情,为后续学习奠定良好基础。

 

“学习共同体”的学习基本形式

   “学进去”的第二个条件是要“会学”。

人的学习是人对知识的学习,开始人们认为知识就是那些书本上写的,人们口头传送的那些人类对自然、社会的认识,研究的成果,实践的经验。面对人的知识学习,人们首先想到的是这样的一些知识是怎样变成人头脑里的东西的,这样的思考一下子把学习的研究引入到了心理学领域。直至今日,在心理学领域对人学习过程中知识内化的心理过程有了深入的研究,形成一系列的学习心理学理论,这些理论所揭示的人学习中的内部心理过程,使人们认识到人学习过程中知识是如何被心理加工的。但是这些理论中大多都假定了学习者所学习的知识就是书本上的有系统的知识,也就是人通过讲述、阅读文本就可以获得,无须深入讨论,所以这些学习理论只讨论知识被接纳后是如何被心理加工的。但是随着人们对知识和学习认识的深入,人们发现那些书本上的、口头传送的文本知识只是人要学习知识中的很少一部分,人类知识中大量的,又很重要的知识是不可言传的意会知识。英国哲学家、物理化学家M·波兰尼在《个人知识》书中提出了人的知识分为两类,即言传知识和意会知识。正如竹内弘高和野中郁次郎在《知识创造的螺旋》一书中所说,言传知识是以文字、数字、声音等形式表示的知识,它是以数据、科学公式、视觉图形、声音磁带、产品说明书或手册等形式进行分享的。它可以很方便地用形式或系统的方式传递给他人。而意会知识是看不见、摸不着的知识,很难被表述出来,它深深地扎根于个人的行动和切身经验,以及他们所信奉的价值观或情感之中。M·波兰尼指出:这两类知识不是截然分离的,然而意会知识是自足的,言传知识必须依赖于被意会的理解和应用。因此所有的知识要么是意会知识,要么就是根植于意会知识,不会有纯粹的言传知识。如果说知识是一座浮在海面上的冰山,那么海面上的那一小部分是言传知识,而海面下更大的部分,它承载着露出的部分,则是意会知识。人类知识中大量的,又十分重要的是不可言传的意会知识。人们不能通过讲授或阅读获取意会知识,意会知识的习得只能是人在实践中,在具体的情境中,在对问题的探索、发现中亲身体悟、感受。所以说到底人类的学习只有接受性学习和体验性学习两种。如果我们再细一点

分的话,可以把接受性学习分为机械式接受性学习、意义接受性学习和启发式接受性学习,把体验式学习分为发现性学习、亲历学习和互动式学习。、   

下表是人类对知识学习的基本学习方式分类:

                                                      

                                                         机械式接受学习                              

                                         接受性学习      意义接受学习

                                                         启发式接受学习

                          文本知识

发现性学习

                                         体验性学习      亲历学习

                 知识                  (教师指导下)    互动式学习

            

                                         接受性学习  —— 启发式接受学习

                           意会知识

                                                         发现性学习

                                         体验性学习      亲历学习

                                                         互动式学习

 

 

可以看出,人类知识学习的方式共两类六种,人类在实际学习过程中可以随着学习的内容、目标环境、条件的不同采取不同的具体形式、内容、名称的学习方式及其组合,这样构成!了千变万化的学习方式。在学校教学中六种学习方式对应着六种教学方式。这千变万化的学习方式就对应着千变万化的教学方法,但是不管怎样组合、变化都脱离不开这六种基本教学方式。这就体现了我们常说的“教学有法  教无定法”。

     儿童从一出生就开始了向周围世界的学习,正是这个不断的学习儿童自己逐渐学会了说话、走路,学会了一些生活的技能,学会了与大人的交流,开始认识了周围的事物,通过观察会发现儿童的早期学习共有三种基本方式:即“观察-——模仿”方式、“实践(动手)——体验”方式、“(大人)告知——接受”方式。当再长大了一些,开始与同伴、大人有了交流,这就出现了第四种学习方式“交流——互动”方式。当我们仔细看这儿童早期学习的四种方式时,会发现它和我们上面讲的人类学习的基本方式是那么相似!实际上人类学习的基本方式就来源于儿童早期的学习方式。应当说人类学习的基本方式是人们最熟悉、最常用、最基本的学习方式。

      儿童的成长和发展仅仅习得文本知识是不够的,在儿童学习过程中要学习文本知识,更要在技能、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方面得到发展。就是文本知识中有关方法、能力、策略也不是可以通过讲解习得的,这些方面都属于意会知识。意会知识本质上是一种理解力,一种领会、把握经验、重组经验,从而达到对它的理智的控制能力。前苏联著名心理学家维果茨基认为:人的内部心理结构不可能从其外部的行为及其发生的社会情境中分离出来,人的心理结构与其疏漏社会结构是相互渗透和贯穿的。所以意会知识是与个人的社会身份联系在一起的,又是与特定的问题或任务的“情境”联系在一起的,因此意会知识存在于一定的情境之中,意会知识的情境性使它和社会实践无法分开,因此意会知识的学习必须在社会、文化的实践中。但是由于每个人的身份不同,经历不同,心理状态不同,认知特点不同在相同情境下对意会知识学习,每个人的习得是不完全相同的。当一群人以一定的方式聚集在一起发生一定的社会交往时,这个群体就会具有其个体成员不能表现的认知特点,由此意会知识学习的最好办法就是进入实践共同体中去。

     在学校教育中班级、小组加上教师就自然的组成了一个“学习共同体”,当然仅只具有这样一个形式还是不够的,真正的学习共同体必须具备两个条件,即共同体必须处于一个共同的学习情境中;共同体成员之间必须就学习的问题发生活动并交流、互动。为实现这两个方面作为共同体成员的教师有着重要的作用,教师的作用体现在他要为共同体学习创设学习情境,要组织、引导学生的学习活动,要做一个成员参与学习的活动和交流互动。“学讲计划”中给出的六个教学环节表现了在教学实践中以班级、小组为基础“学习共同体”的学习过程。

“讲出来”的教学实践意义

       有了上面的思考,在“学讲计划”中“讲出来”的教学理念支撑和意义已经是清楚的了,但是有些地方还不是十分明确。“讲出来”指的是在学习于过程中要给予学生讲的机会,“讲出来”有三层意思,即为什么要有学生讲?学生讲什么?学生怎样讲?

В·А·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下)》书中有一段话“让学生体验到一种自己在亲身参与掌握知识的情感,乃是唤起少年特有的对知识的兴趣的重要条件。当一个人不仅在认识世界,而且在认识自我的时候,就能形成兴趣。没有这种自我肯定的体验,就不可能有对知识的真正的兴趣。”因为在“学讲方式”的教学中,学生是通过小组的学习活动学习的,这里的学习活动不管是讨论互动、探索、发现、亲历,总之是在这个学习共同体中习得了知识,获得了自己的认识,发现和体验。现在他有机会通过自己对知识和学习的讲述,他可以体验到自己亲身参与掌握知识的情感,在讲述中会进一步地认识自我,这对它来说会产生一种成就感,正如我们在前面讲的,学生学习的成就感会成为他进一步学习的动力。

作为学习共同体中的成员都有讲出来的机会与可能,你讲、我讲、大家讲,不仅讲,还要听,这就是一个互动交流的过程。这样的交流互动会促使共同体中的每一位成员对自己对所学习的认识和理解进行反思,进行调整、修正,从而使对知识的理解与把握更为深刻,这是只听教师讲解,或是没有交流互动的教学所做不到的。

“讲出来”还是学生自己对学习结果的展示,学生的所讲反映着他个人的学习状况,许多学习好、中、差的学生先后参与“讲出来”,就可以对共同体学习的基本情况有了一个了解。这是个学习的评价过程。“讲出来”是个不用试卷的考试,它要比试卷测评还要全面、准确。

激励、反思和有效测评,这就是为什么要“讲出来的理由。

“讲出来”不是随便讲,是要围绕着课堂学习来讲。首先要讲的是知道了什么?还有为什么是这样?你有什么认识和感受?你还有那些进一步的思考?有那些迷思和不解?等等。由于在这样的问题面前每个人作出的回答都不会是一样的,正是这个不一样才会在学生间产生思想上,认识上的交流和碰撞,才会使课堂真正、有效地活跃起来。这里特别要注意的是,学生“讲出来”的不是所有的问题都要达到共识,对同一个事物、过程,有不同的感受、认识和体验是正常的。“讲出来”并不是课堂最后面的安排,实际上“讲出来”本质上是学生学习共同体中的交流互动,是贯穿整个课堂教学过程的,是教学活动中一个非常积极的成份。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小学数学教师教学论文大全
小学数学情境教学模式探究
如何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王雨欣 7.3
高效课堂
情境创设教学小结
从生活入手,激活课堂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