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儒家修身养生之道
 


           


         养生一词,原出《管子》,乃保养生命以达长寿之意。“不为良相,则为良医。”这是一句儒家典语。相者治世,医者救人,治世救人,是儒者的人生追求。因此“儒医”的雅号,就成了儒、医相通的标志了。儒家养生思想包括养形与养神,积极的、进取的、求实的人生观,历来被儒家所推奉,也贯穿在儒家养生思想之中。“自强不息”可以说是对儒家养生思想中积极面的精辟概括。养生以准备在现实社会中有所作为,这就是儒家养生思想的根本出发点,也是区别于道、佛养生学说的基本特征。儒家认为,自强不息,坚韧不拔,才能提高身心的机能,生命只有从奋进中才能焕发出勃勃生机。惟有如此,才能去实现所倡导的生命价值

        儒家在论及养生时,多取“修身”之说儒家“以心为本”。儒家养生是通过锻炼、活动筋骨、培养道德以达到心灵的升华,孔子提出了“知者乐,仁者寿”的养生主张。孔子思想的核心就是一个“仁”字。孔子将仁学说成是一种善行、善举,并以此调整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他提出“知者乐,仁者寿”,意为只有成为一个仁者,才能长寿,《黄帝内经》接受了孔孟的上述养生观点,认为那些能“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的长寿者,多为“嗜欲不能劳其目,淫邪不能惑其心”,即所谓“德全而不危”。其后中国的养生家基本上依循这一思路,强调养生必须与道德修养相协调。孔子认为:养生要从养德开始,要修身发扬人的善性,以清除心理上的障碍,取得心理的平衡,即“有大德者必得其寿” 。孔子并指出:“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贪求无厌)。”这种“三戒”的养生之道,儒家承认性生活在人类生活中的合理性,并认为要恰到好处,不要纵欲过头,从而伐性伤生;孔子还认为,一个人的心情要“申申如也”,对任何事物都抱乐观的态度。

        在《庄子·人间世》中孔子和他的学生颜回关于修身养性的对话,从中可以看出,孔子对修身养性造诣颇深。颜回向孔子请教:“敢问心斋”,仲尼曰:“若一志,无听之以耳而听之以心,无听之以心而听之以气!听止于耳,心止于符。气也者,虚而待物者也。唯道集虚。虚者,心斋也”。意思就是“你首先要全身心放松,静下心来摒除杂念,使自己的思想意识逐渐归于一处,专注一心。同时要调整呼吸,使自己的呼吸由快及慢,由浅入深,那时候你就不用耳去听,该用心去体会了。进而加深修炼,杂念全无,这时已达到心息相依的地步,那时候用心也听不到了,该用气去感应了。耳朵的功能只能听到有声之音,心的功能也只能感受到外界有形之物。而气是空明的、虚无的,但又是无所不在的,它能容纳一切。当修炼进入高深层次时,大脑思维也进入了一种极静的状态。渐入混沌之境,神气合一,心中寂然。此时人与天合,真性毕露,似乎进入一种空明的世界,这时“道”自然与你相合。这就是虚,就是心斋。
  颜回似乎恍然,于是依法修炼。过了一段时日,颜回再来拜见孔子曰:“回益矣。”仲尼曰:“何谓也?”曰:“回忘仁义矣。”曰:“可矣,犹未也。”他日复见,曰:“回益矣。”曰:“何谓也?”曰:“回忘礼乐矣。”曰:“可矣,犹未也。”他日复见,曰:“回益矣。”曰:“何谓也?”曰:“回坐忘矣。”仲尼蹴然曰:“何谓坐忘?”颜回曰:“堕肢体,黜聪明,离形去知,同于大通,此谓坐忘。”仲尼曰:“同则无好也,化则无常也,而果其贤呼!丘也请从而后也。”这段对话意思就是“我进步了。”孔子说:“是怎样的进步你说说看。”颜回说:“我消除了杂念静了下来,忘掉了情感,不再容易激动,心境很平静了。”孔子说:“很好,但还不够。”又过了一段时日,颜回又来拜见孔子说:“我又进步了。”孔子问:“怎样的进步你说来我听。”颜回说:“我现在心如止水,完全忘记了一切繁文缛节和俗事杂务,不再受外界的嘈杂之声干扰了,已到了清静无为、心息相依的地步。”孔子说:“很好,但还不够,还没有达到理想的境界。”又过了一段时日,颜回又再次拜见孔子说:“我又进步了。”孔子说:“怎样的进步,你仔细说说看。”颜回说:“我坐忘了。”孔子惊奇地坐起来问道:“什么叫坐忘?”颜回说:“我已达到了神气浑然,天人合一的地步,既没有肢体存在的感觉,又感觉不到听觉和视觉的作用。却又是那么明亮,那么离奇而又真实,好像又一个我离开了身体,自由自在地遨游在虚空之中,没有阻碍,空即是我,我即是空,这就是坐忘。”孔子说:“你已与大自然融为一体了,所以没有自己的感觉。你没有拘泥于前人的经验,顺应了天地万物变化的自然发展规律,所以成了一代贤人,连我都愿意随在你后边认真学习。”(《庄子·大宗师》) 对话中可以看出此既为静坐修炼之法,儒家不但注重修心,更重实体修炼。孔子身材高大,力大无比   ,精射箭及驾驭;孔子同时要求学生掌握礼、乐、射、御、书、数六种基本才能。
射既射箭技术,御既驾驭马车的技术。

            

     

        孟子提出了“养心莫善于寡欲”说和“天人之学”的养生主张,构建了“天人合一”的思想体系。孟子在继承先师孔子养生思想的同时,沿着“尽心、知性、知天”的思维模式和认知路线,形成了“天人合一”的养生思想。《孟子•尽心上》总结说:“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其天矣。存其心,养其性,所以事天也。夭寿不贰,修身以俊之,所以立命也”,教育人们存心养性,懂得人的本性,就懂得了人的天命。保持人的本心,培养人的本性,这就是我用来对待天命的方法。因此不管命短命长,我都将矢志不移,修养身心以等待天命的降临,这就是安身立命,充分发挥个人的主观能动性以事天立命。《孟子•公孙丑上》说:“夫志,气之帅也;气,体之充也。”从而颇富创见地提出,一个人要想做到身心健康,那就只有“善养吾浩然之气”。孟子认为“浩然之气”是由平时正义行为的积累而产生的,并不是靠一时突击的正义行为所能取得的。孟子的这种思想对后世儒者的影响巨大。今天的山东大学把:“气有浩然学无止境”作为新校训。

        荀子则在其养生思想中提出“动静合节”的观点。“养者而动时,则天不能使之病”,“养略而动罕,则天不能使之全”(《荀子•天论》),指出人身体好坏与寿命长短,决定于后天各种保养条件是否完备,以及是否因时而运动,而不取决于先天的命运,强调运动对人体健康的意义,与流传至今的“动以养生”的健身养生观念一致。同时,荀子继承了孔子关于“六艺”的思想,指出应奖励善于射箭的人才和善御者。此外,荀子还总结出治气养心之术,“血气刚强,则柔之以调和”的辩证法则。

     汉董仲舒,他以阴阳五行(天)与王道政治(人)互相一致的“天人感应”学说作为养生理论,“循天之道”和“身之养重于义”,“寒暖无失适,饥饱无失平。”人在天地宇宙之间,受四季寒暖的影响,衣着适度调节,饮食不过饥不饱,都是有益身体健康的。东汉王符认为,“生死寿夭之命”,源于人体所禀气的厚薄、强弱。他说:“禀气渥则其体强,体强则其寿命延长;气薄则其体弱,体弱则寿命短。”又说:“人之禀气,或充实而坚强,或虚劣而软弱。充实坚强,其年寿;虚劣软弱,失弃其身。”他的说法中关于气与人体健康的观点,为构筑儒家养生观提供了新的思路。“竹林七贤”嵇康提出“形神并养”的养生论,主张养生“使形神相亲,表里俱济”。宋黄庭坚《山谷别集·石信道诸子字训序》说:“夫存心养性以与天地参也,则能御六气以游无穷,此人而有乎翼者也。”就把孟子的存心养性和庄子“御六气之变以游无穷者”的思想融会到了一起。儒家认为,有修养的君子平时心胸开阔,所以体貌安泰舒展,悠哉游哉。后来,儒生们悟出了“学道、养生本是一串事”的警策见解。宋周敦颐提出“中正仁义而主静”的养生主张;程颐提出“气便是命”性命双修的功夫,“养气即是养心”。      

      儒家除注重修心,实体修炼以外亦注重饮食、男女等方面与修身养生的关系。“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儒家亚圣孟子的这句话,在很大程度上可以作为“食色性也”的补充。“性”,指的是先天之本能,是单纯的生理现象;“大欲”,则是后天心理上的强烈需求。
       儒家对于“饮食”和“性”十分重视。《论语·乡党第十》说:“食不厌精,脍不厌细。食而,鱼馁而肉败不食。色恶不食,臭恶不食,失饪不食,不时不食,割不正不食,不得其酱不食。肉虽多,不使胜食气,唯酒无量,不及乱。沽酒市脯不食。不撤姜食,不多食。”接着又说:“祭于公,不宿肉。祭肉不出三日,出三日,不食之矣。” 这大概是我国古代有关饮食卫生最早的文献记载了。孔子认为,非但人们饮食的选料要讲究新鲜,并且在烹调上也要来一番斟酌取舍,这是因为饮食选料如果粗恶甚至变质,吃了不仅口感不佳,弄得不好还会引起肠胃疾患,危及身体健康;与此同时,定时和好吃的东西不吃过量,市上买来的酒和肉脯不一定清洁卫生,所以不食,这也是孔子平时十分注意的。
      “食不语,寝不言”,也是《论语·乡党第十》所载的一则孔子语录。原因是吃饭时讲话,一则不能细嚼慢咽,影响消化,二则有时边吃边说,还会使食物不慎掉进气管。
       然而,在饮食养生上,孔子的脱凡之处还在于能精则精,不能精则安贫乐道,取心境之乐为上。他在《论语·述而篇》中说:“饭蔬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此外,孔子还曾有过“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的说法。“无求饱”是说不吃得太饱,太饱了肠胃负担过重;“无求安”是怕太安逸了,四肢就会因过于安逸而处于懈怠状态。

       男女两性问题,一般认为,我们祖先对此是讳莫如深的,其实不然。比如“食色性也”和“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就把这看成是由先天带来的本能,并成为后天需求的大欲。        
  《苏沈良方》是记载宋代学者苏轼和沈括有关医药论述的一部著作。书中《问养生》一篇指出,当时:吴子的养生心得在于“安”、“和”二字。所谓“安”,就是净心,以减少外界对我的诱惑;所谓“和”,就是以顺和来适应外事外物的变化。南宋理学家朱熹的养生经验就是:“毋求饱,毋贪味,食必以时,毋耻恶食。”饮食要朴素、简单、定时,不吃得过饱。据说一次朱熹去女儿家里做客,因为去得突然,而女婿又不在家中,于是女儿只得端出简朴得不能再简朴的葱汤麦饭来招待父亲。不料朱熹吃后,不但不责备女儿的怠慢,反而兴冲冲地作诗一首道:
        葱汤麦饭两相宜,葱补丹田麦疗饥。
         莫谓此中滋味薄,前村还有未炊时。
      可见他不仅懂得饮食养生,同时又是位懂得心理养生的人。
                                                              (李若现编辑2009---12---11)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儒家的养生之道修德养心! 健康不难,长寿有望。
浅谈孔子与孟子的养生之道
中国养生文化的起源 - ===养生史纲=== - ===了解养生=== - ==华养在线(...
仁者寿——儒家的养生之道
孟子的养生之道
孔子、孟子和庄子所信奉的养生之道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