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曾国藩家训

  一 读书作文类   业精之法在于专   读书宜专一耐久   学诗宜先学一体   读书应有恒心   学诗不可读选本   读书贵在有常   教子侄读书不要蛮读蛮记蛮温   教子侄读书首应教之以自省自立   读书须从容涵泳   读书不可有好名之心   教子侄辈须勤读经史   子侄辈读书事不可疏忽   为文宜专从“简当”二字着力   学习贵在有恒   应拼命用力于奏议文章   不要把文章看得太重   

       二 修身处世类   明修己治人之道才叫读书   进德修业二者不可或缺   大官之家不应讼涉公庭   不贪财不失信不白是为处世为人之本   不应存当官发财之私念   迁善改过与修德读书最可靠   须用志于道义身心之学   力戒牢骚   不可倚势骄人   不可与闻外间事   对绅士贵在奖之以好言   规模远大与综理密微不可缺   无恒则一事无成   一心应向平实处努力   与人交往应酬须讲究礼节   力戒长傲多言   勤奋以图自立   以“平和”二字互勉   趁人生适意之时做出一个局面   天下无完全无间之人才   戒傲惰   再戒傲惰   戒骄满   开口议人短长即是极骄极傲之表现   以“廉、谦、劳”i字自惕   劝弟爱惜声名   要重视外间指摘和批评   互相劝诫以保善终   善待本县父母官   存倔强以励志   重在有豁达光明之识   凡事非气不举非刚不济   “强”字须从“明”字做出不可屈挠   应听得进逆耳之言   从“畏慎”二字痛下工夫   一定要谦让相诫   应视富贵功名为浮荣   兄弟唯有互劝互勉互恭维而已   不宜轻易出头露面   只能畏天知命而不能怨天尤人   切莫干预公事   有福不享尽,有势不使尽   存其倔强,去其忿激   男儿自立须有倔强之气   功成身退   用人不率冗.存心不自满   求强当在自修处着力   应有打脱牙和血吞的坚韧之气   能屈能伸的秘诀在于一个“悔”字   居安应思危   应从挫折处磨炼意志   应牢记“悔”字“硬”字诀   

       三 从政治军类   不宜涉足军政   凡事当量而后入   治军应注意“根株”、“柱梁”   吏才应更优于将才   治军以爱民为第一义   治军应以“勤”字为主   应以“勤”字报君恩,以“爱民”二字报双亲   制胜之道在人不在器   紧紧依靠自己的力量   蓄不竭之气,留有余之力   用兵应以全军为上   应多用活兵轻兵   为官不可得罪绅士   

       四 谨守家风类   “孝友”二字可使家势经久不衰   应学会收拾条理   应以“勤敬”二字为法   严教子侄勤敬和   教子侄应以习劳苦为第一要义   教子侄当引入正大一路   联姻不必富室名门   蔬竹鱼猪四事须时时讲究   对子侄辈应教之以礼   和气致祥.乖气致戾   家运之兴在于和睦、孝道、勤俭   居屋莫太宏丽   力戒太劳、唢呐、多酒三事   家教八字诀   不可日趋奢华   切莫买田起屋   应教子侄以勤谦自任   不要信医药、僧巫、地仙   谨守人生八本   孝勤恕可致家势祥和   切记礼厚不如情真   戒用人太滥.用财太侈   不培坟墓,不谋田庐   生日不可宴客称庆   早婚不利读书   切戒家中过于奢华   力戒骄奢,以勤俭为本   应时时在“俭”字上用功   恪守祖训   家中应以勤俭为主   勿忘耕读之家风   订八好六恼之家规   不能忘却寒士风味   应以“耕读”二字为长久之计   以勤俭自持,以忠恕教子   须力行节俭   

       五 善养身心类   毋恼毋怒以养肝疾   要善于保养身心   治病应以自养自医为主   养生以少恼怒为本   告养生五事   养老不在服补药   养生与力学缺一不可   

       谕儿篇   

       一 读书作文类   切不可浪掷光阴   读《汉书》之道   坚持看、读、写、作“四法”   读书须做到“虚心涵泳”和“切己体察”   学诗须讲究声调,学字须讲求墨色   读书应注意广泛涉猎   治经、作赋、练字均须讲究   读《文选》以医“笔下枯涩之弊”   学做高邮王氏那样的学问大家   写字作文宜模仿古人问架   学书法须从赵法入门   看书不可不加选择   作文要分类手抄词藻   读书务必求个明白   学书须窥寻四大家门径   心常用则活,不用则窒   每月必须完成“三课”   作文须效法古人之“珠圆玉润”   不可积钱买田而应努力读书   文章贵在行气   作诗文宜从短处痛下工夫   对《左传》释经之答疑   写篆字不能无帖意   看、读、写、作应逐日无问   目录分类很有学问   宜对古人诗集悉心研究   行之以恒就会有持续不断的进步   读书可以变化人的气质   学作文应循序渐进   学诗可以陶冶情操   行气为文章第一义   钻研小学宜先知其源流优长   学诗宜取韩愈奇崛之气   以精确之训诂作古茂之文章   绝好文字必突出一长   少年文字贵在气象峥嵘   阅书贵在有恒   练书法贵在困知勉行工夫   学字当学颜柳秀雄之气   宜从古文上用工夫   作文须讲究支撑之意   作文以思路宏开为必发之品   诗文若非迥绝群伦不足以当大家之目   作诗文应具备情韵趣味   读书应具有广大气度   学习须注意一张一弛   须在五十岁以前将应看之书看完   务必以好学为第一义   

       二 修身处世类   由俭入奢易由奢返俭难   宜力戒“骄、奢”二字   做人的道理重在“敬”、“恕”二字   当思雪我“三耻”   处世为人理应与人为善   与长辈常存休戚一体之念   一定要经风霜磨炼   早起、有恒、稳重三者皆最要之务   “勤敬”二字断不可忽视   举止要庄重说话要谨慎   宜常记“劳谦”二字   应牢记“八本三致祥”   “劳”字“俭”字是最好的安身之法   早起和种蔬之家类多兴旺   居家惟崇俭可以长久   世家子弟不宜多积钱多制衣   要成大器须谨守俭朴   闺女理应孝顺翁姑敬事丈夫   勿忘先世之勤俭   处世须以“谦谨”二字为主   在省城应以“谦敬”二字为主   应以“勤俭”二字自惕   家眷不能住在风俗华靡的城市   悉心体会勤、俭、刚、明、忠、恕、谦、浑八德   家运兴衰与穷通决定于勤惰   不宜居大位享大名   诫富贵之家不可敬远亲而慢近邻   势利机巧之心,与猎取清廉虚名均不可取   修身应以不忮不求为重   有国有家之兴皆由克勤克俭所致   孝友为家庭之祥瑞   每日以慎独、主敬、求仁、习劳四课相勉励   应以好学与节俭为立身持家之本   

       三 谨守家风类   办丧本不可铺张   治家八事缺一不可   临危遗嘱:一意读书、勤俭治家   门第鼎盛而规模礼节愈要认真讲求   莳蔬、晒菜是家世兴盛之象   用财太奢最可耻   对儿女不要看得过于娇贵   居家须限定日常用费   孝友二字须切实讲求   

       四 善养身心类   体弱不宜随便服药   多食蔬有利于节俭和养生之道   养生之道在于戒恼怒知节啬   惩忿窒欲为养生要诀   养生之道在顺其自然   生病不宜乱投医乱服药   常行辛劳有助于保养身心   养身之法不在服药

导读:曾国藩家训,曾国藩家训全文。曾国藩的遗嘱对其子孙后世的影响是十分深远的,其子曾纪泽在曾国藩死后才承荫出仕,从事外交;曾纪鸿一生钻研数学;孙子曾广钧进士后,终老翰林;曾孙、玄孙辈中大都出国留学,曾氏后代子孙没有一个加入到行伍之列,甚至也极少有人出仕。曾家后裔恪遵先祖遗言,远离尔虞我诈钩心斗角的政界、军界,洁身自好,大隐于世,实现了曾氏"长盛不衰,代有人才"的遗愿。

曾国藩家训:三个地方看一个家庭的兴败

曾国藩家训第一看:

看子孙睡到几点,假如睡到太阳都已经升得很高的时候才起来,那代表这个家族会慢慢懈怠下来;

曾国藩家训第二看:

看子孙有没有做家务,因为勤劳、劳动的习惯影响一个人一辈子;

曾国藩家训第三看:

看后代子孙有没有在读圣贤的经典,"人不学,不知义,不知道"。

畅游史海,可以看到"盛不过三代"是大多数官宦之家很难逾越的魔咒。而曾氏家族却代有英才层出不穷,出现了像曾纪泽、曾广均、曾广铨、曾昭抡、曾宪植等一代代杰出人物。探寻曾氏家族长盛不衰的奥秘,曾国藩家训里留给后代的"四条遗嘱"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曾国藩家训四条遗嘱:

一是慎独则心里平静

自我修养的道理,没有比养心更难的了。心里既然知道有善恶,却不能尽自己的力量以行善除恶,这是自己的表现。内心是不是自欺,别人无从知道。孟子所说的上无愧于天,下无疚于心,所谓养心一定要清心寡欲。所以能够慎独的人自我反省时不感到愧疚,可以面对天地,和鬼神对质,绝对不会有行为无悔恨而心却退缩的时候。

人假如没有可以愧疚的事,面对天地便神色泰然,这样的心情是愉快平和的,这是人生第一自强之道,是最好的药方,修身养性的第一件大事。

二是主敬则身体强健

在内专一纯净,在外整齐严肃,这是敬的工夫;出门如同看见贵宾,对待百姓像行大祭祀一样崇敬,这是敬的气象;自我修养以让百姓平安,忠实恭顺而使天下太平,这是敬的效验。聪明智慧,都是从这些敬中产生的。

庄重宁静则一天比一天强,安闲敬纵则越来越懒惰,都是自然的征兆验效。如果不论人多人少,事大事小,都以恭敬之心相待,不敢懈怠,那么身体的强健,还有什么令人怀疑的呢?

三是追求仁爱则人高兴

读书学习,粗浅地知道了大义所在,就有使后知后觉的人觉悟起来的责任。孔子教育人,莫大于求仁,而其中最要紧的,莫过于"欲立立人,欲达达人"这几句话。人有谁不愿意自立自达,如果能够使人自立自达,就可以和万物争辉了。人有不高高兴兴地归附的吗?

四是参加劳动则鬼神也敬重

如果一个人每天穿的衣服吃的饮食,与他每天所做的事所出的力相当,则看到的人会赞同他,鬼神也会加以称许,认为他是自食其力的人。倘若农夫织妇终年勤劳,才能收获数担粮食数尺布,而富贵人家终日安逸享乐,不做一事,却每餐必是美味佳肴,穿必锦衣绣袍,高枕而眠,一呼百应,这是天下最不幸的事,鬼神也是不赞同的。这样怎么能长久呢?古代的圣君贤相,无时无刻不以勤劳自勉,为自己打算,则必须操习技艺,磨炼筋骨,在困境中奋力前行,殚心竭虑,而后可以增加智慧增长见识。

曾国藩家训:曾国藩不愿子孙为大官

如何治家,历来是人们议论甚多的一个话题。家训,对于今人来说,是个比较专业的说法。但在古时,却是常用词,因为“人必有家,家必有训”。家训指家庭或家族内部父祖辈对子孙后代的垂诫、训示,更是儒家知识分子在立身、处世、为学等方面教育后辈的家庭教育读物。古人家风的形成,更多靠的是长辈与子孙的身体力行,而不是背诵“家训”。

曾国藩(曾国藩家训)如何教育“官二代”

晚清名臣曾国藩对后代的教育也相当重视。咸丰六年(1856年)九月二十九日,他写信给九岁的儿子曾纪鸿说:“凡人多望子孙为大官,余不愿为大官,但愿为读书明理之君子。勤俭自持,习劳习苦,可以处乐,可以处约。此君子也。”教育九岁的儿子要成为“读书明理之君子”,这样的期许较之一般的俭朴教育显得境界更高。

而后,曾大人直接教育儿子如何做:“尔年尚幼,切不可贪爱奢华,不可惯习懒惰……尔读书写字不可间断,早晨要早起……尔宜举止端庄,言不妄发,则入德之基也。”读书与做人,实质是相容并包的。通观曾国藩的一生,其言传身教对于曾氏家族的儿孙成才,以及家族可持续发展都奠定了扎实基础,值得今人借鉴。

《曾国藩家书》在线阅读

诸葛亮曾经写过两封《诫子书》

魏晋南北朝时期出现了许多诫子文书,如曹操《戒子植》、曹丕《诫子》、嵇康《家诫》、诸葛亮《诫子书》、羊祜《诫子书》等都是教育子孙的文书。最典型者当数诸葛亮的《诫子书》。诸葛亮曾经写过两封《诫子书》,其一曰:“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这篇《诫子书》,不但讲明修身养性的途径和方法,也指明了立志与学习的关系;不但讲明了宁静淡泊的重要,也指明了放纵怠慢、偏激急躁的危害。诸葛亮不但在大的原则方面对其子严格要求,循循善诱,甚至在一些具体事情上也体现出对子女的细微关怀。

他的另篇《诫子书》说:“夫酒之设,合礼致情,适体归性,礼终而退,此和之至也。主意未殚,宾有余倦,可以至醉,无致迷乱。”

这句话是说:摆设酒宴,目的在于合乎礼节和沟通感情,以适应身体和心性的需要为度,尽到礼节便可退出,这就达到和谐的极点了。当主人兴致未尽,客人略有倦意的时候,可以饮酒至醉,但不可到昏迷错乱的程度。这是诸葛亮在具体事情上对子女的训诫。

有人认为,诸葛亮的儿子诸葛瞻在他死时才8岁,而上述两封《诫子书》所言内容,不像是对儿童讲话,因而怀疑其系后人伪造。但是,如果我们考虑到诸葛乔过继给诸葛亮为嗣子这件事,就不会对上述两封《诫子书》有怀疑。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曾国藩家训 一日一省
你看过哪些著名的家训?说的都有道理吗?
周少波 | 从三岔堡城楼古训说家教村风
一篇流传千年的家训,孩子若能读懂,必可受益终生!
诸葛亮|家风|《诫子书》
诸葛亮的千古家训《诫子书》 谁读谁叹服!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