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四圣医学解难集·《伤寒悬解》注·卷十三 伤寒类证

温病

……温病者,春时之感于风露者也。……

此句,先生乃概说而已。宜参卷首注文。

(温病一:太阳病,发热而渴,不恶寒者,为温病。若发汗已,身灼热者,名曰风温。风温为病,脉阴阳俱浮,自汗出,身重,多眠睡,鼻息必齁,语言难出。若被下者,小便不利,直视失溲。若被火者,微发黄色,剧则如惊痫,时瘈疭,若火熏之。一逆尚引日,再逆促命期。【6】【辨95】

此条,先生释文示:“春温之病,受之少阳、厥阴两经。其初感则在少阳之经,其经尽则在厥阴之脏。……温家风露外袭,木火内应,感于太阳之部,应在少、厥之经。”可见,温病之感,实与温疫大同。《四圣悬枢》“温疫”章明示:“温疫之感,全在少阳厥阴两经。”[1]

简单说,温病与温疫,初感均在太阳经,但所受,即便是初受,也是少阳经,而非太阳经;至于受病之终,则在厥阴之脏。因温病与温疫,实际上均为“袭以春风……卫气得风”(上段释文)而得。感风者,与中风之桂枝汤证同,均为感得天地风木之气,是以人体肝胆风木之脏腑应之。

但是,上段注文,仅指温病与温疫初感与所受之经脏相同,并非指此二病本质上相同。先生释文示:“温病与温疫不同。温疫之热在经,因外感而内郁,原无里热也;温病之热在脏,因外感而内应,原有里热也。温疫原于外感,或但传经络,而病外热,或入脏腑,而病内热,视人里气之阴阳虚盛,各有不同;温病原于内伤,而发于外感,热从内应,自里达表,无但传经络不传脏腑之理,即《内经》之热病也。……”

此外,“温病”一词,即便在黄元御先生这里,实际上也是一个多义词,虽然在一般语境中,说的是“冬不藏精”的“温病”。

关于温病、温疫等,详见《四圣悬枢》及拙作《<四圣悬枢>略注》。

痉病

痉亦太阳之病,外感于风寒者也。或缘于伤寒之多汗,或缘于产后之亡血。筋脉枯焦,固属阴虚,而汗血被夺,实为阳弱。切当照顾中气,不可恣用阴凉,缘为汗血失亡,虚者十九也。

理解先生此句,可握痉病之大要。

痉病要义,详见《四圣心源》《金匮悬解》及拙作《<金匮悬解>注》。

湿病

(湿病二:湿家之为病,一身尽疼,发热,身色如熏黄也。【辨痉湿暍脉证】【辨87】

此条,原文亦见于《金匮要略》。张仲景先生将湿家之病,主要症状描述为“一身尽疼,发热,身色如熏黄”,不知何故。临床所见,“身色如熏黄”未必;“发热”亦未必。“一身尽疼”则常表现为“酸痛”或“沉重”。反而是《素问·生气通天论》的“因于湿,首如裹”,即头上如被什么东西罩住,或自觉戴着一顶沉重帽子的感觉比较常见。

大致上说,此章所述之“湿病”,侧重于外感湿气。脏腑之湿,依《伤寒论》惯例,其见证主要是“心下悸”,治用茯苓甘草汤法(“厥阴十九”,《伤寒论》第356条,“水渍作利证”:“厥而心下悸者,宜先治水,当与茯苓甘草汤”)。

 湿病要义,详见《四圣心源》《金匮悬解》及拙作《<金匮悬解>注》。

(湿病三:湿家,其人但头汗出,背强,欲得被覆向火。若下之早,则哕,胸满,小便不利,舌上如胎者,以丹田有热,胸中有寒,渴欲得水,而不能饮,则口燥烦也。【辨痉湿暍脉证】【辨88】

此条,先生释文,“盖湿证不论寒热,总因阳虚。阳郁不达,是以生热;阳气极虚,则不能化热,止是湿寒耳。”此虽概指杂病与外感病,但是,窍开渡河,伤于水气等个别情形似又另当别论。《金匮要略》之“麻黄加术汤”,确有炙甘草之培土,但是否宜称之为“阳虚”,须商榷。

(湿病四:湿家下之,额上汗出,微喘,小便利者,死,若下利不止者,亦死。【辨痉湿暍脉证】【辨88】

此条,先生释文“湿家之证,不可下也。”与上条原文“若下之早”(先生释为:“俟其湿热内盛,而后可下;若下之太早,则胃败气逆……”)之意存在矛盾。

先生于《四圣心源》明示,“湿家腹满尿涩,是木郁而生下热,法当利水泻湿,而加栀子,以清膀胱。若湿热在脾,当加大黄、芒硝。如湿热但在肝家,而脾肾寒湿,当加干姜、附子。若膀胱无热,但用猪苓汤,利其小便可也。”[2]是湿病有可下者也。

原文之意,提示湿家被下之后,出现“额上汗出,微喘,小便利”或“下利不止”二证,则为死证。而原文提示的“湿家不可下”,其所指的“湿家”,只是针对“寒湿者”而已。“太阴十五”(《伤寒论》第259条),“……以为不可下也,当于寒湿中求之。”先生释为,“寒湿不可下,当于寒湿中求之。用温寒去湿之法也。”释文明言乃“寒湿不可下”。《金匮悬解·湿病五》,先生亦明言:“湿寒之证,而误下之……是死证也。”

(湿病八:伤寒八九日,风湿相抟,身体烦痛,不能自转侧,不呕不渴,脉浮虚而涩者,桂枝附子汤主之。若其人大便硬,小便自利者,去桂枝加白术汤主之。【174】【辨230】)

去桂枝加白术汤法存疑。原文“小便自利”,先生释为“水道过通”,白术补津液亦燥湿,有功。但“水道过通”,究也风木疏泄过度,其缘乃营卫郁阻所致。桂枝达木亦通经,于小便而言实有双向调节之效。窃以为,桂枝不必去,并可加防己。即便去桂枝,亦宜防己。

(湿病九:风湿相抟,骨节烦疼掣痛,不得屈伸,近之则痛剧,汗出短气,小便不利,恶风不欲去衣,或身微肿者,甘草附子汤主之。【175】【辨231】

此方方后,原文称:“初服得微汗则解”。方中桂枝虽量至四两,但若以原文所称之“温服”,求其出汗,恐怕难。此证,如先生示,伴见“阳郁不达,而生表寒”(此条释文),稳妥起见,宜合《四圣心源》之茵陈五苓散[3],并多饮热汤以取汗;或参“发热恶寒”之治法,“加紫苏、青萍,以发其汗[4],似更善。

此条与上条,先生虽言“营卫寒滞”,亦言“脉浮虚而涩者,血分之虚寒也”,但并未重点提及“”字。程郊倩先生认为,“以上二条,虽云风湿相抟,其实各夹有一'寒’字在内。即三气合而为痹之证也。”可参考。

暍病

暍者,夏月而伤风寒,郁其表热。……

暍病,先生认为乃“伤于暑,而又伤于寒者也。[5]该定义与此章释文(“暍病二”:“太阳夏月感冒,而中暑热,其名曰暍。”)及《金匮要略》的说法均有不同。窃以为,宜从症状与病机入手分析,不宜拘泥于名相。即宜如先生此段释文所示:“当内度本气之虚实,不宜外泥时令之热寒。汗、下、温针之法,所以伐正而扶邪,不可轻犯也。

暍病要义,详见《四圣心源》《金匮悬解》。

(暍病一:太阳中暍者,发热恶寒,身重而疼痛,其脉弦细芤迟,小便已,洒洒然毛耸,手足逆冷,小有劳,身即热,口开,前板齿燥。若发汗,则恶寒甚;加温针,则发热甚;数下之,则淋甚。【辨痉湿暍脉证】【辨91】

此证病机,大致乃风寒外闭,气阴两伤、阳气浮越而中焦寒湿[6]

(暍病二:太阳中热者,暍是也。其人汗出恶寒,身热而渴也。【辨痉湿暍脉证】【辨90】

此条,《金匮要略》作:“太阳中热者,暍是也。汗出恶寒,身热而渴,白虎加人参汤主之。

此证仅从“汗出恶寒,身热而渴”而言,往往容易误判。“汗出、恶寒、身热”是太阳中风,见“”则非桂枝汤证;“汗出、身热而渴”是阳明经证或阳明腑证或温病;见“恶寒”则邪未入里,非白虎、承气证亦非温病,而可能是太阳阳明证。综观“汗出恶寒,身热而渴”,可用桂枝汤加石膏或桂枝瓜蒌汤施治。但此证既然归为“”病,则上条(“暍病一”)中,“其脉弦细芤迟”“手足逆冷”“小有劳,身即热”之证应亦伴见,而时令应亦在夏至之后[7]。如此,则宜从“暍病”立法。

关于白虎汤证之“表寒”,先生于“太阳三十七”(《伤寒论》第350条)示:“白虎证即将来之大承气证,而里热未实;从前之大青龙证,而表寒已解者也。表寒已解,故不用麻黄;里热未实,故不用硝、黄。”先生并于“太阳三十八”(《伤寒论》第176条)示:“此之表寒,乃阴气之外浮,非寒邪之外淫,不然,表寒未解,无用白虎之理。”综上,“暍病二”此条,方用“白虎加人参汤”,则该证虽见“恶寒”,其脉必非“浮紧”,即非寒邪之闭束,而应为“阴气之外浮”。或可认为是汗出气泄而阳虚,为表阳虚之“畏寒”。

鉴于此证并见“汗出”,因此,其“身热”,应如“太阳四十”(《伤寒论》第169条):“伤寒,无大热,口燥渴,心烦,背微恶寒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所述之“无大热”。先生释为:“表解,故无大热。

中暑之病,本多汗出。《素问·热论》:“暑当与汗皆出,勿止。素问·生气通天论》:“因于暑,汗,烦则喘满,静则多言,体若燔炭,汗出而散。但是,先生之意,中暍却非仅是中暑。《四圣心源·暍病根原》:“暍病者,暑热而感风寒也。……暍病则伤于暑,而又伤于寒者也。”又:“盖气不郁则不病,虽毒热挥汗,表里燔蒸,筋力懈惰,精神萎顿,而新秋变序,暑退凉生,肺府清爽,精力如初,不遇风寒,未尝为病。及热伤于内,寒伤于外,壮火食气,而腠理忽敛,气耗而热郁,于是病作也。”即先生认为中暍之病乃因汗出多又遇表寒闭束[8]。窃以为,此证即便有“表寒”,也应不是严重的“恶寒”。因此,先生仍示白虎人参汤法,而仅改变《金匮要略》“温服”之法为“热服”而已。“热服”略发其汗,有解表之功。若“恶寒”较明显,而脉见浮紧,则是里虚伤寒之证,非“中暍”之白虎人参汤证。

概言之,《金匮要略》之中暍,证见“汗出”,是“表已解”,故用白虎人参汤温服;《四圣心源》之暍病,若有汗,则治同《金匮要略》;若无汗而微见恶寒,则用白虎人参汤热服;若无汗、恶寒、气虚,乃至手足冷、脉浮紧,则为虚人伤寒病。宜随其证,施以解表、清金、益气、生津、补中、培土,乃至温中、暖水之法,方用大青龙、麻杏石甘、麻黄汤,酌情加粳米、人参、白术乃至干姜、附子等。

(暍病三:太阳中暍,身热疼重,而脉微弱。此以夏月伤冷水,水行皮中所致也。【辨痉湿暍脉证】【辨91】

此证,实际上亦符合上条注文,“汗出多又遇表寒闭束”,即先生“暑热而感风寒”之“暍病”病机。原文“夏月”者,即提示“汗出多”之意。《金匮悬解·暍病三》:“夏月汗出,浴于冷水……”

霍乱

霍乱者,夏秋之月,食寒饮冷,而外感风寒者也。时令则热,而病因则寒,故仲景立法,则主理中。……究之饮食之寒冷,得伤其脏气,总以其里阳之虚,是又其不同而同者也。

霍乱之病,先生寥寥数字,尽言其要义矣。

(霍乱一:问曰:病有霍乱者何?答曰:呕吐而利,是名霍乱。【382】【辨460】

此条,先生释文示,“食寒饮冷,水谷不消,外感风寒,则病霍乱。”此说已是言其大要,但尚未能点明霍乱病多发于“夏秋之月”的特点。实际上,此病与“夏秋之月”天地及人体湿气偏盛的因素密切相关。

(霍乱三:伤寒,其脉微涩者,本是霍乱,今是伤寒,却四五日至阴经上,转入阴,必利。本呕下利者,不可治也。欲似大便,而反失气,仍不利者,此属阳明也,便必硬,十三日愈。所以然者,经尽故也。【384】【辨462】

此条,先生认为乃“借伤寒,以辨霍乱。”而“不可以霍乱之法妄治”者,关键有两个要素。第一,霍乱因风寒在表,需麻黄等解表[9];而伤寒三阴之病,却不能擅用麻黄等发表之药以泻人阳气。第二,霍乱虽时令有湿,然其病却因“食寒饮冷”而发。可见相对于伤寒三阴之病来说,霍乱患者本气之里寒,尚未至于极重,是故,主以理中丸法;而伤寒三阴之病,则几乎不离于四逆汤法矣。

(霍乱四:下利后,当便硬,硬则能食者愈。今反不能食,到后经中,颇能食,复过一经,能食,过之一日当愈。不愈者,不属阳明也。【384】【辨463】

此条,先生示,“阳明初证,亦有下利呕吐之条,甚似霍乱。”此指葛根芩连汤证及黄芩汤、黄芩加半夏生姜汤证等。其“呕”因于甲木侵克;其“利”乃热利。

(霍乱五:霍乱,头疼,发热,身疼痛,热多欲饮水者,五苓散主之;寒多不用水者,理中丸主之。【386】【辨464】

此即先生导语释文所示,“霍乱者……时令则热,而病因则寒,故仲景立法,则主理中。”是理中乃霍乱病正法也。

医学界有认为理中丸并非以“温中焦”为治者,称,若为“温中焦”,何不命名“温中丸”?此说,听起来似乎在理,实际上却是无视理中丸之原文。理中丸方后,张仲景先生明示:“以沸汤数合,和一丸,研碎,温服之,日三服。一法:日三四、夜二服;腹中未热,益至三四丸。”增加药量至“三四丸”,无非为了治其“腹中未热”,是即“温中”之意亦明矣。至于名为“理中”者,实亦因干姜除了“暖脾胃而温手足”(《长沙药解·干姜》)之力外,尚有“降逆升陷之功”(同上)也。黄元御先生示,“仲景理中用之,回旋上下之机,全在于此,故善医泄利而调霍乱。”并示,“诸升降清浊、转移寒热、调养脾胃、消纳水谷之药,无以易此也。”(同上)

理中丸的君药是干姜。当它称为人参汤的时候,君药是人参。主治症状不同的缘故。

此条,用五苓散的时候,须察其是否小便不利,或察其是否有白厚润苔。“太阳一百三十”:“本以下之……其人渴而口躁烦,小便不利者,五苓散主之。”该条释文,先生并示“上章(指“太阳一百二十九”。笔者注)复利不止者,当利其小便,利小便之法,五苓散是也。” 可见,五苓散证之主要症状是小便不利。参“太阳四十二”注文,则“心下悸”之证亦可并见或独见。总之,应当有湿象方可用五苓散。

至于所谓“寒多不用水”之证,用理中丸不若用附子理中丸。无热者,用桂附理中丸更胜。合以藿香正气水,更效。

(霍乱六:吐利汗出,发热恶寒,四肢拘急,手足厥冷者,四逆汤主之。【388】【辨467】

原论此条,仅仅说了一半。后续尚须如“霍乱十”(《伤寒论》第387条),用桂枝汤法,“消息和解其外”。此即“太阴五”(《伤寒论》第372条),“……先温其里,乃攻其表。温里宜四逆汤,攻表宜桂枝汤”之法也。

此证,“汗出”之“恶寒”,要么是阳虚的附子证;要么是桂枝汤证之“恶风”,均在此二法之中。

(霍乱七:既吐且利,小便复利,而大汗出,下利清谷,内寒外热,脉微欲绝者,四逆汤主之。【389】【辨468】

此证用四逆汤,即便有效,亦是简单粗暴。宜加人参,乃至茯苓。最好并加桂枝达木、芍药或牡蛎敛阳,即如“霍乱八”用通脉四逆汤而加猪胆汁,升降并调之法。

(霍乱十:吐利止,而身痛不休者,当消息和解其外,宜桂枝汤小和之。【387】【辨466】

此条,先生释文示,“吐利既去,而痛不休,以表寒未解,经气壅滞之故。”“身痛不休”似未必是“表寒未解”;即便是“表寒未解”,用桂枝汤法者,亦非寒邪束表之重症。

此证,依理应乃吐利止,而乙木仍然未能畅达,陷而克土,因此存在“身痛不休”的症状。桂枝汤中的芍药,于此证乃息风燥之用,可略炒,以去其寒性。

差后劳复

差后劳复者,病愈而复发者也。或余热犹存,停水未去,或宿物郁浊,新谷壅阻,偶因调理不节,伤其中气,旧根立发,新病如初。病因不同,立法亦异。清金泻水,发表攻中,内扫宿物,外损新谷,浊瘀消散,障碍清空,还其冲虚澹静之常,复其回运升沉之旧,劳复之病,爰无遗法。盖宿草之再发者,以有根也。削迹无遗根,则蔓自除矣。

差后劳复之治法,如先生此示可也。

(差后劳复一:大病差后,喜唾,久不了了者,胃上有寒,当以丸药温之,宜理中丸。【396】【辨475】)

此证用理中丸,未尽善。“胃上有寒,当以丸药温之”,所用之药无非理中丸中之干姜。但是,干姜治标而已。依理,降浊宜加生姜、半夏乃至细辛;去湿用茯苓;健升肝脾用苍术、桂枝。依理尚宜附子或川椒。白术助壅,反须去之。

(差后劳复三:大病差后,从腰以下有水气者,牡蛎泽泻散主之。【395】【辨474】)

此证,先生释文称乃“肾阴之盛”,如此,则去水等固为必须,而助阳并达木亦不可少。依理尚宜并温中气;否则,用药虽入肺胃,而土木不达,疏泄不行,小便不能出也。

(差后劳复四:伤寒差已后,更发热,小柴胡汤主之。脉浮者,以汗解之,脉沉实者,以下解之。【394】【辨473】)

此条,乃不着边际之所谓“原则”而已。症见“更发热”,宜察其是否再次感寒,是否无汗等,未必均宜小柴胡。“脉浮”而“发热”,亦未必应“以汗解”而用麻黄。至于“脉沉实”而“发热”,必伴见汗出,或胃中有燥结,方可“以下解之”。而“下解”之法,亦不若先用通窍滑肠之法。郁热不去者,稍加大黄。

(差后劳复六:病人脉已解,而日暮微烦,以病新差,人强与谷,脾胃气尚弱,不能消谷,故令微烦,损谷则愈。【398】【辨477】)

此证,成无己先生称,“宿食在胃,故日暮微烦,当小下之,以损宿谷。”若果真是“宿食在胃”,用“小下之”之法,如《伤寒论》第393条(差后劳复五),用大黄“如博棋子大五六枚”,亦非全无法度。但是,病后土虚而再用大黄,究竟是伐阳之举,不若用健脾达木而并加通窍滑肠之法。

此条,程郊倩先生亦有正见。文曰:“脉已解,为真解,犹有强谷微烦之咎。以此条之损谷则愈例之,则凡寒温补泻间,其可不知所樽节乎?而调理脾胃,为医家之王道,亦于此益信矣。”

阴阳易

(阴阳易一:伤寒,阴阳易之为病,其人身体重,少气,少腹里急,或引阴中筋挛,热上冲胸,头重不欲举,眼中生花,膝胫拘急者,烧裈散主之。【392】【辨471】

烧裈散法,看似无稽,实则有验。

闫云科先生在其2009年5月出版的《经方躬行录》中,记载李翰卿先生(闫师李映淮之父),用烧裈散法,“疗效确切”。强调“小腹疼痛牵引外阴拘挛,头重不欲举,神倦乏力、少气懒言为本证必有之症。”闫先生并载其本人用烧裈散,三次药,治愈一刘姓41岁男之烧裈散证。

此证,要在土湿木郁,清陷而浊逆。释文“肾水升泄,阴精必寒”,即水寒之症,亦宜细察(《四圣心源·杂病解下·黄疸根原·色疸》:“精去则火泄而水寒”)。总之,依黄元御先生所示之病机,用药治之,似亦无不可。



[1] 《四圣悬枢·卷二·疫病解第二·六经治法》。

[2] 《四圣心源·卷七·杂病解下·湿病根原》。

[3] 《四圣心源·卷七·杂病解下·湿病根原》。

[4] 《四圣心源·卷七·杂病解下·湿病根原·茵陈五苓散》。

[5] 《四圣心源·卷七·杂病解下·暍病根原》。

[6] 《金匮悬解·卷四·外感杂病·痉湿暍》:“痉湿暍者,风郁于表而里气内应。燥盛则木枯而为痉,水盛则土溃而为湿,火盛则金烁而为暍。三气非同,然有相通者焉。相通维何?湿而已矣。痉,燥病也,而曰若发其汗,寒湿相得,则恶寒甚,是痉病之有湿也。暍,火病也,而曰夏月伤冷水,水行皮中所致,是暍病之有湿也。盖湿旺土郁,中脘莫运,木气不舒,金气不敛,一被感袭,闭其皮毛,木遏风动,血燥筋缩,则为痉病;金被火刑,气耗津伤,则为暍病。三者虽殊,而溯本穷原,未始不类。临此三证,助阴滋湿之品,当斟酌而详慎也。”

[7] 《素问·热论》:“先夏至日者为病温,后夏至日者为病暑。”

[8] 此处,结合《金匮要略》“暍病三”:“太阳中暍,身热疼重,而脉微弱。此以夏月伤冷水,水行皮中所致也。一物瓜蒂汤主之。”以及先生释文“夏月汗出,浴于冷水,水入汗孔,而行皮中。皮毛冷闭,郁遏阳火,不得外泄,故生内热”之表述,可更清楚地理解“中暍非中暑”的论点。笔者注。

[9] 《四圣心源·卷七·杂病解下·霍乱根原》“桂苓理中汤”后,先生示:“外有寒热表证,加麻黄。”此章理中丸法,方后示:“服汤后,如食顷,饮热粥一升许,微自温,勿发揭衣被。”先生释为:“热粥以助药力,温覆微取汗,以散外寒。”可见霍乱病须解表散寒也。笔者注。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圆运动的古中医学 1
彭子益先生16本书第十本|伤寒篇(五)
《伤寒悬解》清黄元御著卷十三·伤寒类证 三十六章(转载)
名老中医之路之(26 )吴考檗
经方临床医案习【第977期】
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温病祖方,治疗发热咳喘不可错用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