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四圣医理析药集·长沙药解·茯苓

味甘,气平,入足阳明胃、足太阴脾、足少阴肾、足太阳膀胱经。利水燥土,泻饮消痰;善安悸动,最豁郁满。除汗下之烦躁,止水饮之燥渴。淋癃泄痢之神品,崩漏遗带之妙药。气鼓与水胀皆灵,反胃共噎膈俱效。功标百病,效著千方。

【要义简释】

《金匮》小半夏加茯苓汤半夏一升,生姜半斤,茯苓四两。治饮家水停心下,先渴后呕。……苓、姜、半夏,降浊阴而泻水饮也。

水饮之病,起于中焦,是故,苓、姜、半夏实乃中焦驱饮降浊阴之最典型搭配。其有寒水冲逆者,则以细辛降之,非中焦之病也。至于土湿而致水泛者,加泽泻。但泽泻之用,先生常用之“决水窦”“开闭癃”,利尿之谓也。

《外台》茯苓饮茯苓三两,人参三两,白术三两,枳实三两,橘皮二两半,生姜四两。治心胸中停痰宿水,吐出水后,心胸间虚满,不能食者。……参、术、茯苓,补中而燥土,枳、橘、生姜,降浊而消满也。

此方,减人参为三分之一,加半夏三两,似更善。

    《伤寒》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芍药二两,甘草二两,生姜三两,大枣十二枚,茯苓三两,白术三两。治太阳伤寒,汗出不解,头疼发热无汗,心下满痛,小便不利。

此证,先生称:“胃气上逆,则心下满痛;脾气下陷,则小便不利。”肝脾下陷之证,本宜桂枝,故郑钦安先生称:“以予拙见,桂枝似不宜去。”唐步祺先生亦称:“郑氏之说为妥。

但是,《伤寒论》之所以“去桂枝之发表”者,应因其证“发热无汗”,桂枝解肌表,却不能散“发热无汗”之表寒,乃《伤寒论》第16条,“桂枝本为解肌,若其人脉浮紧,发热汗不出者,不可与之”之戒。尤其是证见“心下满微痛”,乃右路阳气不降,桂枝升达左路阳气,将使上焦阳气更加郁满壅塞,用之反误事。是以宜去桂枝。

但芍药于此,作用也不明显。

窃以为,药用“桂枝去桂加伏苓白术汤”乃权宜之计,后续仍需“随证治之”。如顾尚之先生认为:“误下而水气凝结,先治其里,俟里和而后治其表,非以一方统治之也。

外有发热无汗,里有阳虚湿动,不若径用小青龙汤加减。

    真武汤茯苓三两,白术二两,附子一枚,芍药二两,生姜三两。治少阴病,内有水气,腹痛下利,小便不利,四肢沉重疼痛,或呕者。

真武汤证,加泽泻、半夏、桂枝,似更善。

    苓桂甘枣汤茯苓半斤,桂枝四两,甘草二两,大枣十五枚。治汗后脐下悸动,欲作奔豚。……甘、枣,补脾精以滋风木,桂枝达木郁而安动摇,茯苓泻水而燥土也。

此证,与苓桂术甘证仅一味白术与大枣之异。其病机实则大相径庭。

彼则土虚而致木郁风动,此则血虚而致木郁风动。土之自病,轻于土病并木气侵克,是以苓桂之量均以此方为重,而大枣之用,多至十五枚,其“滋风木”,即“补肝血”之需,亦可明见矣。此为素体血虚之人。

    《金匮》:“假令瘦人,脐下有悸,吐涎水而颠眩,此水也,五苓散主之。”……盖悸者,木也;所以致木之悸者,水也。

先生此句,亦概言而已。“悸者,乙木之郁冲”,是木之病也。但是,木郁之病,土湿只是常见原因。其有土湿血虚并见者,如苓桂枣甘证,未可概言其功在苓。

    物不能有盛而无衰,火盛则土燥,水盛则土湿。……人之衰也,火消而水长,燥减而湿增,其大凡也。

先生此句指阴阳之消长而言。若以阴阳作为一个整体之“太极”而言,则该“太极”(即“整体”)之“体量”,自生至老,随年岁而呈抛物线变化。年少之时,稚阴稚阳而阳偏胜,“体量”最小;壮盛之岁,阴阳俱旺,“体量”最大;及至年老,阴阳俱衰而阴偏胜,“体量”又减矣。

    土湿不运,升降倒行,水木下陷而寒生,火金上逆而热作。百病之来,莫不以此。

此亦顾复初先生概言《四圣心源》宗旨之出处之一。

    土燥之病,伤寒惟阳明有之,而湿居其半,他经已不少睹,内伤杂病之中,那复有此!

言肾水有盛无亏则未必;言土燥之病,内伤杂病“那复有此”则是。阴虚未必土燥,湿盛未必不阴虚。脏腑不同、正邪不同,未必能够自行互相转化、互相弥补乃至彼此交融的。“猪苓”章猪苓汤证就是典型的俗谓之“湿盛而阴虚”的病症。

    ……茯苓泻水燥土,冲和淡荡,百病皆宜,至为良药。

茯苓之能,可概为“渗湿、燥土”。

以其独有“冲和”之纯良之性,故“百病皆宜”。

【原文摘要】

火位于上,水位于下,水寒而下润,火热而上炎。人之生也,火水必交,交则火胎于坎而水不寒,水孕于离而火不炎。水火相交,爰生湿气,土位在中,是以性湿。火燥水湿,自然之性。土生于火,而土之湿气,实化于水。(此处语意跳跃太大。宜加“土既生焉,位居气交,是为枢轴。”陈注)水火之交,全赖乎土,己土左旋,坎阳东升而化火;戊土右转,离阴西降而化水。水火互根,寒热交济,则胃不偏燥而脾不偏湿,阴阳和平,是以无病。

物不能有盛而无衰,火盛则土燥,水盛则土湿。水不胜火,则湿不胜燥。然丁癸同宫,丁火不能敌癸水之寒;戊己并列,而戊土何能敌己土之湿。人之衰也,火消而水长,燥减而湿增,其大凡也。

土湿不运,升降倒行。水木下陷而寒生,火金上逆而热作。百病之来,莫不以此。自此以往,阳火渐亏,阴水渐盛。火复而土生则人存,水盛而土崩则人亡,是以仲景垂教,以少阴之负趺阳者为顺。土胜为顺,水胜为逆。古之圣人,燥土而制水;后之庸工,滋水而伐土。上智之与下愚,何其相远也。

土燥之病,伤寒惟阳明有之,而湿居其半,他经已不少睹;内伤杂病之中,那复有此!后世庸工,开滋阴补水之门,而医如萧斧,人若朝菌矣。凡内伤诸病,如气鼓水胀,咳嗽痰饮,泄利淋浊,吐衄崩漏,瘕疝带下,黄疸消渴,中风颠狂,惊悸遗精,反胃噎膈,泄秽吞酸,骨蒸毛热,闭经绝产,霍乱腹痛,伤风齁喘,种种幻怪,百出不穷,究其根原,悉缘土湿。茯苓泻水燥土,冲和淡荡,百病皆宜,至为良药。道家称其有延年之能,信非过也。

【应用参考】

《中华本草》载茯苓有“利尿;抗菌;预防溃疡;降胃酸;保护CCl4所致大鼠肝损伤;降低谷丙转氨酶活性,防止肝细胞坏死;抗肿瘤;增强小鼠脾抗体分泌细胞数(PFC)以及特异的抗原结合细胞数(SRFC)、增加酸性非特异酯酶(ANAE)阳性淋巴细胞数;加速回升环磷酰胺所致大白鼠白细胞减少;镇静”等药理作用。《名老中医用药心得》(张栋 王志)载岳美中用茯苓研末,每服6g,每日2次,白开水冲服,治秃发。文中2例,均在3个月内渐见发生。(窃以为,加党参六分之一,更善。陈注)并载范桂滨用茯苓50g,水煎二次,取汁100ml左右,分2次,于午休、夜眠前半小时服,有较好的镇静催眠作用。但需以1个月为1个疗程。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卷四----茯苓
《四圣心源》译读
论黄元御升运脾阳的医学思想 转贴
杂病证方歌括
长沙药解【卷二】
内经》、《伤寒论》的精髓是什么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